七 朱子论《论语集注》“曾点言志”节的精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363
颗粒名称: 七 朱子论《论语集注》“曾点言志”节的精神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231-234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朱子和他的江西弟子们围绕《论语集注》中的“曾点言志”节展开的讨论,以及这一讨论背后所反映出的人与内心世界之间的微妙互动。文章指出,这一讨论过程的价值不仅在于深入了解朱子的思想,还在于揭示了弟子们对于该问题的关注和探究。特别是来自江西的弟子们几乎无人不谈“曾点气象”,这一现象说明他们可能与陆学有某种渊源。
关键词: 曾点气象 朱熹 哲学思想 研究

内容

上面详述了朱子与一大批江西弟子围绕修订《论语集注》之“曾点言志”节的书信往复过程。这一讨论过程本身价值何在?笔者没说,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使我们深入到朱子的内心,去发现他在提出某一想法之际心里在想些什么,他有什么忧虑和矛盾,他又想通过对“曾点气象”的诠释实现什么目的。随之,映入我们眼帘的就不再只是朱子的思想,而且还包括他的人和他的内心世界。我们也能看到他们之间微妙的思想互动。其价值自然要比我们单纯关注朱子的那些被教材化了的思想教条更为重要。
  另外,在朱子所有的从学弟子中,一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来自江西的弟子特别爱谈“曾点气象”——而且几乎是无人不谈,而朱子的其他弟子则很少谈论该问题——就是黄榦和陈淳也是在吴伯丰和廖德明的交流中才开始谈论该问题的。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些人就和陆学有直接的渊源,但若说完全没有关系也同样难以服人。至少可以说,陆学突出对心的强调更容易使人联想到“曾点气象”。事实上,喜谈“与点”也是朱子晚年对江西弟子们的一个基本印象,而他在与江西弟子谈话中,尤其是涉及到“与点”时,话语也格外地严厉。
  从上述讨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其一,在弟子们的纷纷质疑下,朱子在书信和言谈中在总体上已经有把“曾点气象”逐渐降低的趋势。有感于部分弟子在讨论“与点”问题中所显露出的弊端,朱子在晚年自觉强化了虚实之辨,告诫弟子们应当以曾参、颜回等人为师,尤其要把自己用力的重心放在反身做工夫上。但是,朱子在正式的文字中对“曾点气象”的评价却始终没有做出根本性的调整,反而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其在《论语集注》定稿中对“曾点气象”的推崇更是显而易见的。这一事实颇能折射出朱子在此问题上的复杂心态。
  其二,朱子坚持强调为学要有序,要下学上达,更不能离开分殊而求理一;不能只做面向内心的工夫,而是要眼光向外去格物穷理,要注意本末内外动静精粗的合一。他对“曾点气象”的诠释也始终落脚在“天理”二字上。这也和其强调为学不能只做一个好人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认为只重内心,只谈大本,是佛老之学。对此,深得朱子学精髓的黄榦,后来曾在对定稿的评论中进一步指出:
  天下之理固根于人心,而未尝不形见于事物;为学之方固当存养乎德性,而亦不可不省察乎实行。夫是以精粗不遗,而表里相应,内外交养,动静如一,然后可以为圣学之全功也。点之志则大,质则高,识则明,趣则远,然深厚沉潜、淳实中正之意有不足焉,则见高而遗卑、见大而略小,见识有余而行不足,趋向虽正而行则违,此所以不及乎回参也。虽然,自回参而论之,点诚有未至;自学者论之,点之所见岂可忽哉?规规翦翦于文义之间、事为之末,而胸中无所见焉,恐未易以狂语点也。①
  黄榦此说既论人心,更论事物,既主养德性,也主察实行,内外表里精粗动静全面照顾,直指“圣学全功”,是对朱子的上述说法的忠实解说。
  其三,朱子开始不喜人空谈“洒落”等主观境界,亦不喜人空谈“与点”,这是出于对这批江西弟子竞言“与点”的反动。朱子在晚年逐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去贱履,即使所谈的“尧舜气象”、“孔颜乐处”丝毫不差,也毫无益处——为什么不把目光投向儒学经典的其他部分,投向下学处呢?由此,我们说朱子不喜人空谈“与点”,并不代表他就对“曾点气象”持否定的态度。相反,他始终对曾点的所见者,即天理流行发现于日用之间的“实境”情有独钟,并希望充分挖掘其正面的价值。
  其四,朱子在讨论中特别重视兼顾胸襟与事业,强调为学既要有无事无为的一面,也要有有事有为的一面,既要做大事,也要做小事,要本末贯通。这是因为朱子既担心人一味渲染“胸襟”而流于佛老,又担心其一概不谈“胸襟”而转入管商一路。
  朱子虽胸襟与事为兼重,但是他特别重视学者在大本上用力来统摄事为,以求天理为本,事为为末。我们说,这既是儒学强调内圣外王贯通的基本立场,也是朱子的一贯立场,只是他越在晚年对此就越自觉罢了。
  其五,在朱子与弟子们的这些讨论背后,我们也能看到朱陆异同的消息。上文已经指出,朱子非常希望塑造出一个代表儒学理想人格的“曾点气象”——了无私欲,洞见天理之流行等等。但是当他的一大批江西弟子随之竞言“曾点气象”时,他却发现在为他所努力塑造的这个“曾点气象”之外,大家心目中的“曾点气象”还有着与“陆学气象”难以割舍的渊源:比如好高恶卑、刊落工夫,比如重内心遗外物、玄想气象,比如虚而不实、张狂放荡,比如不谈《论语》的其他的大部分内容、只谈与点这一段内容,还比如为学不按部就班,却急于求效等。由此,朱子也陷入了无限的尴尬中:继续推崇“曾点气象”,却很难划清他心目中的“曾点气象”和“行不掩言”、有“狂者胸次”的那个“曾点气象”之间的界限,则其流弊就会是引导人流于佛老或者是他心目中的陆学。同时,继续推崇“曾点气象”还容易和其所一贯主张的“理一分殊”、“虚实之辨”、以及主张下学上达的基本立场发生冲突。反之,若完全放弃推崇“曾点气象”,那么他又该如何评价程明道的“曾点说”呢?而他想要突出强调“曾点气象”之正面价值的初衷也会落空。在几经权衡之后,朱子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但问题也就因此而来,他只能在弟子们的反复质疑下调整对“曾点气象”的评价,以使自己的想法得到更为清晰的表达。在这些讨论中,新的“曾点气象”论也渐渐在“气象”上和陆学划清界限。

知识出处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出版者:四川出版集团

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和儒学与佛老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张栻
相关人物
吴伯丰
相关人物
廖德明
相关人物
陆学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
陈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