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四】 胡适与朱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新探索》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195
颗粒名称: 【一二四】 胡适与朱子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6
页码: 79-7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胡适是一位中国学者,他在学术上受到了理学和考证学的影响。胡适对朱子的理学方法进行了赞赏,尤其注重其格物穷理的精神与方法。然而,在思想上胡适更加倾向于实验主义和戴震的哲学。在胡适早年的著作中,他在探讨朱子思想时持有较为批判的态度。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适开始重新关注朱子,并且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探讨了朱子的格物穷理精神与方法,并将其与中国学者的考证学进行了详细比较。胡适认为,朱子的假设与实证方法为后来的考证学打下了重要基础。胡适还提到,中国学者在研究古籍时使用了这种精神方法,但很遗憾,他们没有将其应用于研究自然科学领域。最后,胡适以朱子的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将其印制成明信片,以纪念这位学者。
关键词: 朱熹 哲学思想 胡适

内容

胡适(一八九一-一九六二)生于传统家庭,有理学之遗风。五岁丧父,从四叔介如读书。九岁(一八九九)背诵朱子所编之《小学》。读至司马温公(司马光,一〇一九—〇八六)《书仪》“死者形既朽灭,神亦飘散。虽有锉烧舂磨,亦且无所施”1之语,忽尔兴高,遂留下信仰无神之种子。到十一二岁,已成为无神论者。2由五岁(一八九五)至十四岁(一九〇四),在家塾读书九年。除《小学》外,已诵读朱子之《四书章句集注》,连注文读。朱子之《诗集传》与《周易本义》,虽只诵经文,而朱子之注经大旨,已颇明了矣。年十五(一九〇五),进上海澄衷学堂。二哥嗣秬劝其读朱子之《近思录》。是为胡先生读理学书之第一部。印象最深而影响最大者为伊川(程颐,一〇三三-一一〇七)“学原于思”一语。3胡氏自述云:“‘学原于思’一句话是我在澄衷学堂读朱子《近思录》时注意到的。我后来的思想走上了赫胥黎和杜威的路上去,也正是因为我十几岁时就那样十分看思想的方法了。”4可注意者,此语乃程颐之语而非朱子之语,而所影响者非理学之思想而乃理学之方法。虽《近思录》带引其读程朱语录,但未多读。5其时严复(一八五三-一九二一)《天演论》及《群己权界》等书,已深入青年脑袋矣。6
  此后数年在上海读书教书,不闻与朱子有何接触。从二十岁到二十七岁,在美留学,更少机会。回国后领导文学改革与新思潮运动。思想方面,鼓吹实验主义与戴东原(戴震,一七二四-一七七七)哲学。学术兴趣,几乎全在清代之考证学。
  一九一九年八月开始写《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以程子之释《大学》“格物”之“格”为“至”,与朱子之“即物而穷其理”7之“即”为有归纳的精神。然“他们所希望的是那‘一旦豁然贯通’的绝对的智慧”,又“全不注重假设”,“决没有科学”。8但同时亦举出《语类》两条,以表明朱子之格物精神。一为朱子谓群山皆为波浪之状,乃因山原为水,水凝为山。一为朱子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9胡先生云:“这两条都可见朱子颇能实行格物。他这种观察,断案虽不正确,已很可使人佩服。西洋的地质学者,观察同类的现状,加上大胆的假设,作为有系统的研究,便成了历史的地质学。”10
  如此结论,相当公平。当反孔思潮动荡之秋,而能对朱子有所恭维,诚非易事。然当时学术空气,极反程朱。胡氏特别提倡戴震。其《戴东原的哲学》,刊于一九二七年。彼不免受戴氏之影响。故于一九二八年《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文内,讨论戴震部分,屡述戴震谓宋儒“以理杀人”之言。虽慎重指明此是戴氏个人偏私之见,而仍谓“宋儒的毛病在于妄想那‘一旦豁然贯通焉’的最高境界”11。又举程颐“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与“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之语。12讨论颜元(一六三五—七〇四)部分,亦举其“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之言。13此是当时反对程朱所通用之口号,在反宋儒方面,胡先生不免与众同流。
  胡先生之学术探讨,亦深亦博,然理学非其所专,朱子更非其所用力之地。此后二十五年,对于朱子,几绝不留意。一九三三年在美国主持芝加哥大学讲座,讲《中国文化的趋势》。演词中述及朱子在高山见石上螺壳,指出朱子之发见化石,比欧洲davinci(一四五二-一五一九)发见早三百年。14此处不提朱子格物之弱点而强调其积极之贡献,虽未必为对朱子态度之转变,而论调确有不同。至一九五〇年间,则视线截然不同。是时胡氏寓居美国,比较清闲。又找得《语类》全套,可以作有统系之朱子研究。第一成果即为其一九五〇年八月划时代之《朱子语类的历史》。此乃是胡氏第一篇之朱子文章,其精详处可谓前无古,后无今。此文载于台北正中书局一九六二年与一九七〇本《朱子语类》之首。一九五〇年采《语类》六条与《文集》三段,以见朱子对尊君卑臣制度的批评。一九五二年,六十二岁有《朱子论死生与鬼神》的读书摘记,采《文集》八段,《语类》六条,连带考究《朱子答廖子晦最后一书的年份》而改正王懋竑系年之错误。同年又有《禅家的方法》一则,15单就题目观之,则知胡先生此数年间从多方面考究朱子。彼既有第一手材料而又长期有统系之探求,自然与早年过信颜元、戴震不同。一九六一年又有《朱子语略二十卷》,现藏台北“中央图书馆”。
  意义最大者乃其在檀香山一九五九年第三次东西哲学家会议所献之文。过去十年,予常到纽约。踵其公寓拜候者数次,知其对于《朱子语类》,极有兴趣。今在檀会期一月,时相过从,更知其对朱子虽不五体投地,而亦叹其贡献之伟大也。文之题目为“TheSCientifiC SPirit and Method inChinese PhiloSoPhy”(《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文甚长,一万一千余字。几以一半讨论朱子格物穷理之精神与方法。以朱子从《大学》出发,注全生之精力于《四书章句集注》,遂开研究经学之新纪元。彼建立研究之精神、方法、步骤若干原则。其一为疑。历引张载谓:“为学首要学疑。为学要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16又引朱子之言,谓:“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随述朱子教人去思索求所疑,自有所得而疑,与自有窒碍不通处乃疑。17如是者数引。另一方法为虚心。虚心即“须退一步思量”18。又引朱子云:“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一段。须如人受讼词,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19如此乃能濯去旧见,以来新见。20胡氏以此为朱子之“假设与求实证”之方法。朱子应用此精神与方法,以考证《论语》《书经》《诗经》,遂成以后顾炎武(一六一三-一六八二)、阎若璩(一六三六-一七〇四)、江永(一六八一-一七六二)、戴震、段玉裁(一七三五-一八一五)、王念孙(一七四四-一八三二)等人考证学之先锋。胡先生此处所举朱子与清代学者考证之例甚详。朱子假设与实证之方法,数百年之后,始放异彩。独惜中国学者只以此精神方法研究古籍,而同时西方学者以此精神方法研究物理现象,因而新科学与新世界生于西方而不生于中国云。21
  予尝以此文为胡先生研究朱子最重要之文字,其故有四:一为此乃讨论朱子思想最长之文章;二为专言朱子,只是略提二程而已;三为解释我国近数百年现代科学不发达之原因。论者纷纷其说,终是虚谈,至胡氏而后有合理之解释;四为其特童朱子之方法。前者谓理学家无假设,今则承认朱子之一大贡献,正在其假设实证。四十年前《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之两点精神,今则归于朱子。上所引述之朱子句语,几全出于《语类》卷十一之《读书法》而非《大学》之格物补传。“豁然贯通”亦不再提。然胡氏明言朱子之精神与方法,皆原于其研考大学,则怀疑与虚心,皆为格物之事,而豁然贯通以求绝对的智慧,实与科学无乖也。胡先生留美期间,到处演讲。仰慕者每请求留言。胡先生喜书“宁繁毋略,宁下毋高,宁近毋远,宁拙毋巧”,并书明“朱子语”22,奉为格言。胡适纪念馆印制为明信片。此可以谓为朱子之“十六字诀”,亦可以谓为胡先生之“十六字诀”矣。

附注

1 《小学》外篇《嘉言》第五《广明伦》,第十四条。 2 胡适《四十自述》(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一九五四),页四十一至四十二。(上海亚东图书馆原刊,一九三三)。 3 《近思录》卷三,第六条,采自《遗书》(《四部备要·二程全书》本)卷六,页一上。 4 《四十自述》,页六十一、七十三至七十四。 5 同上,页六十一。 6 胡颂平《胡适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台北联经出版公司,一九八四),页六十。 7 《遗书》(《四部备要·二程全书》本),卷二十二上,页一上。《大学》第五章《补传》。 8 《胡适文存》(台北远东图书公司,一九五三)第一集《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页三八六。 9 《语类》卷九十四,第十六、十七条,页三七五九、三七六一。 10 《胡适文存》(台北远东图书公司,一九五三)第一集《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页三八七。 11 《胡适文存》第三集《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页七十六至七十七、八十二。 12 同上,页七十一,七十六。捷按:首语出《遗书》卷十八,页五下。后语出《遗书》卷二十二下,页三上。 13 同上,页六十三。捷按:颜语出《颜李遗书》(《畿辅丛书》本)第二册《年谱》下,页二十五下。 14 Hu Shih,TheChineseRenaissance(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34),p.59. 15 四文均采入《胡适手稿》第九集卷一,页八十五至一三七。参看《胡适先生年谱长编初稿》页二二O一、二二〇二至二二〇五、二二〇五至二二一七。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三十四本《故院长胡适先生纪念论文集》下册(一九六三),徐高阮编《胡适先生中文遗稿目录》,页八〇二至八〇三。 16 此语经余英时指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一九八四),页四十五,注56,《张子全书》并无此语,恐是记忆错误,而此语大概是出自《语类》卷十一,朱子语云云,即指随引“长进”之言,出自《语类》卷十一,第七十八条,页二九六。余氏所言诚是,因《张子全书》确无此语也。然《张子全书》(《四部备要》本)卷六《义理》,页四上,有云:“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胡氏殆泛引耳。余博士云《张子全书》有类似之语,或即指此。 17 《语类》卷十一,第七十六条,页二九五。以下四引,均出自卷十一《读书法》。胡氏原文卷、条、页数均缺。 18 同上,第三十条,页二八五。 19 同上,第三十六条,页二八四。 20 同上,第三十二条,页二八六。 21 Charles A.Moore,The Chinese Mind(Hono1u1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67),pp.104-131. 22《语类》卷一一六,第二十一条,页四四五〇。原文为:“宁详毋略,宁近毋远,宁下毋高,宁拙毋巧。”胡先生靠记忆,但取传神,不求形似。参看页四四〇“朱子格言”条之(25)。

知识出处

朱子新探索

《朱子新探索》

出版者:重庆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行状、朱子自述、朱子自称、沈郎、刘屏山命字元晦祝词、朱子世系之命名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胡适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