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七】 鹅湖与白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新探索》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158
颗粒名称: 【八七】 鹅湖与白鹿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570-573
摘要: 本文指出朱子与陆象山相会的次数只有两次,分别是淳熙二年乙未(一一七五)的鹅湖寺会和八年辛丑(一一八一)的南康会。两次会议总共只持续了十余天,这表明两人的关系发生了转变。文章提到了鹅湖会是由吕东莱安排的,目的是让朱子和陆象山彼此交流并达成共识。而南康会则是陆象山主动前去拜访朱子,目的是请朱子为陆九龄的墓志铭撰写。文章还指出两人的会谈主要集中在学术上,而后一次会议更多关乎私事。
关键词: 朱子 陆象山 鹅湖寺会

内容

朱子与象山(陆九渊,一一三九-一一九三)相会不过两次:一为淳熙二年乙未(一一七五)鹅湖寺之会,一为八年辛丑(一一八一)南康之会。总共只十余日。两者比较,饶有意味。足以表示两人关系之有所转变也。
  (1)鹅湖之会,乃吕祖谦(吕东莱,一一三七-一一八一)所安排。吕氏访朱子于建阳寒泉精舍,同编《近思录》。归途经江西信州,乃谋此会。而南康之会,则象山自动,专访朱子。
  (2)鹅湖之会,《象山年谱》谓:“伯恭(吕东莱)盖虑陆与朱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其所适从。”1此是夸张之词,乃门户之见后之观点。朱、陆两人只欲相识。虽言论间象山直指本心,以朱子为支离,而朱子则屡屡以陆子意见过强,自信太甚,于性即理抑心即理,格物抑格心,等等,学术宏旨,固未讨论及也。然相见目的,乃是学问上事。南康之访,则为请朱子书其兄子寿(陆九龄,一一三二-一一八〇)之墓志铭。此铭为东莱所撰。可谓前会为公、后会为私。
  (3)鹅湖之会,朱子并未携带门人。陆氏则除其兄外,另有门人若干。盖信州虽离建阳路远,而陆氏故乡金溪属抚州,即在信州邻近也。据朱子跋象山《白鹿洞讲义》云:“淳熙辛丑春二月,陆子静(陆象山)来自金溪。其徒朱克家、陆麟之、周清叟、熊鉴、路谦亨、胥训实从。十日丁亥,熹率僚友诸生,与俱至于白鹿洞书堂。”2《宋元学案补遗》(《四明丛书》本)卷四十九,《晦庵学案补遗》下(页一五五下)引《岳麓问答》云:“陆象山道过长沙,朱子以礼请书院讲书。”《岳麓问答》必与白鹿洞书院相混,盖朱子师长沙时(一一九四),象山已死矣。朱子学生人数多寡,不得而知,然与鹅湖只一面门生,大相悬殊矣。
  (4)最重要者为象山以君子小人喻义利章3发论。朱子只“请得一言以警学者”。象山“辞避再三,不得所请,取《论语》中一章,陈平昔之所感,以应嘉命,亦幸有以敬之。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章以义利判君子小人,辞旨晓白”4。此显是象山自选之题。义利问题,当然是儒家基本争点之一。以此为题,亦至适当。然于此义利之辨,朱、陆并无二致。陆子讲义云:“志乎义,则所习必在于义。所习在义,斯喻于义矣。志乎利,则所习必在于利。所习在利,斯喻于利矣。故学者之志不可不辨也。……诚能深思是身不可使之为小人之归,其于利欲之习,怛然为之痛心疾首,专志乎义而日勉焉,博学审问谨5思明辨而笃行之6,……其得不谓之君子乎?”7其后朱子尝云:“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里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这里只在人剳定脚做将去,无可商量。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却好商量也。”顾谓道夫曰:“曾见陆子静义利之说否?”曰:“未也。”曰:“这是他来南康,某请他说书。他却说这义利分明,是说得好。如云今人只读书,便是为利。如取解后,又要得官,得官后,又要改官,自少至老,自顶至踵,无非为利。说得来痛快,至有流涕者。”8此为杨道夫己酉(一一八九)以后所闻。事隔八九年,印象仍鲜明如此。吾人可谓鹅湖之重点在两儒之异,白鹿之重点在两儒之同。亦可谓由鹅湖而白鹿洞,两者渐趋于同。当然朱陆意见仍未归一。《语类》载符舜功(名叙)问陆子静君子喻于义口义,朱子曰:“子静只是拗。伊川(程颐,一〇三三-一一〇七)云:‘惟其深喻,是以笃好。’9子静必要云好后方喻。看来人之于义利,喻而好者多。若全不晓,又安能好?然好之则喻矣。毕竟伊川说占得多。’’10又云:“子静说话,多反伊川。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解云,惟其深喻,是以笃好。渠却云好而后喻。此语亦无害,终不如伊川。”11然此是知行先后问题,非君子小人义利之辨也。
  南康会后数月,朱子《致吕伯恭(吕东莱)书》曰:“子静旧日(指鹅湖之日)规模终在。其为学之病,多说如此即只是意见,如此即只是
  议论。”12此亦是学术态度问题而非义利之辨也。至于象山“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笃行”之语,竟与朱子同一口气,究非《象山年谱》所载鹅湖之会一方直指本心,一方支离之别也。
  (5)鹅湖之会,不欢而散。南康之会则朱子请象山笔其讲义于简而受藏之。13据《象山年谱》,且谓以讲义刻之于石,14永留纪念。两人感情,前后相去远矣。现白鹿洞书院存有《二贤洞教》石碑,刻象山《白鹿洞讲义》与朱子《白鹿洞赋》。惜二贤未及见耳。

附注

1 《象山全集》(《四部备要》本)卷三十六《年谱》,页九下。 2 《文集》卷八十一《跋金谿陆主簿白鹿洞书堂讲义后》,页二十五上。 3 《论语·里仁》,第十六章。 4 《象山全集》卷二十三《白鹿洞书院讲义》,页一上至二上。 5 《中庸》原文为“慎”,因避孝宗讳改“谨”。 6 《中庸》,第二十章。 7 《象山全集》卷二十三《白鹿洞书院讲义》,页一上至二上。 8 《语类》卷一一九,第十七条,页四五九〇。 9 《粹言》(《四部备要·二程全书》本)卷二,页三十四上。 10 《语类》卷一二四,第八条,页四七五五。 11 同上,卷七十八,第二二二条,页三二〇三。 12 《文集》卷三十四《答吕伯恭(第九十三书)》,页三十四下。 13 《文集》卷八十一《跋金谿陆主簿白鹿洞书堂讲义后》,页二十五上。 14 《象山全集》卷三十六《年谱》,页十下。

知识出处

朱子新探索

《朱子新探索》

出版者:重庆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行状、朱子自述、朱子自称、沈郎、刘屏山命字元晦祝词、朱子世系之命名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