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 《孟子集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新探索》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132
颗粒名称: 【六一】 《孟子集注》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3
页码: 402-4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日本太田锦城对朱熹的批评,其中提到朱熹的书中存在疏漏。以《孟子》为例,朱熹曾引用《史记》和韩愈的话来解释《孟子》的作者问题,但两种说法不同,一说是孟子自著,另一说则是门人记录的。此外,在《滕文公》首章和第四章的注释中也出现了前后矛盾的说法。然而,文中指出朱熹并没有矛盾,只是门人记录有误,可以理解孟子只是偶然有不察,而非朱熹的疏漏。文章最后提到了朱熹与其他学者的答问内容,认为朱熹并不存在支离问题。
关键词: 朱熹 哲学思想 孟子

内容

日本太田锦城(一七六五一一八二五)《疑问录》卷下“《孟子注》误”条,对朱子有如下之批评:
  晦翁之书,疏漏极多。《孟子序说》1引《史记》云: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2。又引韩子(韩愈)云:“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3晦翁断之云:“愚按二说不同,《史记》近是。”4可见以《孟子》之书为孟轲所自著。然《滕文公》首章“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下注云:“门人不能悉记其辞,而撮其大意如此。”又第四章“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下注云:“此谓四水皆入于江,记者之误也。”5然此可见以《孟子》之书为门人之作矣。一书之中前后矛盾如此,可谓疏漏。是故朱门如吴伯丰、董叔重辈,皆疑其说为支离,《朱子文集》答吴伯丰、董叔重书见之。亦可笑矣。
  捷按:朱子并无矛盾。朱子明谓“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述与作,则非一人手笔,门人所记有误,只可谓孟子当总其成,偶有不察。非朱子之矛盾也。查《文集》答董叔重(董铢,一一五二—一二一四)书共十通。第七书讨论性命、九世与性气。第八书讨论孟子受业子思之门,均与此处问题不同。唯第二书朱子答云:“《孟子》似已写去矣。但所疑搜寻急迫之病,恐是用心太过。……今所改者,亦其词有未莹或重复处耳。大意只是如此也。”6是则叔重所疑者为搜寻急迫而非支离,而朱子已谓其用心太过矣。《文集》答吴伯丰(吴必大)书共二十四通。第五书释“决汝汉,排淮泗”沈存中之说,与支离问题无关。第十五书云:“《孟子》误字,俟更点勘改定。近得正父(余正甫)书问《告子》上篇。……诸疑义略为条析。心目俱昏,不能精审。有未安处,更反覆之为佳。”7朱子于诸生,每鼓励其疑问,而伯丰未尝疑朱子为支离也。伯丰来书云:“《史记》列传以为孟子之书,孟子自作。韩子曰:’轲之书非自著。’先生谓‘二说不同,《史记》近是。’而《滕文公》首章注则曰:‘门人不能尽记其词。’又于第四章注曰:‘记者之误。’不知如何?”8朱子答之云:“前说是,后两处失之。熟读七篇,观其笔势,如镕铸而成,非缀缉所就也。《论语》便是记录缀缉所为,非一笔文字矣。”9捷以此处认错过急。《孟子》《论语》,均是缀缉而成。可能如《史记》所云,孟子与门人共同述作,倘若由孟子主编,则偶误有之,而支离则并无其事也。答吴伯丰另一书云:“今(伯丰)方看得一句《大学》,便已说向《中庸》上去,如此支离蔓衍,彼此迷暗,互相连累,非惟不晓《大学》,亦无功力别可到《中庸》矣。”10如此则支离之病,在吴伯丰,而不在朱子也。

附注

1 指《孟子集注》之《序说》。 2 《史记》(《四部丛刊》本)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页一下。 3 《韩昌黎全集》(《四部备要》本)卷十四《答张籍书》,页二十三上。 4 《孟子序说》注。 5 只汉水注之江。 6 《文集》卷五十一《答董叔重(第三书)》,页一下。 7 同上,卷五十二《答吴伯丰(第十五书)》,页十七下至十八上。 8 同上,《答吴伯丰录其所问》,页十九上。 9 同上。 10 同上,《答吴伯丰(第二书)》,页一下。

知识出处

朱子新探索

《朱子新探索》

出版者:重庆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行状、朱子自述、朱子自称、沈郎、刘屏山命字元晦祝词、朱子世系之命名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