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二】 明与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新探索》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113
颗粒名称: 【四二】 明与诚
分类号: B248.2
页数: 5
页码: 302-307
摘要: 本文讨论了朱子《白鹿洞赋》中的“明诚其两进,抑敬义其偕立”之语,并探讨了自朱子以来对于“明诚”和“诚明”的不同看法。文章指出,圣贤均有内外道行,故不可以之为明诚之别。同时,文章介绍了张载和程子门人对于性教的不同理解,并强调了朱子注重穷理尽性,戒惧谨慎的态度。
关键词: 性教 内外道行 张载

内容

朱子《白鹿洞赋》有“曰明诚其两进,抑敬义其偕立”之语。1前语出《中庸》“诚则明矣,明则诚矣”2,后语出《遗书》“敬义夹持,直上,达天德自此”3。朱子以此为明道(程颢,一〇三二—一〇八五)语。4敬义出自《易经》“敬以直内,义以方外”5。自朱子以来,“明诚两进,敬义夹持”,成为理学名句。黄榦(一一五二—一二二一)《复黄清卿书》云“明诚两立,敬义夹持”6,罗钦顺(一四六五—一五四七)《困知记》卷一三引“诚明两进”之言7,黄宗羲(一六一〇—一六九五)《明儒学案崇仁学案》一则曰“故必敬义夹持,明诚两进”,再则曰“所谓敬义夹持,诚明并进者也”8。
  最令人寻味者为黄榦用“明诚”,罗钦顺用“诚明”,黄宗羲则并用“明诚”与“诚明”,遂使予疑由宋而明,有自“明诚”而倾于“诚明”之趋势。盖朱子《大学》分章,以格物在先,诚意次之。其《白鹿洞赋》“明”先于“诚”,未必无故。阳明(王守仁,一四七二—一五二九))极端反对彼之分章,力主回复古本《大学》,以“诚意”在“格物”之前。是则阳明应用“诚明”而不用“明诚”。唯查《传习录》引《中庸》“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之后,谓“明诚相生”而不谓“诚明相生”9。此必非阳明自悖其说,而是行文之便耳。从黄宗羲之两词并用观之,可知论点不在“明诚”与“诚明”之先后,而在性教之不同也。《中庸》云:“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10朱子注此章云:“自,由也。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乎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11
  圣人贤人之说,来自伊川之《颜子所好何学论》,其言曰:“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者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12然朱子不尽依伊川“明诚”之说。伊川云:“自其外者学之而得于内者谓之明,自其内者得之而兼于外者谓之诚。诚与明则一也。”13又云:“孔子之道,发而为行,如《乡党》14之所载者,自诚而明也。由《乡党》之所载,而学之以至于孔子者,自明而诚也。及其至焉一也。”15朱子评之曰:“程子诸说,皆学者所传录。其以内外道行为诚明,似不亲切。惟先明诸心一条,以知语明,以行语诚,为得其训,乃《颜子好学论》中语,而程子之手笔也。”16朱子谨守《中庸》之说,以性教为两涂。性之为圣人之事,学之为贤人之事。圣贤均有内外道行,故不可以之为明诚之别也。
  性教之别,张载(一〇二〇—一〇七七)最为明晰。彼云:“须知自诚明与明诚者有异。自诚明者,先尽性以至于穷理也。谓先自其性理会来,以至穷理。自明诚者,先穷理以至于尽性也。谓先从学问理会,以推达于天性也。”17伊川以张子此说为不然。或问:“横渠(张载)言由明以至诚,由诚以至明,此言恐过当。”曰:“由明以至诚,此句却是。由诚以至明,则不然。诚即明也。”18朱子评之曰:“张子盖以性教分为学之两涂,而不以论圣贤之品第。故有由诚至明之语。程子之辨,虽已得之,然未竟其立言本意之所以失也。其曰‘诚即明也’,恐亦不能无误。”19
  程子门人关于性教,各异其说。蓝田吕氏(吕大临,一〇四六—一〇九二)曰:“自诚明,性之者也。自明诚,反之者也。性之者,自成德而言,圣人之所性也。”
  反之者,自志学而言,圣人之所教也。成德者,至于实然不易之地。理义皆自此出也。天下之理,如目睹耳闻,不虑而知,不言而喻。此之谓诚则明。志学者,致知以穷天下之理,则天下之理皆得,率亦至于实然不易之地。至简至易,行其所无事。此之谓明则诚。20广平游氏(游酢,一〇五三—一一二三)曰:“自诚明,由中出也。故可名于性。自明诚,自外入也。故可名于教。诚者因性,故无不明。明者致曲,故能有诚。”21龟山杨氏(杨时,一〇五三—一一三五)曰:“自诚而明,天之道也。故谓之性。自明而诚,人之道也。故谓之教。天人一道,而心之所至,有差焉,其归则无二致也。故曰,诚则明矣,明则诚矣。”22游氏以内外为言,杨氏以诚明归一,均如伊川本人之说,而朱子以为不亲切者。朱子评三氏云:“吕氏性教二字得之,而于诚字以至简至易,行其所无事为说,则似未得其本旨也。且于性教,皆以至于实然不易之地为言,则‘至于’云者,非所以言性之事,而‘不易’云者,亦非所以申实然之说也。然其过于游杨则远矣。”23朱子注重穷理尽性,戒惧谨慎,非以至简至易,行其所无事也。其批评实然不易之语,则似太过。理之实然不易,朱子亦常言也。
  为性为教,朱子皆从贤人学者方面着想。故谓:“‘自诚明,谓之性’,此‘性’字便是性之也。‘自明诚,谓之教’,此‘教’字是学之也。”24“性之”、“学之”,均是动词,即穷理尽性之意。故朱子又云:“‘自诚明’,性之也;‘自明诚’,充之也。”25是即孟子所谓:“凡有四端(仁义礼智)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26
  朱子谓伊川“诚即明也”之言,不能无误,然未申其说。《语类》记载一条,可以视为答案。朱子云:“以诚而论明,则诚明合而为一。以明而论诚,则诚明分而为二。”27此乃一而二,二而一之意。故谓“及其至焉一也”可,“其归则无二致”亦无不可。唯“诚即明也”,则不分圣贤性教之分。恐学者偏于自诚,而忽略自明而诚之功。朱子盖从学者着想,必先为贤人之事,由学以至于圣人。毕竟白鹿洞书院为学者而设。明先乎诚,盖此意欤?至于诚与明既是一而二,二而一,无怪黄宗羲“明诚”与“诚明”并用也。
  阳明亦为圣人贤人之分。以为“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修道是诚之者事,所谓‘自明诚,谓之教’也。圣人率性而行即是道。圣人以下,未能率性,于道未免有过不及,故须修道。……则道便是个教”28。然人人具有良知。能致良知,“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29。到底“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一则精,一则明,一则神,一则诚。原非有二事也”30。在王则诚明为一,在朱则诚明可一可二。朱子与阳明,于《大学》“格物”“诚意”之先后,已不能融合,宜乎明与诚亦不能归一矣。

附注

1 《文集》卷一《白鹿洞赋》,页二下。 2 《中庸》,第二十一章。 3 《遗书》(《四部备要·二程全书》本)卷五,页二下。 4 《语类》卷九十五,第一四一条,页三八九一。 5 《易经·坤卦·文言》。 6 《勉斋集》(《四库全书》本)卷十七《复黄清卿书》,页七上。 7 《困知记》〔嘉靖七年戊子(一五二八)本〕卷一,页九上、十六上、三十五下。 8 《明儒学案》(《四部备要》本)卷一《崇仁学案》,页一上、二上。 9 《传习录》卷中,第一七一条《答陆元静(第二书)》。 10 《中庸》第二十一章。 11 《中庸章句》第二十一章。 12 《伊川文集》(《二程全书》本)卷四《颜子所好何学论》,页一上。 13 《遗书》卷二十五,页二上。 14 《论语·乡党》,第二十章。 15 《遗书》卷二十五,页六下。 16 《中庸或问》(《近世汉籍丛刊》本),页四十三上,总页八十五。 17 《张子语录》(《四部丛刊》本)卷下,页六下。又见《张子全书》(《四部备要》本)卷十二《语录抄》,页 七上。《正蒙·诚明篇第六》亦简言之。 18 《遗书》卷二十三,页三上。 19 《中庸或问》(《近世汉籍丛刊》本),页四十三上,总页八十五。 20 《中庸或问》(《四库全书》本)卷下,页五十四下引。 21 同上。致曲有诚,见《中庸》第二十三章。 22 同上。 23 同上,页五十三下至五十四上。 24 《语类》卷六十四,第四十三条,页二四八九。 25 同上,第四十四条,页二四八九。 26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27 《语类》卷六十四,第四十六条,页二四八九。 28 《传习录》卷上,第一二七“马子莘”条。 29 同上,卷中,第一七一“不逆”条。 30 同上,第一五三“精一”条。

知识出处

朱子新探索

《朱子新探索》

出版者:重庆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行状、朱子自述、朱子自称、沈郎、刘屏山命字元晦祝词、朱子世系之命名等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