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与阳明《大学》 “三纲领”比较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3024
颗粒名称: 朱子与阳明《大学》 “三纲领”比较研究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62-263
摘要: 本文探讨了朱子和王阳明在《大学》解读上的差异及其思想发展与《大学》的关系。朱子通过注释《大学》将心性论融入工夫论,将“明德”转化为“明明德”进行修行。阳明则将“明明德”看作万物一体之体。他们对“亲民”亦有不同理解,朱子改为“新民”,阳明坚持古本“亲民”。在“至善”的内涵中,朱子将其视为内圣外王的理论构建,而阳明则以“天理”和“良知”来论述。船山在总结中支持朱子的观点。本文总结了朱子和阳明对《大学》诠释的差异,以及理学与心学本体论及工夫论的异同。
关键词: 朱子 王阳明 《大学》

内容

(山东大学2020年,导师:翟奎凤教授)
  作为《礼记》的第四十二篇,《大学》从宋代开始受到广泛重视,而朱子和王阳明正是对《大学》诠释产生深刻影响的理学家。可以说朱子思想的发展历程与《大学》密不可分,他穷尽一生注释《大学》;而阳明则以《大学》为阵地,对朱子的观点进行一一批判。两人对“三纲领”的不同解读,不仅集中蕴含了他们的《大学》思想,而且体现了理学与心学内在思想脉络的差异。
  第一部分,探析朱子和阳明讨论“明明德”的内容,分析“明德”和“明明德”之间的关系。从“明德”到“明明德”的过程,是朱子将心性论贯通到工夫论的理学化路径。朱子认为“明德”是主于心而言,人的本心中包含了万事万物之理,人心道心本只是一物,而朱子所谓“明德”正是道心,不免受到个体情欲的杂染,这就需要“明明德”的工夫。阳明不似朱子强调本性的澄然具理,而是认为其是万物一体之体。
  第二部分,探讨亲民与新民。朱子继承二程的观点,以“新”代“亲”,并以原文并无“亲”相关内容,但有“其命惟新”,以及古代文字“新”、“亲”互训作为其更改原文的佐证。阳明不同于朱子将“亲”改为“新”,以“教化”代替“仁爱”本义,坚持古本“亲民”原文,认为其为万物一体之用。朱子将“亲”改为“新”,行为主体发生变化,对象也有所不同。而阳明保留古本“亲民”,则主体与对象收摄于万物一体之中。
  第三部分,首先探析“至善”的内涵,朱子认为“至善”为至于不可更改之地,“至善”不仅是大学之道,也是内圣外王的理论构建。而阳明认为“至善”即是天理,既是良知本体,阳明以“天理”、“良知”论述“至善”本义。对于“三纲领”之间的关系,朱子认为“明德”为本,“新民”为末,侧重于将“明德”与“亲民”分判为先后二事,而“至善”即“明德”、“亲民”所各自达到的最高标准。阳明则认为“明德”、“亲民”为体用关系,体用不二,不可二分,两者为“至善”(即良知)的体用两面。
  第四部分,船山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在朱子和阳明对《大学》总结上,支持朱子改“亲”为“新”,认为阳明坚持“亲民”有类似佛老的嫌疑。总结:朱子和阳明的思想发展与其对《大学》的诠释密不可分,其对“三纲领”诠释值得深入探讨处较多,经过将两者比较思考,可深入把握理学与心学本体论、工夫论的异同。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朱子学年鉴.2020》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以礼释仁的路径和意义》《2020年度欧洲朱子学研究综述》《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卢珊
责任者
朱子
相关人物
王阳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