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礼变迁的内在逻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984
颗粒名称: 明清家礼变迁的内在逻辑
其他题名: 以《家礼·昏礼》为考察中心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34-235
摘要: 本论文记述了朱熹的《家礼》对明清时期的家礼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促成了一门独立于礼学的学问,即家礼学的形成。《家礼》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问,部分原因在于该书本身的不完备性。《家礼》存在着对古礼的误读和曲解,以及一些难以实施、不符合人情的仪式设计。这些问题成为明代家礼研究的争议焦点,学者们试图对六礼进行补充,但却发现《家礼》无法包容问名、纳吉等六礼的具体内容;他们试图将拜祖的仪式融入其中,但发现《家礼》无法解决两次庙见的问题。明中期之后,学者们对《家礼》进行了深刻的质疑和反思,最终在清代形成了一场批判和重构家礼的潮流。随着相关问题的逐渐解决,家礼学在清中期后失去了理论活力,渐渐消退。
关键词: 家礼学 明清时期 朱熹

内容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4期
  朱熹《家礼》深刻影响了明清家礼的编纂,促成一种不同于礼学研究的知识门类——家礼学的形成。《家礼》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问,重要原因之一是该书本身的不完备。作为朱子“早年未定之本”,《家礼》不但对古礼存在误读、曲解之处,还有不少不易施行、不合人情的仪式设计。其中,《昏礼》删“六礼”为“三礼”,回避了他所理解的六礼矛盾;设计“从下做上”的亲迎礼序,以体现先卑后尊的礼义;改三月庙见为三日,混淆庙见之礼与拜祖之俗。这些问题成为明代家礼聚讼之处,学者试图补完六礼以全古意,却发现《家礼》对六礼名义的理解无法包容问名、纳吉;试图补入拜祖礼俗以安人情,却发现《家礼》无处安置两次庙见。明中期之后,学者对《家礼》的质疑与反思愈发深刻,终于在清代汇集为一场批判、重构家礼的风潮。随着相关问题的穷尽,家礼学在清中期后丧失理论活力、归于沉寂。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朱子学年鉴.2020》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以礼释仁的路径和意义》《2020年度欧洲朱子学研究综述》《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逸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