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如何谈论“因果报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959
颗粒名称: 宋明理学如何谈论“因果报应”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25-226
摘要: 这段文字讨论了古代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儒学对此的反思。古代文化中普遍存在着善恶有报与德福一致的信念,但先秦儒学对此进行了反思,并将善恶无报和德福不一归咎于命运的偶然性。然而,这种现象对人生来说是一种缺憾。西来宗教通过严密的果报理论填补了这一空白,得到了人们的追捧,导致儒学文化变得淡泊。程朱大儒为了重建自信心,提出了天道宇宙论系统,批判了佛教的轮回观,并以“感应”取代“报应”,试图将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轮回观现世化,体现儒家的人文底色。明代的阳明心学进一步将佛教的业报轮回说转化为当下和德福一致的思想,并将其完全融入儒家的伦常生活中。总体而言,在儒学的发展史中,古老的德福一致和善恶有报观念分化为两个话语系统:一个是关注修己之学的道德主义,另一个是追求达情遂欲的现实主义。
关键词: 宋明 理学 谈论

内容

《中国文化》2020年第1期
  善恶有报与德福一致是上古文化的宗教信念。先秦儒学对这一信念的反思最终确立了德性的纯粹性、无条件性与崇高性,并将善恶无报与德福不一的问题归咎于时命、气命等存在的偶然性。然而德福不一、善恶无报的现象毕竟是人生一大缺憾,西来宗教恰恰以其严密的果报理论填补了这一空白。世人趋之若鹜,一度造成儒门淡泊的文化惨象。程朱大儒应时而起,重树“文化自信”,立生生不息的天道宇宙论系统,破佛教之轮回观,以“感应”代“报应”,以此彰显佛教之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论之功利性,又将佛教的因果报应与轮回观充分现世化、人间化,体现儒家“一个世界”的人文底色,并顺势将佛教“念念受报”观念转化为儒家诚意、慎独话语。中晚明阳明心学力倡知行合一工夫,进而将佛教的业报轮回说彻底心学化、当下化、德福一致化,惠能“西方只在目前”思想更被完全安立在儒家日用伦常的生活世界之中。要之,在儒学发展史中,古老的德福一致、善恶有报的观念即分化为两套话语系统:一套是“修己之学”话语系统,一套是“安人之学”话语系统。前者坚持惟道是忧的道义主义原则,后者则坚持达情遂欲的现实主义原则。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朱子学年鉴.2020》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以礼释仁的路径和意义》《2020年度欧洲朱子学研究综述》《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立胜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