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专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930
颗粒名称: 学术专著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1
页码: 214-224
摘要: 本篇文章记述了朱子学学术专著的情况。其中包括朱熹生态伦理简论、《儒藏》精华编第132—135册《资治通鉴纲目》、朱子文字在武夷、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元代朱子易学研究史、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怀德堂研究、怀德堂研究、信仰、礼仪与生活、朱子哲学的结构与义理、朱熹、宋明理学理治社会文化研究、朱熹思想诠释的多重可能性及其展开、东亚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等。
关键词: 朱子学 学术专著 2020年

内容

朱熹生态伦理简论
  乐爱国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
  朱熹继承儒家讲人是万物之灵,既讲“天人合一”,又讲人的主体性,讲人在“天人合一”中处于中心的地位,是价值中心,而具有主导性、能动性,并且强调人对万物的尊重,人对万物的平等相待,尤其需要通过提高自身涵养和对于物的差异性的充分了解,进一步依据这样的知而付诸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人的心性修养,“至诚”“尽性”而达到“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致中和”而达到“天地位”“万物育”,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要的是,朱熹建构的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中心的生态观,既有别于先秦道家把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完全等同起来,又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多有启示。
  《儒藏》精华编第132—135册:《资治通鉴纲目》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3月
  《儒藏》精华编第132—135册(共四册)隶属史部编年类,收录南宋朱熹所著《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并附录三卷。这次校点,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温陵本为底本(卷四十六、卷四十七至五十一分别配以其他两种宋刻本),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图藏月崖堂本、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明成化内府本、国图藏清康熙武英殿本为校本。在《朱子全书》本的基础上对原有校记查漏补缺,对原标点亦有所改正。同时,原《朱子全书》所收附录三卷,这次整理重新注明各篇版本出处,并核对原文。整理中同时参考了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此书卷一至卷三十及附录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严文儒先生和北京语言大学张鹏先生校点整理,卷三十一至卷五十九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顾宏义和苏州大学孙启华先生校点整理,北京大学儒藏中心于天宝、王振华先生通审全书。
  朱子文字在武夷
  范传忠编著,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20年3月
  该书作者从清董天工编著的《武夷山志》及其他有关朱子文化文本等主要历史文献中遴选出朱熹在武夷山所题写的部分匾额、楹联、摩崖石刻、诗词和碑文等,做相关的简要解读,并整理出各知识点条目计200余条。同时,为了增进人们特别是当今青少年更好地对朱子、对武夷山、对书法的兴趣爱好和认同,又约请书法家张荣生老师编选的朱子文字辅之以书法作品共40余幅呈现给读者,期望读者通过该书更好地解读儒释道三教同山的武夷山,探寻武夷真山水,品读朱子文化遗存。
  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
  张品端主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
  该书为2018年9月8—9日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承办的“全球化时代朱子学的新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成果,探讨了朱熹以太极为中心,集理气、性情、道器、体用为一体的哲学体系,朱子学在东亚日本、韩国的新诠释,朱子的价值观、休养论等思想内涵,朱子文献的考察和研究等。主要篇章有朱子《太极解义》的哲学建构、全球化时代朱子学核心价值的新意义、宋代的新儒学与理学、全球化时代朱子学的新价值、朱学与浙学——从朱熹对吕学与陆学的批评说起、从“理一分殊”看协商民主的哲学意涵、张栻关于《太极图解》的两篇序文、宋明理学法因天理论、以直报怨,以义解仇——从朱子《家训》看儒家对“仇”“怨”的态度及其启示、朱子家庭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等。
  元代朱子易学研究史
  谢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
  该书旨在勾勒元代学者研究朱子易学的全貌,揭示其在朱子学、易学、经学、理学等方面的地位与意义。全书主体部分七章:第一章概述朱子易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南宋后期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章从元代以《易》应举的士人情况、指导治《易》应试类著作的出现,阐明科举对朱子易学发展的推动。第三章讨论胡方平、胡一桂父子的朱子易学研究著作,及从中体现出的从保守到开放的思想转变。第四章叙述胡炳文、张清子、熊禾、熊良辅注释和阐发朱子易学著作的情况,及其不同的思路取象。第五章研究元代学者对朱子象数学的基本态度,以及对其象数学具体方法与易图学的不同看法。第六章研究朱子的理气、太极、阴阳等哲学命题,以及有关《易》书性质、作者、读《易》之法、古《易》面貌等说,在元代引起的讨论。第七章研究梁寅、赵采、董真卿三位元代学者,折衷程朱二家易学的情况。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田智忠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5月
  作者从朱子围绕“曾点气象”问题的讨论契入,集中讨论朱子对于成圣问题的关注及其实践,并对理学中的有无虚实之辨和儒学与佛老之辨问题做了深入探讨,旁及历史上“曾点气象”问题的相关讨论及其发展脉络,进而引出传统中国哲学中关于境界论、本体与工夫问题的诸多讨论。全书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朱子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怀德堂研究
  [日]汤浅邦弘著,白雨田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20年5月
  怀德堂是由晶石大阪商人于1724年创建的汉学私塾,在日本汉学史上具有较高历史地位。全书分两部分进行论述:一,对怀德堂“汉学”特色进行考察,尤其是对其与当时强烈影响日本的朱子学的关系进行考察,即对于《论语》《大学》《家礼》等的受容状况及其发展进行分析。二,对“汉籍”以外的怀德堂“文化”进行考察。特别是以印章及墨、版木等为例,对其文化特色进行探讨。同时概说近年不断发展的电子图书馆的运作情况。
  信仰、礼仪与生活
  ——以朱熹祭孔为中心
  张清江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
  该书旨在呈现朱熹祭孔礼仪实践中的精神经验。全书主体部分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释奠先圣:仪规与实践”,以朱熹对释奠礼制文本的考订和“沧州精舍”的祭祀实践为中心,以仪式中的象征符号和意义为视角,通过比较分析,呈现朱熹对祭祀孔子的礼仪主张,及其在生活中进行的具体实践。第二章“祝告先圣:以‘祝文’为中心”,以朱熹在祭孔仪式中留下的“祝文”为文本,通过比较朱熹与同时代其他儒者所写的祭孔祝文及朱熹进行其他祭祀时所写的祝文,分析和呈现朱熹在祭孔仪式中的独特表现。第三章“信念世界:祭祀、祈祷与先圣”,围绕朱熹对《论语》“祭如在”“子路请祷”等章节的诠释,及其对“圣人”和“先圣”的基本理解,在哲学史的框架内详细呈现朱熹对祭孔礼仪相关要素的信念基础。第四章“遭遇‘先圣’:‘感通’与意义体验”,在前述行为表现和内心信念的基础上,尝试重新回到仪式现场,以“诠释”为基本旨归,结合朱熹本人对于祭祀内心状态的论述,借鉴现象学对于人类内在意识的描述方法,对朱熹在祭孔仪式中的意识结构做细致、深度的描述。第五章“回到生活:礼仪经验的意义与影响”,将礼仪经验放回到生活视域,从道统、经典和工夫三个向度,说明祭祀孔子的礼仪经验,如何对朱熹的生活发生影响,进而说明礼仪、信仰与生活之间的交织互动及关联方式。
  朱子哲学的结构与义理
  江求流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6月
  该书以问题意识为指引,以结构性诠释为方法,试图揭示朱子哲学内在的问题意识,重建朱子哲学的整体性结构体系,并对朱子哲学的相关义理进行理论性阐发。全书分为六章,从朱子对佛教性空论的批判开始,分别探讨了朱子关于人性的实在性,人性在人伦活动中的作用,气禀、人欲对人性功能的遮蔽,修养工夫与复性的目标及其政治立法意义等问题,以期展示朱子哲学“实质上的系统”及其逻辑展开过程,并在这一视域下,对朱子哲学的相关概念、范畴的内在义理加以分析与诠释。全书体现了将历史的诠释与理论的分析加以结合的努力,注重阐释朱熹哲学中相关命题的内在哲学意蕴。
  朱熹
  陈荣捷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0年7月
  该书从《朱子文集》《朱子语类》等朱熹本人的著作立论出发,对朱熹生平、思想及其所关联的人物和事迹做了独到和精准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朱子的思想,包括太极、理、气、格物与修养;二是朱子的活动,如其授徒、著述与政绩;三是朱子的交游,与张栻、吕祖谦、陆九渊、陈亮等的往来;四是朱子的道统观念、朱子后继和韩国、日本、欧美的朱子学,朱子与佛教之交涉也有述及。作者出入史籍,辨析精微,视野极为广阔,一代大家朱熹的人生轨迹、思想成果及其相关的文化与社会背景得以全景式展现。该书问世以来,广受世界各国学者好评。
  宋明理学理治社会文化研究
  徐公喜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
  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已经由先秦汉唐的“礼治社会”转向“理治社会”。“理治社会”是以宋明理学思想为指导,以天理为根据,合传统治理之道,以“德礼政刑”为主要治理路径的多维度社会理治模式,待人以理,化民以理,追求道德伦理化、伦理道德化的统一,礼制与政治制度理性化、法律理学化,以图实现天下平的理想社会。本书运用法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解读“理治社会”,对宋明理学“理治”内涵、时代语境与理论基础,以理治国的社会控制方式、理论模式与工具性内容,理学的道统、政统与法统间的相互关系,理治社会的核心价值、法律价值、法律目标、刑事与民事法律规范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
  朱熹思想诠释的多重可能性及其展开
  陈晓杰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6月
  全书内容共八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第一至第四章是对朱熹思想的研究。在第一章到第三章中,主要从朱熹思想的三个重要概念——“心”“天”“天地之心”——对朱熹的思想进行诠释,探讨朱熹思想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以及继续挖掘的可能性;在第四章中,回归到朱熹思想文本——《中庸章句》,探讨朱熹的解释与经典文本之间的张力与矛盾,对朱熹的鬼神论进行诠释。在第五章到第八章中,以朱熹再传弟子真德秀为研究对象,探讨他在大量的青词书写与祈祷中所体现的宗教思想和实践精神。以及在南宋理宗朝的政治事件“霅川事变”中,政治斗争双方的言说进行考察,分析传统公私观(权相史弥远以及诸多官僚的理论依据)与朱子学公私观(真德秀等道学家的理论依据)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运用的。
  东亚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
  ——以日本为中心
  吴光辉 王青 编著,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20年7月
  该书就数年来日本专家学者的代表性研究予以编辑整理,冠以日本朱子学的理论承传、日本朱子学的思想转向、日本朱子学的话语批评的标题,进行系统规划研究,以推动海内外朱子学研究的审视与思索,进一步深化朱子学研究乃至国学研究。全书主要内容有:林罗山与朱子学——以理气论为中心、芦东山与朱子学——以《无刑录》教育刑论为中心、横井小楠与朱子学——以格物致知论为线索、安东省庵与朱子学——论朱子学的日本化、伊藤仁斋与朱子学——以“同民之好恶”论为契机、荻生徂徕与朱子学——以中国思想为媒介、近代以来日本视域下的朱子学——以中国形象为方法、江户时代朱子学的表象与位相——以实学·真儒·正统为核心、日本科举学的转型与评价——以《对策则》为线索等。
  《儒藏》精华编 第228—232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年7月
  《儒藏》精华编第228—232册收录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属集部南宋部分。本次校点以《四部丛刊初编》影印的明嘉靖刻本为底本,以闽本、浙本和淳熙本(残)这三种流传至今的宋刻本为主要校本,以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明天顺四年(1460)贺沈、胡缉所刊《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参校本,间亦取校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吴养春、朱崇沐等所刻《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蔡方炳、臧眉锡所刻《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同治十二年(1873)六安涂氏求我斋所刻《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并酌采贺瑞麟《朱子文集正讹》《记疑》《正讹记疑补遗》之说。校点人为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刘永翔、朱幼文、徐德明、王铁、戴扬本、曾抗美六位教授。朱子《大学》经解:“为己之学”的诠释与建构
  周之翔著,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8月
  朱熹继承北宋理学家所高扬的“为己之学”的治学宗旨,穷尽毕生精力探索和建构“为己之学”的治学道路与经典体系,终于完成了集宋代理学之大成的学术使命。朱熹“以身解经”,将《大学》从“探渊源而出治道,贯本末而立大中”的圣帝明王之学,转化为普通学者修养身心的基本经典,《大学》的建设功能从治世之君守天下之学与乱世豪杰得天下之学,转为一个时代人们心灵建设的大纲,《大学》的批判性功能也从对昏君庸主的警告,转化为对每个在世生存的人的提醒:人不可不明己德。该书即是以“为己之学”为纲领,考察朱熹解释《大学》的历程、具体内容、原则与方法的倾力之作。全书四章,包括绪论、朱子《大学》经解历程、朱子《大学》经解释例(上)、朱子《大学》经解释例(下)、朱子《大学》经解原则与方法等。
  朱熹教育思想研究
  姜春颖赵亮编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8月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全书共六章:朱熹成才史,著名的德育体系(人之心灵莫不有知、存天理灭人欲、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习与正则正习与邪则邪、慎择师友、做好眼前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涵养须用敬、格物致知等),杰出的德育思想(为学之道必在于读书、为学须先立志、立志不定终不济事、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辞达则止不贵多言等),精辟的德育原则(教学者如扶醉人、指引者师之功也、言传身教尊师爱生、朋友以义合者、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不能感人皆诚之不至等),良好的德育目的(为学乃能变化气质耳、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虚心顺理学者当守此四字、做一个怀义去利之人等),精明的朱子读书法(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之法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读书要虚心涵泳、心到眼到口到等)。
  朱熹集
  黄坤导读,曾枣庄审阅,南京:凤凰出版社,2020年8月
  全书选择朱子代表性的诗38首,文15篇,逐一加以注释与翻译,收录的作品包括:远游篇、斋居闻磬、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拜张魏公墓下、次韵刘彦采观雪之句、奉同尤延之提举庐山杂咏十四篇(选一)、斋居感兴二十首(选一)、寿母生朝、复用前韵敬别机仲、题祝生画、孤鹤思太清咏岩桂二首、挽刘宝学二首、挽刘枢密三首、感事兴怀、宿山寺闻蝉作、百丈山六咏(选一)、武夷精舍杂咏(选一)、涉涧水作、春日、观书有感二首、次子有闻捷韵四首、醉下祝融峰作、到袁州二首(选一)、别韵赋一篇、次韵择之见路旁乱草有感、次韵陈休斋莲华峰之作、水口行舟二首、武林等。
  乾嘉学术札记训诂理论研究
  曹海东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8月
  清代乾嘉时期以训诂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札记,虽以训诂考据为主,但不乏理论性探讨,也有一些训诂理论材料零珠碎玑般地散见于考据性文字之中。该书致力于此类训诂理论材料的研究,对其表而出之,类而聚之,剖而析之,推而演之,议而评之,较为系统地呈现了乾嘉学者的训诂理论研究成果,并揭示了其主要内涵及独特价值。在研究过程中,该书经常将乾嘉学者的训诂理论与朱熹的相关经典诠释理论进行勾联、比较,或阐论二者之同异,或揭示前者渊源之所自,或以此释证、彰显前者的内涵及特点。
  经学、理学与关学
  张岂之著,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
  书稿收录26篇文章,分中华文化的渊源与特色、张载及其理学思想、《宋明理学史》与《关学文库》、关学与儒学、儒学的现代价值五个部分,每篇文章立意明确、自成体系,都有论述的重点。从整体上讲清楚了中华文化的渊源是从炎黄时期开始,并且有传承、有发展创新;中华文化的特色是“以人为本”,构筑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为人之学与会通之学的理论体系。书稿梳理了中华文化的脉络、传承、创新与发展过程:经学是解释和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理学是发展的儒学(新儒学);关学是理学的重要学派。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对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对坚定文化自信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朱子家礼宋本汇校
  [宋]朱熹撰[日]吾妻重二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9月
  《朱子家礼》分通礼、冠、昏、丧、祭五部分,而特重丧祭,一方面,体现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儒家传统,于生死际,尤为挂怀,敬意与庄重,于此存焉;一方面,是本于儒家对孝道的推尊,而自然设立。礼缘人情而制,子女对父母之情,为其大者。吾妻重二教授为日本朱子学研究专家,不但有多部专著,且参编《朱子家礼文献集成》。此书以宋版周复本《家礼》为底本,以四库本、性理大全本、和刻本、朱子成书本等10种为校本,特别利用了关西大学图书馆藏和刻本与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藏公善堂本,可称《家礼》最善之本。目前对朱子学的研究,仍多集中于哲学思想层面,该书的出版,能够让人们看见朱子学另一重重实践、重躬行的面相,只有将理与礼两者相合,才能真正深入朱子的生活世界。此书对朱子学、礼学乃至儒学研究,以及“礼”的传承和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经学视域下的朱子学研究
  丁四新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9月
  该书是“朱子经学与四书学”专题论文的结集,集中研讨了朱子的五经学、四书学及其相关问题。主要篇章有:朱熹《中庸章句》及其儒学思想、朱子与张栻关于《论语》解说的讨论——兼论宋代经学之变、朱熹对《论语》“自行束脩以上”的诠释及其意义、江户后期朱子学的一个流变——略论《孟子栏外书》、朱子的《周易》诠释视域、朱熹与《周易本义》、仁的“偏言”与“专言”——程朱仁说的专门话题、朱子论天地以生物为心、朱子“中和旧说”新探、从未发无不中到未发或有不中——论理学对“未发之中”的讨论、朱子学与湖湘学的融合、经典诠释与道统建构——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序说的道统论、张力与融合——朱子道统说的形成与发展、朱子的道统世界、顾炎武对宋学的取舍等。
  朱熹、陆九渊与王守仁理学思想比较
  ——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
  毕游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9月
  该书以理、性、心、知四个范畴为中心,通过对朱熹、陆九渊和王守仁三者思想的比较分析,对理学从朱学时代到王学时代的演进脉络进行了探讨和概括。本书认为,理范畴存在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内在矛盾,理学的发展正是解决这一内在矛盾的过程,并最终走向主观性;性范畴逐渐被弱化(包括淡化和泛化两种方式),最终丧失了其道德本体的地位;心范畴的作用从“心具理”走向“心生理”,这是与理范畴的主观化过程相一致的;知范畴从“格物致知”的理性认知逐渐走向了“知行合一”的本能直觉。在对理范畴客观性的认识以及心理关系、知行关系方面,朱学与陆学实际上更接近,而二者与王学之间的差异则是本质上的。从朱陆到阳明,理学逐渐演进为彻底的实践之学、方便之学,得以从士大夫阶层逐渐走向民间。
  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
  冯茜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9月
  礼学发展到唐宋之际,以文本解释为主的汉唐注疏传统日渐枯竭,宋人开始在“追法三代”的信念下,为“礼”重建思想根基。该书梳理了从赵匡、杜佑、聂崇义、刘敞、陈祥道,再到李觏、王安石、张载、二程、吕大临的礼学研究,最终落脚在朱熹对于不同礼学方法与思想的统摄上。这些唐宋之际的思想家对礼的规范性来源和人性论基础进行了重新阐释,由此实现了礼学思想与礼仪实践的历史转型。
  “三纲九目”:朱子《小学》思想研究
  徐国明著,成都:巴蜀书社,2020年10月
  该书聚焦于朱子之小学,以其所纂《小学》一书为主要研究文本,系统深入阐述。认为“小学”乃朱子统体思想架构的初始环节,《小学》的谋篇布局为“三纲九目”。“三纲”即立教,明伦,敬身;“九目”为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交(“五伦”)、心术之要、威仪之则、衣服之制、饮食之节(“四端”),其主旨是“居敬穷理”,归止于“成德成人”(“成圣成贤”)。
  东亚朱子学新探
  ——中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上下)
  吴震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12月
  该书为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的结项成果。全书由四篇三十七章组成,近九十万字,吴震教授主编,由海内外中国哲学领域的一线学者组成的国际性团队合作分篇撰写,代表了当代朱子学研究的最前沿的成果。全书的四篇结构为:一、“东亚儒学与中国朱子学”;二、“日本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三、“韩国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四、“比较研究与回顾综述”;最后是两篇“附录”,分别为“近十年来日本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近十年来韩国朱子学研究论著简目”。该书进一步拓展了朱子学研究领域的深度与广度,“东亚朱子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然成立。该书的出版也重新展现了中国哲学的丰富资源。
  朱子诗经学考论
  陈 才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2月
  朱子结合时代的需要,回应社会的现实诉求,以绍承孔孟道统为己任,以格物穷理为方法论原则,从治《诗》理论和治《诗》实践方面来重建诗经学。他批判地继承前人《诗》说,在义理的统摄下兼重训诂,合汉、宋之长加以综合而弥补其不足,使自己的诗经学得以形成,并进而奠定了诗经宋学,完成了重建诗经学的使命。该书从朱熹本位出发,爬梳散存于各处的朱熹言论,在此基础上加以研究,对朱熹的诗经学作出了精准、细致、深入、独到的分析,对相关问题作出了客观的揭示。全书共六章:继承、批评与重建:朱子诗经学的形成;朱子《诗》学观研究;朱子校勘《毛诗》研究;朱子对《诗经》用韵的探索;《诗集传》训诂研究;附考等。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朱子学年鉴.2020》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以礼释仁的路径和意义》《2020年度欧洲朱子学研究综述》《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