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格致工夫与悟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904
颗粒名称: 二、格致工夫与悟道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139-14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格物致知是一种入门的修炼方法,通过对事物的彻底思考和理解,最终达到悟道的境界。朱子对格物致知进行了阐释,认为核心在于穷理,即穷尽事物的道理并达到极致,以达到对事物的全面认知。持久的努力能够使人豁然贯通,从而理解事物的表里精粗和内在的应用,获得彻悟性的知识,并达到对最高天理的理解,即悟道的境界。
关键词: 格物致知 大学 朱子

内容

一直以来,人们对朱子的格物致知论误解较多。诸多哲学史教科书里多把它视为认识论范畴,殊不知,在朱子思想世界中,格物致知本质上是一种工夫论①。朱子认为,《大学》八条目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都是“明明德”的工夫。“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大学章句》)“如今说格物,只晨起开目时,便有四件在这里,不用外寻,仁义礼智是也。如才方开门时,便有四人在门里。僩。”(《朱子语类》卷十五)子渊说:“格物,先从身上格去。如仁义礼智,发而为恻隐、羞恶、辞逊、是非,须从身上体察,常常守得在这里,始得。”曰:“人之所以为人,只是这四件,须自认取意思是如何。贺孙。”(《朱子语类》卷十五)“明明德”是《大学》三纲领的第一条,意思是发明和弘扬内心光明的道德,其具体内容就是仁义礼智,也就是朱子所说的先天至善的人性。他还说,格物致知就是“明善”的工夫。今天我们讲格物致知,就好像每天早上我们睁开双眼,就有四件东西在我身心之中,完全用不着到外面去寻找,它们就是仁义礼智。就好像刚开门的时候,便有四个人在门里边。格物就是彰显自己内心的仁义礼智等道德,内心光明照彻,一片澄明,没有一丝一毫的昏昧。要言之,格物就是要穷尽到事物的尽头,懂得事物的是与非,对与错,然后付诸行动。格物就是要在自己身上体验出一个是与非来,曾子的“日三省吾身”就是指格物。②既然格物只是要自己身上体验出一个是非,格物之“物”又当作何理解?朱子之“物”,乃指“事物”,“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皆为“物”之范畴。朱子云:“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虽在静处坐,亦须验个敬、肆。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欲。德明。”(《朱子语类》卷十五)然而,就自家身心上体验出“是与非”、“敬与肆”、“天理与人欲”而言,朱子的格物之“物”主要指“人伦日用之事”,其致知之“知”主要指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和儒家价值的认同,格物致知乃在于确证内心固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原则,寻找生命存在的社会意义与精神境界,以达到“心与理一”的最高觉悟和最高境界——道的境界、圣人境界。
  格物与致知是一个工夫①。在《朱子语类》中,朱子与弟子反复讨论格物致知工夫的辩证统一,如一个硬币的一体两面。“致知、格物,只是一个。道夫。”“格物,是逐物格将去;致知,则是推得渐广。赐。”“格物,是物物上穷其至理;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格物,是零细说;致知,是全体说。时举。”“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若不格物,何缘得知。而今人也有推极其知者,却只泛泛然竭其心思,都不就事物上穷究。义刚。”“格物,以理言也;致知,以心言也。恪。”“格物,只是就事上理会;知至,便是此心透彻。广。”“格物,便是下手处;知至,是知得也。德明。”(《朱子语类》卷十五)朱子认为“格物”、“致知”不能截然分为两段。相对而言,“格物”是就外物而言,“致知”是对自我而言,但二者是一个整体,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如果没有格物,我们怎么能获得知识?致知必须经过格物才能实现。“格物致知”是一体贯通。格物,就是在事物上穷其至理;致知就是我的内心无所不知。就物而言,谓之“格物”;就我而言,谓之“致知”。具体而言,即是“格物”;总体而言,就是“致知”。格物,是零碎地说;致知,是全体地说。以理而言,叫格物;以心而言,是致知。格物,只是就事上理会;知至,便是此心透彻。格物是下手处,知至即获得了真知。通过“格物”而“致知”,这就是朱子所说的“致知在格物”。朱子的“格物致知”一体贯通说是对《大学》“致知在格物”的继承与发展。“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第二章)与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后顺序不同,致知与格物没有用先后来阐释,“致知在格物”。“在”即此在,就在当下,在场,因而,致知与格物二者是二而一的关系。“格物、致知,彼我相对而言耳,格物所以致知。……所以大学说‘致知在格物’,又不说‘欲致其知者在格其物’。盖致知便在格物中,非格之外别有致处也。又曰:‘格物之理,所以致我之知。’僩。”(《朱子语类》卷十八)《大学》说“致知在格物”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致知就在格物之中,非“格”之外还有一个“推致”的地方;另一方面,格物之理,就是推致我心中的知识,格物所以致知。于这一物上穷得一分之理,即我之知亦知得一分;于物之理穷二分,即我之知亦知得二分。朱子甚至宣称,一旦格物“格”到“里”的层次和“精”的层次,实质上已经到了“知至”,也就是到了“致知”的境地。①因此,格物致知工夫是表里精粗的贯通,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融通,起点与终点的融合。
  那么,怎样才能格物致知呢?朱子指出:“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见有错处,不可执一。伊川说得甚详:或读书,或处事,或看古人行事,或求诸己,或即人事。复曰:于人事上推测,自有至当处。浩。”(《朱子语类》卷十八)朱子认为,格物致知无所不在,我们在生活中随时格物,随处格物。格物致知首先要读书,读书是格物致知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一书不读就少了一书的道理,一物不格就少了一物的道理。“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通过博览群书,品评古今人物,通过应接事物,运用天下万物所体现的天理,来印证吾心所固有的伦理,即“合内外之理”。尽管万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但是,要穷尽天下的道理并非穷得一个道理就能达到。格物致知需要循序渐进,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一旦豁然贯通,就能领悟到最高的天理。其次,朱子十分推崇“静坐”②。他教导弟子郭德元半日读书,半日静坐,这样坚持一两年,一定能取得很大的进步。“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僩。”(《朱子语类》卷一一六)“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淳。”(《朱子语类》卷九)静坐与穷理相互补益,静坐能够平心静气,这也是穷理的前提。再次,自我反省就是格物。朱子之学是为己之学,即完善自己道德的学问,格物致知必须从我做起,从自身修养做起,自我反省就是格物。“格物,须是从切己处理会去。待自家者已定迭,然后渐渐推去,这便是能格物。道夫。”(《朱子语类》卷十五)最后,只有在“人伦日用”上痛下工夫,在处事接物中磨炼,方能实现格物致知之功,进入圣贤之域。正是在此意义上,“日本学界一般以为所谓理学所谓的‘工夫’,乃是以达到‘圣人’为目的而从事‘意识性修为’。”③
  格物致知作为一种入门的工夫法门,经由工夫的修炼,最终达到悟道的境界,圣人的境界。朱子认为,《大学》“格物致知”有经无传,于是仿照古人的意思写了一段“格物致知补传”:“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的集中阐释,也是其晚年定论。朱子认为,格物的核心就是穷理,即穷尽事物的道理并认识到极致,对事物无所不知。致就是扩充、推广到极致,知就是识。扩充我的知识,就要做到知无不尽。这就是说,探求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奥秘,不可只停留在表面,要达到它的极处,即达到事物本质的认知。只有持久努力,一旦豁然贯通,则事物的表里精粗、内心的全体大用都能彻底认知,获得一种彻悟性的知识,达到对最高天理的心领神会,也就是悟道的境界。这就叫做“物格”,叫做“知至”。既然工夫修炼的终极目标就是悟道,那么我们如何经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然后达到“豁然贯通”,实现悟道呢?悟道何以可能?经由格物致知而悟道的境界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朱子学年鉴.2020》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以礼释仁的路径和意义》《2020年度欧洲朱子学研究综述》《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朱人求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