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对禅宗义理的理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892
颗粒名称: 二、对禅宗义理的理解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04-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禅宗义理是在佛教义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有些义理在禅宗这里更具特色。禅宗义理富厚深幽,朱子所及禅宗义理非常有限,这里仅以朱子所及较多的“作用见性”考察朱熹理解禅宗义理的情形。
关键词: 禅宗 义理 朱熹

内容

事实上,禅宗义理是在佛教义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只是有些义理在禅宗这里更具特色。禅宗义理富厚深幽,朱子所及禅宗义理非常有限,这里仅以朱子所及较多的“作用见性”考察朱熹理解禅宗义理的情形。
  王怒而问曰:“何者是佛?”提曰:“见性是佛。”王曰:“师见性否?”提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提曰:“性在作用。”王曰:“是何作用,我今不见?”提曰:“今见作用,王自不见。”王曰:“于我有否?”提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出现?”提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波罗提即说偈曰:“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①
  对佛教而言,成佛是根本的追求。可是,“佛在何处”?答案是“见性是佛”;而“性在何处”?答案是“性在作用”。既然“见性是佛”,而“性在作用”,意味着“在作用处可成佛”;而“作用”的具体表现是“在胎为身,处世名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等八种相状。那么,朱熹是怎样理解的呢?其一,“作用见性”即“形下为性”。朱熹说:“他合下便错了。他只是说生处,精神魂魄,凡动用处是也。正如禅家说:‘如何是佛?’曰:‘见性成佛。’‘如何是性?’曰:‘作用是性。’盖谓目之视、耳之听、手之捉执、足之运奔,皆性也。说来说去,只说得个形而下者。”②在朱熹看来,告子以“生”为“性”,就是以“气”为“性”,而“气”属“形下”,所以是以“形下”为“性”;禅宗“作用见性”,而其“作用”为“目之视、耳之听、手之捉执、足之运奔”等,因而与告子一样,都是以“形下”为“性”。其二,“作用见性”即“知觉为性”。朱熹说:“心只是该得这理。佛氏元不曾识得这理一节,便认知觉运动做性。如视、听、言、貌,圣人则视有视之理,听有听之理,言有言之理,动有动之理,思有思之理,如箕子所谓‘明、聪、从、恭、睿’是也。佛氏则只认那能视、能听、能言、能思、能动底,便是性。”①朱熹认为,在“心”与“理”之间,“心”是主观性存在,“理”是客观性存在,所以“心”可以认识、把握“理”,但不能代替“理”。“性”是“理”故非主观性,是“作用”或“现象”的根据。因此,“作用见性”意味着“知觉运动”是“理”,意味着“知觉运动”与“所以知觉运动”混淆为一,即将现象与现象的根据混为一谈。其三,“作用见性”即“无情为性”。朱熹说:“释氏云:‘作用是性。’或问:‘如何是作用?’云:‘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此是说其与禽兽同者耳。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释氏元不曾存得。”②在朱熹看来,既然“作用”也为动物所能,也就是认同动物的“知觉运动”是“性”,而“性”在儒家系统中,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伦理纲常,如此一来,“作用见性”必致“无情者有性”。那么,朱熹对于“作用见性”的理解是否合乎本义呢?
  佛教中国化过程,也是佛教基本义理不断被调整和发展的过程,而其基本趋势是:修行简约化、成佛便捷化,这种精神必在佛教心性论中有所体现。禅宗心性论则是这一趋势的典型代表,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等。“作用见性”集中表现了禅宗对于成佛便捷的诉求。这应该成为理解“作用见性”的内在逻辑。因此,强调无处不佛性,无时不佛性,从而提醒僧众觉悟佛性不难,成佛也不难,因而不能借口缺乏悟性以推脱提升自己的修行。从结构上看,“作用见性”属于由“用”见“体”模式,即在“作用”或发用流行处见“性”,也就意味着佛性不能停留于口舌上,而应在僧众的行为中得到体现,佛性实践化。从价值诉求上看,“作用见性”即要求“作用”处有佛性,也就是对僧众言行举止的要求,从而表现为对僧众言行的规范,无论怎样“作用”,佛念念在心,这就是所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因此,朱熹将“作用见性”理解为“形下为性”“知觉为性”“无情为性”而予以批评,是与其本义有距离的。朱熹以儒学立场进行分析、判断,又极度放大此命题的负作用,自然会影响其准确把握此命题的意涵。牟宗三说:“朱子不了解禅家‘作用是性’之义,将此诡辞之指点语视作实然之陈述,以告子‘生之谓性’之义说之,此说皆非。”③这个评论确有参考价值。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20

《朱子学年鉴.2020》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以礼释仁的路径和意义》《2020年度欧洲朱子学研究综述》《全球化时代与朱子学研究》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承贵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