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813
颗粒名称: 一、“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4
页码: 221-224
摘要: 上述文章主要讨论了朱熹在重建家族制度中所做的努力。朱熹通过研究古代礼学著作,寻找其中的核心精神实质,以此为基础修订《家礼》。他强调谨守名分,崇尚仁爱与尊敬,将实际行动放在重要位置,强调去除虚饰的形式。他的努力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旨在推动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朱熹的研究为后世的家族制度研究提供了参考,并为推动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 朱熹 宋代理学 家族制度

内容

所谓“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就是把握家族制度的精神实质。为了重建家族制度,朱熹努力研究礼学,对中国古代自西周以降的历代礼家的著作和观点,无论是国家礼制,还是民间家族制度,都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把握家族制度的精神实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把握传统的精神实质,是继承传统的基本前提。自二程以来,宋儒一直以继承孔孟道统为己任,正如张载的豪言:“为去圣继绝学”,这也正是朱熹自我认同的使命感。朱熹说:
  遭秦灭学,礼最先坏。由汉以来,诸儒继出,稍稍缀缉,仅存一二。以古今异便,风俗不同,虽有崇儒重道之君,知经好学之士,亦不得尽由古礼,以复于三代之盛。①
  意思是,春秋以降“礼崩乐坏”,秦国一统六合,焚书坑儒,华夏文化传统中断。汉代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古代礼制有所恢复,也编辑礼学著作,但只能存留古代礼制的百分之一二十。随着历史的发展,古代和今天人们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风俗更是历代有所不同。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中,虽然有推崇儒家的君主,也有熟悉儒家经典的士人,但是,仍然无法完全仿照古代礼制行事,更没有办法恢复古代宗法制度的鼎盛时期。
  为了继承传统,在民间重建家族和礼制,朱熹在古代礼制已经大部分失传的情况下,开始了艰难的搜寻古代礼学典籍的过程。朱熹说:
  庶其可传于后,然皆无杂本可参校,往往阙误不可晓知。虽《通典》《唐书》,博士官旧藏版本,亦不足据。则他固可知巳。诸家之书,如荀氏、徐畅孟、冯翊、周元阳、孟诜、徐润、孙日周等。仪有录而未见者,尚多有之。有能采集附益,并得善本通校而广传之。庶几见闻有所兴起,相与损益折中,共成礼俗,于以上助圣朝敦化导民之意,顾不美哉!②
  意思是,一些流传到宋代的家族祭礼的著作,很多是孤本,没有其他版本可以参照校对,所以其中的一些错误也无从知道。那些收藏在《通典》《唐书》中的礼学家的藏本都不足为据,其他民间的版本的不可靠性就可想而知了。各家的礼学著作,虽然有目录却看不见原文。朱熹追求的是广泛采集各家礼书,寻找古代善本,然后相对参照校对,形成最佳文本之后,再加以推广和传播。这样做也许能够在民间引起人们的重视,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古代家祭之礼进行改造,最终形成共同的礼俗。从而帮助朝廷完成教化万民的任务。
  朱熹长期生活在民间,了解当时的社会民情,这就为他重建家族制度有了比较明确的针对性和现实基础。对于古代礼制,朱熹深切地认识到它已经不再适合宋代的社会现实。朱熹说:
  三代之际,礼经备矣。然其存于今者,宫庐器服之制,出入起居之节,皆已不宜于世。世之君子虽或酌以古今之变,更为一时之法。然亦或详或略,无所折中,至或遗其本而务其末,缓于实而急于文。自有志好礼之士,犹或不能举其要,而因于贫窭者,尤患其终不能有以及于礼也。①
  夏、商、周三代,正是“敬天法祖”的传统形成并且走向鼎盛的时代,虽然夏与商代前期历史大都限于传说,但是,周代的礼制不可能没有历史传承。因此,周礼可以理解为夏、商、周三代礼制的集大成。可是,当历史发展到宋代,无论是人们的居住环境,还是服饰打扮以及日常生活起居的礼节,都无法完全按照周礼的要求行事了。北宋以降,很多理学家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恢复传统礼制,也做出了一些合乎时宜的改变。当然,也有的人不过是为了应对一时之急,以求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然而,这些努力在朱熹看来,或者详细,或者粗略,却总不能恰到好处。甚至不注意礼制的精神,只专注于细枝末节;不注重礼制内容,只研究礼仪形式。既然那些有志于重建礼制的人士,都不能抓住礼制精神的根本,那些处于贫困之中的人,更不可能对礼制和家族重建有所作为了。对面这种局面,朱熹提出了重建家族和礼制基本方法。他说:
  熹之愚,盖两病焉。是以尝独究观古今之籍,因其大体之不可变者,而少加损益于其间,以为一家之书。大抵谨名分,崇爱敬,以为之本。至其施行之际则又略浮文务本实,以窃自附于孔子从先进之遗意。①
  朱熹对有志于重建礼制却不知礼制精神的人,和处于贫困之中而不关注礼制和家族建设的人,都不满意。为了避免犯这两种错误,朱熹为自己制订了重建家族和礼制的基本方法。朱熹花费大量时间,认真搜集和研读历代的礼学著作,比较历代礼制规范,寻找其经久不变的内容,然后根据当时的现实条件加以增加和删减,最终制定出新的《家礼》。那么,历久不变的核心内容或者家族制度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呢?在朱熹看来,就是“谨名分,崇爱敬”,也就是恪守自己的身份地位,推崇仁爱与尊敬。这种精神实质,要求家礼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力求去掉无用而虚饰的形式,以坚持其实际内容为根本,目的就是继承和发扬孔子创立的儒家精神。

附注

①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720019。 ②傅小凡,男,辽宁沈阳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跋古今家祭礼》。 ②《跋古今家祭礼》。 ①《家礼·序》。 ①《家礼·序》。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傅小凡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