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对自身的责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807
颗粒名称: 三、人对自身的责任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3
页码: 201-203
摘要: 在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家关注解决人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问题。孔子希望通过修身保持“仁”的本心,克己复礼,战胜私欲,达到社会安居乐业。孟子强调发挥人性善的本能,通过养浩然正气来实现。荀子也注重修身,主张通过修身发挥智性,抑制人性恶的本能,成善人。先秦儒家认为道德修养是责任履行的前提,人要明确责任并按道德行为规范进行修养,以达到履行责任的目的。修身的目的包括安身立命和修身以安人,是为了实现社会和谐、责任履行的目标。修身是一个从低级境界向高级境界发展的过程,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体现对人自身发展的责任意识。先秦儒家追求成为圣人君子,通过不断修养,实现对自身发展的责任。
关键词: 先秦儒家 责任观 儒家学

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对人的内心造成强烈的冲击。人们有序的社会生活要成为可能,除了制定必要的社会规范对人进行外在约束,还要重视人的身心道德修养。如何解决人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是先秦儒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孔子希望人能通过修身保持的“仁”的本心,克己复礼,战胜自己的私欲,整个社会才能安居乐业。孟子强调通过“养浩然正气”,发挥人性善的本能。荀子也非常重视修身,主张通过修身发挥人的智性,抑制人性恶的本能,使人成善。
  先秦儒家将道德修养看成是责任履行的前提。他们认为,有无良好的道德意识,是区分人兽的关键所在。人之所以为人,关键在于其通过后天教育逐渐形成良好自觉的道德意识,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自觉地按具体的道德行为规范进行道德修养实践,达到履行责任的目的。因此,儒家非常重视责任教育的作用。
  在先秦儒家看来,儒家的“修身”是有目的,《周易·系辞下》中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人们为人行事要益于社会而安身,以达到对道德的推崇。具体来说,修养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安身立命”。所谓“安身立命”就是要对自己有道德修养上的要求,这样才能使自己身心和谐,内外调适,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做人的道理,这样身才能安,命才能立。二是“修身以安人”。修身之后就是“安人”。“安人”之道也可说就是经世之道,为政之道,是由修己之道派生出来的。“安人”的过程,《大学》将其总结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显然,“修齐治平”都是人的主体积极进取的结果。当然,修身是基础,是前提,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离不开“修身”这个基础。
  可以看出,先秦儒家提倡的修身在第一层次“安身立命”阶段,既要通过道德修炼完成责任意识的培养,自觉地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同时也是要对自己承担责任,达到在社会上立足的目的。在第二层次“修身以安人”阶段,通过自身的修养,实现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在儒家看来,修养是一个从低级境界向高级境界发展的过程,是对理想人格的不断追求,这体现出人生不同发展阶段对人自身责任的要求。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目标是成为圣人君子,作为主体的人,都蕴涵着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潜能,通过自身不断去修养,可以达到“成仁”的目的,从而实现对人自身发展的责任。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体现了他对人生规划的责任意识。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荀子说:“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荀子·修身》),是在对理想人格的不断追求过程中对人自身责任的深刻领悟。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徐鸿
责任者
解光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