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与宋明理学及朱子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80
颗粒名称: 黄道周与宋明理学及朱子学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12
页码: 115-12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明末著名学问家、易学家和书法家黄道周的生平事迹和影响。黄道周曾在明朝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并被认为是一代完人。他的学问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宋明理学和朱子学,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关键词: 朱子学 黄道周 学问家

内容


  黄道周(1585—1646),福建漳浦人,字幼玄,号石斋,生于万历十三年(1585),隆武二年即清顺治三年(1646)因抗清不屈,就义于南京。黄道周38岁中天启二年进士,历任崇祯朝翰林院编修、少詹事,南明弘光朝礼部尚书、隆武朝内阁首辅等职。乾隆四十一年(1776)谕文称黄道周为“一代完人”,道光五年(1825)礼部又奏文以黄道周从祀孔庙。
  黄道周是明末著名学问家、易学家和书法家,在明末政治舞台上也有着重要影响。徐霞客品评当时的文化名流时,曾说:“至人唯一石斋,其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宇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②此可见黄道周在明末社会的广泛影响。他和刘宗周后来都因抗清而死,二人学问气节都很接近,清初常称他们为“二周”,并有“盖宗周以诚意为主而归功于慎独,能阐王守仁之绪言,而救其流弊;道周以致知为宗而止宿于至善,确守朱熹之道脉,而独遡宗传”“至其生平讲学浙闽,以格致为宗,而归宿于至善。与刘宗周之以诚意为宗,而归本于慎独,学术洵为相等”的说法,①认为刘宗周为王学一系、黄道周为朱子学一系。民国容肇祖《明代思想史》和近人侯外庐的《宋明理学史》均以相当大的篇幅介绍黄道周的思想。近代以来,学人多推尊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以为明末三大家,陈来先生认为:“顾、黄、王皆于清初成学名,若论晚明之际,则不得不让于二周”、“东林之后,明末大儒公推刘宗周与黄道周。明末公论的所谓大儒,受东林余风的影响,也是兼涵忠义与学术两种意义而言”。②
  黄道周比刘宗周小七岁,两人有一定交情,彼此都很敬重。刘宗周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是明末理学大家,其师承与思想都很明晰。而黄道周则不然,其师承、学问和思想都很复杂,陈来先生说:“黄道周与明代多数有名的思想家不同,他既不是王学,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学家,而是比较倾向于朱子学格物论的独立思想家。这一类的思想家在晚明似为数不少,在明代学术思想史上占有一特殊地位,很值得进一步加以研究,以总结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他的思想虽然是明代儒学的一支,但确非理学所能范围者,而他的思想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包含了他对晚明政治、社会、学术问题的思考和回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①笔者认为陈先生的这一判断非常准确到位,即黄道周一方面有朱子学倾向,但又非朱子理学一系,甚至也不是严格意义的理学家,而是一位有着独立思想的大儒,他的思想的复杂性也反映了明末社会思想界的一些特征和风貌。
  二
  南宋绍熙元年(1190)朱子以花甲之年出知漳州,虽然时间仅仅一年,但是颇有政声,影响深远。为移风易俗,朱子在漳州创办书院(紫阳书院),亲自为学生授课,来听的学生很多,其中弟子陈淳后来颇有成就。由于这种影响,一直到明清,漳州的地方文化都有着鲜明的朱子学精神。黄道周的父亲黄季春正是一位非常崇拜朱子的士人,据黄道周《乞言自序状》(《黄漳浦集》卷三)回忆,他父亲曾“研精于性理书与朱子《纲目》”,这对黄道周早年的成长有着很大影响。
  黄道周五岁入私塾,开始读《论语》,天资颖慧的黄道周常会提些非常奇怪的问题把老师给难住。七岁时,他迷上曹植的诗。父亲对他的这种不太“正经”的爱好很不高兴,于是就教训他道:“子建轻薄,出语蹶张,奈何效之?”言下之意,希望黄道周能成为厚重、刚健中正、知道谨慎和懂得敬畏的人。对于父亲的训导,黄道周并没有听进去,依然我行我素,而且模仿曹植作起诗来,让一向耿介的父亲很恼火,于是有一天趁着黄道周出去玩的时候,就把他书架上的“另类”书都给烧了,取而代之的是性理方面的书和朱子《纲目》。黄道周回来后很伤心地哭了一场。据说,他父亲去漳州买性理书与朱子《纲目》时,雇了两个人抬着回来,中途休息时,父亲还恭敬地肃立在书旁,别人很奇怪,他说:“此圣贤精神,天下性命所系。”把这些圣贤书“请”回来之后,父亲还特地选择吉日给黄道周开讲。这是朱子学对黄道周最早的影响,也深深地影响了他后来思想的发展。我们看到,由于黄道周后来的思想非常复杂,他对宋儒有很多批评,因此不能把他简单地归为朱子理学一系,但是他一生始终对朱子很敬重,他在学术上的朱子学倾向可以说是直接受其父亲影响的结果,他对朱子的尊敬某种程度上也内在饱含着对父亲的孝。
  八岁以后的黄道周开始广泛涉猎经传子籍、诗赋声律、铅汞阴阳、神仙丹道、天文历算、易理术数,等等。黄道周后来在易理术数上造诣精深,写下《易本象》《三易洞玑》《易象正》等易学专著,成为一代易学大师。据说,黄道周还曾编订《博物典汇》《群书汇要》这两部类书。总体上看,黄道周的这种博物精神、广泛的知识兴趣,以及他在象数、历算方面的精湛研究,都与朱子学的格物精神,与朱子、蔡元定一系的象数风格,非常接近。
  黄道周早年的思想世界,可以通过《骈枝别集》略见一斑。《骈枝别集》是黄道周34岁前制艺文章的结集,该文集包括《责貌》《责和氏璧》《演白马》《释色无色》《文心内符》《文心外符》《卜宅》(别名《七卜》)《殖家隐策》(别名《七策》)《出庭回移》《乘桴广引》《器难》《自诅》《驳葛》《弹陶》《虫书叶疏》《讨有穷檄》《破有穷露布》《石能言疏》《客约》《辞约》《上士不交论》《文不传人论》《性无嫉妒论》《贵饰尚利论》《声无哀乐辨》《解辨命论》《佣记》《改服记》《徙泽记》等。黄道周在《自序》中说:“‘骈’,连也;‘枝’,离也。‘别’,二流之疑也。其为书,骈连枝离,源同派殊。然不知其作于谁也。闻之友人,称其人夙年著书数十万言,明天地之道、帝王之义、万物变化之纪,极博穷微。世犹非之,以为今之人未可与语此也。乃复卑贬其论,纡曲其说,取材于晋魏之余,以自托乎镂雕之末,其大要欲与世为通,而又恐人听之易,故比之以滑脂,又泽之以藻米也。然其持论不一,往往自戾,是非多缪,正反错置,今之人竟无得而称焉。”侯真平认为:“道周这段话,是以一种自讥自嘲的手法,答复世人之微辞的。”①透过黄道周自讥自嘲的自序,可以看出他早年思想怪异而不为世人所理解的愤懑。这些文章可谓奇谈怪论,恢宏诡异、名家玄辩的色彩很强烈。以理学家的眼光来看,显然这些文章也不大“正经”,黄道周本人后来也很快抛弃了这种文风。陈来先生认为黄道周《骈枝别集》中关于声无哀乐、白马非马等相关问题的讨论回应了子学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认为他的学术意识较能上接于先秦子学,无论在人性论、名实论、声乐论上皆是如此。②
  三
  万历四十六年,34岁的黄道周通过乡试,在其乡试策论中有一篇叫《正学》,在这篇文章中黄道周几乎全盘否定了宋儒的道统论,而我们知道,道统论又恰恰是宋儒的一个重要标志。儒家道统说最早由韩愈发其端,后来朱子正式明确提出“道统”一词,并对道统问题做了全面阐述。所谓道统,简单来讲,就是说儒家之道的传承谱系,韩愈认为儒家之道经过尧舜禹汤、文武周孔八代,再到孟子第九代,之后就断掉了,一直到他韩愈才接上这个道统。朱熹的道统谱系又把韩愈排除在外,认为孟子之后,汉唐时期都是架空而过,儒家之道隐而不彰,直到周敦颐、二程发明道学(性理与天道),中断一千多年的道统才得以延续。①但是,在黄道周看来,道统问题根本就是一个容易引起争端的伪命题,他说:“夫子贡与夫子之论人若此矣,卒未有剖之为道德与豪杰者,而性、道、命、仁又夫子所罕言,乃取所罕言者日夕而研之,以为入室为升堂,岂不异哉?夫诵服圣人则必知圣人之微意而默焉存之。夫子之罕言命、仁,不言性与天道,彼其意诚知后世而下必有创为异说,以凿人之肺肠,以争此一言之得者也,而卒自骛焉,阴坠于佛,以显争于禅,吾知其未之能为也。”②他批评宋儒说:“有宋诸君子既不得于时则退修其身,若孟子所谓穷居见于世,是亦圣人之徒矣,而必以为圣人之统必自此而开,则将何所置彼宋前诸君子也哉?”③他认为:“以理而言,则心性不必争;以道而言,则圣人不必营。陆氏之必言性,于性未必合;老氏之必言道,于道未必明。”④在他看来,荀子、贾谊、董仲舒、申培、韩婴、刘向、郑玄、应劭、贾逵、王通等大儒皆有其可取之处,不能说道在他们这里都是架空而过。他甚至还很尖锐地说:“夫有宋诸君子迫于戎狄,治统既绌,而欲以道统自与,则何所独自为门户,必是此而非彼,故致知、主静者之至今为梗也。是以道莫大于不争,而学莫要于克己。豪杰之与儒者,均之可为圣人。”①无疑,这些话可以说都是对朱子及宋儒道统论的根本颠覆,从这个角度来讲,黄道周已经越出了宋明理学的藩篱,他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学家了。
  黄道周在35岁至45岁的十年里完成了他的重要易学代表作——《三易洞玑》,这部书代表了黄道周的象数易学思想,该书以三易(伏羲易、文王易、孔子易)为骨架,把天文历算、中医乐律、地理堪舆以及《诗经》《春秋》等融为一体。不论在当时还是后世,这部书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而且很难读懂,长期以来被视为“天书”。其实,这部书既有宋代易学思想特别是邵雍的影响,也有汉代易学的影响,同时更多的是黄道周自己的创造。无论是在当时的儒学界,还是后来的清儒,主流学术界尽管对黄道周的人格和学问很尊重,但对《三易洞玑》的评价并不高。总体上就思想气质来看,《三易洞玑》与汉代的思想特质(如天人感应、谶纬灾异)较为接近,而与宋明理学的思想气质较为疏远。
  更为奇特的是,黄道周从小时就对神仙丹道甚至外丹烧炼很有兴趣,这不仅仅是年少时的一时好奇,因为他在这方面后来有着持续的关注和钻研,一直到他47岁这年他在与一个很亲密的朋友信中说,自己突然悟到一个丹方,而且他认为这个丹方的秘密,陈抟以来都没有人想到,并说照这个方子如法炮制,三年可炼成,服食他的这种丹药后即可白日飞升。可惜,黄道周并没有筹到相应的资金,只好作罢,他还非常惋惜地写下一组七言律诗来表达自己的十分遗憾的心情。②这些想法在正统儒者看来都是很荒诞不经的。尽管朱熹晚年也曾给《参同契》作注,并尝试过内丹修炼。内丹修炼与宋明理学家一直重视的静坐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相通之处的。至于外丹,儒者包括朱子似乎很少有深入涉及。以此来看,黄道周也已经越出了一般意义上儒者的规范。
  四
  崇祯七年、八年,50、51岁的黄道周主要在家乡漳州榕坛(又称正学堂、紫阳学堂)讲学,其讲学的问答录后来被整理成《榕坛问业》,这部书是后来学者研究黄道周理学思想的主要材料。不管是侯外庐的《宋明理学史》,还是容肇祖的《明代思想史》,对黄道周思想的介绍,主要依据都是《榕坛问业》,陈来先生《黄道周生平与思想》一文关于黄道周理学思想的阐述主要依据的也是这本书。《榕坛问业》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反映了黄道周知识的渊博,清人对此书评价也很高,认为黄道周的这本书可以一雪明儒空疏之病。①《榕坛问业》也广泛讨论到宋明理学中很多重要问题,如性与气质、格物致知、心性定静、戒慎恐惧等,在这些问题上黄道周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关于性与气质,黄道周坚守孟子以来的性善论传统,反对任何形式的以气论性的说法,坚持把性与气质严格地区分开来,对此,陈来先生认为:“黄道周的人性论思维应当受到明末哲学发展的影响,只是他用义①见《四库总目提要》,“书内所论,凡天文、地志、经史、百家之说,无不随问阐发,不尽作性命空谈。盖由其博洽精研,靡所不究,故能有叩必竭,响应不穷。虽词意间涉深奥,而指归可识,不同于禅门机栝,幻窅无归。先儒语录,每以陈因迂腐为博学之士所轻。道周此编,可以一雪斯诮矣。”
  理之性的性善一元论批评周程张(其实也包括朱子),呈现出比较特殊的形态。这一方面反映了他并没有认同道学传统的意愿,另一方面,他的这种对气质之性的反对,从反对以食色和物质生命为性的角度来看,应该也与他一贯坚持道德的严肃性、绝对性的政治活动有关系。”①关于格物致知的讨论,黄道周以知止至善为致知,以万物一体为格物,②简单来说格物致知就是明善诚身,这与程朱和陆王的相关讨论都不尽一致。
  《榕坛问业》讲学地点是漳州榕坛,又称紫阳学堂。黄道周与弟子讲学前都要祭拜孔子和朱熹,虽然讨论中也时常与朱熹的观点有所出入,但黄道周及其弟子对朱子及朱子学的敬重之情是非常强烈的。在第一次聚会上,黄道周作了格物致知的主旨演讲,学生在随后的讨论中,据黄道周说“廿三人中半依朱义,无为陆氏之说者,私喜晦翁实诣之效一遂至此,自关诸贤悟性厌薄凿空,非为功令所慑”(《榕坛问业》卷一)。可见,黄道周非常重视实学精神,厌恶晚明心学派狂放空疏的习气,他的学术立场很显然地站在了朱子学一边。③
  在《榕坛问业》中,黄道周崇朱“低”陆的倾向非常明显,他说:“陆氏专主徳性,不入宫墙,只是贫儒自宝其身。朱氏兼道问学,若见孔子宫墙,犹是当阶办事。”(卷八)但是到了58岁在浙江余杭大涤书院讲学时,他对陆九渊的评价则明显高了很多。这时,对朱陆之争,黄道周认为晦翁沉潜、子静高明,两家各有所长,同为儒门,没必要苦自同异,他说:“如晦翁之格致,子静之良知,皆有瑕舋,亦皆不远于圣门之学。非如今人,一向走空,遂落西竺云雾,须用药方,一一呼名,看其答应也。必如高明柔克,沈潜刚克,两克之功,随人变化。用子静以救晦翁,用晦翁以剂子静,使子静不失于高明,晦翁不滞于沈潜,虽思孟复出,何间之有?”①依此来看,黄道周是主张融合朱陆,似乎不偏袒任何一方。他在《大涤书院三记》中说:“又两日,诸友先后间至,剖析鹅鹿疑义,稍稍与子静开涤,诸友亦欣然无异。渐复泛滥《易》《诗》《书》《礼》《乐》新故异同之致,不能不与元晦抵牾。”②也就是说在这次讲学中他替陆九渊说了不少好话,对朱熹的很多具体学术观点也表达了他的不同看法。但是黄道周紧接着又说:“然而元晦醇邃矣。由子静之言,简确直捷,可以省诸探索之苦,然而弊也易;由仆之言,静观微悟,可以开物成务,然而弊也支;由元晦之言,拾级循墙,可至堂室,高者不造顶无归,深者不眩崖惊坠,由其道百世无弊,则必元晦也。”③当年陆九渊与朱熹辩论时,陆九渊称自己为易简,以支离批评朱熹,而这里黄道周以支离自称,认为朱熹的学问最为稳当周全。这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黄道周对朱子肯定最为充分的一段话。
  五
  然而,我们要充分看到黄道周思想世界中非常复杂的一面。黄道周58岁在大涤书院的会讲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公开讲学,这时他仍然坚持说:“有宋诸儒,初皆泛滥内典,于性命上事看不分明。”①这里的“有宋诸儒”包括北宋五子,也包括陆九渊和朱熹,在黄道周看来,他们于“性善一路”掺泥带水,都不彻底。他说:“性善一路,发于虞廷,盛于孔门,著于曾、思,昌于孟子。”②在他看来,在对性善问题的认识上,孟子而后董仲舒、贾谊还能说得过去,到了宋儒便错了,这对以道自居的宋儒来说是何等大的反讽!他对宋儒的道统观作了根本否定,可以说黄道周的学术思想已经冲破了宋明理学的范围。一方面,我们说黄道周内在于宋明理学的话语系统,他对宋明理学的很多话题都有着自己的精深思考;另一方,黄道周突破了宋明理学的基本框架和共识,他的学术思想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宋明理学发展到明末已经走向终结。事实上,在明末,由对王学末流空疏狂放之弊的检讨,进而对整个宋明理学的批评和反思已经形成一股社会思潮,随之兴起的是经时济世的实学和经学。理学多空谈心性,而经学则务实厚重,在明末经学复兴思潮中,黄道周也是一位不容忽视的重要推动者。③黄道周在《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方面都有相关专著或论述,《四库全书》收录其个人著述达十部之多,他的两部易学专著《易象正》和《三易洞玑》均列其中。黄道周的易学象数、义理交融,体现了汉宋的融合,同时他很重视天人感应思想,甚至谶纬学说对他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这都体现了他思想的复杂性。
  黄道周的学术思想的特点一方面是融合汉宋,另一方面是返归周孔,有着很强的返古性,在给学生的训示中他甚至还说“凡学问自羲、文、周、孔而外,皆无复意味。”①又说,“学者一切以周孔为师,参稽于《学》《庸》,沉浸于《语》《孟》,得其间十行百行,做得善人,从此致精,到一字一语受用不尽处,自是敌国之宝。”②从这些来看,诚如陈来先生所说,黄道周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学家,他是一位独立的思想家,但在情感和理性上都比较尊重朱子,所以可以说他有着一定的朱子学倾向。其人其学,在明末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其特殊性还是很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附注

①翟奎凤,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②《滇游日记七》,《徐霞客游记》卷七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879页。 ①《道光五年二月十六日礼部谨奏为遵旨议奏事》,《黄漳浦集》卷首。本文所用《黄漳浦集》均为清道光十年福州陈寿祺刻本。 ②陈来:《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载《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498页。 ①陈来:《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载《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第544页。 ①侯真平:《黄道周纪年著述书画考》,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62页。 ②陈来:《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载《中国近世思想史》第544页。 ①关于朱子道统的详细情况可参考徐公喜《朱熹道统谱系论》一文,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8期。 ②《万历四十有六年乡试策·正学第二》,《黄漳浦集》卷九。 ③《万历四十有六年乡试策·正学第二》,《黄漳浦集》卷九。 ④《万历四十有六年乡试策·正学第二》,《黄漳浦集》卷九。 ①《万历四十有六年乡试策·正学第二》,《黄漳浦集》卷九。 ②详见拙稿《黄道周与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①陈来:《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见《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第525页。 ②陈来:《黄道周的生平与思想》,见《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第530页。 ③清人单德谟在为重刻《榕坛问业》所做的序中说:“夫有明之代,自正统以还,金溪、鹅湖之说,得姚江、江门而遂盛。分歧别帜,与考亭为犄?角者,此倡彼和。士大夫几是非互淆,黑白莫辨。先生起自闽海,辞而辟之,观其函大发端,则以格物致知、物格知至为第一要义,亦可知其立教之所尚矣。是书也,虽卷帙无多,而崇正黜邪、矫枉归真,谓其为经书功臣、洛闽宗派也可。”①《朱陆刊疑》,见《黄漳浦集》卷三〇。 ②《大涤书院三记》,见《黄漳浦集》卷二四。 ③《大涤书院三记》,见《黄漳浦集》卷二四。 ①《儒脉》,见《黄漳浦集》卷三〇。 ②《子静直指》,见《黄漳浦集》卷三〇。 ③参见拙稿《黄道周与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㉔《书示同学二十一则》,见《黄漳浦集》卷三〇。 ㉕《子静直指》,见《黄漳浦集》卷三〇。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翟奎凤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