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泉州关岳庙高悬朱熹“正气匾”,无独有偶,岳飞故物“正气砚”为清末泉州状元吴鲁所得,“正气”——理学的价值追求千年薪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79
颗粒名称: 四、泉州关岳庙高悬朱熹“正气匾”,无独有偶,岳飞故物“正气砚”为清末泉州状元吴鲁所得,“正气”——理学的价值追求千年薪传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4
页码: 111-114
摘要: 这段文字描述了泉州关岳庙内的正气匾和正气砚的故事,强调了理学的价值追求在这些文物中的传承。朱熹题匾的“正气”彰显了抗金的精神,而岳飞的“正气砚”曾被朱熹的门人文天祥和泉州最后一名状元吴鲁所得。这些文物见证了忠武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传承,呼唤着“正气”继续传承下去。
关键词: 朱子理学 关帝信仰 理学文化

内容

泉州关岳庙内有正气堂,高悬朱熹彰扬抗金的“正气匾”。无独有偶,岳飞故物“正气砚”,则曾为朱熹的二传门人文天祥和泉州最后一名状元吴鲁所得。千载以下“正气”一脉相传。“正气”方正斗楷二字,黑匾金字,题款为“朱晦翁”,且有印章。明清时代,泉州七城门附近关帝庙皆长期悬挂“正气匾”。清末后城杨家栋将舍人宫边竖式“正气匾”改为横式匾,悬挂于通淮关岳庙中殿。明代张瑞图“充塞天地”匾额同悬于中殿,两匾合璧为“正气充塞天地”,应是大书法家张氏“敬书”此匾的初衷吧!
  陈允敦教授《泉州名匾录》认为,朱熹闻悉抗金前线获得大捷,遂书此“正气”二安彰扬岳飞(时距风波亭冤案20年),以张正气,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南侵,在扬州为部将所杀,宋军趁机收复一片失地。朱熹书此二大字赠予泉人,吟咏《闻二十八日之报喜而成诗七首》,其二云:
  天骄得意任驱驰,太岁乘蛇已应期。
  一夜旄头光殒地,饮江胡马未全知。①
  自此,“正气”一脉,承忠武而启后贤。岳飞之媳(岳霖妻)——泉州晋江石龟村人许氏茹苦含辛教育其子岳珂“诵古今奏议,谓是足壮它日气节”②。岳珂集《金陀粹编》等上奏,一门奇冤得以昭雪。③
  岳飞生前所用之砚,背镌“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字之铭。风波亭事件百年后,砚为谢枋得(1226—1289)收藏,他在岳飞铭文上刻一小记:“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迹,与铭字相若,此盖忠武故物也。”④咸淳九年(1273),谢枋得把岳飞砚赠给以“天地正气”为万物之宗的文天祥(1236—1283),把匡扶宋室、挽狂澜于既倒的希望寄托在诤友身上。后来谢枋得誓不仕元,绝食死节。文天祥得砚后,百感交集,运力镌跋于铭文之侧:“砚唯非铁磨难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带着岳飞砚,文天祥追随宋幼主来泉州,曾驻南安朴里(朴兜),手书“朱后文先”,赠予抗元学者吕大奎(朱熹的再传弟子),意为俩人同得理学之传,又同守民族气节,吕生于朱熹之后,而居于文天祥之前。从上述及文天祥书“忠孝廉节”赠傅伯成家族)、“无惭君恩”①(吕大奎第三子获封为恭懿侯,以此勉之)等遗迹看,南宋危亡之际,接应这位天涯孤臣的是朱熹理学的传人。抗元兵败后,文天祥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拒绝投降,并写下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正气歌》,从容就义。
  文天祥殉节后,岳飞砚不知几易其主。清康熙间为吏部尚书宋漫堂收藏,宋氏深知此砚意蕴而名之曰“正气砚”。1894年,吴鲁在安徽得此砚,遂以“正气研斋”名其书室,并作“正气砚题记”:
  余家藏正气砚,为岳忠武故物。背镌忠武“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字之铭,旁镌“谢叠山先生记”。三公皆宋室孤忠,得乾坤之正气者也。旧藏漫堂先生家,因名之曰“正气砚”甲午秋,余得之皖南,如获重宝。②
  从此,“正气砚”与吴鲁朝夕相伴。1900年,吴鲁在北京亲睹八国联军烧杀掠夺之暴行和清统治者仓皇逃命之丑态,愤时感事而作《百哀诗》以弘扬正气,为后人留下了无可辩驳的历史见证。赵宋孤忠文天祥追随宋幼主来到泉州,得到理学传人的接应。“正气砚”与朱熹“正气匾”交相辉映,与泉州结下不解之缘。由此可见,民国三年(1914)关帝庙“增祀岳忠武王”③乃渊源有所自,诚非偶然。
  朱熹“正气匾”,至今犹存,岳飞“正气砚”,“文革”中散佚。吴鲁季子吴钟善《守砚庵记》云:“其石乃端州所产地也。纵九寸有厅,形圆而不椭,下广而上略狭,莹然而泽,其渥然而焦。望面知其出乎数百年以前也。”近40年过去了,不知砚落谁家。人们期待:岳飞砚,归来兮!
  朱熹论理气,有“‘守之勿失’者,以此为正”①之语,文天祥以“守之弗失道自全”跋砚,承前启后,一匾一砚,同归“正气”,诚非偶然。朱熹以“正气”抗金御侮、彰扬岳飞;谢枋得以扶植纲常为己任,用生命践其“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的诺言;文天祥毁家纾难,南来泉州,倚理学门庭以抗元,兵败则视死如归,表现了伟大的民族气节;响应天文祥勤王抗元的吕大奎,后因宁死不在蒲寿庚降元的投降书上签名,为蒲氏所杀,时人称其“致身事君,舍生取义”②;宋漫堂以“正气”名砚,是为心灵之共鸣;吴鲁以宋室孤忠为楷模,奋笔疾书咏“百哀”,抒发了传统文人的浩然正气。
  总之,我们认为朱熹题匾“正气”把握着整个时代的价值追求。既与传统的民族精神即“忠君爱国”、“急公尚义”一脉相承,又为重铸儒家文化的价值观念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尽管历经改朝换代的大变迁,“正气”一脉仍应得以薪传。然而,异族侵略之“九一八”国耻殷鉴未远,如今又有了“钓鱼岛事件”……由此可见,宋明理学家的正气理念及其气节论,至今仍然有着不可磨灭的现实价值。我们呼唤,“正气”归来兮!

附注

①郭齐、尹波点校:《朱熹集》卷二,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②岳珂:《程史》(1039册),四库全书本1986年版。 ③傅金星:《泉山采璞》,香港华星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 ④参见《泉州文学》1998年第6期,李灿煌文,第14—16页。 ①陈允敦:《泉州名匾录》,紫禁城出版社1995版,第35—36页。 ②参见《泉州文学》1998年第6期,李灿煌文,第14—16页 ③吴幼雄、李少园:《通淮关岳庙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朱子语类》卷九八,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29页。 ②乾隆《泉州府志》卷四一《人物》。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振礼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