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朱熹之后的漳州刻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69
颗粒名称: 三、朱熹之后的漳州刻书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5
页码: 73-77
摘要: 根据记载,朱熹之后在漳州刻书的门人陈淳及其后学刻印了一些书籍,包括官刻和私刻。其中,陈淳刻印了《朱子家礼》。陈淳是朱熹的得意门生之一,著作有《北溪字义》《北溪大全集》等。四库馆臣曾误以为《朱子家礼》非朱子所作,而是后人伪托,但其实这是陈淳刻印的朱熹著作之一。
关键词: 朱熹 理学 哲学史

内容

朱熹之后,在漳州刻书的有其门人陈淳及其后学,从刻本性质来说,有官刻,也有私刻,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私刻本有,陈淳刻印《朱子家礼》。
  陈淳(1153—1217),字安卿,号北溪,龙溪县人。朱熹守漳期间,陈淳向朱熹求学,成为朱熹的晚年得意门生,朱熹逝世后最有影响的弟子之一。著作有《北溪字义》《北溪大全集》等。《宋史》卷430有传。据《四库全书总目》卷22著录,陈淳曾刻印朱熹《朱子家礼》五卷《附录》一卷。四库馆臣误以为此书非朱子所作,而是后人伪托。其主要根据乃清王懋竑《白田杂著·家礼考》中的几点质疑,所论欠确,因所涉问题比较复杂,不宜费笔墨在本文中作冗长的辨正。《四库全书总目》著录曰:“后之人徒以朱子季子所传,又见《行状》《年谱》所载,廖子晦、陈安卿皆为刊刻,三山杨氏、上饶周氏复为之考证,尊而用之。”①文中所言廖子晦,即廖德明,亦朱门弟子,顺昌人。陈安卿(淳)刻印《朱子家礼》的具体时间在何年,此引文未言,因史料不足,难以详考。
  官刻本有:薛季良在龙江书院刻印的《北溪大全集》。
  淳祐八年(1248)薛季良官漳州通判,在漳州龙江书院刻印陈淳撰《北溪大全集》五十卷、《外集》一卷,为此书最早刻本。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88著录旧抄本、《四库全书总目》卷161著录明弘治刊本时,均转录元漳州路教授莆田王环翁序中提到。此本原刊本久佚。薛季良,字传叟,莆田人。以祖父薛元肃之荫补将仕郎,历官罗源县尉、广州佐理、南安知县、漳州通判和潮州知州。居官以廉洁著称,“知潮州,以廉俭节缩为事。盐使疑潮盐有遗利,欲增筴,季良抗论,寝其议。尝自扁其居曰‘廉村’,所著有《千林漫稿》”①。
  元代,漳州刻书史料不多,笔者仅知以下两条。
  一是赵敬叔刻印《衍极》。赵敬叔,字号里籍未详。元泰定间(1324—1327)历任龙溪知县,曾刻印元郑杓(子经)撰《衍极》五卷。明周瑛《抄<衍极>记》云:“《衍极》五篇,元延祐中莆郑子经氏所著。至治中同邑刘能静氏所注释。其书杂考古今书法而求其所谓‘中’者。泰定初龙溪知县赵敬叔尝梓行于其邑中矣,今刻本已不可见。”②此书《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底本为《永乐大典》本,文中不提此元刊本,殆此元刊已不为后人所知。据清周中孚《郑堂读书记》卷48著录,郑杓泰定中正官南安县教谕,应即在此时,与赵敬叔相知。周中孚著录本有泰定甲子(1324)秋七月望日漳州路儒学教授江应孚后跋,为此次刻印时所撰。赵氏之名,不见于《闽书·文莅志》;赵氏刻本,亦不见于诸家书目所载,这就在郑氏《衍极》一书的刊刻传播链上,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周瑛此文,正可将此失落的环节补上。
  二是黄元渊三山墨庄刻印《北溪先生大全文集》。黄元渊,字君翊,龙溪人,朱熹门人黄榦的七世孙。元后至元元年(1335)官漳州路学录时,刻印宋儒陈淳撰《北溪先生大全文集》五十卷。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21著录一旧钞本云:“前有至元改元漳州路儒学教授莆(田)王环翁序,略谓是书初刻于淳祐戊申(1248),板藏龙江书院,岁久佚坏。至元乙亥(1335)漳州守张某委学录黄元渊重刻于郡学,此即从元刻本传录。”①此序亦见载于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88,略云:“淳祐戊申郡倅薛公季良锓梓龙江书院,岁久佚坏。乙亥莫春〔冬〕,幕宾本斋高公念斯文之将坠,痛道统之无传,遂乃文移有司,力请寿梓……遂以庠蠃奇,委学录黄元渊之三山墨庄镂刻。而黄又勉斋先生之裔,故其奉承唯谨,不三月而集其事。”②此本今亦不存。
  《闽书》卷117《黄元渊传》载:“元渊,至正(按,此处至正有误,详见下)中荐知漳州路学录。秩满,升泉州路学正,卒。郡(按,此郡指的是漳州而非泉州)有朱文公祠,宋守方耒所建,入元,其地为寺。元渊自出私钱,买城东北隅地别建之,作大成殿,以祀先圣先贤。作祠堂祀朱文公,以黄榦、陈淳配,别作讲堂斋舍,处师弟子。天历四年(按,应为至顺二年,即1331年)告成。至顺三年,国子助教陈旅告学士虞集曰:‘捐家业以为浮屠老子之宫,求福利益者,世不胜数。元渊观乡邻之寥寂,慨斯文之冺坠,节衣食之资,以成义举,书院成,而家已贫矣。君子其有取于斯乎?公其为之记!’”③民国《福建通志·儒行传》卷三所载与此略同。
  按,对黄元渊此刻本,有的书上说是漳州路至正元年(1341)刻本,①以黄氏在漳任职的时间而言,从至顺二年修成大成殿,到至正元年(1341)刻印此书,前后时间竟长达至少十二年,不太可能,故应以后至元元年(1335)为是。
  另据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载,有所谓“漳州转运使于淳熙十二年(1185)刻印大字本《三国志》”②的著录,因文中未注明出处,未详何据。据笔者所知,南宋淳熙年间,福建转运司设司在建安(今建瓯),据民国《福建通志·职官志》卷四载:“福建转运司……初置建州,建炎二年以建寇故移司,绍兴二年复还,三年又移知福州,寻复旧。”故不存在“漳州转运使”的官职。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三有“潼州转运使本。淳熙乙巳(1185)刻大字本《三国志》”③。据其自注,乃根据丰道生(坊)《真赏斋赋》的著录。查阅丰坊《真赏斋赋》,原文为:“管子、韩非、三国志,大字本,淳熙乙巳刊于潼川转运司,公帑。”④据此,则“漳州转运使”乃“潼川转运司”之误。南宋时期,还有一些在外地为官,因而有机会在外地刻书的福建学者。漳州也有一位值得一提,此人便是龙溪人氏颜颐仲。
  颜颐仲(?—1261),字景正,龙溪人,颜师鲁之孙,以祖荫补官。历宁化尉、西安令、两浙和广西运判、泉州知府和福建路提刑等职。官终吏部尚书、宝章阁学士。传载《闽书》卷117。
  颜颐仲于淳祐六年(1246)在浙江庆元知府任上,曾刻印图书多种。据《宝庆四明志》卷二《叙郡中·书版》载,其时四明州学保存的刻版有《文公小学书》二百板,下注小字“淳祐六年制帅集撰,龙溪颜公颐仲置”、《陈忠肃公言行录》30板、《北溪先生字义》150板、《礼诗》28板、《谕俗编》52板,每条下均注小字“以上俱制帅集撰,颜公颐仲置”①。所谓集撰,指的是编;所谓置,指的是刊刻。四明即庆元,以境内有四明山而有此别名。以上《宝庆四明志》中所载,在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卷下也有转载。《两浙古刊本考》卷下还著录了淳祐七年(1247)颜颐仲刻印自编本《铜壶漏箭制度》一卷。并转录颜颐仲跋云:“今四方无远近,知有四明刻漏者,以王金陵之铭也。南渡燬于兵火,遗迹余墨无所于考。唯莲花漏者,绍兴末郡侯韩公仲通之新制也。壶表具存,铭识如故……虑承袭之久,易至舛戾,乃取李龙眠刻漏之制,并王之铭、韩之刻并锓于梓,后之知为政(者),当于此有考云。淳祐丁未授衣节日郡守龙溪颜颐仲书于进思堂。”②
  为何要把在外地刻书的漳州人氏在此文中加以叙述?这是因为常读到一些介绍福建古代刻书的文章,往往将福建人氏在外地刻书与福建本地的刻书混为一谈而不加任何说明,这很容易造成误解,也影响到今人对福建古代刻书的正确把握和评价。为了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笔者只要有机会,就一定将此两种情况加以区分,以免产生新的错误。此外,在研究古代福建与外省的文化交流方面,闽人在外地刻书,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故备此以待他日之考,则也是此举的目的之一。

附注

①(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卷二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81页。 ①(清)郝玉麟等:《福建通志》卷四四,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29册,第504页。 ②(明)周瑛:《翠渠摘稿》卷三,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254册,第771页。 ①(清)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一,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329页。 ②(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八八,续修四库全书史部目录类,第929册,第311页。 ③(明)何乔远:《闽书》卷一一七《黄元渊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册,第3539页。 ①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http://www.cgan.net/book/books/print/g-history/gb_12/07_2.htm。 ②张树栋等《中华印刷通史》。http://www.cgan.net/book/books/print/g-history/gb_12/07_2.htm。 ③(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三,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62页。 ④(明)丰坊《真赏斋赋》,(清)缪荃孙《藕香零拾》本,清光绪宣统间刊本。 ①(宋)胡棨等:《宝庆四明志》卷二《叙郡中·书版》,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705册,第32页。 ②(清)王国维:《两浙古刊本考》卷下,王国维遗书本,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12册,第21—22页。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彦寿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