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吴氏族人宗陆学而求合乎朱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57
颗粒名称: 三、吴氏族人宗陆学而求合乎朱子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5
页码: 40-44
摘要: 该文章介绍了吴氏族人宗陆学而求合乎朱子的情况。文章提到,吴氏族人对陆学有强烈的认同意识,这一方面可以表现在他们的思想上,同时也体现在他们的交游之中。然而,随着陆学衰弱,朱子之学逐步进入陆学腹地,吴氏族人也纷纷随从,转以宗朱之学人为师为友,显示其家学有向朱子学转变的一面。
关键词: 明初 朱子学 道教思想

内容

吴氏族人对陆学有强烈的认同意识而别示尊崇,这一方面可以表现在他们的思想上,同时也体现在他们的交游之中,他们的交游圈中有很大一部分学人具有陆学背景或对陆学有很深的感情,如李存、张宇初等均与吴氏有着深厚的情谊。①但随着陆学衰弱,朱子之学逐步进入陆学腹地。吴氏族人在此背景下,也纷纷随从,转以宗朱之学人为师为友,显示其家学有向朱子学转变的一面。其时抚州以程若庸(生卒年不详)主持之临汝书院最为知名,吸引了周边地区众多学子至此求学,崇仁学子吴澄就曾于此就学于程若庸。②相应的,程若庸主持的临汝书院对吴氏族人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如吴德溥就曾与吴澄(1249—1333)、程钜夫(1249—1318)为同舍,共事程若庸于临汝书院。元人虞集所作《故梅隐先生吴君墓铭》有记云:
  (吴)德溥,其壮时值常平使者方作学宫于郡城南,延徽庵程氏为之师,国朝程文宪公巨夫吴文正公澄皆当时弟子员与登仕为同舍生是为君明之父也。夫宋自绍兴至于亡吴氏五六世皆得与贤士大夫游,陆先生起于金溪,吴氏之族祖子孙所从游者多陆门之人,徽庵明朱子之学,师友之盛,见于今者犹如此,则君明之所以有闻于时者,非一日之积矣。③
  又元人李存《吴公君明行述》有记:
  德溥少从徽庵程先生若庸游,与云楼程文宪公巨夫为同舍。④继程若庸之后,其弟子吴澄讲学崇仁,周边士子又纷纷向学。金溪学子也多有登门问学者,金溪吴氏族人中就有吴君正、吴举曾从吴澄问学。
  在吴澄教授金溪学子的过程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吴澄常常向象山乡人推荐象山之学,并会给予特别的指点。①如吴澄在私淑陆学的金溪学子于珪之母亲写墓志铭中有言:
  余每慨临川金溪之士,口有言辄尊陆子,及讯其底里,茫然不知陆子之学为何如。虽当时高弟门人往往多有实行,盖未有一人能得陆子心法者。以学之孤绝而无传,欷矣哉。余之接人非一,而鲜尝以是告之,何也?度其必不以余言为然也。苟不以余言为然而与之言,余失言矣。珪之所自出,固已涉陆门之津涯,而珪之质,淳谨笃厚,可与进道,余不与珪焉语而谁语?②
  在吴澄看来,于珪“淳谨笃厚”,可以通过研求陆学而进道。
  当然,吴澄虽然向象山乡人推荐象山之学。但若发现对方才性不合适,他也会因材施教,不坚持陆学。金溪人陈洪范,他走了三百里路来请学于吴澄。吴澄却告诉他:
  子之乡,陆子之乡也。陆子何如人哉,亦尝颇闻其遗风乎?夫朱子之教人也,必先之读书讲学。陆子之教人也,必使之真知实践。读书讲学者固以为真知实践之地,真知实践者亦必自读书讲学而入。二师之为教一也,而二家庸劣之门人各立标榜,互相诋訾,至于今学者犹惑。①
  在这里,吴澄对陈洪范说二师之为教一,当是为消除陈洪范对陆象山的疑惑与误解。毕竟,陈洪范出身金溪县,与象山同乡,怎么可能不知道象山呢?他不知求象山之学,或许是资质禀赋所致,因此吴澄给了他一些建议:
  为子之计,当以朱子所训释之四书朝暮昼夜,不懈不辍,玩绎其文,探索其义。文义既通,反求诸我。书之所言,我之所固有,实用其力,明之于心,诚之于身,非但读诵讲说其文辞义理而已。此朱子之所以教,亦陆子之所以教也。②
  对吴澄而言,真正的陆子之教是“天之与我者,我固有之,不待外求也。扩而充之,不待增益也”,无须透过四书。甚至认为“不求诸我之身而求诸人之言,此先生之所深闵也”。但“求诸我之身”需要一些悟性,或许吴澄看出陈洪范之才性不适合象山之学,才这么建议他的吧。
  吴君正、吴举他们从吴澄处所学是考亭之学还是陆氏之学,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吴澄在称赏吴君正之程文“纯美畅达无施不宜可谓俱优兼全者矣,不特程文然也,于文能俪语,又能散语于诗,能近体亦能古体”后,继而感叹道“才赡而学周若是倘命足以符其才,岂有不遇者哉”③。而吴举更在吴澄“守官禁林”之时,亦至京师,并于泰定甲子补学弟子贠①。从现有材料来看,他们求学更多的是为举业应试而非传道续学。
  倒是金溪吴氏地另一位族人,吴澄的再传弟子,曾登虞集之门的吴仪比较明晰地表达了对于朱陆的看法②。他在尊朱的同时明确表达了对陆九渊的崇敬之情,这种崇敬之情在其所作《三陆先生祠堂记》中有比较明确的表述。③
  在这篇记文中,吴仪本着“生于其乡,仰宗其学,而有得于心,故不容默默也”的强烈的地域认同观念,明确主张“临川三陆先生与新安朱子同时并起,其学皆孔孟之学也。其所以异者,注述与步著述而已矣,究其立心造行,岂有异哉!”并且提出为三陆建祠立祀的重要性,他说:“道之明晦,固不系乎祠之兴废,而临川其父母之邦,所以严祀事,妥神灵,系人心,崇教化,则不可无祠也。”最后,吴仪强调,朱陆之学“无有异同者”,倘能“明二子之心”,那实在不仅是象山乡人之幸,而且也是万世之大幸。

附注

①如本文所用史料如吴氏族人墓志铭及记文多出自李存、张宇初等人之手,亦可参见周茶仙:《元代陆学士人的日常空间与社会关系网络——以李存<俟庵集>为中心的考察》(《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及胡荣明、周茶仙:《地域空间与社会网络:宋明理学与道教的交融——以陆学士人与龙虎山道士的交游为中心》[《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3期]两文中的叙述。 ②参见[日]三浦秀一:《学生吴澄与南宋末叶的江西书院》,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③(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一八《故梅隐先生吴君墓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④(元)李存:《俟庵集》卷三二《吴公君明行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吴致融曾从考察吴澄“和会朱陆”思想的特性角度对此有过简单论述,参见吴致融:《陆学为体,朱学为用:从“工夫”论吴澄》,新竹:清华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10年。 ②(元)吴澄:《吴文正集》卷八六《故临川逸士于君玉汝甫妻张氏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元)吴澄:《吴文正集》卷二七《送陈洪范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②(元)吴澄:《吴文正集》卷二七《送陈洪范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③(元)吴澄:《吴文正集》卷六三《跋吴君正程文后》,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元)吴澄:《吴文正集》卷八六《金溪吴德勤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②实际上虞集本人就是元代“和会朱陆”的一位代表人物,参见姬沈育:《“宗朱融陆”:虞集学术思想的基本特色》,载《中州学刊》2008年第4期。 ③(元)吴仪:《三陆先生祠堂记》,收于道光三年《东乡县志》卷二一《著述》,据清嘉庆十年(1805)刻版增刻,第8—10页。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胡荣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