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溪陆氏与吴氏之家族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55
颗粒名称: 一、金溪陆氏与吴氏之家族发展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4
页码: 34-37
摘要: 该文章从金溪陆氏与吴氏的家族发展史入手,探讨了家族对于士人学术思想的孵化作用。陆氏家族可以追溯到唐昭宗时期的陆希声,他博学能文,官至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吴氏家族则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吴澄是吴氏家族的创始人,他创办了“草庐学派”,发展成为元代一个重要的学术派别。
关键词: 明初 朱子学 道教思想

内容

家族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在宋元以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家族对于士人学术思想的孵化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①有鉴于此,为了能迅速地引领大家进入金溪士人的思想世界,我们先从金溪陆氏与吴氏的家族发展史展开论述。总的来说,金溪陆氏与吴氏家族历程既有其相似处,又各具特色。
  先说陆氏家族。②陆氏家族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唐昭宗时期的陆希声。陆希声的祖上是江左吴县人,他博学能文,官至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五代末年,陆希声的孙子德迁、德晟兄弟为避战乱,从中原迁徙至江西抚州,定居于金溪县延福乡青田里。陆德迁兄弟到金溪之后,“解橐中装,买田治生,资高闾里”。但后来陆德晟一支迁徙他处而后代星散衰落。这之后陆家走上了下坡路,接连三代无事迹可记,家产也减耗不少,甚至说“家素贫,无田业”,“居家素无田,蔬圃不盈十亩”,已经是个破落户了。但也正因为如此,为了应对朝代更革,时局动荡的局面,陆氏选择了聚族而居的家族发展模式。
  直到第四代陆贺,即陆九渊父亲手里,金溪陆氏才重新兴旺起来。陆贺通晓孔孟儒学,虽不是进士,没有做官,却有地方名望,“以学行为里人所宗”,有一定文化素养,又善于治家,能经营产业。陆贺在扩充经济实力的同时,重视传统思想的教化作用,他“采司马氏冠香丧祭仪行于家”,强调礼教,务使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都符合礼法而不会有任何越轨行为。
  陆贺的种种努力,为其子继承。他有六个儿子,据说都能继承父志,共同维持家业。老大陆九思,总理家务,是全家之长,他“每训饬子孙,著为家诫,深以不识礼义为忧”。老五陆九龄,文武兼备,“以礼学继父志,治家有法,闺门肃然”。至于老四陆九韶,更是写了长篇韵语,作为告诫子弟的训辞。在经济上,主要是老二陆九叙操持,陆九渊在为九叙写的墓志中充分表达了他对九叙的尊敬与怀念,从中也可以了解到九叙是善于用人、精于理财的行家,药店的利润是首要的财源。“一家之衣食日用尽出于此”。陆家由于九叙善于“治生”,积聚财富,不仅住家的众多人口不愁日用,“诸弟有四方游,旅装立具”,银钱相当宽裕。
  陆九渊的这种家族成长环境可以说对其思想具有重要作用。①但是,陆氏家族在朝代鼎革之际仍然受到重创,据载:
  陆氏居青田至象山文安公时已十世不异?,先代复其赋,表其闾,文安公兄弟又以道德师表当世,而青田陆氏闻天下。中更?毁星分瓦解,陆氏先祠亦不能屋矣。②
  虽然,陆氏在南宋末年遭到重创并一蹶不振,这种家道中衰的局面无疑对于陆氏思想的流传产生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吴氏家族的发展情况。一般来说,在历史上,北方避乱江南的客籍人,往往合族聚居。不过由于时间地区条件的差异,各个家族的发展过程、聚居的牢固程度很不一样,有的久聚不散犹如陆氏,而有的数代之后即分灶散居了,但居散而族不散。吴氏家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金溪吴氏大体为五代末北宋初时自弋阳迁抚金溪之沙冈,其后有析居吴塘、新田者,此外尚有居郭仙、吉原者,又有居东溪、桂田者,不一而足,但是这种分灶散居并没能瓦解吴氏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沙冈的地位不彰,而吴塘则几有指称整个金溪吴氏的功能。所谓“虽疏戚远近之异而皆自吴塘支分而派衍也”。实际上,对中国传统社会宋元以来家族发展有所了解的读者就会知道,这种分灶散居恰恰是适应家族人口增长的需要,缓解人口压力的策略性行为,这样可以增强家族的适应性与活力;同时,各家族又创造了诸如联宗、联谱等宗族活动,以保持家族的凝聚力和延续性。①所以,吴氏族人一方面分灶,但又通过过继这一方法调节族中人口,从而达到各支均衡发展与延续。一方面散居,但又通过家族联谊的方式保持家族的凝聚力与延续性,如李存(1281—1354)在《樟南吴山人墓铭》有记,曰:
  其宗有居新田者、沙冈者、郭仙者、吴塘者、吉原者。岁正月元日会长幼,无虑万余指,必富者主之,谓可以容车马,具饔飨。②
  可见,分灶散居不仅没有瓦解吴氏家族,反而使其各支派间此伏彼起,竞放光彩。也正因为吴氏族人各支派间既独立又联合的发展,从而出现“自五季而下,世业儒,往往擢高科,跻膴仕,簪组蝉联,非他姓所及,殆今才俊有文,必曰吴氏”的盛况。对此,李存感叹说:
  异时诗书礼乐之家,自革命以来,降而为负贩皂隶者甚不少,吴氏之得姓受氏固远,而历代有家有国者亦何限。姑以其吴塘别祖而言,自故宋至于今,无虑三百余载,礼义之尚,代不乏人,诗书之声不绝于耳,及公之身,虽经陵谷变迁之余,而世绪未尝少有废坠。①
  这不能不说是吴氏族人善于生聚、固守礼义、和家睦族的结果。整体说来,宋元以后家族往往愿意积极投资其族中子弟跻身士类行列,因为这可以给家族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包括赋税的减免、与地方官的接触、免受衙门吏员的干扰以及和其他地方家族建立联系等,所有这些,对于维持一个家族的发展与延续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②所以,吴氏家族也是如此,从现有材料来看,吴氏基本可以算是科举之家,因为从南宋初年一直到明初,吴氏科举代有其人,更有吴伯宗(1334—1384)在明朝初年高中状元。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家族、士人更关注科举与士人身份的维持,而不是某一思想流派的具体思想本身。但是,在古代教育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特定地域的学术传统仍然会对该地域注重科举的士子产生独特的影响。

附注

①参见邹重华、粟品孝主编:《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另外黄宽重特别考察了四明袁氏家族与陆学传承的关系,参见《发明本心——袁氏家族与陆学衣钵》,收入《宋代的家族与社会》,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版,第65—97页。 ②以下有关陆氏家族的发展,参见许怀林:《陆九渊家族及其家规述评》,载《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2期,第45—51页。 ①参见韩明士:《陆九渊,书院与乡村社会问题》,载田浩编:《宋代思想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45—450页。 ②(元)程文海:《雪楼集》卷一二,《青田书院记》,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参见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04—308页。 ②(元)李存:《俟庵集》卷三二《樟南吴山人墓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①(元)李存:《俟庵集》卷三二《樟南吴山人墓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②(美)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3—194页。 ③(清)秦镒、饶文璧编修:《东乡县志》卷下《仕宦·进士》,载《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54》据明嘉靖三年(1524)刻本影印,上海古籍出版社1963年版。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胡荣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