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50
颗粒名称: 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11
页码: 21-31
摘要: 该文章讲述了饶鲁在南宋后期传播朱熹理学的重要性和他所创立的双峰学派。饶鲁是程朱学派最重要的传承人,被誉为“江右理学巨子”。他不仅承传朱熹理学,还吸取了陆九渊“心学”的某些思想,创立了双峰学派。该学派重视“心”的作用,最初流传于江西等地。
关键词: 饶鲁 南宋后期 朱熹理学

内容

南宋后期,理学的发展出现了朱、陆合流的趋向。在江西,经饶鲁的大力传播,朱学得到蓬勃发展。饶鲁是程朱学派最重要的传承人,是江西境内传播朱熹理学的重要人物,被誉为“江右理学巨子”。他一生专意经学,虽然以承传朱熹理学为己任,但却并不固守朱学门户,在学术上不紧守门派之见,而是能求变创新。所创立的双峰学派虽以阐述发挥程朱理学为主,但亦吸取了陆九渊“心学”的某些思想,且重视“心”的作用。该学派最初流传于江西等地,弟子中许多人成为元朝著名学者,其中吴澄、虞集等最为著名,他们以接续朱学道统为己任,埋头治学,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对于理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饶鲁的学术思想
  饶鲁(1193—1264),南宋饶州余干(今江西余干)人,字伯舆,世称双峰先生。自幼有志于学,稍长即师事于柴元裕、柴中行、黄榦、李燔,专心于程朱理学。曾先后主持当时极为著名的白鹿、濂溪、建安、东湖、西涧、临汝等学堂,是程朱学派最重要的传承人。朝廷曾多次召他为官,但他不愿入仕,而是以著书讲学为务,四方闻名,求学者络绎不绝,因此形成“双峰学派”。饶鲁是江西朱子后学的重要人物,为光大朱子学发挥了重要作用。黄百家说:“黄勉斋榦得朱子之正统,其门人一传于金华何北山基,以递传于王鲁斋柏、金仁山履祥、许白云谦,又于江右传饶双峰鲁,其后遂有吴草庐澄,上接朱子之经学,可谓盛矣。”①此派门下高足极多,著名者有:陈大猷、赵良淳、万镇、程若庸、汪华、吴迂、史泳、徐道隆、袁易、程巨夫、吴澄、汪克宽、揭傒斯、赵孟頫、林梦正、熊良辅、李仕鲁、徐一夔等,其中再传弟子吴澄、程钜夫、揭奚斯、虞集等,在元朝影响巨大,是为理学传播做出贡献的杰出代表。
  饶鲁承传朱熹理学,但并不固守朱学门户,学术上不紧守门派之见,能求变创新。
  首先,对于朱熹的“心非仁,心之德是仁”的观点,他没有刻板地加以认同,而是在承认朱熹观点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仁”即“心”,认为心之能存在与否在于“诚”,即涵养自省的功夫。要“诚”就必须“敬”,所谓“须是敬,方看得道理出”,由此他主张“持守涵养为主,学问思辨为先,而笃行终之”。敬就是戒惧、慎独、笃恭。初学者可以用静坐的方法来“收心”,使本来的善性得到发挥。这一点和朱熹的主张是相契合的。朱熹曾指出:“始学功夫,须是静坐。静坐则本原已定,虽不免逐物,及收归来,也有个安顿处。”①在这里,朱熹把静坐当作进学的基础,所谓“须是静方可为学”,心绪不宁是无法读书学习的。为此,朱熹说:“为学大要,只在求放心。”②不仅如此,朱熹还说:“穷理以虚心静虑为本。”③其实,朱熹的思想主要是继承了程颐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之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致知必须穷理,持敬则须主一”的为学原则,而在二者中“持敬又是穷理之本”。他说:“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④对此,饶鲁有同样的理解。饶鲁认为:“为学之方,其大略有四:一曰立志,二曰居敬,三曰穷理,四曰反身。”⑤这不仅与程颢“涵养须用敬,进德在致知”有相通的地方,而且与朱熹的想法也很是一致。饶鲁不仅与他们有共鸣,而且还有自己的认识与坚持。正是基于对静字功夫的认识,饶鲁不惜被人讥为学禅也要行静坐之事。⑥饶鲁对“静坐”及主敬的看法,是辩证入微的。他对用字用词的分析入情入理,对“静坐”的真义有正确的阐释。他不仅对“静坐”与“主敬”的辩证关系说得相当透彻,而且对时间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非常了解。⑦他对事物的复杂性的认识程度是可观的,对从肯定到否定,否定之否定,从量变到质变及层次系统等问题有了自己的感觉和洞察。他的格物论中有一句话值得一提:格物,就是穷到那道理恰好深刻的地方,自表而里,自粗而精。饶鲁虽继承了程朱理学,但他不拘泥朱学,特别是在理学的方法论上,并不是沿着朱熹格物穷理的路线,而更多地吸收了陆九渊的明心论。
  其次,对于朱熹的理气观,饶鲁也并不一味秉承,而是在承续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朱熹既不主张心生万物,也不承认万物自在,而是虚构了一个“理”(天理),作为宇宙生成的本来面目。他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①在朱熹眼里世界的万事万物是由形而上的“理”与形而下的“气”结合而生成,他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②在此基础上,朱熹采用了理与气结合的不同情况来进行解释,他说:“论万物之一源,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③就理与万物的同源来说,各物的理都是相同的,而气有纯粹与驳杂之区分;就万物禀理成为不同的物体来说,气虽区别不大,但各物所禀之理有偏有全,因而大不相同,从而各物有不同的性。不仅如此,朱熹还把“理”的整体叫“太极”,他说:“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①朱熹认为太极产生二气五行,二气五行相互影响和变化而产生万事万物,产生后的万事万物又具有一太极,即所谓“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②。而饶鲁在疏解《中庸》之“发育万物”、“峻极于天”时认为:理气不相离,气之所在即是理之所在。万物发生长育,生生不息。因此而来,因此而去。这就是道的全体大用,宇宙间一切都逃脱不了这个规律性的作用。③在这里,充分显示了他的理气关系。他把宇宙的根本看成是太极、道、理,认为“气以理为至、理以气为辅”,这与朱熹的看法并无二致,但基于此基础上的认识饶鲁却与朱熹略有不同。朱熹认为:“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恶的,此是气禀不同。”“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性便是理,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④。“人性虽同,而气禀或异。目其性而言之,则人自孩提,圣人之质悉已完具。……善端所发,随其所禀之厚薄,或仁或义或孝或悌,而不能同矣”⑤。朱子用气禀来说明个人善恶之差异。在人性的根源上,朱子与象山都认为“性”来自于“天”。朱子说:“性者,人物之所以禀受乎天也。……自其理而言之,而天以是理命乎人物谓之命,而人物受是理于天谓之性。”①所以朱熹主张“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②。饶鲁认为人之所以生,是禀天地之气以为形,怀天地之理以为性。人的本然之性即天地之理、天地之性是湛然纯善的,但由于气禀物欲的昏蔽,人性有善与不善的区别,这就是气质之性。本然之性寓于气质之性当中,不善的人,本身也潜藏着本然之性,革除物欲的昏蔽,就可向善,与天理合一。要克除私欲还复本性,关键在于自识本心,内省自身的善端。
  再次,在理气而外,朱子重视“势”的概念,饶鲁承袭了朱熹的思想,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朱子学中的“势”常常体现了历史变化发展的必然性,故言“势有不能已者”,“势有不得不然”,“事势之必然”。朱子的理势说,包含着用理和势二元因素来分析历史,以理导势,引导实践。在朱子学的历史发展中,理势论也不断得到发展。对此,饶鲁有自己的理解。他说:“盖天下有理有气。就事上说气,气便是势。才到势之当然处,便非人之所能为。”这是说气体现在世事上,便是势;势之当然处便是天理。明确以势归属气。势可以为流行之总体,亦可为流行之趋势,由于势是人事,与理气自然哲学不同,必须考虑人事的实践努力,而不能认为一切现实是自然合理的。很显然,这是在朱熹基础上的进一步发挥。
  最后,总体来看,饶鲁虽尊朱学为正宗,但思想中带有较明显的陆学成分。饶鲁撰写了大量著作,如《五经讲义》《语孟纪闻》《春秋节传》《学庸纂述》《太极三图》《庸学十二图》《西铭图》《近思录注》等,专意圣贤之学,以致知力行为本。据此看来,饶鲁可以说是标准的程朱学者,但是士人却有饶鲁晚年多不同于朱子的说法。曾任信州道一书院山长的胡炳文还曾著书斥责,即所谓“余干饶鲁之学,本出朱熹,而其为说,多与熹抵牾”①。对此,全祖望认为“是未足以少双峰也,独惜其书之不传”②。在全氏看来,饶鲁晚年虽不同于朱子,但这并不能构成贬损他的理由,由此观之,可知他对饶鲁晚年思想不同于朱子这一事实并不否认。实际上,吴澄也曾对这种说法予以证实,他说:“澄少读《中庸》,不无一二与朱子异。后观饶氏伯舆父所见亦然,恨生晚,不获就正之。”③由此全祖望得出结论:“则双峰盖亦不尽同于朱子者。”④饶鲁之不同于朱子,照侯外庐的说法,就是“夹杂有陆学的东西”⑤。饶鲁思想中的陆学成分,对其弟子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如门人吴中,乐平人,早慕伊洛之学,闻双峰饶鲁得考亭朱子正绪,往从之游,尽得其绪论,体认精详,后隐居不仕,在当时颇有名气。曾经有人问他:“《论语》言心凡几等?”他回答:“简在帝心,天地之心也。从心所欲不踰矩,圣人之心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亚圣大贤之心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众人之心也。”⑥这番言论让提问者相当佩服。饶鲁还有一位弟子叫罗天酉,开庆进士,以“格非心,去非人”对策。由此不难看出,双峰门人对“心”这一议题表现出了相当的重视与研究,也愿意与人提及。从吴中被人问及“心”的问题这一事实亦能推知,他研究心学在当时应该是相当有名的。正是由于他们对心学的重视,这或许就是饶鲁被认为掺杂陆学而与朱子异的最大原因。也正因为此,后人才认为饶鲁之学不是纯粹的朱学。其实这是误解,饶鲁是朱熹的再传弟子,在治学上饶鲁发展了朱熹理学,其恩师很欣赏,甚至说“为己所不及”,评价甚高。
  二、心学化的朱子学派——双峰学派
  饶鲁在江西讲学,广收弟子,成为朱子学在江西的源流。在朱熹之后,理学分成了两支,一支是以浙江金华何基为代表的“北山学派”,另一支就是江西饶鲁为代表的“双峰学派”。在谈双峰学派之前,得对黄榦有一定的了解。黄榦是朱熹两个影响力最大的弟子之一,另一位是陈淳。在朱熹门人之中,陈淳是攻击陆学最积极苛刻的,他认为陆象山“不师孔,不师孟”,真可谓是“吾道之贼”。对此,黄榦则不以为然。按照全祖望的说法,黄榦亲炙朱子最久,却从不持朱陆异同之说。他在世时,其门人弟子亦不敢妄议门户。照现代研究者的说法,黄榦在思想上强调“尊德性”的重要和“心”的作用,有许多观点接近陆学。而且,在宇宙论上,黄榦认为太极不在阴阳之先,因阴阳而后见,修正了朱子的“理在气先”思想。孙明章更认为黄榦的思想:“道问学由细而微,尊德性由次而主,偏离了朱学以道问学为特征的认识论。这一裂痕由双峰学派进一步扩大,使其学说滑入陆学的轨道。”①这种看法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事实上,饶鲁得黄榦悉心诱导,于理学造诣益深,学识超凡。程钜夫是吴澄的同门,他认为饶鲁对于朱学的态度是不拘守章句,就像朱子对待程学的态度一样,是“共派而分流,异出而同归”①。前面已经讲到饶鲁思想中的陆学成分,对其弟子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且双峰门人对“心”这一议题也表现出了相当的重视与研究,或许这就是饶鲁被认为掺杂陆学而与朱子异的最大原因,同时也成了双峰学派之特点。
  双峰学派虽然以阐述发挥程朱理学为主,但亦吸取了陆九渊“心学”的某些思想,特别重视“心”的作用。此派把人心分成几等,认为:“简在帝心,天地之心也。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之心也。其心三月不违仁,亚圣大贤之心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众人之心也。”学派强调读书要由下学而上达,认为:“读书而能求其意,则由辞以通理,而可上达。”如果只“溺心于章句训诂之间,不能玩其意之所以然,则是徒事于言语文辞而已,决不能通其理也”,而不能上达。指出:“其未上达时,与天隔几重在。及其既已上达,则吾心既天,天即吾心。”还认为:“圣人之上达,与学者之上达,有迟速之不同。圣人才学便达,学者则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久后方贯通。”认为“下学上达之意”,兼有“知行”之说。为学兼重知行,“以致知力行为本”。此派还特别注重“敬之涵养工夫”,认为:“看道理须是涵养”,“须是敬,方看得道理出”。②重视“静坐”、“调息”,如释氏之念佛号,道家之净心,使心安定专一。
  在双峰学派中,心学倾向最为明显且最接近陆学的,莫过于饶鲁门人、吴澄之师程若庸。程若庸的学术思想,主要可见于《斛峰书院讲义》,为《宋元学案》所收录。在这篇文章当中,程若庸不仅指陈朱学末流之弊,而且论“心”占了大部分,并将其提到了相当之高度,使“心”成为人认识天理的必要前提。在程若庸看来,要认识天理就须从“心”下手。而其中“心不外乎此理,理不外乎此心”一句,更将“理”与“心”连接,体现了理心合一的理念。程若庸之所以如此强调心体,可以理解为是为了疗治朱学末流流于章句训诂以及实践上“有用无体”之弊病。这种见解不可谓不大胆了,这是在以陆学来修正朱子学。
  从饶鲁到程若庸的思想内涵来看,我们虽然不好断言他们思想的陆学化倾向,但我们至少可以认为双峰学派乃是一个心学化的朱子学派。双峰学派之所以呈现心学化与其所处之饶州、抚州一带的学风紧密关联。在元代,读朱子书,学朱子学,已经成为社会风气,影响着当时的人们。为此,有人评论说:“不仅是读朱子书,学朱子学,而且还以朱子的是非为是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元代学术是朱学的天下也无不可。”①由此饶州、抚州自然也崇尚朱学,撇开朱学不论,当时饶州、抚州的陆学气氛也极为浓厚。对于这一点我们在相关文章会有更详细的论述,故此处只先提出这么一个论断。因此,我们便可以想见,陆学除了在饶州、抚州一带流传外,还使由外地移植过来的朱子学吸收其养分,而发生了“心学化”的变化。不唯如此,双峰学派与理学之贡献还在于它对吴澄草庐学派的开启之功。
  三、小结
  饶鲁为朱熹弟子黄榦之弟子,乃朱学之统系。饶鲁是当之无愧的朱子理学思想的重要传承人之一,为朱子学盛行于元代的江西地区做了极好的理论准备。其所创的双峰学派在当时颇有影响,弟子中许多人成为元朝著名学者,对于理学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派在发展过程中,吴澄另创“草庐学派”,发展成为元代一个重要的学术派别。需要指出的是从饶鲁开始,就开始合会朱陆二家之说。其门人吴澄合会朱陆的程度比饶鲁更深。吴澄曾言:“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以尊德性为主。问学不本于德性,则其弊必偏于语言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①因此,有人视吴澄为陆九渊之学。实际上,吴澄非专尊陆九渊之学者,而是在合会朱陆过程中陆学的色彩比较浓重一些而已,如侯外庐等先生所论云:“在饶鲁之后,其学(朱子之学)传至吴澄。吴澄在合会朱陆中,比起饶鲁来说,走得更远一些,以至有宗陆背朱之嫌”。“吴澄对于朱学的偏离,比起饶鲁来说又走得更远一些。”②

附注

①周茶仙,女,江西上饶帅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政法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宋明理学与地域文化。 ①《宋元学案》卷八三《双峰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①《朱子大全》第14册《朱子语类》卷一二《学六》,第37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②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四八《晦翁学案》上,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③《朱子大全》第14册《朱子语类》卷九《学三》,第3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④《朱子大全》第20册《朱文公文集》卷一四《行宫便殿奏札二》,第668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⑤(清)王朝璩辑:《饶双峰讲义》卷一五《附录》,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⑥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八三《双峰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 ⑦参见《理学思想内涵精神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134页。 ①《朱子大全》第14册《朱子语类》卷一《理气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3页。 ②《朱子大全》第23册《朱文公文集》卷五八《答黄道夫》,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5页。 ③《朱子大全》第22册《朱文公文集》卷四六《答黄商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130页。 ①《朱子大全》第17册《朱子语类》卷九四《周子之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27—3128页。 ②《朱子大全》第17册《朱子语类》卷九四《周子之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23页。 ③参见《圣贤传统与文化传承》,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172页。 ④《朱子大全》第14册《朱子语类》卷四《性理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页。 ⑤《中庸或问》卷三。 ①《朱子大全》第23册《朱文公文集》卷五六《答郑子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88页。 ②《朱子大全》第17册《朱子语类》卷九五《程子之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31913页。 ①《元史》卷一八九《列传》第76。 ②《宋元学案》卷八三《双峰学案》。 ③《吴文正集》卷二〇《<中庸简明传>序》,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16页。 ④《宋元学案》卷八三《双峰学案》。 ⑤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31页。 ⑥《宋元学案》卷八三《双峰学案》。 ①孙明章:《略论黄榦及其哲学思想》,载《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1期。 ①程矩夫:《楚国文宪公雪楼程先生文集》卷一四,清宣统二年陶氏涉园刻本。 ②《宋元学案》卷八三《双峰学案》。 ①徐梓:《元代书院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75页。 ①黄宗羲:《宋元学案》卷九二《草庐学案》。 ②侯外庐:《宋明理学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21、732页。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周茶仙
责任者
饶鲁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柴元裕
相关人物
柴中行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
李燔
相关人物
陈大猷
相关人物
赵良淳
相关人物
万镇
相关人物
程若庸
相关人物
汪华
相关人物
吴迂
相关人物
史泳
相关人物
徐道隆
相关人物
袁易
相关人物
程巨夫
相关人物
吴澄
相关人物
汪克宽
相关人物
揭傒斯
相关人物
赵孟頫
相关人物
林梦正
相关人物
熊良辅
相关人物
李仕鲁
相关人物
徐一夔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白鹿镇
相关地名
濂溪区
相关地名
建安区
相关地名
东湖区
相关地名
西涧街道
相关地名
临汝镇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