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介轩学派与南鄱阳湖理学的传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48
颗粒名称: 三、介轩学派与南鄱阳湖理学的传衍
分类号: B244.75;G127
页数: 5
页码: 15-19
摘要: 该文章讲述了南鄱阳湖地区介轩学派的兴起和代表人物,介轩学派对于宋元学风有着重要的影响。程端蒙是介轩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经拜朱熹为师学习,并在南鄱阳湖地区活动一段时间。
关键词: 理学 朱熹 鄱阳湖

内容

南宋鄱阳由于毗邻临安,历来就是鱼米之乡,经济发达,文教兴盛,学者众多,著名的有程端蒙、董梦程。特别是董梦程开创的介轩学派对宋元学风影响颇大。
  程端蒙(1142—1191),字正思,号蒙斋,是淳熙三年朱熹婺源省墓时来从学的弟子。《宋元学案·沧州诸儒学案》说:“程端蒙……已而受业于文公。淳熙七年,乡贡补太学生,对策不合,罢归。”对于他的罢归,《江西通志》卷八十八《人物·饶州府》有更详细的记载:“淳熙七年,领乡贡,补太学生,时禁洛学……主司意在阴诋朱子,正思奋笔曰:‘王氏以佛老之学,蠹坏人心,苏氏有立朝大节……恨其学术未醇,未免有战国策士余习。继孔孟之传,排异端,辟邪说,道统所传,不归之二程,又其谁哉!’自知所对不合时好,投笔径去,自是遂不复应举。”从中也可见程端蒙不屈权势,恪守师道的高尚品德。
  程端蒙著有《性理字训》,“天理流行,赋予万物,是之谓命。人所禀受,莫非至善,是之谓性……”对理学的一些重要范畴,如命、心、性、情、仁、义、礼、智、道等进行了诠释,朱熹评价:“小学《字训》甚佳,言语不多,却是一部大《尔雅》也。”该书成为理学入门的工具书,对理学的普及与宣传,其作用不可低估。
  他还著有《学则》,对学者的行为规范进行了具体的要求:“步立必正,视听必端,言语必谨,容貌必庄,衣冠必整,饮食必节,出入必省,读书必专一,写字必楷敬,入席必整齐,相呼必以齿。”这是理学生活化、日常化、行为化的一个准则,具有普及和推广意义。饶鲁在任白鹿洞书院洞主时,把《学则》与《白鹿洞书院揭示》同揭于书院。认为二者“一则举其学问之宏纲大目,而使人知所用力;一则定为群居日用之常仪,而使人有所持循,即大、小学之遗法也。学者诚能从事于此,则本末相须,内外交养,而入道之方备矣。”
  朱熹评价他“究精微之蕴,广斯道之传”。在《程君正思墓表》中写道:“正思天资端悫,自幼已知自好,稍长即能博求师友,以自开益,遂以词艺名,荐书既乃见予于婺源,闻诸老先生所以教人之大旨,退即慨然发愤,以求道修身为己任,讨论探索,功力兼人,虽其精微或未究极,而其固守力行之,功则已过人远矣。”①黄百家也认为:“新安为朱子之学者不乏人,而以程蒙斋为首。”②
  董铢是与程端蒙齐名的朱熹门生,两人都深受朱熹学术的影响,也是介轩学派重要的学术渊源。
  董梦程是介轩学派创立者,号“介轩”,鄱阳人(一说德兴海口人),是董铢之从子,学者称“介轩先生”,创立介轩学派(鄱阳学派),是朱熹理学在鄱阳、德兴及周边县属传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董梦程出生于理学之家,家规严格,“出入居处必有相与交游之人,当择端庄之士,识达大体,尚廉耻,崇礼义者”③。他“初学于盘涧与程正思,其后学于勉斋”④。从小受教于朱熹高弟董铢与程端蒙,后又从学于朱熹女婿黄榦,得理学真传。
  黄榦号勉斋,是朱熹第一传人,也是朱熹的女婿,以得朱熹之遗命自任。毕生精力致力于阐扬传播朱学,被誉为“闽学榦成”。全祖望在《介轩学案序录》中说:“勉斋之传,尚有自鄱阳流入新安者,董介轩一派也。鄱阳之学,始于程蒙斋、董盘涧、王拙斋,而多卒业于董氏。然自许山屋外,渐流为训诂之学矣。”①
  介轩学派弟子甚多,著名的有董鼎、胡方平、许月卿、董真卿、范启、程若庸、胡一桂、江凯、程荣秀等。分布于鄱阳、德兴、婺源、休宁等地。介轩学派规模虽然不大,但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不容忽视。
  总体而言,介轩学派笃信朱子之学,小心地维护着朱熹理学的权威与纯洁。在学术上侧重于四书学,尤其是易学研究;在学风上,更加脚踏实地;在方法上转为训诂注释之学。介轩学派进一步普及了朱子学术,扩大了程朱理学传播的范围,以鄱阳、德兴为枢纽,理学流传新安,由此产生了新安朱子学这一支派,新安朱子学是南鄱阳湖理学的延伸。
  介轩学派承袭了道学家的气节品德。尤袤曾概括道学家的品德:“临财不苟得,所谓廉介;安贫守道,所谓恬退;择言顾行,所谓践履;行已有耻,所谓名节。”②这些品德在介轩学者身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如介轩弟子许月卿(山屋先生),当元军攻下钱塘后,“先生深居一室……五年不言而卒。谢叠山尝书其门云:‘要看今日谢枋得,便是当年许月卿’”。绝食殉国的抗元英雄谢枋得就以许月卿为榜样。黄宗羲也评价:“新安之学,自山屋一变而为风节,盖朱子平日刚毅之气凛不可犯,则知斯之为嫡传也。”③
  从学术特点而言,介轩学派“潜心朱子之学,上溯伊洛(二程),以达洙泗渊源”,于儒家经典及“理学经济之道,靡不究竟”。
  尤其“热衷于对《四书》《五经》之学的清理、规范、整顿与衍义,使之能够合于朱子,这在一些由宋入元的理学家那里表现得比较明显”①。胡炳文潜心四书五十年,黄百家评价:“云峰于朱子所注《四书》用力尤深。”②他在《四书通序》中,认为“六经,天地也;四书,行天之日月也”。《四书集注》是“子朱子平生精力之所萃,而尧、舜、禹、汤、文、武、周、孔、颜、曾、思、孟之心所寄也”。“独惜乎疏其下者,或泛或舛,将使学者何以抉择于取舍之际也?”针对当时学界的粗俗与肤泛,“此余所以不得不会其同而辨其异也”。于是他“悉取纂疏集成之,戾于朱子者删去之,有所发挥者,则附己说于后”③。使之能够合乎朱子的本义。
  介轩学派特别注重《易》学的研究。胡方平、胡一桂父子与胡炳文都是以《易》学名世的理学家。胡方平“精研《易》旨,沉潜反复二十余年,而后著书发明朱子之意”。其子胡一桂“生而颖悟,好读书,尤精于《易》……得朱氏原委之正”④。胡炳文“从朱子从孙小翁得《书》《易》之传。先生笃志家学,……著有《易本义通释》《书集解》《四书通》”⑤。
  他们认为“宇宙间皆自然之易,易皆自然之天”,但“《易》解凡几百家,以离文义者不足道,附会取象者尤失之。……惟邵子于先天而明其画,程子于后天而演其辞,朱子《本义》又合邵、程而一之,于是羲、文、周、孔之《易》会其天者也。学必有统,道必有传,溯其传,羲、文、周、孔之《易》非朱子不明,要其统,凡诸家讲《易》,非《本义》不能一”①。他们的《易》学研究也皆以宗朱而著称,即以朱子卫道而自居,完全秉承了朱熹的思想与体例。他们以羽翼朱子为指导方针,以“戾于朱夫子者删而去之”为基本手段。
  介轩学派尤其注重训释之学,对程朱理学义理普及做出了贡献。通过对理学关键词的解读注释,从而使理学的义理通俗化,由对程朱理学研究逐渐“流为训诂之学”成为该学派的明显特点。程若庸就以训诂注释之学而闻名于世,其著作《性理字训讲义》就是对程端蒙《性理字训》衍义与增广,把程端蒙30条《字训》扩展为6门183条。
  总体而言,介轩学派大都奉行朱熹理学,笃信朱子之学,创新有限,“理学家们奉朱熹之说为圭臬,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做了大量的理学义理普及与文献整理工作”②。扩大了程朱理学传播的范围。

附注

①朱熹:《晦庵集》卷九〇《程君正思墓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黄宗羲:《宋元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444页。 ③德兴:《海口董氏宗谱》之《家规十则》。 ④黄宗羲:《宋元学案》,第2971页。 ①黄宗羲:《宋元学案》,第2970页。 ②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869页。 ③黄宗羲:《宋元学案》,第2974页。 ①刘成群:《元代新安理学从“唯朱是宗”到“和会朱陆”的转向》,《学术探索》2010年第3期,第6—12页。 ②黄宗羲:《宋元学案》,第2987页。 ③黄宗羲:《宋元学案》,第2987页。 ④黄宗羲:《宋元学案》,第2980页。 ⑤黄宗羲:《宋元学案》,第2986页。 ①黄宗羲:《宋元学案》,第2986页。 ②刘成群:《元代新安理学从“唯朱是宗”到“和会朱陆”的转向》,《学术探索》2010年第3期,第6—12页。

知识出处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

出版者: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2013年“朱子学与地域文化研究”研讨会的成果汇编,收录《新安理学特质》、《试论饶鲁的学术思想与心学化的双峰学派》、《朱子理学与关帝信仰》、《韩国九曲园林雏形阶段》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冯会明
责任者
程端蒙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董梦程
相关人物
董铢
相关人物
黄榦
相关人物
董鼎
相关人物
胡方平
相关人物
许月卿
相关人物
董真卿
相关人物
范启
相关人物
程若庸
相关人物
胡一桂
相关人物
江凯
相关人物
程荣秀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鄱阳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