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11
颗粒名称: 建瓯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0
页码: 117-12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建瓯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重点讲解了朱子在建瓯的生活和贡献,包括他建立的艮泉井和博士府。同时,本文也介绍了建瓯文庙及其中的“释奠礼”,强调了恢复传统文化礼仪的重要性。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 建瓯市

内容

艮泉井
  重点讲解朱子廉政思想
  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子受邀到县学(后人在此建造了建安书院)讲学。正好这时候,建宁知府韩元吉引水入城灌溉洗涤,又建玉仙池供人游玩。朱子感慨——在紫霞洲(今城区磨房前一带)凿了一口井,取名“艮泉”,因井出自朱子之手,又称“朱子井”。传说,井下有石板,上刻八卦,又称“八卦井”。艮泉井有碑有亭,位于建瓯城区磨房前的博士府斜对面原福利院门外。1995年经建瓯市人民政府批准,艮泉井列为建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朱子凿艮泉井之后,作《艮泉》既描述艮泉的地理,又以物喻人事之理:“凤之阳,鹤之麓,有屼而状。堂之坳,圃之腹,斯瀵而沃。束于亭,润于谷,取用而足。清于官,美于俗,为建民之福。”
  从《艮泉》可以看出,生活在建瓯前后四年的朱子,除了会讲建瓯方言外,对当地的地理也了然于心。铭文前几句“凤之阳,鹤之麓,有屼而状”描写的是艮泉井附近的地理形胜:“屼”的意思是高秃,“凤”“鹤”指附近的凤山、白鹤山,说明艮泉井在凤、鹤二山之麓。“堂之坳,圃之腹,斯瀵而沃。束于亭,润于谷,取用而足”,讲的是凤、鹤二山起伏绵延,低洼处有堂厝,还有蔬圃,清泉丰沛涌流。环绕亭榭,润泽山谷之物的同时,还足够百姓取用,可见艮泉井的水源是从东北方向的山岭流下来的山泉。“清于官,美于俗,为建民之福”,以物之理喻人事之理。为官者应当廉如清泉,美化风俗,才是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百姓的福气。
  朱子以客观之物为研究对象,观物的目的是为了俯察人事之理。朱子用“艮”字取名,深具哲理。“艮”是《易经》中八卦之一,代表山。《彖》说:“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止也。”在这里,“艮”字的意思是仰止。告诫人们当止则止,当行则行,动静有常,道理就光明灿烂。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因为“艮”为山,有厚实之象。对山来说是积土之厚,对人来说则是言行厚道。如何做到当止则止,当行则行,用《大学》的说法就是“止于至善”。什么叫“止于至善”?理学家说是不偏不倚,朱子则说是恰到好处,即“中道”。
  朱子作《艮泉》的意义有二:一是顺势而为。从自然地理方面说,凤山、白鹤山及山水都是客观存在之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的作为必须根据客观物理的“规定”进行。山坳有堂、有菜圃,水绕亭榭、滋润山谷万物,以及朱子凿井的行为都是人们根据自然地理作出的选择,意在强调人事要适应自然之理,不是自然之道适应人类。人类要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人与自然“止于至善”的表现。二是以廉率民。从人事方面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但是,古人说的“造福”于民并不是单纯说物质,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品德。理学家说的物包括事物,理学家说的“物之理”包括事物的道理。朱子作《艮泉》意在以物之理说人事之理。他讲山、讲水、讲厝堂、讲山谷之物,最后落在为官之道上。他以水喻廉:一口井带给建安百姓的福气有限,重要的是为官要像井泉之水,做出清廉的表率。只有像罗从彦讲的“士人有廉耻”,才会形成一方风俗,这才是建安百姓真正的福气,百姓的福气体现官与民“止于至善”。
  建瓯是朱子父子生活过的地方,又因为朱子在这里凿了井,所以后来朱子长房嫡孙住在建瓯,并在艮泉井附近建起了博士府和朱文公祠。
  小资料
  画卦洲
  “千年建州,理学名城”是人们对建瓯的称誉。建瓯是朱子童年成长地,也是朱子的过化地。南宋绍兴十年(1140),朱子十一岁时随父亲朱松定居建安城南溪山(址在建瓯市水南原袜厂),创建环溪精舍(后称环溪书院)作为起居、讲学之所。传说,朱子经常和小朋友在附近的沙滩玩耍,还在沙滩上画八卦,所以那片沙滩也叫画卦洲,后人还在那里建画卦亭,并刻“朱文公坐沙画卦处”碑碣纪念朱子。近年,建瓯刻石立亭恢复了这一旧观。
  五经博士府
  重点讲解祭祀典礼及其历史传承
  北方的山东有孔府,南方的福建有博士府。一北一南,彰显的是中国文化史的两座高峰——孔子与朱子。孔府祭祀的是先圣先师孔子,博士府祭祀的是宋代理学宗师朱子。
  为什么叫博士府呢?那就要先了解博士名称的由来。博士称号源于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博士的职务是掌管图书,但不是现在的图书管理员,而是要通古今史事,以备顾问。汉武帝时,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建瓯博士府就是因为这里的朱子后裔被朝廷授予“翰林院五经博士”而来。
  朱子有三个儿子,即朱塾、朱埜、朱在。其中朱塾的次子叫朱鑑。朱鑑出生八个月的时候,父亲朱塾去世,从小就在朱子身边长大。朱鑑十岁时,朱子作《致仕告家庙文》,嘱咐他负责宗族的祭祀,并交代次子朱埜、三子朱在要积极辅助朱鑑。朱鑑荫补迪功郎,官至大中大夫、湖广总领、两浙运使,七十一岁去世。朱鑑原配周氏,继室吴氏,生二子朱浚、朱川,子孙世代在建瓯繁衍。
  明代立国之初,太祖朱元璋就对大臣说:“天下之治,天下之贤共理之。”意思是治理天下,要由天下贤人共同参与管理。又说:“天下甫定,朕愿与诸贤讲明治道。有能辅朕济民者,有司礼遣。”意思是说,天下刚刚安定,我愿意和众多贤儒探讨治理天下的办法。有能够辅佐我济世安民的人,掌管事务的部门要以礼相待。又说:“天下大定,礼仪风俗不可不正。”意思是天下完全安定之后,要重视教化,把不正的礼仪风俗扭转过来。
  明景泰六年(1455)六月,诏朱子第九世孙、朱塾第八世孙朱梴入京,授予他“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这是对朱子后裔的褒奖。朱梴字孟龄,号怡庵,生于永乐三年(1405)十月初三,成化八年(1472)十月二十六日去世,享年六十八。朱梴受博士这一年五十一岁,这是朱子子孙世袭五经博士的开始。此后,朱燉(朱梴的儿子)、朱壆(朱燉的儿子)、朱(朱壆的儿子,早逝)、朱鎏、朱法(朱的儿子)、朱楗(朱法的儿子)、朱莹(朱楗的儿子)世袭博士,奉朝廷之命祭祀朱子,直到清末。
  建瓯的博士府全称“翰林院五经博士府”,位于建瓯市城区磨房前一带,始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当年博士府是二进木构建筑,门前有木牌坊,悬“敕建翰林院五经博士府”牌匾,东西题“景星庆云”“泰山乔岳”。大门左右对联“徽国衣冠世胄”“考亭理学名家”。前厅五开间,中为大堂,四壁悬挂朱子手书的四季诗拓片,即“春报南桥川迭翠,香飞翰苑野图新,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中空疑有神”。二进天井后为小花园,栽种桃、梨、石榴等。东西两厢有厅房、鸳鸯房。
  清顺治五年(1648),“戊子之役”博士府被毁。康熙年间两次重建。现存二进厅,占地面积约180平方米。2016年经建瓯市人民政府批准,五经博士府列为建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礼的实质内涵是和谐秩序的规范,“礼者,天地之序也”。《尚书》就强调要“以礼制心”,就是说用礼来制约人心。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虽然各主一说,但对礼制多持肯定的态度,孔子强调德治的重要内容就是礼。他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意思是说,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感化百姓,让他们不仅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他还说:“为国以礼。”就是要用礼制来治理天下。孟子说:“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礼的实质是礼节、礼仪二者的落实。
  礼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祭祀。《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国家最重要的事是祭祀和战争。祭祀就是礼仪文化的重演,具有两重意义:从自然层面说,祭祀天地山川是对自然法则的敬畏,是我国生态意蕴的源头。从社会层面说,祭祀主要包括尊祖敬宗和文化寻根两个方面:祭祀祖先是慎终追远,不忘根脉,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祭祀先圣先贤则是不忘文脉。
  朱子祭祀始于宋宝庆三年(1227),而建瓯博士府祭祀朱子是在明景泰年间,性质类似今天官方主办、民间承办的祀典,具有血脉、文脉的双重意义。一方面通过祭祀敬宗睦族,进而把孝道思想转化为尊亲敬长的道德实践。另一方面,通过祭祀在民间产生影响,让人们了解朱子及其思想,了解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根脉。
  小资料
  朱子家礼
  礼是由礼仪、礼制、礼器、礼乐、礼教等诸多内容组成的思想体系。宋淳熙二年(1175),四十六岁的朱子在武夷山五夫时,就参酌古代文献整理家礼,内容主要包括冠礼、婚礼、丧礼、祭礼。冠礼是成年礼,包括男子冠礼(十五至二十岁)、女子笄礼(十五岁),是成人的重要标志,表示在家庭和社会中既享有权利,又必须履行应尽的义务。婚礼是组成家庭的婚姻礼仪程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步骤。丧礼是为去世的父母举办的各种礼仪,包括初丧礼节、墓葬礼节、祭祀亡灵、居丧礼节等等,其中居丧要27个月,泛指“三年之丧”。祭礼是为已逝父母和先祖举办的祭奠礼仪,有四时祭、祭初祖、祭先祖、祭祢(亡父入祠庙立位)、忌日(父母逝世纪念日)及墓祭等。朱子家礼作为朱子全体大用的体现,在元代被朝廷列为国礼,成为宋元以降中国及东南亚社会的基本礼仪规范,对整个东亚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知识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朱子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书稿选取了朱子文化在南平市建阳区、延平区与武夷山市、建瓯市、浦城县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存进行讲解,将朱子生平、朱子理学思想、朱子对孔孟以来思想的集大成、朱子对儒家道统的庚续、朱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时代价值、朱子门人弟子及朱子理学在海内外传播等内容结合新时代精神融入其中。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