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704
颗粒名称: 延平
分类号: B244.7
页数: 14
页码: 103-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延平书院是福建最早的官办书院,曾是群贤大儒的聚集地。后在战祸兵灾中逐渐衰败,后被毁坏殆尽。2016年10月,延平书院开始重建,以宋代建筑风格为主进行建造。延平书院是研究李侗学说及李侗传授给朱子思想要点的重要文献资料。
关键词: 南平市 朱子 延平

内容

李侗墓
  重点讲解李侗及其人生智慧
  朱子的老师——李侗(1093-1163),延平人,字愿中,号泗落翁,世人尊称他为延平先生。据《李氏族谱》记载,李侗上五代祖李俸,在南唐元宗保大九年(951)带着家属来到了南剑州崇仁里樟林乡(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炉下镇下岚樟岚村),开枝散叶、子孙延绵。
  这座李侗墓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为砖石结构。上层中部为青砖砌筑的龟背状椭圆形墓堆,长5米,宽4米,高0.3米。原墓碑已经毁坏,现存的墓碑为明正德十四年(1519)重修时所立,正中阴刻楷书:“宋始祖太师越国公文靖延平李先生墓”,左边刻“明正德己卯年重修”,右刻“十五世嫡派承嗣孙昂重修”。在墓的旁边还新建了一座“宋儒亭”。2013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李侗墓列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李侗出生在一个儒门世家,曾祖父李幹是李家第一个进士。后来,李幹的儿子也陆续考中了进士,在当时有“父子四进士”的美谈。李侗从小学习儒学,二十岁的他在乡校已经是小有名气了,但李侗仍不满足。他听说同郡人罗从彦跟随老师杨时已经学到了二程(程颢、程颐)的学说,于是给他写信,表达了自己求学的愿望,言辞恳切。事后,二十四岁的李侗如愿拜罗从彦为师,开始了他求学问道的人生旅程。罗从彦对李侗抱有殷切的期望,曾向别人夸赞这位弟子:“向道甚锐。”说他意志坚定、天资聪颖、学习刻苦,而李侗也不负罗从彦的期盼与悉心教诲,成为其得意门生。
  李延平先生甘于清贫,过着像“田夫野老”般的生活,但他却是一位让朱子放弃佛学、复归儒学的理学名家、教育家,更是一位传续儒学道统,为程朱理学体系建构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贤。南宋隆兴元年(1163),李侗接受福建安抚史汪应辰的邀请前往福州,却没想到旧病复发,十月十五日在福州馆舍病逝,享年七十一岁。李侗的儿子赶到福州,护送父亲的灵柩回到延平,安葬在今延平炉下镇。次年正月,朱子也赶来祭奠,为李侗写了两篇祭文:《祭延平李先生文》和《又祭延平李先生文》。祭文中,朱子回顾了李侗一生的事迹与成就,对老师的教诲心怀感激。除此之外,朱子还写下了《挽李延平先生三首》《延平先生李公行状》,整理并刊刻发行了自己与老师论学的语录——《延平答问》。汪应辰也为李侗撰写了《李延平先生墓志铭》,赞扬李侗的个人道德操守和他一生淡薄功名利禄,专注修身养性、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教化一方的事迹与精神。淳祐六年(1247),宋理宗赐李侗谥号“文靖”;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获准追封越国公;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从祀孔庙。
  北宋以来,士大夫的地位空前提高,与君王共治天下的理念鼓舞着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自信,“入世”“外王”的思想占据儒学的主导地位。李侗却独居山林,“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探求“内圣”的工夫理论,取得很大的成就。这段人生经历使他无意中助推了儒学从“外王”走向“内圣”的历史性转向,为指引朱子“逃禅归儒”奠定学理基础,成为“不自觉的历史创造者”,也体现出一位儒者的人生智慧。
  小资料
  劝禁溺婴
  古代中国社会,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人们需要靠天吃饭,风调雨顺的时候温饱才能得到保证,而一旦遇到旱涝虫等灾荒,百姓便无法生存,饿死、冻死的情况时常发生。那些贫寒家庭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能将养不起的孩子,特别是女婴溺死。
  宋代福建的建州、南剑州等地普遍存在着溺婴的陋习。李侗对此非常厌恶,他认为这是一种泯没天理、丧尽天良的行为。但他不是官员,没有颁行法规的权力,于是他一边尽自己所能帮助这些贫困家庭,一边上门劝诫。而且,他还号召鼓动当地有钱有势的乡绅与官员一起参与行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延平樟岚的溺婴恶俗得到了遏止。当时,李侗还向州县陈情,但却没有得到立刻回复。李侗逝世40多年后,宋宁宗嘉泰年间,朝廷在各地设立举子仓,通过国家与民间的共同出资,帮助养不起子女的困难家庭渡过难关。
  李延平祠
  重点讲解李侗思想及对朱子的影响
  在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徐洋这座美丽的乡村里有一处历史遗迹,是南平市重要的朱子文化遗存——李延平祠,又称“李氏宗祠”。李延平即李侗,后人尊称延平先生。这座祠堂始建于宋代,清康熙年间重建。目前,祠堂总面积有301.91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中轴线从前往后依次是大门、天井、正厅。正厅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柱,带有前廊。祠堂大厅柱联“斯文上续三千载,吾道南来第三家”,说的是李侗传承的是孔孟儒家道统,而他是继杨时、罗从彦之后,将儒家道统带入福建的第三人。祠堂内有两块石碑,分别是明代费宏与清代于辰撰写的《新建李延平先生祠记》与《李延平先生祠堂碑记》,内容记载了延平先生的功绩,还记录了一些祠堂修建的历史信息。李延平祠是延平区仅存的一处清代李氏宗祠,清康熙皇帝曾经御笔亲题匾额“静中气象”,这块匾额现藏于南平市博物馆。2000年经延平区人民政府批准,李延平祠列为延平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李延平先生祠堂碑记》写道:“故有龟山(杨时)不可无延平,有豫章(罗从彦)不可无延平,无延平,是无朱子也。”“先生非特一郡之延平,实全闽之延平,非特全闽之延平,实濂、洛、关之延平,且非特濂、洛、关之延平,而实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延平,天下万世之延平。”这段话气势磅礴,给予延平先生李侗极高的历史地位:没有李侗也就没有朱子的成就,道统和天下都不能没有李侗。
  李侗最突出的贡献是区分了儒学与佛学的思想界限。
  一是“理一分殊”。在理学中,“理”是万物的本源,这个“理”指的是宇宙自然和社会的规律与准则,因此它是一个普遍之理、一般之理。但在这广阔无边的世界上,“理”的表现方式却可以是千差万别的。像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映照在江河湖海中却有千千万万个月亮,这些月亮虽不尽相同,但都源于天上的那个月亮,即“月印万川”,这是“理一分殊”形象上的描述。在这其中,“分殊”的道理是最难的,因为“理”在各个事物中的表现不同,所以需要“格物穷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佛学也通晓这个思维成果,如“一花一世界”“一物一菩提”等,但佛学是把认知世界的途径着落在本源上,只要清静修行,领悟本源就行了,其他具体事物都是“空”,即所谓的“四大皆空”。所以,李侗指导朱子学儒,只用一句要从“日用常行之道”做起,便抓住了佛学与儒学界限的关键。
  二是对“中和”的阐释与体验。杨时从“二程”传承下来的“中和”思想,既是道南学派极力阐释的范畴,又是佛学解释的重点问题,“中和”思想也是唯一可以打通儒学和佛老体系的桥梁,因此“中和”是整个宋代思想界的核心问题。几乎所有的理学家和佛学家都认为,体验“中”就是把握了“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这个“本”和“道”,理学家认为是“天理”,佛学家认为是“终极”。但怎样在修养工夫上体验“天理”或“终极”呢?就引申出“已发未发”的问题。李侗主张通过静坐修养身心去体验。他认为,只有静坐才能体会到内心的那一份平静,体验到喜怒哀乐等情绪没有发显出来时的精神状态,即在静坐中体悟“中和”心理节点,这个节点就是“天理”,而这个“中”是“实理”,是贯穿宇宙万物的根本;因此修养工夫上应该“主静”,因而康熙皇帝御笔所题的匾额是“静中气象”。佛学则认为“已发未发”的“中节”是“虚无”,“虚无”是宇宙中的根本,即“中”,“中”就是“无”,因此修养工夫上应该“主悟”。由此,李侗在修养工夫论上让理学与佛学拉开了距离。
  朱子受李侗影响很深,是李侗为他指点迷津,引导他从佛学的迷恋中返正入儒,同时,引导他开拓理学,成为集大成者。
  小资料
  延平拜师
  李侗是朱子父亲朱松的同门好友。朱子幼年时期曾跟随父亲拜见李侗。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子赴同安县(古属泉州府,今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任职,路过剑浦(今南平市延平区),特意拜访了李侗。通过交谈,李侗发觉朱子迷恋佛学,于是劝他多读一些儒家的典籍,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践行圣人之道。当时,朱子对李侗的话有些质疑,也有些困惑。他读了《论语》《孟子》,将书中的道理与周遭的事物、自身的言行相结合,从中去思索、去体悟,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去反思,终于突破了思想的瓶颈,对“儒家之道”有了重新的认识。由此,朱子愈发坚定了拜李侗为师的想法。
  绍兴二十八年(1158)正月,朱子从五夫步行二百多里路到延平,恭敬地向李侗行了拜师礼。那年,李侗已经六十六岁了,朱子才二十九岁,朱子成为李侗寄予“传承道统”厚望的学生。
  延平书院
  重点讲解延平书院的文化积淀
  延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福建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名儒辈出,如“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南剑三先生”(杨时、罗从彦、李侗)等,都与延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留下了“独先天下兴州学”的千古佳话,享有“理学名邦”的赞誉。
  “延平四贤”“南剑三先生”之一的李侗,祖辈都住在南平延平樟岚村。因为他学识渊博、品格出众,在“知天命”的年纪就被当时的南剑州州学任希纯看中,推荐到州学任教,担任学正一职,主要负责品德教育。
  州学与县学设在州县一级,是宋代官办教育的主体,也是地方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县学生选考后升入州学,州学生可以升入太学。当时的剑浦是南剑州州治所在地,李侗被聘入州学后,便从樟岚村搬到了延平居住。
  李侗在州学任教后,许多人慕名前来求学。李侗便将讲学的地点放在九峰山麓的草堂——剑溪草堂。草堂环境略显简陋,但不妨碍学子们上门求学的热情。李侗注重因材施教,给学生们讲儒道理学,讲人伦道德,也讲科举试业。朱子拜李侗为师后,多借住在李侗居所附近的西林院达观轩里,师生二人从“理一分殊”说到“静坐体悟”,从孔孟的“仁”说到二程的“理”,从选贤任能说到抗击金兵,也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理想。李侗的谆谆教导最终让朱子放弃佛学研究,进入儒学殿堂,完成了“逃禅归儒”的重大转变。
  延平九峰山麓因李侗讲学而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当时的南剑州太守陈宓仿照白鹿洞书院的规式在九峰山麓建造了延平书院(在今南平市延平区福利院一带)。主体建筑有道南堂、尊经阁、先贤祠、四书斋四座,还有宿舍、厨房等基本生活场所等。礼殿奉祀先圣先师孔子,诸先生祠列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李侗、朱子、廖德明、黄榦等诸位理学先贤。为保障书院的正常运转,陈宓思虑周全,通过购买与运营田产当作培养人才的经济来源。
  宋端平元年(1234),宋理宗御赐“延平书院”匾额。
  延平书院是福建最早的官办书院,明朝的刘璋在《客中忆延平七首》中写道:“延平书院龙津渚,夜夜文官烛太空。”盛赞延平书院是群贤大儒的聚集地,每个夜晚都有学者集聚在一起研讨学术,烛火之光照亮了延平城的夜空,可见当时书院的教育兴盛。延平书院在战祸兵灾中日渐衰败、毁坏殆尽。
  2015年7月,南平市启动“延平书院”项目,2016年10月,延平书院正式开启重建工程,破土动工。重建后的延平书院位于闽江大桥南面,设计人员在考察白鹿洞书院的基础上,参照《南平县志》等史料记载,以宋代建筑风格为主进行建造。期盼重建后的延平书院能再现千年学府、弦歌不绝的盛况。
  小资料
  《延平答问》
  《延平答问》全称为《延平李先生师弟子答问》,由朱子所编,他将自己与恩师之间的书信与问答,加上“李先生与刘平甫二条”进行辑录整理而成。朱子共收集了从绍兴二十七年(1157)到隆兴元年(1163)七年间,共64条书信答问,是研究李侗学说及李侗传授给朱子思想要点的重要文献资料。

知识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朱子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书稿选取了朱子文化在南平市建阳区、延平区与武夷山市、建瓯市、浦城县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存进行讲解,将朱子生平、朱子理学思想、朱子对孔孟以来思想的集大成、朱子对儒家道统的庚续、朱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时代价值、朱子门人弟子及朱子理学在海内外传播等内容结合新时代精神融入其中。

阅读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