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夫古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625
颗粒名称: 五夫古镇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8
页码: 7-3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五夫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部,历史悠久,工、商、仕、农繁荣,名人辈出。五夫还是朱子生活学习、著书立说、兴教讲学的地方,留下了许多文化遗存,如紫阳楼遗址、兴贤书院、朱子社仓、朱子巷等。
关键词: 南平市 五夫古镇 朱熹

内容

五夫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南部,原名五夫里,始于晋代中期,迄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宋代达到鼎盛,工、商、仕、农极为繁荣。五夫名人辈出,抗金名将刘子羽、吴玠、吴璘等在五夫出生;婉约派词宗柳永以及“柳氏三杰”,著名学者胡安国家族的“胡氏五贤”亦出自五夫。2010年,五夫被确定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17年,列入“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它还是福建省首个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建设示范点。朱子在五夫生活学习、著书立说、兴教讲学近50年,留下了紫阳楼遗址、兴贤书院、朱子社仓、朱子巷等文化遗存。
  朱子故居——紫阳楼
  重点讲解朱子家风家教
  绍兴十三年(1143),朱子的父亲朱松因极力反对议和,被贬回闽北闲居,积愤成疾,弥留之际,写信给刘子羽,将身后家事相托;又写信给刘子翚、刘勉之、胡宪三位朋友诀别,并交代儿子:屏山刘子翚、白水刘勉之、籍溪胡宪,这三位先生是我的老朋友,家学深厚,也是我非常敬重的学者。我很快就要离开人世,你去投靠他们吧,今后,要把他们当作父亲一样看待,聆听他们的教诲,我就死而无憾了。
  朱松去世后,十四岁的朱子与母亲祝夫人离开建州(今福建省建瓯市)环溪精舍,迁往五夫生活,遵父命拜刘子羽为义父,又拜武夷三先生为师,开始了新的生活旅程。
  朱子义父刘子羽是抗金名将,也是朱松好友,曾与他同朝为官。刘子羽不负重托,为朱子一家建了一座五开间的房屋。刘子羽曾有记录:“于潭溪得屋五间,器用完备,又于七仓前得地,可以树,有圃可蔬,有池可鱼,朱家人口不多,可以居。”因为朱氏的祖籍地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有紫阳山,为表示饮水思源、不忘先祖,朱子将这座房屋命名为“紫阳楼”。朱子从十四岁到五夫,一直到晚年迁居建阳,在此居住了近半个世纪。
  元朝,紫阳楼毁于兵燹,仅存遗址。民国十七年(1928),时任崇安县(今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代县长詹继良将紫阳楼迁址至潭溪南端屏山脚下,并在原址上立“有宋朱子紫阳楼”纪念碑。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民国紫阳楼再度荒废,仅存楼基。1992年经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紫阳楼遗址列为武夷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在民国旧基上重建了紫阳楼。2016年,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批准设立南平武夷山朱子故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进入新时代,随着海内外对朱子文化关注不断提高,朱子故居成为对外交流,弘扬朱子文化的载体和标识。为更好地重现历史风貌,当地政府决定在南宋原址上重建朱子故居,2021年10月建成开馆,至此,紫阳楼回迁原址。
  1.《朱子家训》照壁
  紫阳楼门口广场左侧是《朱子家训》照壁。《朱子家训》是朱子晚年留给后世的家训名篇,寥寥三百余字,全面总结了个人在家庭、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义务,精辟阐明了为人处世、治家修身之道的精髓。其基本内涵归结起来主要包括五个“倡导”:一是倡导家庭和睦。《朱子家训》明确了家庭生活中父子、兄弟、夫妻的伦理道德关系,指出:“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构建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相亲敦睦的美好家庭关系。二是倡导人际和谐。《朱子家训》关注社会,倡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礼节”,贯穿着朴素的和谐理念。如“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强调了“礼”和“信”在社会重要性,以及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关怀,如“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三是倡导重德修身。《朱子家训》中说:“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将道德品行的优劣作为人际关系亲疏的重要标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提醒人们要知善恶,严标准,哪怕是生活中的小事,也要时刻谨慎。四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勿非礼而害物命。五是倡导读书学习。《朱子家训》强调:“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劝勉子孙要通过多读诗书、学礼知义,修身养性、经营好家庭。
  2.晦堂自画像
  紫阳楼晦堂是朱子的书房,内悬挂的朱子自画像,是朱子赴任漳州前对镜自画的。朱子琴棋书画皆精通,这是朱子唯一留存下来的画作。朱子的一生,命运坎坷、磨难重重。然而,他志存高远、坚韧不拔。画中的朱子,满脸沧桑,眼神坚毅。朱子还画题词自警:“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遗矩,惟闇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警语中的“闇”同“暗”,意为隐藏不露。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必须自若置身于礼法的场域,专一潜心于仁义之中。这是我想追求的目标,但即使尽力也未必能如人所愿。敬佩先圣先师的格言,遵守前人的法度,默默地日复一日地修身进德,或许能够实现所说的这个目标。铭语后题“绍熙五年孟春良日熹对镜写真题以自警”。
  3.祖先堂
  祖先堂主要用来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堂内神龛上悬挂“慎终追远”匾额,本词出自《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终”指人去世,“远”指远代的祖先,“慎终追远”是指亲人去世后,不仅要恭敬谨慎地办理丧事,还要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来被引喻为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匾额下方有三幅画像,分别是朱瓌、朱森、朱松。朱姓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邾国(遗址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峄山脚下)。唐末黄巢起义后,姑苏朱氏大户朱古僚奉命领兵三千戍守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之后,他们就在婺源定居下来,成为各地朱氏后裔公认的婺源茶院一世祖。一世祖朱古僚资产雄厚,后世逐渐家道中落,到了第七世朱森,已没落到自耕农的边缘。政和八年(1118),朱氏第八世朱松,授同进士出身功名,宣和五年(1123),朱松授政和县尉。他拖家带口,包括父母、兄弟、妻子、妹妹在内的一家八口,开启了朱子家族与福建,尤其是与闽北千丝万缕的关系。
  祖先堂两侧的楹联为朱子手迹:“紫气氤氲徽州祖地,阳光辉耀闽邦后裔。”上下联第一个字共同组成“紫阳”二字。
  祖先堂正对面为“孝”字砖雕。“百善孝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孝”体现在两方面:父母在世的时候,要赡养、尊重父母;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礼仪规范进行安葬和祭祀。所以,在祖先堂祭祖神龛正对面镌刻“孝”字砖雕,是朱子家风家教的具体体现。福寿万代图案围绕在“孝”字周围,寓意只有诚心秉持孝道,才能实现五福环绕。
  小资料
  忆潭溪旧居
  朱子晚年迁居建阳考亭,对这眼泉水及潭溪几十年的生活念念不忘,专门写下《忆潭溪旧居》:“忆住潭溪四十年,好峰无数列窗前。虽非水抱山环地,却是冬温夏冷天。绕舍扶疏千个竹,傍崖寒冽一泓泉。”其中“傍崖寒冽一泓泉”指的就是屏山灵泉。
  刘公神道碑
  重点讲解朱子为义父立传
  刘公神道碑全称是“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是朱子为义父刘子羽所立,记载刘子羽生平事迹和功勋的石碑。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刘公神道碑列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面对北方金国的大举入侵,满朝文武官员分成了两派——主战派和主和派。朱子的父亲朱松、义父刘子羽都是主战派的代表。刘子羽一生力主抗金,少年时就跟随父亲刘韐在川陕一带屡立战功。后来在主和派秦桧及其党羽的排挤下,于绍兴八年(1138)辞官返乡,绍兴十六年(1146)含恨而终。由于生前得罪了主和派权贵,所以丧葬仪式简约、身后萧条,既没有谥号(“忠定公”是后来宋孝宗封谥的),也没有刻碑。对此,刘子羽的长子刘珙深感内疚。淳熙五年(1178),刘珙去世前,把为父亲立碑的夙愿托付给朱子。朱子少年丧父,得到了刘氏家族不遗余力的关心和资助,立碑一事自是责无旁贷。于是,他立即着手立碑事宜,亲自撰写碑文,函请张浚之子、南宋著名学者张栻以篆书题写碑额,并托人千里迢迢地从安徽歙县将一块高370厘米、宽146厘米、厚度约10厘米的完整砚石运到五夫,刻上篆额与碑文后,立在五夫镇拱辰山蟹子坑刘子羽墓前。
  在3725字的碑文中,朱子以沉重的心情叙述了南宋初年,刘子羽协助当朝宰相张浚开辟川陕战场,奋勇抗金的事迹,以及他和吴玠、吴璘等抗金名将一起组织的几次惊心动魄的战役,歌颂了刘氏一门祖孙三代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功勋。刘公神道碑既是朱子所撰写的内容较为完整、字数最多的一块碑刻,也是朱子书法珍品,更是研究宋史和宋代书法的重要史料。同时,碑文的字里行间也力透出朱子浓烈的爱国情感,是研究朱子思想的珍贵文献。
  岁月如梭,刘子羽墓地失修毁坏,神道碑倒塌在路边,面临着断裂、消失的危险。为了抢救珍贵文物,1981年,原碑被移至武夷宫加以保护,五夫这里展示的是1∶1的复制品。
  小资料
  刘子羽墓
  刘子羽墓位于武夷山市五夫镇府前村蟹子坑,占地150平方米,西向,平面呈“凤”字形,墓冢圆台形,穹顶,直径3米,由河卵石围砌。墓前立碑石一方,高180厘米、宽75厘米,碑面阴刻“大宋忠定公刘子羽墓”。原墓附有石像、享亭,以及宋淳熙五年(1178),受其子刘珙委托,由朱子手书、张栻题额的“宋故右朝议大夫充徽猷阁待制赠少傅刘公神道碑”。因墓地失修倾圮,现墓由刘子羽后裔于2009年对墓址进行勘定并按照宋制修葺。
  半亩方塘
  重点讲解“源头活水”
  这是当年义父刘子羽留给朱子家用的一口半亩见方的池塘,流入池塘的渠水源自山崖的泓泉。朱子常在池塘畔读书吟诗。朱子一生留给后世许多优美而又富有哲理的诗词歌赋、格言警句,其中《观书有感》被收录到小学语文课本中:“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字面上看,这首诗的意思是,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塘水轻盈透彻似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这塘池水为什么会这么清澈呢?那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流出。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池塘的源头之水,实质上寓意为做学问要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得出的成果才能接近真理,从而历久弥新。朱子常以天地间的自然物来解释学问,抒发情志,如他对“水”有特别的感情,把“仁爱”比喻成水,依次传递,泽被万物;把道统比喻成“水”,川流不息,一脉相承;把清廉比喻成“水”,洁白无瑕,德在心清。“水”成为朱子理学贯穿天、地、人之间的载体媒介。
  小资料
  灵泉
  五夫镇府前村有一山泉,该泉由一深一浅两个泉眼组成,较深者水深1米,长1.26米,宽0.9米。较浅者水深0.2米,长1米,宽0.8米。泉眼东侧约三米处的岩石上刻有“灵泉”二字。朱子就读屏山书院时,每天需经过此泉并打水饮用。2016年经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灵泉列为武夷山市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古樟树
  重点讲解朱子手植樟树的寓意
  五夫镇府前村的古樟,树围4.76米,至今已有870余年,依然枝繁叶茂,树腹中长有树灵芝,生机盎然。
  绍兴十五年(1145),朱子十六岁,在义父刘子羽和老师刘子翚的主持下,举办了一场庄重的成人礼。在他们的指导下,朱子亲手种下了这棵樟树,与此同时,刘子翚以典故“木晦于根”为朱子取字“元晦”。在以后的岁月里,朱子虽然几度改字,除了元晦之外,他还自称仲晦、晦庵、晦翁等,但始终保留“晦”这一字,说明他将老师“韬光养晦、敛性修身”的教导始终铭记在心。
  不知什么时候,朱子种下的这棵樟树旁边又长出了另外两棵树:一棵是材质坚硬的椤木石楠,另一棵是福建常见的闽楠。现在这三棵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盘根错节、共同生长,仿佛预示着朱子理学是集儒释道思想之大成的成果。
  而今这棵老樟树粗壮的树干早已中空,但内部却生长出一棵直径约35厘米的树灵芝,樟树和树灵芝顽强的生命力,象征着朱子的思想在8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生机盎然,富有时代价值。
  小资料
  朱子取字
  朱子十六岁时,刘子翚不仅为朱子取字“元晦”,还将出自《易经》中的16字座右铭送给他:“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意思是说大树要把养分深植在根部,才能在来年春天一扫秋冬枯枝败叶的萎缩老态,呈现出勃勃生机,枝繁叶茂;做学问的人要有广博的知识积累,才能达到内心充实、厚积薄发的境界。
  兴贤书院
  重点讲解书院的教育旨趣
  兴贤书院位于五夫镇兴贤古街,建于南宋孝宗年间,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子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元朝时,书院在战火中被毁坏。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夫连姓乡绅与其他13位乡贤一起倡议,在时任崇安县县令张翥的支持下,重建兴贤书院。1988年和2015年,又分别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修缮。2018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兴贤书院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兴贤书院门楣匾额上有“洙泗心源”四个大字,表示书院办学的性质是传承弘扬孔孟儒学。洙水、泗水是中国山东省中部的两条河流,孔孟故里山东曲阜、山东邹城就在这两条河流边上,后来,人们将“洙泗”作为孔孟故里及孔孟儒学的代名词,“洙泗心源”意指朱子理学的源头就是孔孟儒学,是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扬,它与孔孟儒学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书院门楼正中最高处和左右两边门的上方各有一顶官帽,分别代表科举考试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映射传统文化中“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意蕴。还有栩栩如生的飘逸仙女,金光灿灿的黄金屋等浮雕,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形象表现。
  大门两边设有侧门,一边是“礼门”,一边是“义路”。读书人通过“礼门”进入书院,既要学习书本知识,也要学习为人处世的礼仪规范。学成之后要走“义路”,按照道义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言行,才能体现读书人的气质。
  书院内,学堂中央高悬“继往开来”匾额,即继往圣、开来学的意思,提示学子要不忘本来,开创未来。
  匾额下方是一幅《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的大型壁画,高3.27米,宽2.26米。壁画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龙一共生了九个儿子,各有不同的个性与法力,也有不一样的弱点。之所以将“龙生九子”图镶在主墙,主要是用这样的神话形象警示教育要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则,为人师者要挖掘不同学生的长处,弥补其不足。
  小资料
  五夫龙鱼戏
  兴贤书院墙面上有一对龙鱼砖雕,现在还能够让人们依稀感受到古代读书人“鲤鱼跃龙门”的美好期待。五夫还有一个传承久远的民间戏种,叫“莲鱼戏”。绍兴十八年(1148),十九岁的朱子凭借努力,考取功名,赐同进士出身,在五夫引起了轰动。乡民们为了鼓励人们向朱子学习,就在莲鱼戏中加入了龙的元素,把莲鱼头制成了龙鱼头,从此龙鱼戏在五夫一带流传至今。2011年,灯舞(五夫龙鱼戏)被列入第四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刘氏家祠楹联
  重点讲解刘氏一门忠烈
  五夫刘氏家族是汉朝皇室后裔。唐朝后期,北方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们为躲避战乱,纷纷南迁,刘氏由陕西迁到福建。入闽后,分为五夫的东族刘氏和建阳麻沙一带的西族刘氏。五夫刘氏,自迁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繁衍了42代5000多人口,在五夫镇姓氏人口数量中排第一位。
  刘氏家祠门口外有一副对联:“八闽上郡先贤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内另一副对联:“两汉帝王胄,三刘文献家。”这是朱子亲笔撰写的楹联,表达对刘氏一门尽忠报国的敬佩之情。
  刘韐(刘子羽、刘子翚兄弟的父亲),曾任江西丰城县尉、秦州陇城县令、陕西转运使等职,因为多次带兵击退金兵的进攻,受到宋钦宗的重用。宣和四年(1122),朝廷决议“联金灭辽”,刘韐奉命在河北招募了一大批年轻人,编成前锋队。岳飞就是这个时候应募从军,开始了其军旅生涯。岳飞从军后,得到刘韐的赏识,被委以要职,后来屡立战功,成为一代抗金名将。
  靖康二年(1127),金兵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沦陷,刘韐奉命出使金国大营议和。金人看出刘韐是个有勇有谋的难得人才,派仆射(相当于副宰相)招降,被刘韐正气凛然地拒绝:“贞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事二君,况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他还连夜写下了遗书通报家人,沐浴更衣,自缢而亡,用生命捍卫了气节和尊严。刘韐去世后,谥“忠显”。
  刘韐的长子刘子羽同样战功赫赫,与岳飞齐名,虽然生前遭到主和派的排挤,多年后还是被谥“忠定”。
  刘韐的次子刘子翚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培养出包括朱子在内的众多名臣大儒,谥“文靖”。
  刘子羽的儿子刘珙,曾经担任过参政知事,精忠报国、功勋卓著,谥“忠肃”。
  “忠显公”刘韐、“忠定公”刘子羽、“文靖公”刘子翚、“忠肃公”刘珙,他们尽忠报国、前后相继,被誉为“忠义世家”,为后世所敬仰。
  小资料
  刘氏家祠
  刘氏家祠位于五夫镇兴贤古街。
  刘氏家祠门额上“宋儒”二字,彰显儒士世家的身份。错落有致的马头墙,装饰着许多工艺精湛的砖雕。
  刘氏家祠的下堂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地方,下厅内后金柱悬挂着“白水家声远,屏山世泽长”的楹联。大厅用四扇板门做成后壁,左右有腋门,两侧壁上书写着刘氏家训。上堂上厅是供祭祖先牌位的地方,正面是祖先台,摆放神龛,依次供奉自始祖刘翔起列祖列宗的主牌,由宋孝宗御书“精忠望族”“理学名家”相赐。
  1992年经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刘氏家祠列为武夷山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朱子巷
  重点讲解“巷”与“径”的哲学意蕴
  五夫兴贤古街上有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小巷,就是著名的朱子巷,这条巷子始建于五代十国南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朱子巷全长300多米,现在保存下来的有138米,宽两米多,巷形三曲,两侧为古屋高墙所夹持,颇具古巷韵味。这条巷原本没有名字,因为朱子在五夫生活的数十年间,不论是少年求学,还是成年后讲学,从府前村紫阳楼走到兴贤书院,都要从这条小巷经过。小巷留下了朱子无数次往返的足迹,更是朱子成长成才成就的印记。五夫乡民对朱子怀有特殊的敬仰之情,所以把这条本来并不起眼的小巷亲切地命名为“朱始巷”,意思是朱子到了这个地方后,这条小巷才开始有了名字,后来为了更直观地表达对朱子的敬重和缅怀,更名为“朱子巷”。
  小巷、小径总是和哲学家联系在一起。在德国海德堡市内卡河北岸圣山南坡的半山腰上,有一条约两公里长的散步小径。因其风光宜人,且静谧适合思考,在历史上颇受含哲学家在内的不同学者的喜爱,他们经常于此地徘徊,捕捉思想的灵感。于是,人们将这条小路称为“哲学家小径”,也称为“哲人之路”。五夫的朱子巷虽然普通,但由于和朱子这位大思想家联系在一起也有了特别的哲学意义。
  2014年经武夷山市人民政府批准,朱子巷列为武夷山市第九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小资料
  中国哲学家之路
  自2008年海峡两岸文化学者发起开展走朱子之路活动以来,朱子巷一直成为参加朱子之路研习营学员的必经之路。2012年第五届朱子之路活动中,当学员们追寻先贤的脚步沿着小巷拾街而走时,似乎与800年前的朱子不期而遇,共同沐浴在哲理的阳光下,聆听着先贤在这条路上思索的回音。当时德国慕尼黑大学MirianVogel学员说:“在德国,也有人走哲学家海德格尔之路的。”慕尼黑大学ElkePapelitzky同学也感慨道:“这是一条中国哲学家之路。”
  五夫社仓
  重点讲解朱子对荒政制度的创新
  这座社仓初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为朱子首创,用于存放粮食赈济灾荒的民办社仓。历史上,五夫社仓由门楼、凉亭、水池和仓管人员宿舍等组成,占地面积140平方米,可储粮35万公斤。后邑人为缅怀朱子德行,改称“朱子社仓”。五夫社仓,历代屡次重修,清光绪十五年(1889),朱子的裔孙朱敬熙再次主持修建,在社仓大门外刻“五夫社仓”四字砖雕匾额,二门上刻“朱子社仓”四字砖雕匾额。800多年来,朱子社仓一直发挥着储粮备荒的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为五夫公社粮站的粮库。2018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朱子社仓列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8月公布为南平市第一批朱子文化遗存名录。
  乾道四年(1168)春夏之交,闽北建阳、崇安、浦城一带水旱频发,灾情严重。当时,朱子奉祠居五夫,崇安知县诸葛廷瑞请朱子、刘如愚共同商量如何救灾赈粜。朱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五夫富户拿出家中存粮,以平价赈济灾民;同时上书建宁知府徐嘉,请求发放常平仓(官仓)存粮以应救灾急需,得到官仓600斛借粮的救助。
  第二年,朱子不厌其烦地上书给继任建宁(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市)知府的王淮、沈度,申请在五夫建仓,终于得到建宁府同意和资金支持。乾道七年(1171)五月,五夫社仓动工,当年八月得以建成。
  社仓竣工之后,朱子举荐五夫当地刘复、刘德舆、刘琦、刘玶平四位德高望重的乡贤共同管理,制订了《仓规》,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照仓规收取一定利息出借给百姓,秋冬丰收后偿清存放,变官仓赈粜为民仓赈济。为警示社仓管理者遵纪守法,杜绝私心贪念,朱子还在仓壁上题了一首警示诗:“度量无私本是公,寸心贪得意何穷。若教老子庄周见,剖斗除衡付一空。”
  五夫社仓的建立和实践,改变了受灾民众单纯依靠国家拨谷救济的思想,有效地培养了农民自我保障意识,还实践了一种以民间力量为主,具备互助性质备荒储粮的办法,被誉为“先儒经济盛迹”,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新发展,更是朱子民本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小资料
  朱子社仓法
  南宋乾道八年(1172),在五夫社仓的典型示范下,建阳、光泽、顺昌等地纷纷效仿,先后建立本地社仓。此后,社仓制度不断向省外推广,在浙江、江西等地得到不同程度的实施,成为农村储粮备荒的重要形式。朱子总结各地社仓经验,制订《社仓事目》,上报朝廷,请求全国各地仿效执行。淳熙八年(1181),宋孝宗批准后,下令各地执行。《社仓事目》连同五夫社仓经营管理的办法被统称为“朱子社仓法”,成为我国最早的经济宏观调控法律性文书。
  朱子雕像
  重点讲解朱子雕像的建造及意义
  五夫朱子雕像是迄今为止体量最大的一尊朱子像,由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院长指导,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吕品昌担纲设计创作。
  2016年12月17日,雕像正式落成揭幕。朱子雕像背靠青山,面向籍溪水,与文公山主峰形成一个中轴线;雕像庄严肃穆,且又和蔼可亲。雕像高71尺,折算成现在的度量单位是约23.66米,象征朱子71年的生命历程;基座1.4米,代表朱子十四岁到五夫生活;广场直径50米,代表朱子在闽北“琴书五十载”。
  雕像面容慈祥,左手持卷,右手捧心,象征朱子正心诚意、格物致知的学术思想;雕像身后是一座由众多古籍和朱子著作建造而成的小山,展现朱子学富五车、著作等身,也象征他在继承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实现理学集大成。整个广场以农田为肌理,周边引入潭溪、籍溪汇流而成的溪水,象征朱子理学在继承、总结前人成果基础上实现集大成,最终汇入中华文化长河之中。人们通过瞻仰朱子雕像、了解朱子生平,感受朱子思想,进而由广场出发进入五夫古镇,沿着朱子的足迹,参观朱子文化有关历史遗存。
  如今,朱子雕像广场成为举行朱子成年礼、朱子婚礼、朱子祭祀典礼的固定场所。
  小资料
  朱子雕像创作团队主要成员
  范迪安,男,1955年9月生于福建,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当代艺术评论与展览策划、艺术博物馆学研究。曾发表美术研究与评论上百万字,策划百余项反映时代主题和中国美术发展成果的学术展览,组织多种学术研讨会和大量国际艺术交流活动,与国际著名艺术博物馆和美术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促进各国优秀艺术成果交流,提升中国美术的国际影响力。油画作品参加多种学术展览。
  主编出版《20世纪中国美术文艺志·美术卷》《当代艺术情境中的水墨本色》《世界美术教育丛书》《中国当代美术:1979—1999》《世界艺术史》《近现代中国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精品大系》等著作。
  吕品昌,男,1962年生于江西,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雕塑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艺委会委员副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雕塑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特聘雕塑家,中国国家画院雕塑院特聘雕塑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瓷协会(IAC)会员。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主编出版《雕塑之道》《中国当代陶艺》《西方现代雕塑》《世界浮雕艺术》《陶艺》《陶艺·当代雕塑》《陶艺·中国》等学术论文集、画册及著作。

知识出处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朱子在南平:文化遗存讲解词》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朱子文化知识的普及性读物。书稿选取了朱子文化在南平市建阳区、延平区与武夷山市、建瓯市、浦城县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遗址遗存进行讲解,将朱子生平、朱子理学思想、朱子对孔孟以来思想的集大成、朱子对儒家道统的庚续、朱子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及时代价值、朱子门人弟子及朱子理学在海内外传播等内容结合新时代精神融入其中。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
刘子羽
相关人物
吴玠
相关人物
吴璘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