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351
颗粒名称: 一、追寻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223-22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朱子学的思想精华,弘扬朱子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贡献,并探讨了朱熹的理想与志向、其学术思想体系以及在官场中的清廉治吏之风。
关键词: 朱子学 朱子文化 传统文化

内容

我们今天探讨朱子学,汲取朱子学的思想精华,其实更多的是追寻自身的文化身份。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朱子理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
  圣人伟大之处在于立志。此书开篇的“楔子”以青年朱子路过“筼筜”驿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朱熹的“志”:实现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富庶的强国之梦,即“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与志向。当年路过“筼筜”驿铺看见墙壁上题诗的朱熹,四十年后再次路过这里时早已名满天下,但是他为何仍慨叹有志不就、有梦难圆呢?这是一个极其吸引读者兴趣的话题,此书由这一问题展开介绍朱子的生平和朱子文化,步步引导读者走进朱子丰富的心灵世界。
  跟随作者的思路回顾历史,现代的读者可以想象历史上朱熹的形象,大概正如其友人陈亮在《朱晦庵画像赞》中所描述的那样“体备阳刚之纯,气合喜怒之正”。第一章《圣人与我同类》带领读者了解朱子一生中许多有趣,甚至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以及朱子的家学渊源与师从之路,曾经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成圣成贤之志的确立。这个章节也介绍了朱熹在老师李侗的教导下,不仅划清了与禅学的界限,实现了以儒学为本的回归,而且在许多重要的学术问题上也有重要的收获,如“理一分殊”的思想、“太极是至理之原”、“静中体验未发”等。总之,开篇就反映了少年朱子对知识与价值的渴望,及其超越常人的睿智。
  第二章《我愿君王法天造》,我们从中了解到朱熹对科举制度不同于常人的态度,认为其目的不在于“干禄蹈利”,而在于“语圣贤之余旨,究学问之本原”。这一章也详细阐述了朱子的理学思想体系,将其大体分为理气论、心性论和格致论等。其中理气论指出“天理”包含的意思非常丰富,它是产生和支配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规律,也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同时也是不可违背的社会的道德伦理和准则。心性论中带领读者消解了人们对朱子“明天理、灭人欲”的长期误读,认为用朱熹在《孟子集注》中的“遏人欲而存天理”来解读或许更为准确。格致论中认为读书是为了“明善”“明理”,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此章的第三节则指出朱熹理学改造社会的实践思想的核心,即正君心是大根本。朱熹一生当中应诏上封事的机会并不多,却能利用机会反反复复地向皇帝进谏一系列“正君心”的言论。例如,他在淳熙十五年(1188年)的十一月,上《戊申封事》,坚持认为“一心正则六事无不正”。尽管一系列措辞尖锐的奏札带给他重重危险,仍改变不了其匡正君心的志向,虽然朱熹有生之年未能实现这样的志向。
  在朱熹看来,人欲的泛滥才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恶的力量是人性扭曲的结果,引发社会走向歧途。第三章《一家哭何如一路哭》中,我们了解到朱熹是一位官场上的清道夫。他从政期间,“黜邪佞”“戢吏奸”,提倡并践行了“公勤廉谨”的为官之道。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使读者了解到其大刀阔斧的治吏之风。作者认为在选择“哭”与“不哭”,让谁“哭”让谁“不哭”之中,体现了朱熹作为一名儒者的胸襟和儒家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
  朱子通过辨别是与非,锤炼精神厚度,扩充自我生命内涵。其身上独有的儒家精神的人文主义让人震撼。当前朱子学的核心价值日益凸显。在价值守望和现代审视加剧交汇的今天,追踪那涌动的向往,重新呈现朱子文化脉络,这样的追寻与回溯是必要的。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朱子学年鉴.2016》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年鉴内容设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朱子学学术动态、资料辑要9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丽奇
责任者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