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阐释·弘扬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350
颗粒名称: 追寻·阐释·弘扬
其他题名: 评《朱熹:理学之集大成者》
分类号: B244.7
页数: 7
页码: 222-22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方彦寿老师的《朱熹:理学之集大成者》一书,通过深入诠释朱子生平故事,展示了朱子的理学思想和风采。这本书通俗晓畅,适合不同读者,不仅可以带给读者阅读乐趣,还有助于读者了解朱子学的精到见解。通过阅读这本书,人们可以领略朱子文化的真谛,体会朱子如何以身心性命之学为终极关怀。此书亦展示了方老师对朱子学研究的使命感,着重阐释了朱子理学精华,旨在弘扬“致广大,尽精微”的朱子学精神价值。
关键词: 方彦寿老师 朱熹 朱子学

内容

每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做一次思想的旅行。读罢掩卷,仿佛听见历史的风呼啸而过,掠过生命的旷野,抵达渴慕的高地与山川。
  近日有幸拜读了方彦寿老师的新书,觉得是一次特别的阅读体验。不经意间,拨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之弦,让我铭记:历史上有这么一位大儒,拥有大海一般的胸襟和高山一般的磊落情怀,他的一生犹如一帧气势磅礴的画卷,亦犹如一首荡气回肠的诗章。他就是一代理学宗师:朱熹。
  自觉读过不少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传记,然而谋篇布局新颖独特者鲜矣。而今日拜读了方彦寿老师的《朱熹:理学之集大成者》一书,确有一种耳目一新、如沐春风的感觉。这本书的语言十分通俗晓畅,通过对朱子生平故事有代表性的历史细节的深入诠释,流露出作者对朱熹崇高的敬意,也引领读者感受理学大师的思想和风采。孩童可以在这里找到读故事书般的阅读乐趣,学者可以在这里读到关于朱子学的精到见解,史学爱好者也可以在这里穿越历史的迷雾找到心中的答案。
  方老师的这本新书,同时也带领读者一窥朱子哲学的堂奥,体会朱子如何以身心性命之学为终极关怀,从而真正地品尝朱子文化的“真谛”。当然,此书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运用朱子学研究来充实中华民族文化慧命的高远志趣。长期以来,方老师几乎将全部精力与时间都投注到朱子文化的研究与传播上。这种使命感使其文化视野已然渐入佳境,研究侧重考释、逻辑与方法的融合汇通,其对朱子学的发展前景有自己的较为全面和深入的考量。此书通过探寻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着重阐释朱子理学精华,旨在弘扬“致广大,尽精微”的朱子学精神价值。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和武夷。朱熹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所建立的“朱子学”至今仍然对社会政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理想人格等产生持续的影响,而且远播海外,传入日本、韩国和越南等国,对东亚各国的思想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
  然而,作为一名普通的国人以及外语工作者,很遗憾的是,在过去的一些年月里,我目睹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研究在西学浪潮与欧洲价值观的冲击下,似乎已经被遗忘和忽视太久了。值得庆幸的是,当前儒学复兴的浪潮,终于有了一份官方文件的支持。2017年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一通知犹如一阵及时雨。更为关键的是,这不仅有利于激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而且使“为往圣继绝学”得到官方文件的肯定。令人欣喜的是,在有过太多的徘徊、困顿与耽搁之后,中华文脉传承研究工作终于在渐行渐远的道路上有回望的味道了。
  朱子思想涉及经学、宗教、伦理、心性哲学、政治学等领域,融合了三教,集理学之大成,以儒学为本位,对儒学的普及与创新发展起到重要影响,是多元复合的中国文化综合发展的主流。研究与传播朱子学不仅可以深化民族文化情感,还可以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过,我们也要意识到当前形势下宣传和传播朱子理学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追寻
  我们今天探讨朱子学,汲取朱子学的思想精华,其实更多的是追寻自身的文化身份。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朱子理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
  圣人伟大之处在于立志。此书开篇的“楔子”以青年朱子路过“筼筜”驿铺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朱熹的“志”:实现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富庶的强国之梦,即“内圣外王”“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与志向。当年路过“筼筜”驿铺看见墙壁上题诗的朱熹,四十年后再次路过这里时早已名满天下,但是他为何仍慨叹有志不就、有梦难圆呢?这是一个极其吸引读者兴趣的话题,此书由这一问题展开介绍朱子的生平和朱子文化,步步引导读者走进朱子丰富的心灵世界。
  跟随作者的思路回顾历史,现代的读者可以想象历史上朱熹的形象,大概正如其友人陈亮在《朱晦庵画像赞》中所描述的那样“体备阳刚之纯,气合喜怒之正”。第一章《圣人与我同类》带领读者了解朱子一生中许多有趣,甚至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以及朱子的家学渊源与师从之路,曾经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成圣成贤之志的确立。这个章节也介绍了朱熹在老师李侗的教导下,不仅划清了与禅学的界限,实现了以儒学为本的回归,而且在许多重要的学术问题上也有重要的收获,如“理一分殊”的思想、“太极是至理之原”、“静中体验未发”等。总之,开篇就反映了少年朱子对知识与价值的渴望,及其超越常人的睿智。
  第二章《我愿君王法天造》,我们从中了解到朱熹对科举制度不同于常人的态度,认为其目的不在于“干禄蹈利”,而在于“语圣贤之余旨,究学问之本原”。这一章也详细阐述了朱子的理学思想体系,将其大体分为理气论、心性论和格致论等。其中理气论指出“天理”包含的意思非常丰富,它是产生和支配自然界万事万物的规律,也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同时也是不可违背的社会的道德伦理和准则。心性论中带领读者消解了人们对朱子“明天理、灭人欲”的长期误读,认为用朱熹在《孟子集注》中的“遏人欲而存天理”来解读或许更为准确。格致论中认为读书是为了“明善”“明理”,也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此章的第三节则指出朱熹理学改造社会的实践思想的核心,即正君心是大根本。朱熹一生当中应诏上封事的机会并不多,却能利用机会反反复复地向皇帝进谏一系列“正君心”的言论。例如,他在淳熙十五年(1188年)的十一月,上《戊申封事》,坚持认为“一心正则六事无不正”。尽管一系列措辞尖锐的奏札带给他重重危险,仍改变不了其匡正君心的志向,虽然朱熹有生之年未能实现这样的志向。
  在朱熹看来,人欲的泛滥才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恶的力量是人性扭曲的结果,引发社会走向歧途。第三章《一家哭何如一路哭》中,我们了解到朱熹是一位官场上的清道夫。他从政期间,“黜邪佞”“戢吏奸”,提倡并践行了“公勤廉谨”的为官之道。文中通过典型的事例,使读者了解到其大刀阔斧的治吏之风。作者认为在选择“哭”与“不哭”,让谁“哭”让谁“不哭”之中,体现了朱熹作为一名儒者的胸襟和儒家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
  朱子通过辨别是与非,锤炼精神厚度,扩充自我生命内涵。其身上独有的儒家精神的人文主义让人震撼。当前朱子学的核心价值日益凸显。在价值守望和现代审视加剧交汇的今天,追踪那涌动的向往,重新呈现朱子文化脉络,这样的追寻与回溯是必要的。
  二、阐释
  长期以来,儒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也因其研究文本、历史人物的年代久远使我们有一种神秘感、距离感和陌生感。朱子学是儒学研究的热门,但在普通大众看来仍蒙着一层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与人们普遍对朱子生平事迹、学术思想缺乏较为深入的了解不无关系。《朱熹:理学之集大成者》的出版,积极承接传统,普及朱子文化,建构了一座与读者沟通的桥梁。
  朱子一生重视教育,不仅著书立说,而且传道授业、会友论辩,通过书院教育活动促进学术与教育相结合,推动其理学思想的传播。《四书章句集注》这一理学集大成的著作,是其在书院教育活动中的主要教材和经学教育的基础。
  他的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至今影响深远;批评了当时学校以及科举制度的流弊,认为读书“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书院讲学的教材设置,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及治学次第,体现理学与经学的教育内容。提出由《大学》到《论语》,到《孟子》再到《中庸》的理学教育次第,强调这个次序不可更改,才能达到穷理的目的。
  朱熹的教育实践处处透露着他的民本思想。从白鹿到岳麓重振官办书院的轨迹,可以看出朱熹是宋明理学家中书院情结最浓的、名副其实的教育家。第四章《司教化与育群材》阐述了朱熹的书院兴学之梦,也让我们了解到由他在各地创建、修复和读书讲学的书院数量达到60多所,对中国的书院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从寒泉到考亭创建私家书院的轨迹,也让我们更详细地了解到朱熹讲学和著述的实践与创新,以及中国理学史上著名的“考亭学派”如何在他的带领下形成并走向成熟,并对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毋庸置疑,朱子学的道德规范更强调个体身体力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五章《见贤思齐“道”与“统”》,简要介绍了朱熹时代的书院祭祀与讲学活动是紧密结合的,有利于学生吸取先圣先贤的教益,熏陶其道德与品行。同时我们了解到当时的书院祭祀,除了主祀孔圣之外,朱熹开创了两大先河,即配祀孔门四大弟子和祭祀本学派先贤通过祭祀活动将儒家正统文化精粹传承给孔门弟子,可以起到激励诸生勇猛奋发的作用。随后介绍了朱门领袖黄榦如何阐扬理学思想,论定道统地位,在朱熹去世后将其作为各地书院、祠堂崇祀的对象。第三节则介绍了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古老的书院祭祀与新时代的文化元素结合,逐渐形成了祭祀朱子的现代版,体现了作为一种礼仪制度的与时俱进。紧接着此章也带领我们了解了韩国朱子后裔的家祭大典和台北朱氏宗亲的祭祀大典,以及海峡两岸的“朱子之路”敬师礼如何让尊师重道的传统礼仪逐渐回归。结合当今时代的特点,“朱子之路”的师生们通过研读朱子文献、演习与实践,将传统的礼仪重新发扬光大。
  朱熹的成才也离不开长辈和老师的帮助。从第六章《不知何日去朝真》,我们了解到朱熹的父亲朱松对他幼年时期的成长影响较大。朱松的人生格言“知耻可以养德,知分可以养福,知节可以养气”是其对朱熹最初的道德教育准则。朱松身上儒家的忠孝气节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了其内心的爱国热情。而其老师李侗力主抗金、反对和议的思想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无比关切的情感也成为朱熹爱国主义思想形成的很重要的来源。接下来此章从两条主线来阐述朱熹的爱国思想,第一条是“文章尽显爱国心”,第二条是“扬忠义、贬奸佞”。朱熹一生创作的大量诗文中的许多篇章也表达了他怀念中原故土、不忘收复山河的爱国情怀。而立“忠节庙”表彰以身殉国的将士的做法,以及“手迹倒翻”的故事,也体现了其厚重的爱国情结。作者指出朱熹的爱国思想曾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爱国民族斗争,成为后人反对外族入侵、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的思想武器。这种爱国思想是我们今天应该着力加以继承和弘扬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长期被政治化了的儒家意识形态,需要用现代的符号系统来阐发,而方老师的阐释方法深入浅出,极具创新性,又充满亲和力和时代感。通读此书,发现作者不但提炼了朱子学的普世价值,而且开拓了重塑朱子学传统人文精神的独特道路。文中不乏其对于朱子学研究的深刻洞见,展现了其深广的文化心理空间。长期在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更使他的诠释方式拥有一种切身感,反映了一个学者的学术知识和现实关怀。
  三、弘扬
  朱子文化是我国丰富的传统精神资源之一。作者对道德伦理学的现代解构,让我们感受到朱子哲学思想的光芒。作者认为,朱熹的历史贡献,突出地表现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继承,以及创新性的发展上。正如此书封面所言,“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
  朱子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代表学说,更适合东方人的生存境遇。因此,如何有效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重建朱子学,传播和弘扬朱子学思想精华,并将其转化为现代精神,进而提升现代人的人格,需要各方学者做出新的探索与建构。作者置身于现代朱子理学的话语体系中,其本土文化使命感促使他深入挖掘朱子学的丰富内涵与文化精髓,让读者能够比较翔实地了解朱子学的原貌与内在价值。
  朱熹是儒学理论的综合大师,儒学在他的引领之下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体系和理论高度。朱熹吸收了二程的以“理”为本体的思想,确立了形而上的“天理论”。他继承和发展了北宋周敦颐提出的“无极而太极”的宇宙发生学思想,提出了太极阴阳说,把太极之理视为贯通天、人即整个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精神本源、本根或本体。儒家的人文关切,是人性的实现是否与“天道”相一致,同时将遵循天道作为自己普通生活中的修道方式。同时告诉我们个体的道德责任要在实际社群交往中践履才终能实现“人道”与“天道”的统一。
  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民本思想是朱熹社会实践思想的重要部分。在第七章《梦里丰年有颂声》中,作者指出朱熹的民本思想与我国传统儒学以民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是我国最重要的治国理政思想之一,闪烁着儒家民主性、人民性的光华。读到此处,读者仿佛看到一位儒者在水灾、旱灾面前“钩访民隐,至废寝食”的高大身影。
  第八章《朱子道德哲学普及版》中,作者认为朱子学在本质上就是一门道德哲学,讲的是做人的道理。接着作者对“四个之本”做了详细解读。“四个之本”,即读书起家之本、循理保家之本、和顺齐家之本以及勤俭治家之本。这对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关系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朱子家训》中的“仁忠慈孝,友恭和柔”是我们理解儒家伦理学的一条途径,是倡导人际和谐的行动指南,为人们的修身提供了一个基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办法。
  朱子理学表现出的人文价值,在精神上与思想上充实和完善了对传统儒家伦理的理解和传递。此书的尾声部分,提到在海峡两岸朱子学研究机构的推动下,一年一度的“朱子之路”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7届。传习朱子文化精华,走“朱子之路”,让普罗大众从现代的一种仪式感中获得“通天人之际”的转化性智慧,这样的朱子文化活动具有积极意义。
  总之,大力弘扬朱子学的精神,因其是一种可资范式的德行。通过学习朱子文化,可以拓展我们的“仁心”。现代人要想用朱子学指导自己的人生,这样的范式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自省、自审、自察的途径,才可能达到与周围世界的最大和谐以及“习焉不察”的圆融地步。
  四、启示
  聆听理学的精华,少一份张扬的浮华,多一份平实的淡泊。现代人,每天穿梭在鳞次栉比的高楼间,面对冰冷的秩序和拥挤的欲望,思维多少已经麻木。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加上经济飞速发展造成的人心浮躁,在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里待久了,人们常常渴望找到一隅清朗空阔的天地,呼吸自由的空气,聆听自然的声音。《朱熹:理学之集大成者》这本书,仿佛一扇打开的大门,指引我们通往传统儒家文化的殿堂,去感受历史的厚重,去聆听思想的声音。
  然而,作者穿越千年历史的迷雾去探寻“源头活水”,究竟是为哪般?是为了追寻和保存纯粹的民族文化基因!因为文化的链条万一发生断裂,就无从修复。观此书,作者的苦心孤诣犹如黑暗中高擎着的一颗灼亮的心,让失落的火种得以承传。
  道德自觉和品格形成是朱子学对人的内在意义深入阐发的目的所在。实际上,探寻传统、接纳传统并不意味着与开拓精神背道而驰。至少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人们要想追求一种完美的精神境界,朱子学带给我们一个永恒关切的整体性取向的伦理体系。虽然我们知道要想达到朱子那样灵明圆融的思想境界实在太难,但是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始终保持对超越的强烈渴望,就有可能逐渐摆脱自私自利与偏狭落伍,从而最终将朱子学的智慧转化为自我人格完善的重要资源。
  一种回归,意味着新的一种出发。在全球化语境下,作者以传播朱子理学为己任,贴近时代的脉搏,坚持不懈地为朱子学的发展添砖加瓦。基于本体的认识与实践的热忱,作者对朱子学有一种精微认知与高明把握。他立足现实,弘扬朱子文化,深入浅出地阐发朱子文化的精髓,在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阐释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拓宽和深化了我们共同的文化源泉。其实在对朱子学的探索、体悟与展望的过程中,作者并无意夸大其价值,也没有蓄意维护一种道统模式,只是期望这一领域的研究变得更加客观化、公正化与亲民化。其恣意挥洒的文字间,让人隐约感受到一位学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危机意识。
  无法逆转的光阴,写就了朱熹一生的孤高与儒雅。朱熹的一生,曾经有过望断前路的彷徨,有过心冷似雪的悲凉,有过拍案惊起的愤怒,有过归期难料的不安。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其忍辱负重的雄心、铁骨铮铮的志向。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当年朱子这样的志向,在今天点燃的是一种永不磨灭的民族情怀。如山石般兀立,如火焰般燃烧,如风暴般呼啸。每每读着读着,我越发觉得此书全部的情愫,就是源于一个感人至深的古之学者的故事,源于一个温暖人心的大儒的力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朱熹就是一位这样的大儒:愿意奋不顾身地投入沉重的黑暗中,却也形象鲜明地站在阳光里,永远活在中华民族记忆的最深处!
  (作者单位:福州理工学院朱子文化研究中心)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朱子学年鉴.2016》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年鉴内容设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朱子学学术动态、资料辑要9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丽奇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