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哲学话语分析方法的操作途径:以道学话语系统(共同体)为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309
颗粒名称: 三、中国哲学话语分析方法的操作途径:以道学话语系统(共同体)为例
分类号: B244.7
页数: 4
页码: 105-10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哲学话语分析方法是对传统子学范式、经学范式、西学范式的承传、创新与超越,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哲学话语的语境、语义、产生、发展、实践以及话语与权力、意识形态、社会建构等问题。
关键词: 话语分析 中国哲学 社会实践

内容

中国哲学话语分析方法是对传统子学范式、经学范式、西学范式(尤其是范畴研究范式)等研究范式的承传、创新与超越,它的问题意识来自中国哲学内部的关键话语与问题,它立足中国,与西方对话,凸现出中国哲学的特色(如工夫话语与境界话语都是西方话语所无视的问题)。中国哲学话语分析旨在对中国哲学话语(文本、命题、实践工夫与境界)的语境、语义、产生、发展、实践以及话语与权力、话语与意识形态、话语与社会建构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研究方法。与西方话语分析方法有意疏离哲学不同,中国哲学与话语分析方法有着内在的亲和性,它可以广泛应用于哲学与其他领域。相当于西方话语分析,中国哲学话语分析方法更注重话语的过程性、时间性、建构性、实践性、你与我的对话、内圣与外王之间的关联以及工夫话语所达成的境界。可见,话语分析虽然来自西方,但是中国哲学话语分析彰显了中国特色,在工夫话语、境界话语、道德与政治的关联与对话等领域有了新的突破,这些新的话语理论形态,是对西方话语分析方法的丰富和发展。
  话语分析方法是道学话语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方法论,该方法注重道学核心话语的分析,注重分析话语事件和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把道学话语放进儒学意识形态化的历史脉络中展开研究。话语分析方法的具体操作路径如下。
  首先,通过文本细读,确定所要分析的道学研究的核心话语。通过文本细读,深入文本,抓住文本的核心话语和时代核心话语展开分析,揭示被历史遮蔽的问题意识、时代主题及其解决之道,再现或还原思想史上遗失的重要环节。话语分析方法尽量用材料说话,暂时搁置主观价值判断,客观真实地揭示出文本特有的问题意识和价值旨趣。
  其次,在数据库中进一步证实话语的核心地位。通过现有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四库全书、四部丛刊、韩国历代文集丛书、韩国文集丛刊、日本儒林丛书等数据库,对道学核心话语进行检索,如果该核心话语在该文本和同时代及以后文本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几乎每一思想家都在反复讨论该话语,该话语的核心性就可以成立,该话语便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道学的关键话题。
  再次,对该话语展开分析。深入文本和时代语境,对该话语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揭示出该话语的产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历史轨迹,阐释该话语的不同层次的含义,比较该话语在不同思想语境中、在不同思想家的视野中的不同含义并详细地分析其中的原因。话语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话语分析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分析话语的社会建构、话语实践、道德与政治的关联性、工夫话语与境界话语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了解某一话语究竟通过何种方式作用于社会并取得何种效果,话语的社会化适应如何完成。
  最后,在大量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建构道学的话语体系,分析其理论类型。其中,道学话语体系包括本体话语(体认天理、理气先后、无极而太极、理即事,事即理、性即理、理气动静、心即理、理一分殊等),工夫话语(格物致知、主敬穷理、诚意正心、读书、静坐、体验未发之中、克己复礼、博文约礼、定性、慎独、拔本塞源、心统性情、事上磨炼、尊德性与道问学、操存省察、已发未发、致知力行、下学而上达等),社会政治话语(正君心、出处、国是、教化等),境界话语(见天地之心、识仁、鸢飞鱼跃、孔颜之乐、曾点之志、自得、致良知、民胞物与、全体大用等)。在大量的话语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建构出道学话语系统,并分析其理论类型。[29]
  道学话语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由道学家的思想与话语组成的话语共同体。陈来先生是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较早关注道学话语系统的哲学家,他指出,所谓宋代道学话语的研究,是希望借鉴话语研究的方法,使宋代道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细化、具体化,并使得对宋代道学前期发展的零散研究从一个新的角度获得方向和整合,从而使目前宋代理学的研究在单一的研究范式的状况下摆脱出来,走向新的、更为活跃的状态。这里所说的话语研究方法与西方话语理论关注文本与权力结构、符号与社会制度的联结不同,主要从学术陈述本身来看话语构型。从这方面来看,意义表达为陈述,陈述是话语的基本单位,命题是陈述的形式化凝结;话语的统一性和连贯性来自命题、陈述的共同风格和共同主题,来自问题意识上的共识,也来自对关键概念使用的共同偏好,从而形成了话语体系。任何话语都是经过散杂、剔除、积累、集中的过程,才逐渐形成各个领域的话语系统。而话语体系的形成和传承,在中国又是和学派传承的意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道学无疑是一种话语体系,而这一话语体系的形成的过程,很值得加以细致研究,并总结、提炼出作为中国学术思想的话语体系的构型特性。[30界定一个话语系统或话语共同体[31]的思想特质如下:(1)成员持有一种共同的意识形态观念,并且能辨识出他们之所以称为一个群体的一套超话语特征(意识形态);(2)社会化适应主要通过那些被认同的话语形式实现的(社会化适应);(3)一套被认同的话语形式是成员资格和身份旗帜或标识(话语形式);(4)界面关系由成员之间的话语或成员与非成员之间的话语规定(界面体系)(face systems)。[32]
  在道学话语共同体中,道学话语的意识形态(哲学思想特征)主要体现为七大法则。第一法则:天理(心)是最高的本体和原则,理想的社会是天理流行的社会。第二法则:个人目标是学为圣人,社会目标是回归三代。第三法则:尊崇道统,文化历史发展有它的连续性和周期性。第四法则:个体修养是获得个人幸福和社会认可的关键(为己之学、道德优先);个体是一个禀赋天理的实体,人性本善,但被欲望遮蔽,天理与人欲相互消长。第五法则:书院为道学社会化的主要推广模式。第六法则:内圣与外王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第七法则:工夫话语及其实践是道学建构的中心。
  道学话语的社会化适应包括:书院教育、讲会、社会教化和科举推动,其中书院教化是最基本的社会化适应模式。家族中的社会文化适应模式:父亲代表道德的权威。一个社会式话语系统所特有的教育和社会文化适应的理论是建立在其成员的善恶本性这一更为普遍的观念基础之上的。道学话语系统中的话语形式主要有:语录、集注、墓志铭、序跋、书信、行状、奏章、故事、说、诗文。理学话语的主要特征:公众性(国家意识形态)、权威的(尊崇权威、先圣先王)、理性的、等级主义的(师生、圣凡、君臣、父子、上下)、群体主义的(或说道德主义的)、归纳的而非演绎的……道学话语系统中的界面体系区分为内部界面体系和外部界面体系,主要涉及道学内部的自我认同、道学群体内外的关系等。内部界面体系包括:公众话语(国家话语)、书院派话语(道学、心学话语等,具体分为湖湘学、婺学、永嘉学派、濂洛关闽、心学话语)。外部界面体系包括:非理学话语、异端(佛道)话语、其他话语等。
  道学是关涉内圣外王的思想整体,是宋元明清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有自己独特的话语系统、意识形态、界面系统和社会化适应模式。在应对佛老学说的挑战中,顺应宋代时代语境,道学应运而生。道学的本体话语、工夫话语、境界话语、社会政治话语等核心话语构成了其丰富的话语系统,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道学话语秉承尧舜禹文武王周公孔孟的道统文化精神,坚持王道政治理想,倡导为己之学,关注“身心的修炼”(“哲学的修炼”),主张塑造道学新人格,书院教化是其社会化适应的主要模式。道学的工夫话语本身就是身心的修炼和哲学的修炼,是知行合一的工夫实践。其社会政治话语则建构了宋明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生活,引领时代方向。在思想家的语录中,我们也能深深感受到道学家们直接的、当下的、平等的对话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力。总而言之,从话语建构模式上分析,道学上升为国家最高意识形态有它的历史必然性。
  话语分析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话语分析方法抛弃了以往以范畴体系为中心的研究范式,运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方法,注重语篇和语境分析,关注话语实践,通过对道学的核心话语和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探索,极大地拓展了道学的研究空间和理论内涵,一大批以前较少关注的道学话语开始进入中国哲学研究者的视野。我认为,话语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将带来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话语分析方法有它的普适性和独特性,它可以容纳西学范式、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和解释学、现象学、后现代主义等多元化发展理路,把概念、范畴视为话语片段、注重话语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注意到话语的差异性和断裂性,与先前的研究范式之间保持着连续性并不断推陈出新。话语分析方法能够回到中国哲学的原生态,回归内圣外王的整体性与统一性。话语分析方法注重本体、工夫、境界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多元互动,其中,工夫话语是连接其他话语的关键,这一研究将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新的增长点。随着话语分析方法的广泛运用,一大批新的人物、新的文本、新的命题、新的话语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拓宽了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围,为中国哲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话语分析方法与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它能充分表现中国人的生命情态、生命体验、生命境界和工夫实践,建立一种新的关联性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我们期待,随着这一方法论的普及和推广,中国哲学研究将迎来一个全新的理论格局。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朱子学年鉴.2016》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年鉴内容设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朱子学学术动态、资料辑要9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朱人求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