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伊藤仁斋思想的特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82
颗粒名称: 五、伊藤仁斋思想的特质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019-0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江户时代的朱子学者仁斋试图重新定义儒学,认为朱子学导致学者走入一条死路,将圣人境界与日常现实脱节。仁斋追求将自身投入到现实世界,始终置身于日常之道当中,以便使儒学能成为存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他通过批判朱子学,将原本难以抽象化的思想成功地加以理论化,将人类所面对的问题限定于人道之内,以实际生活的现实世界为根基来发现道之存在。
关键词: 朱子学 儒学 日常思想

内容

仁斋从理气论这一框架中脱身而出,试图独自对儒学进行重新定义。但仁斋的著述是以朱子学为批判对象,因此他的论述表面上似乎始终徘徊在理气论当中。仁斋认为,假设如朱子学一般,试图靠自身的力量便可达到圣人之境,反而将导致学者走入一条死路:脱离日常而自命不凡。朱子学与阳明学从一开始就认为任何人都可实现圣人境界,而大多数的宋明学者亦是以此为前提来展开论述。然而与之相对,仁斋以及荻生徂徕(1666~1728)等古学派思想家则将此一前提相对化,并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批判。
  仁斋所追求的是将自身投入到现实世界,始终置身于日常之道当中,以便使儒学能成为存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下面一段逸事表明,仁斋的思想是以适应现实世界为目的的:
  参州鸟原邑,有营谷氏者,农夫也,质直方正,持身甚谨。尝从傍邑夏目氏受四书及朱子小学书,深信笃好,求道之志愈力。辛酉春,闻予讲古学,从参州来,留止半岁余,受《语孟古义》《字义》归。其后又与夏目氏俱来。……夏目氏本士(土)人,尝在于备州,讲王氏之学,后好朱学。其与菅谷氏来,与予款语欢甚,顿觉旧说之非,归于参州,殚弃旧学沛如也。时时击手叹曰:“某误矣,某误矣!”殆若狂人,亦奇士也。今既没,尤可惜。初二人皆严毅清苦,与人寡与。邑老人将死,必敕其子弟曰:“勿学二人之所为。”其后二人之学,渐就平实,无复旧日朱学诡异之行。故邑人皆服其笃行,又能信学问之为美,靡然好学至于若此,殆有古昔之风。(《仁斋日札》)
  这段逸事极为生动地描述了朱子学者是如何落入孤芳自赏的陷阱中,而仁斋的思想又是如何获得世人评价的。但是这样的思想在此前的日本并没有表达的方式,只有通过将朱子学这一高度抽象的理论体系设定为批判对象之后,才得以将自身的思想表现出来。重要的是,仁斋并非单纯的儒学家,他对佛教、朱子学、阳明学都有涉猎。正是在此基础上,仁斋提出要回归孔子所提倡的日常道德。仁斋说:“故愚断以《论语》为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而以此八字冠诸每卷题目上。意以不如此,则人不能知《论语》之理如此之大也。”(《论语古义》纲领六)他以“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来称赞《论语》,是因为在仁斋看来,孔子虽然通晓五经中关于鬼神、天地等问题,但他仍然重视须以日常道德为中心的思想,故须予以最高之评价。仁斋正是在了解了有关天道等精密哲学的基础上,从独立的思想体系出发,主张对人伦问题的把握才是人类至上的命题这一思想。
  本来,朱子学也属于试图通过批判禅宗等佛教的非日常性思想来阐发日常思想的学派。如今仁斋却批评说朱子学是一种非日常思想,以图建立新的日常思想。但此日常并非中国之日常,而是日本之日常。14]仁斋与徂徕都肯定人情,这是耳熟能详之事,而所谓人情便是指现实生活中人们获得的实际感受。可以说,人情在儒教的体系中得以理论化,乃是日本将外来思想的儒学“本土化”的结果。
  仁斋的目的是要找到一条任何人都可理解、都能实践之道,并将之付诸实现的思想,故他说:
  一人知之而十人不能知之者,非道。一人行之而十人不能行之者,非道。(《论语古义》纲领七)
  在当时,任何人都可理解、皆能实践之道,便是日常生活中自然能感受到的价值观,而这种价值观是非常具体和个别的。这正是仁斋将原本难以抽象化的思想成功地加以理论化的结果。他将人类所面对的问题限定于人道之内的态度,即是以实际生活的现实世界为根基来发现道之存在。正是由于对天道有深刻省察,才能使得他将这一贴近生活的思想态度得以贯穿始终。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朱子学年鉴.2016》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年鉴内容设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朱子学学术动态、资料辑要9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来
责任者
许家晟
责任者
吴震
责任者
伊藤仁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