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伊藤仁斋与气思想家的关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80
颗粒名称: 三、伊藤仁斋与气思想家的关系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016-018
摘要: 该文介绍了江户时代思想家仁斋和吴廷翰的思想区别,仁斋以人道为中心,吴廷翰以气思想为基础。仁斋认为道即人伦日用当行之路,与朱熹的理气论不同。益轩以天道为根据展开论述,与仁斋有本质区别。仁斋认为气的自然运动中寻得理的存在,但仅从日常社会中去找寻人们应当追求的道。
关键词: 朱子学 反朱子学 气思想家

内容

自江户时代起,明代思想家吴廷翰的《吉斋漫录》就一直被认为是伊藤仁斋之学问蓝本。[2]但是并无迹象表明仁斋读过此书,虽然仁斋弟子中江眠山在其著《理气辩论》中引用了吴廷翰的学说。仁斋在总结自己的思想经历时,透露这是自己领悟的结果。显然,他的亲口所述更为可信(《读予旧稿》《同志会笔记》等)。
  在吴廷翰的用语当中,与仁斋相似的列举如下:
  盖上天之事,只是气。理即气之条理,用即气之妙用。
  凡言性,则已属之人物,即是气质。
  盖性即是气……故凡言性也者,即是气质。若说有气质之性,则性有不是气质者乎?(以上均见《吉斋漫录》上)
  可见,吴廷翰在类型上属于“气思想家”。[3]
  将宋代以后的中国思想史分为三大系统进行整理的方法,在中国及日本都不时可见:即朱子学理气二元论(又称“理之思想”),阳明心学(又称“心之思想”),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王夫之直至戴震等的“气之思想”。4]同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仁斋亦应被归入“气之思想”的谱系。[5]
  然而,仁斋与中国的气思想家却有本质性的区别。吴廷翰指出:
  人之初生,得气以为生生之本,纯粹精一,其名曰性,性为之本,而外焉者形,内焉者心,皆从此生。(《吉斋漫录》上)
  生者,人之性也。性者,人之所以生也。盖人之有性,一气而已。朕兆之初,天地灵秀之气孕于无形,乃性之本,其后以渐而凝,则形色、象貌、精神、魂魄莫非性生,而心为大。(同上)
  意谓天地之气构成心之性,这是从天道的角度来阐述心性。仁斋则指出:
  凡圣人所谓道者,皆举人道而论之。至于天道,则夫子之所罕言,而子贡之所以为不可得而闻也。(《语孟字义》上“道”四)
  道者人伦日用当行之路。(《语孟字义》上“道”二)
  仁斋在此将天道与人道分而为二,与吴廷翰之思想构造存在根本的区别。同时,仁斋又指出:
  晦庵谓: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则日用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倒说也。盖性者,以有于己而言,道者以达于天下而言。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是也。故有人,则有性,无人,则无性。道者,不待有人与无人,本来自有之物,满于天地,彻于人伦,无时不然,无所不在。岂容谓待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而后有之哉?若晦庵所说,则是性本而道末,性先而道后,岂非倒说乎!(《童子问》上,第14章)
  此处仁斋批判朱熹《中庸章句》第1章以天赋之性为先而视人道之道为后的论述乃是“倒说”。对仁斋之说,益轩则批判说:
  道之有名,通天地人而言,其理乃一也。然在天在人,其事自殊,不可混而同之。盖一阴一阳者,在天之道也。此在人之先,为性之本。(《童子问批语》)
  益轩此著,依旧停留在朱子学的立场上。[6]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仁斋以人道为中心的这一姿态,益轩是以天道为根据展开论述的。这正是仁斋与朱子学及气思想家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因为朱子学与气之思想论都是以天道为本来阐述人道的。
  事实上,对朱子学的理气论进行批判,理当然会成为批判的对象,而气则会被放大。尽管仁斋与素行各自并未接触过对方的著述,但他们却有相似的议论。其因在于,他们两人都把朱子学设定为自己思想的对立面,并且采用朱子学的概念来建构自己的理论。另外,气思想家并不否定理之概念本身。他们认为,问题在于朱子学对理的解释有误。[7]仁斋也不否定理这一概念本身。气思想家们试图从气的自然运动中寻得理的存在,而仁斋则仅从日常社会中去找寻人们应当追求的道。天与地皆有道,然其道非人类所应追寻之物,人所追寻者唯人道而已。对道的这一限定,正是仁斋思想的特色所在。
  仁斋言天道乃一元气之生生,此正是仁斋被误解为气思想家的原因。他说:
  何以谓天地之间一元气而已耶,此不可以空言晓。请以譬喻明之。今若以版六片相合作匣,密以盖加其上,则自有气盈于其内。有气盈于其内,则自生白醭。既生白醭,则又自生蛀蟫。此自然之理也。盖天地一大匣也,阴阳匣中之气也。万物白醭蛀蟫也,是气也无所从而生,亦无所从而来。有匣则有气,无匣则无气。故知天地之间,只是此一元气而已矣。(《语孟字义》上“天道”三)
  然而,仁斋此言并不意味着要通过对天道论的积极展开而以此设定人道论的基础,而是说天地乃一元之气生生不息,故而不可能以此来完全把握理。生生不息这一现象在其人道论中也得到了反映,但是一元之气的生生论从本质上讲,正是为了防止将天道论引入人道论。仁斋思想的特色在于将人类所应关怀的对象限定在人道之内。故其所言一元之气的生生论,在揭示了世界的存在方式之同时,也使得循天道以求理的行为变得毫无意义。同时,仁斋以为“性”即“气质之性”,这仅仅是借用朱子学的概念而已,并不是为了将“气质之性”与天地之气挂钩。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仁斋与气思想家戴震之间有着思想相似性。戴震所生活的时代晚于仁斋近百年,彼此互不知晓。因此一直以来都被视作偶然的巧合[8],余英时指出,这是在朱子学的发展过程中,日本与中国同时出现的平行现象。仁斋在《论语古义》中频繁引用明代的《论语大全》,同时他也熟读罗钦顺的《困知记》,但是归根结底,仁斋思想仍是在其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从朱子学蜕化而来的结果,不可过度地以为仁斋思想受到了明代儒学的直接影响。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6

《朱子学年鉴.2016》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本年鉴内容设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朱子学研究论著、朱子学研究硕博士论文荟萃、朱子学界概况、朱子学学术动态、资料辑要9个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来
责任者
许家晟
责任者
吴震
责任者
吴廷翰
相关人物
伊藤仁斋
相关人物
罗钦顺
相关人物
王廷相
相关人物
王夫之
相关人物
戴震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