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学与师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51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家学与师门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4
页码: 4-7
摘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朱熹的生平与家庭背景,以及他幼年时的聪明才智和受教育的情况。文中还提及了他的父亲韦齐对他教育的重视,以及他承接了三位师友的教诲,特别是屏山之子子羽对他的关照。最后,文中引用了屏山的诗歌,赞美了朱熹的品德和学术成就。
关键词: 家庭背景 生平 朱熹

内容

朱子,名熹,字仲晦,又字元晦。晚居建阳之考亭,学者称考亭先生,谥曰文(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又名五二),婺源松岩里人也。父松(字乔年)擢进士第,入官尚书郎,以不附秦桧和议去官,学者称为韦齐先生(松性卞急,因取古人佩韦之义,名其居曰韦齐,以自警焉),为建州政和县尉,遂寓建之崇安五夫里。而文公则生于南剑尤溪之寓舍云。
  文公幼即颖异。生四岁,父指天示之曰:“天也。”问曰:“天之上何物?”韦齐异之。人必心有所疑,而后勉力乎学问,文公少即怀疑如此。五岁入小学,八岁读《孝经》,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初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以为圣贤可必至。韦齐在日,即受学于家庭。夫韦齐亦非常人也。伊洛之学,源于二程子,传之者杨文靖公,时世所称龟山先生者也(文靖,字中立,现南平市将乐县人)。罗豫章(字彦仲、仲素,现南平市人,学者称为豫章先生,谥文质)、李延平又从龟山学,而得其传。韦齐师事二人,而尤服膺龟山,痛自刻厉,刮浮华以趋本实,日诵《大学》《中庸》之书,以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文公得名父之熏陶,其根器固已与人不同。绍兴(宋高宗年号)十三年癸亥春,韦齐疾革。时文公止十四岁,学业未成。韦齐弥留之际,所最恋恋而不能恝然者也。手自为书,属遗孤于刘屏山(名子翚,字彦冲,少传子羽之弟)、刘草堂(名勉之,字致中,白水人,学者称为草堂先生)、胡原仲(名宪,今上梅乡人)三先生之门,顾谓文公曰:“此三人者,吾友也,学有渊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父事之,而唯其言之听。”
  韦齐临殁,又以家事属屏山之兄子羽,子羽为筑室于其里第之傍,文公奉母夫人迁而居焉。乃遵遗训,承学于三君子之门。三君子抚教如子侄,草堂因以其女妻之。尝与屏山讲学武夷山,去家颇远,屏山于中途建歇马庄,以为休止之所。屏山身后,始以其田归之屏山之子。二刘早亡,亲炙甚少,独事籍溪胡公为最久。
  评论
  史言朱子幼即颖异,观其所为,诚哉其颖异也。然小时了了,大未必慧。盖天分如种子,种子虽美,又恃人之培植,未必种子好,就得佳果。
  观韦齐之自待,甚不薄矣,教其子者,自不宜薄。临殁之日,不以家贫子幼为念,惟为择贤师友而托之,可谓知本矣。以此教子,君子知其后必大。二刘籍溪,受韦齐之托,便慨然引为己任,视故人子,无异子侄。子羽且为筑室里第之傍,以便护视,热肠古道,令人可歌可泣。韦齐可谓识人矣。
  元晦之字,出于屏山,其词曰:“冠而钦名,粤惟古制。朱氏子熹,幼而腾异,友朋尚焉,请祝以字。字以元晦,表名之义,木晦于根,春荣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昔者曾子,称其友曰,有若无,实若虚,不斥厥名,而传于书。虽百世之远也,揣其气象,知颜子如愚,迹参并游,英驱岂无他人,夫谁敢居。自诸子言志,回无欲无伐,一宣于声,终身勿越,陋巷暗然,其光烈烈。从事于斯,惟参也无惭。贯道惟一,省身则三。夹辅孔门,翱翔两骖,学的欲正,吾知斯之为指南。”期以颜曾,而不及其他,屏山可谓善颂。
  先是韦齐尝过建阳,至考亭,爱之,书日记曰:考亭溪山清邃可以卜居。光宗绍熙二年,公自漳州归,迁居考亭,以成韦齐之志。孝子之用心,无微不至如此。

知识出处

朱子

《朱子》

出版者:花山文艺出版社

本文以通过十一章的内容,阐述了朱熹家学与师门、出试同安、授延平之学、廷对、鹅湖之会、著书、解经、书院、宦迹等方面,从而展现了作者范仲淹的治学之路和学术成就。同时,通过这些内容的阐述,对于研究古代中国教育制度和学术传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