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结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49
颗粒名称: 第十一章 结论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5
页码: 65-69
摘要: 朱熹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儒学家,他注解了许多经书并修订校正了其他人的作品。他的思想主要包括主敬、穷理和反躬,这三个方面虽然看似独立,但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他强调诚敬对于获取知识和实践的重要性。朱熹的学问十分精深,他的方法是通过穷究事物的道理来实践其本质。他常在“寒泉精舍”和“武夷精舍”聚集学生讲学,并写下《武夷棹歌》来阐述人性和天道。朱熹的学问借鉴了其他理论,如道家和佛家,但他并不沉迷于这些理论,而是用它们来参悟儒学。在日常生活中,朱熹严肃庄重,恪守规矩,十分恭敬。他不畏权势,坚持研究学问,不遣散学生,也不受外界干扰。
关键词: 评论 儒学家 朱熹

内容

朱熹一生注解了许多经书,对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司马光等人的作品进行了修订校正,自己还有数百卷文集和语录,十分博大和繁杂,想要把握其关键要领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简单地说,无非是主敬、穷理以及反躬三点。其中主敬是明确他的根本,穷理则是到达完备的理解,反躬就是把学到的运用到实际中去。
  主敬、穷理和反躬看似是独立的三件事,但事实上却是一件。获得知识不依靠诚敬,就容易产生困惑,沉浸在纷乱中,如何能够获取智慧?实践不依靠诚敬,那么就会有懒惰放纵的情况,言行又怎么会合适呢?所以,诚敬是贯穿圣贤学问的根本。
  这就是为什么程颢这一辈子热衷信仰着“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这两句话(源于《礼记·表记》,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可以时时刻刻庄重恭敬,那么就会一天天进步,如果安逸放肆,则会日益苟且)。
  朱熹曾经说过:“天地都是物。什么物肯定都有它存在的道理,这是上帝赐予的恩惠,百姓秉持的常道。拿身边的事情作为例子,心是物,他的根本是仁义礼智的特质,在表面上看,它所体现的是恻隐、羞恶以及恭敬的特质,全部都是涵盖在里面的。随着感觉而做出反应,有了规则则不再随意。这是理应穷究的。身体作为物,可以使用嘴巴、鼻子、耳朵、眼睛和四肢,会产生亲爱、贱恶、畏敬和哀怜的行为,并且有君臣、父子、夫妻、长幼和朋友的伦理纲常,有规则却无法控制自己,这是理应穷究的。在外观察别人,别人所适用的道理同样适用于自己,再远一点观察物,物中所包含的道理也适用于人。把规则最大化,那么天地运动,从古至今都包含在这里面。把规则缩到最小,就算是小如尘埃,短促如呼吸都不会遗漏。我们所说的上帝赐予的人伦常理就是指事物运行的规则。学者追求道,肯定要在严肃诚敬、宁静专一的时候怀有这样的想法。在学习追究思考分辨的时候,对这一道理进行探究,在身体、精神、性格以及情感等方面,贯彻到人际关系的日常应用上。从天地鬼神推及草木鸟兽,都要能够发掘其不被人为意志影响的道理,以及不可变更的原因,然后再回归到自己身上,去实践其本质。这样的学习方法,可以让人将学问分精细,却不会纷乱,再融合到一起,无论多大也不至于错漏。”这段话源于朱熹的《格物论》,这里面的学问多么精深,教化多么深刻,悉数表现出来,学者只需要依据朱熹所说去探寻,就肯定会有所收获。
  “寒泉精舍”和“武夷精舍”是朱熹聚集学生讲学的地方。他常常在涧溪上泛舟,写下了《武夷棹歌》十首,对人性和天道进行阐述。他的门人陈普(字惧齐)还帮他做过注解。
  宋代的儒学家做学问,起初也会借助其他理论。到了学成以后,就单纯使用外道的方式,但不沉迷于外道,这样就可以算是擅长学习的人。例如周敦颐的《太极图》,是在陈抟那里获取的,原来是道家的精妙学问,然而,宋代儒学家却用它来参悟《易经》。静坐可以用来修身养性,原来是佛家的方法,但是程颢却把它看作是进入学习门路的办法。其他的诸如语录、公案、观心等内容都出自佛家,可朱熹也还是毫不避讳地运用了。
  朱熹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很严肃,就好像面对神明,行为缓慢且恭敬,坐姿笔直且端正。天还没亮就起床,穿好上衣还有和下裳连着的深衣,拿帛巾绑住头发,脚蹬方履,然后先祭拜家中祖庙以及孔子。回到房里坐下的时候,一定会把桌子摆正。这种习惯不管什么季节,不管忙或闲,都不会间断。家里也是井井有条,十分舒适。他自己特别恪守规矩,祭拜的时候,举杯敬酒、进献祭器都要十分恭敬。他教育的人数众多,严格分辨学习程度和级别,不允许混乱秩序进学。在讲学过程中,就算身体生病,也要带头坚持到半夜。
  韩侂胄手握大权的时候,指责理学是伪学,不允许传播,并且禁闭研究理学的人。朱熹和学生们仍然没有停止研究学问。有人劝他把学生遣散,朱熹却笑而不语。有人写信劝说他,朱熹却回复:“我早就不把流放和诛杀放在心里了。学生远道而来,我有什么理由遣散他们呢?就算朝廷真的想要我遣散他们,我也要坚持到旨意下达的那一刻。如果总是靠着别人来决定自己的好坏,那么内心就总会时时被忧愁笼罩啊。”

知识出处

朱子

《朱子》

出版者:花山文艺出版社

本文以通过十一章的内容,阐述了朱熹家学与师门、出试同安、授延平之学、廷对、鹅湖之会、著书、解经、书院、宦迹等方面,从而展现了作者范仲淹的治学之路和学术成就。同时,通过这些内容的阐述,对于研究古代中国教育制度和学术传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