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宦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48
颗粒名称: 第十章 宦迹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7
页码: 58-64
摘要: 朱熹在晚年的时候,被宋孝宗重用,并在浙东大饥荒时负责救济工作。他以朴素的形象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任。然而,一些官员对他嫉妒恨意,不断诬陷他,导致他多次被免职。尽管如此,朱熹依然坚守道义,为国家和百姓尽职尽责。他的学说和治理理念得到了宰相王淮和周必大的肯定和推崇。然而,在韩侂胄掌权后,朱熹的建议被忽视,他最终被罢免。朱熹坚持为赵汝愚申冤,并在他被迫害时挺身而出,但未能扭转局势。最终,朱熹离世时国家政权已经被掌握在非贤臣之手。然而,他的学说和影响继续传承下去,被后人广泛尊崇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 宦迹 晚年 朱熹

内容

朱熹在晚年的时候,宋孝宗仍然想起用他。在南康任职期满后,正好遇上浙东大饥荒,于是朱熹被委派为浙东常平茶监事。那天,他坐着车直接走马上任,并立即致信其他郡县的米商,让他们来浙东卖粮食,并免去他们的税务,面对面许下了七个承诺就离开了。等到上任后,浙东已经集中了许多粮食了。朱熹和部下一起私访民情,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在考察时穿着朴素,随从也不多,从不侵犯下面的州县。尽管有些地方比较偏僻,但他还是坚持照应到全部地方。不少贪官都选择了自行辞职,自此朱熹的手下都十分严谨。
  宰相王淮听说后,就对皇帝说:“面对荒年,朱熹选择的救济方法正是践行了他所学的圣贤道学,使得百姓收获实际的好处。”于是,朱熹被提拔徽猷阁值班任职。正好那时候台州知州唐仲友行为残暴,不遵法律。唐仲友与淮同里是联姻的亲家,淮同里此时已是江西提刑官。朱熹对唐仲友进行了多次弹劾,可是弹劾的奏折都被淮同里压了下来。朱熹连续上奏了十多次。淮同里无奈之下只能将唐仲友关进牢中审讯。唐仲友认罪,于是,就剥夺了唐仲友的职位赐予朱熹。淮同里感叹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因为牛踏坏他人的田地而让人夺走了,这样的惩罚实在太重了。”朱熹不肯接受此职务。淮同里心里恨极了,就挑拨御史郑丙以及陈贾对道学进行诽谤,说是依靠名气营私利。朱熹因此而辞了职务。
  周必大成为宰相后,大力推举朱熹。朱熹被任命为江西提刑官,并被催着尽快上任。路上有人拦住朱熹,提醒他说:“皇帝厌恶真心诚意一类的学说,你千万别跟皇上说起这些。”朱熹说:“我这一辈子学的不过就是这四个字,怎么可以揣测圣意蒙骗君主呢?”等到面见皇上应答问题时,他就大力描述了自己关于天理人欲的看法。皇上好几次夸他说得不错,说:“很久都没有见到你,你在浙东的事,我心里明白。你还是得去一个清净但是关键的位置,不能再让你为州县的事情操劳了。”就这样,他升任兵部郎中。朱熹得到皇帝的赏识,本来可以受到重用,并让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但是那些嫉恨他的人却在暗地里等待诬陷他的机会。兵部侍郎林栗在几日前和朱熹探讨《周易》以及《西铭》时,有了分歧,心中嫉恨,就上书诋毁朱熹。但是皇帝心中还是偏袒朱熹的。不到一个月,皇上又命朱熹前往崇政殿做讲官,然而朱熹并未上任,而是上书向皇上进言,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呈上奏折的时候,计时用的夜漏已经下去七刻了,那时候皇上已经休息了,但还是急忙起身在烛光下读完了全文。那时候执政的大臣有人责怪道学属于歪门邪道,恶意中伤朱熹。朱熹升任秘阁修撰,不料中途受到阻挠,而此时孝宗也把皇位让给了光宗。
  光宗登基后,朱熹被任命为漳州的知州。他与在南康的时候一样,教化风俗,教育官吏。废除所属州县不合理的税赋,共计七百万。此后又接到任命,担任潭州知州。朱熹原本不肯领命,无奈圣旨说长沙作为朝廷强大的屏藩,理应有位贤臣治理,于是,他就领旨去了长沙。来到长沙,他整顿军备,严惩那些违法营私的官员,打压当地豪强,将重点放在了兴办教育与书院上。周边相隔几百里的郡县的人都前来求学,把书院都挤满了。
  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很仰慕朱熹的名声,经常感叹没能请朱熹担任自己的讲学官。后来,宁宗即位,就先将朱熹找来探讨国家大事。皇帝广开言路接受意见,韩侂胄专政,私自罢免大臣。朱熹想到国家政权掌握在旁人手中,就竭力上书劝谏。韩侂胄愤恨不已,就极力排挤朱熹。就这样,朱熹被罢免了。
  赵汝愚担任宰相的时候,广泛招纳四方贤才。朝廷内外都急切希望国家能够得到良好的治理,只有朱熹对韩侂胄心怀疑虑,屡次亲笔写信,劝告赵汝愚可以在物质上赏赐韩侂胄,而不该让韩侂胄有机会干涉朝政。但是,赵汝愚觉得韩侂胄人微言轻很容易控制,不需要担心。等到朱熹离朝,宰相被罢免后,朝政大权落到韩侂胄手中。朱熹从登科中举算起,五十年里,在外地任职长达九年,而进入朝廷才四十天就被免职了。如果朱熹的主张能够得以实现,那么朱熹就算不在朝为官也还是可以使得宋朝国运延续。等到韩侂胄手握国家朝政之后,对于国家大事就更加无可奈何了。
  赵汝愚被罢免后,韩侂胄还想给他扣上图谋不轨的罪名,以此诛杀他。朝中上下竟然没有人敢帮赵汝愚求情。朱熹觉得按照道义,自己理应挺身而出,于是挥泪写下一封一万多字的奏折,为赵汝愚申冤。文中措辞悲切深刻。他门下的学生们不断劝说他不要这样做,免得招来祸害。朱熹不肯听。于是,学生请求针对此事进行占卜。最后得出来的卦象,本卦是遁(dùn,逃走的意思)卦,变卦是同人卦,因而朱熹沉默了。他将奏折烧毁,并自称遁翁。宁宗庆元六年三月,朱熹离世,享年七十一岁。朱熹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朱塾、朱埜、朱在,由于恩荫关系,他们三人都受封为官。朱熹有很多弟子,其中建阳的蔡元定(字季通,世称西山先生)、蔡元定的次子蔡沈(字仲默,人称九峰先生,谥号文正)、闽县(现福州市区和闽侯县的一部分)的黄干(号直卿,娶朱熹的女儿为妻,人称勉斋先生)等人最有名气。
  评论
  朱熹去世后,黄干描述他的事迹说:“我听说大道的正统必须要有合适的人来继承。从周朝到现在,只有少数的几人得到嫡传学说,肩负传扬大道的责任。
  孔子之后,曾子与子思继承他的学说,做得十分精妙,到了孟子时才得到发扬光大。孟子以后,则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传承孔孟等过去的圣人不传的学说。朱熹出现后,自周朝以来历代圣贤传下来的大道,突然如冉冉升起的太阳一般兴旺了。”
  “道统”这两个字最早起源于此处。明朝潞县的仇熙写下《道统传》,清朝仪封的张伯行则在这一基础上写下了《道统录》。他们都觉得在孟子之后,唯有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朱熹才能算得上研究大道的圣贤,别的人不管有多么显赫的功名,多么高深的学问,都不能算是通晓大道。这容易产生学术界的门户偏见,因为固执追求衣钵传承也会成为学术进步的绊脚石,所以没有在正文里提及,只是用附辨的形式进行解说。

知识出处

朱子

《朱子》

出版者:花山文艺出版社

本文以通过十一章的内容,阐述了朱熹家学与师门、出试同安、授延平之学、廷对、鹅湖之会、著书、解经、书院、宦迹等方面,从而展现了作者范仲淹的治学之路和学术成就。同时,通过这些内容的阐述,对于研究古代中国教育制度和学术传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