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解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46
颗粒名称: 第八章 解经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7
页码: 46-52
摘要: 本章介绍了朱熹对于《四书集注》、《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经》、《易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等经典文献的注解和研究工作。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和解读,朱熹对于经典的注解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研究,使得这些经典文献的学问焕然一新,对后世的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著作 研究 朱熹

内容

在伊洛之学风靡之后,学术界的面貌可谓焕然一新。不过学校还是沿用汉唐的注解研习经书。到了朱熹的《四书集注》完成后,注释的学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元明以来,《易经》《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孟子》均崇尚宋朝的注解,不再推崇汉唐的注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朱熹的学识多么渊博。
  在各种经书里,《论语》与《孟子》这两本书最是精粹和重要。朱熹先是编辑了《论孟精义》共计三十四卷,后又写了《训蒙口义》,接着对里面的精髓进行提炼,把可以反映《论语》与《孟子》核心内容的部分编辑成《论语集注》以及《孟子集注》,也就是现在流通的版本。接着还编纂了《论孟或问》三十四卷,对注解的取舍进行解释。
  朱熹对这两本书的评论是:研究领悟不止四十年,一字一句都认真推敲了,所写的集注,一个字不能多,一个字不能少。秦朝时吕不韦写下《吕览》(也称《吕氏春秋》),曾经公开在咸阳城门口发布告示:“谁可以在那上面增加或删改某个字,就赏金一千。”最后竟无人能夺得这一千赏金,这不过是因为害怕吕不韦的权势而已,怎会是不能修改?而朱熹所写的集注却是几乎无法删改的。
  《大学》与《中庸》原来是《礼记》中的部分内容,宋代的儒学家把《大学》视为初学者修身、做学问的入门之路,而《中庸》则是孔门教导圣贤大道的心法。因而把这两篇文章抽取出来另外成册,与《论语》《孟子》并称四书。朱熹最开始做书籍集注的时候和汉唐的旧版做过对比,经文出现较大修改。《论语》与《孟子》的集注较早完成,而《大学》与《中庸》的集注则是在其晚年时才定稿的。朱熹在弥留之际,还靠着枕头修改了《大学·诚意章》,他说:“人与鬼的差别就在这里。”此外还写了《大学或问》一卷以及《中庸或问》一卷。
  《诗经》从毛亨、毛苌以及郑玄(《诗经》有着“毛传郑笺”的说法,毛苌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而郑玄又给“毛诗”写了笺注,名为《毛诗传笺》),都主要以注解小序的形式(小序就是在《诗经》每篇的前面对主题进行简单解释,也有人说是子贡写的),小序的内容和相对的文章内容相悖,就一定要把无法解释的道理讲通。郑樵(字渔仲,莆田人)写了文章,对着里面的错误进行了辨析,并且大力点出其不当之处。朱熹所写的《诗集传》就把小序全都废除了,重复吟唱诗文的意境,然后将其内涵阐明,修正序言的错误,另外编纂了一本书,附在《诗经》的后面,来还原其原本的内涵(如今民间书坊的版本很少刻印附件)。
  由于《易经》是用来占卜的,所以秦朝并没有烧毁它。到了汉朝兴起的时候,有六个派别分别对易经进行了研究。唯独费氏传授的古文《易经》不被官方赞同。东汉时马融、郑玄都大力支持费氏的学说,也正是这个时候,费氏的书籍才开始风靡。从康成(即郑玄)和辅嗣(王弼,字辅嗣,注《易经》)把彖、象以及文言与经文融合在一起,学者们就再也看不到古本的《易经》了。吕东莱在嵩山晁氏所编纂的古《周易》基础上重新进行编纂,朱熹写下《周易本义》,表明创制易经的本质目的在于象数,占卜只是一种实际应用。每解一卦,就好像是占卜时获得卦辞,虚心探寻其意义一般,分析所占卜事情的凶吉,然后再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卦象,追究这里面有什么道理,然后才把卦象与实际结合起来(另外,还有一本《易学启蒙》的书,是刻板印刷流通的,教人画卦数蓍草的方法,这本书署名是云台真逸,也就是朱熹)。
  《尚书》流通的版本是孔安国的注解本。朱熹让弟子蔡沈(字仲默,号九峰,建阳人)写下《尚书集传》。宋光宗绍熙元年冬,在临漳印制了《易经》《诗经》《尚书》以及《春秋经义》四部书。
  待完成以后,写文章告慰先圣,分别在临漳印制四经后以及临漳印制的四部子集后附一篇文章,对四部子集进行论述:
  “圣贤的人通过写经义来告知后人,为了让读者在朗读的过程中,对其中的义理进行思考,来了解事理的本质,全面理解其中的道义,进而亲力亲为,做到圣贤的境地。尽管文章精简,但是天下的道理,不管有形无形,大或小都包含在里面,想要追寻得道进而进入圣贤境地的人,要不这么做就没有值得用心的事了。但是,如今与圣贤时代相隔甚远,讲解朗诵的方法失传了,那些有着丰富阅历的老师,以及那些向来都有着崇高声望的博学之人,都还有不懂的地方,更何况是那些刚刚入学的孩子呢?他们那么快就开始读这类书籍,又如何能够理解文章的要旨呢?所以程颢在教导别人的时候,会先让他们认真研习《大学》《论语》《中庸》和《孟子》这几本书,然后再学六经。先把容易的学习了,然后才学习难的,先近后远,先小后大的顺序是一定的,不可以随便更改,所以现在先是刻印四本古文经书,而后才是这四本,用来区分先后顺序,并且考证过去的经典,帮它注音解释意思,以方便阅读。刻印书时还把程颢关于四书的讨论放在了书后面,方便那些学习的人看到阅读的方法。曾经猜测《中庸》是在《孟子》七篇里抽取出来的,但如果读者在学习《孟子》之前不学习《中庸》,也是违背循序渐进的道理的。所以要一起记录在这里。”
  关于《周礼》《仪礼》以及《礼记》这三礼,朱熹还未赶得及做出修订注释,就先教给黄干《仪礼》,写下《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后来还续写了二十九卷;还针对《孝经》写下了《孝经刊误》;针对《离骚》写下《离骚集注》;对韩愈的文章写出《韩文考异》;对道家的言论,诸如《参同契》《阴符经》一类的书也写出了论述。可以说朱熹没有什么是不懂的。
  评论
  自汉唐以来的笺注学问,对于事物的名称研究较为详尽,但是却忽略了对义理的分析,总体上显得不那么平衡。北宋诸如司马光、欧阳修、苏轼一类的儒学家都是结合义理来讲解经书的。伊洛之学兴起后,对义理的解析则更加精细,圣人之道也更加明朗。在这以后继承他们学说的人,都彻底地摒弃了汉代的学说,针对义理发表了大量议论,都是一些空话,但是这也只是一些低端学者的错误,不可以因此批判朱熹,朱熹的确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清朝的陈澧(字兰甫,番禺人,著有《东塾读书记》等作品)说过这么一句话:“近代的儒学家考据学源自朱熹,不可以反过头来因此而诽谤朱熹。”
  想要清楚地了解朱熹的学问,只需要认真研读他所写的《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以及《中庸章句》即可。别的文集语录大概有几百卷,人们不可能全都拥有,也不可能全都读完,毕竟不是像四子书那样随处可见的。
  朱熹在对《诗经》进行解读的时候,由于孔子曾说过“郑声淫”,且《礼记》里也提到“郑卫之音,亡国之音也”等内容,就觉得郑国与卫国的诗歌全都是有关男女淫乱私奔的内容,殊不知这里所谓的郑卫之音,指的是郑卫的音乐,而非诗。

知识出处

朱子

《朱子》

出版者:花山文艺出版社

本文以通过十一章的内容,阐述了朱熹家学与师门、出试同安、授延平之学、廷对、鹅湖之会、著书、解经、书院、宦迹等方面,从而展现了作者范仲淹的治学之路和学术成就。同时,通过这些内容的阐述,对于研究古代中国教育制度和学术传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朱熹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