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学与师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4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家学与师门
分类号: B244.75
页数: 7
页码: 7-12
摘要: 本章介绍了朱子(朱熹)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包括他聪明的童年和受到严格教育的青少年时期。文章还讨论了朱松对朱熹的教育重视以及朱熹在三位老师门下学习的情况。朱松临终时托付朱熹给三位老师,并由刘子羽照顾他和他的母亲。文章最后探讨了朱熹对学问的追求,并引用了颜渊和曾参的例子来形容他的人格和学术追求。
关键词: 家庭背景 成长经历 朱熹

内容

朱子,名熹,字仲晦(或元晦)。他在晚年的时候住在建阳一处名为考亭的地方,因而学者们也叫他考亭先生,他谥号文,小名沈郎,小字季延,又称五二。他的祖籍是婺源县松岩里。朱松(字乔年))是他的父亲。朱松成功通过殿试,成了进士,并被委派为尚书郎。在秦桧主张和金议和时,朱松没有同流合污,因而被罢免。学者们尊称他为韦齐先生(朱松的性子比较急,所以就效仿古人通过佩戴熟皮来提醒自己戒骄戒躁,并称自己住的房子为韦齐,希望能够起到自我警示的效果)。朱松担任建州(今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区)政和县尉的时候,就定居在了福建崇安的五夫里,而朱熹就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尤溪县出生。
  朱熹小的时候就十分聪明。四岁那年,他的父亲手指天空告诉他:“这就是天。”谁知他竟问:“天空再往上是什么呢?”朱松十分惊讶。人一定是在心里产生疑问和好奇之后,才会努力学习来解答疑惑。朱熹小的时候就拥有如此强的好奇心理。他五岁进入学堂学习,八岁时就已经开始学《孝经》,他还在书里写道:“要是不这么做,就不算是人。”他曾经和一群孩子一起在沙滩上玩。只有他一个人端正地坐着,用手在沙上画画,仔细一看,才知道他所画的是八卦图。他刚刚学《孟子》的时候,读到“圣人与我们是同类”的时候,心中欣喜万分,他觉得自己是一定可以成为圣贤一般的人。朱松还在世时,朱熹就在家中学习。朱松也是个不一般的人。程颢和程颐二人创下了伊洛理学,并传给了杨文靖公,也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龟山先生(杨文靖,字中立,是今南平市将乐县人)。后来,杨文靖收罗豫章(字彦仲、仲素,同为今南平市人,学者称他为豫章先生,谥号文质)与李延平为徒。这二人得到了龟山先生的真传。朱松则是他们的徒弟。朱松十分仰慕龟山先生的学问,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摒弃了浮于外表的虚浮,一心追求本质,每日认真朗读《大学》与《中庸》这一类的书籍,一心扑在获取知识、锻炼心志上。朱熹在如此重视学识的父亲的熏陶下,品行与器量当然就不同于普通人了。绍兴(宋高宗年号)十三年春,朱松身染重病,那时候,朱熹年仅十四岁,学业也还未完成。
  朱松弥留之际,最记挂的莫过于这件事。因此,他写下了一封亲笔信,把朱熹托付给刘屏山(字彦冲,是刘少传、刘子羽的弟弟)、刘草堂(名为勉之,字致中,白水人,人称草堂先生)以及胡原仲(名宪,今上梅乡人)这三位老师。他对朱熹说:“他们三个人是我的至交,学识渊博,我很敬重他们。在我离世后,你就把他们当成父亲一般对待吧,他们有什么指教,你都要听取。”
  朱松还将家里的大小事情悉数托付给刘屏山的兄长刘子羽。刘子羽就在自己家附近建了一个屋子给朱熹母子居住。朱熹照顾着母亲,迁到此处居住,并谨遵父亲遗愿,在三位老师门下学习。三位老师悉心教育、指导朱熹,将他视作自己的亲子侄。刘草堂还让朱熹与自己的女儿成了亲。朱熹曾经追随刘屏山来到武夷山讲学。武夷山离家远,于是,刘屏山就在半路上修建了一处歇马庄,以便讲学来回路上休息用。刘屏山离世后,朱熹将他的土地田产悉数交给了刘屏山的儿子。刘屏山和刘草堂都早逝,朱熹在他们那里学习的东西并不多,唯独追随胡原仲的时间最久。
  评论
  史书上对朱熹幼年的评价都是聪慧过人,看他所作所为,也确实如此。但是,人在年幼时聪明,长大以后却未必如此。人的天赋仿佛是一颗种子,种子再好也需要依赖人的培育,并非好种子就一定能得到好的果子。
  朱松在做学问上严谨要求自己,在对自己儿子的教育上当然也不会松懈。他临终时,担心的并非未来家里贫苦、孩子还小,而是心系为孩子寻找良师的事,可以说是牢牢把握了根本。在他如此言行的教导下,君子们都预料他的子孙一定能够有所建树。刘屏山、刘草堂以及胡原仲受到朱松的嘱咐,将朱松的嘱托看作是自己的职责,对待已故友人的孩子,如同对待自己的子侄一般。刘子羽还在自家旁边给他们母子建了房子,方便照料。这样真诚待人,实在令人感动。朱松看人也确实很有眼光。
  朱熹字“元晦”,是刘屏山给他取的。取字的时候,他写的词是:“孩子成年取字,是遵从古代礼节。朱家后人朱熹,自小聪慧,德行高尚。如今请求赐予他元晦一字。这字的寓意是:树木的能量积累在根部,而人则在于修身,心中充满精神与智慧。从前曾子夸他的朋友说:满腹学识好像无,知识充盈仿佛无知,不反对别人的看法,此后垂青千古。尽管时间过去很久,对圣贤们的气概进行度量,大概就能明白颜渊的大智若愚。和曾参一同游学,孔子的徒弟里不乏聪颖过人的人,但是谁比得上颜渊呢?自从孔子命徒弟们各自说明自己的志向,颜渊说自己并没太多追求,从不夸大自己功劳的时候起,就一辈子奉行这一准则,从未逾越。尽管他所居住的地方破烂阴暗,但是他的人格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辉,始终如一地贯彻圣人之道。曾参每天对自己进行三次反省。他们想要继承弘扬孔子的学问,就仿佛是车前那飞奔的良驹一样。想要学有所成,我认为可以将这些人作为学习的榜样。”刘屏山对朱熹满怀期望,希望他能步入颜回、曾子之列,而不说别的圣贤,真是对他寄予了厚望。
  起初,朱松曾经路过建阳,并到了考亭,十分喜欢,就在日记里记载道:“考亭这里依山傍水,可以在这里选个地方定居。”宋光宗绍熙二年,朱熹自漳州回到家乡,就移居到了考亭,完成父亲的遗愿。作为一个孝子,朱熹对父母的孝顺竟然无微不至到如此地步。

知识出处

朱子

《朱子》

出版者:花山文艺出版社

本文以通过十一章的内容,阐述了朱熹家学与师门、出试同安、授延平之学、廷对、鹅湖之会、著书、解经、书院、宦迹等方面,从而展现了作者范仲淹的治学之路和学术成就。同时,通过这些内容的阐述,对于研究古代中国教育制度和学术传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