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与考亭书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32
颗粒名称: 朱子与考亭书院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263-267
摘要: 本文作者介绍了考亭村庄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尤其以考亭书院为人所知。这座壮美的书院巍然屹立,以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精美的雕刻而吸引着游客和学者。书院内部的多媒体展示和艺术造景使人们能够生动地了解朱子的生平和他在学术文化方面的成就。
关键词: 朱子 考亭书院 建阳

内容

考亭,建阳城关西门外一个神奇的村庄。一条河流弯弯曲曲,流过村前。河流对岸是青翠欲滴的山脉。河滩上是一片片葡萄园。村庄背负青山,三面环水,景色清幽。如今,一座新建“考亭书院”蔚为大观,尤其是巍然屹立壮美的书院牌坊,为四柱三间五牌楼结构。枋柱间,雕刻有雄狮、麒麟、飞凤、仙鹤等瑞兽祥禽,以及仙居道士等人物形象。石坊造型古朴、器宇轩昂。坊柱精美,宋理宗御笔“考亭书院”,笔力挺拔遒劲,让人回味往日的荣耀和辉煌。考亭新书院参考明万历朱子十三世孙朱世泽所编撰的《考亭志》布局重新规划建设,依托自然地形条件,建成集成殿、道原堂、庆云楼、清邃阁、燕居堂、碑廊。运用艺术造景、多媒体视频、雕塑雕刻、VR实景体验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朱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术文化成就。
  曾有人认为考亭是历史上考试的场所。其实,它既是亭名,又是村名。据传唐末五代战乱时期,北方大家望族纷纷逃难入闽。当时一位名叫黄子稜的士人随父南下,见此地山清水秀,决意留居。赋诗曰:“世上几多名将相,门前谁有此溪山。人过小桥频指点,全家都在画图间。”一家人便在此定居。其父离世后,这位孝子黄端在半山上筑一亭子,“以望其考”,取名为“考亭”。宋代,这里为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以后该地的地名便逐渐演变为“考亭里”。
  考亭成为文化圣地,是与朱松朱子父子联系在一起的。朱松素与考亭学者陈国器等交往甚密。他对考亭山水十分喜爱。离开祖居地徽州婺源,入闽后长期居无定所的他认为,考亭“溪山清遂,可以卜居”,确定将此地作为朱家落籍之地、定居之所。1138年,在朝任职的他与六名官员联名上书,反对秦桧投降议和,被贬官回闽。次年五月,朱松特地带着11岁的儿子朱子,来到建阳考亭,查看地形,访亲问友。父亲对考亭的喜爱和卜居的决定,在年幼的朱子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三年后,郁郁不得志的朱松竟在建州(今建瓯)撒手人寰。14岁的朱子依父嘱随母亲到五夫求学。五年后,朱子铭记父亲以考亭为卜居落籍地的遗训,到临安参加省试,在籍贯栏目即填写“本贯建州建阳县群玉乡三桂里”,并一举进士及第。此后朱熹居“潭溪四十年”,直到绍熙三年(1192年),63岁的朱子遵父遗嘱,在考亭购旧日屋,建竹林精舍,举家定居考亭直至终老。也因此,朱子被尊称为“朱考亭”,考亭村则被誉为与孔子曲阜相媲美的“南闽阙里”“理学名邦”。
  竹林精舍,是朱子创办的第四所也是最后一座书院。此前,朱子在建阳创建了两所书院。第一所书院是建阳的寒泉精舍,在那里他和吕祖谦共同编修了被称为第一部中国哲学著作选集的《近思录》。之后是云谷草堂,在那里他写成大量哲学著作,培养了大批学子。朱子定居考亭建竹林精舍的消息不胫而走,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前来,求学问道。各地学者也纷纷前来切磋学术。一时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因生员日增,学者往来,朱子便将精舍加以扩建,更名为沧州精舍。在沧洲精舍,他与蔡元定、蔡沈、黄榦、陈亮、陈淳等士子高朋论道其中,精研义理,培养了大批人才。仅据考有姓名者至少164人,多来自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各地,连同在寒泉精舍、武夷精舍、云谷精舍的学生至少达500位以上。以当时的规模而言,考亭书院虽不及白鹿洞、岳麓、睢阳、嵩阳四大书院,然而若以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影响而论,考亭集中了当时最优秀最著名的学者,由此形成学术史上持续产生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因此,考亭书院足以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座书院相提并论,甚至是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书院。
  考亭八年,朱子依旧“日夜讲学不止”。这位希望将“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的学者,矢志不渝,诲人不倦。他的讲学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学者如沐春风。可以想见,在“继绝学”的道脉传续中,朱子的鲜活思想注入学子精神血脉之中,增强对“天理良心”的认知认同,知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明白为人处世之道,不断提升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朱子讲学给一颗颗纯洁的心以真切而有力的指导,使他们找到归宿,获得力量,有了人生追求的“修齐治平”的途径目标和宽广境界。
  朱子在考亭,完成了理学思想的最后体系,他朱子刻苦勤奋,呕心沥血,致力于对经典的重新诠释,以毕生精力研究孔子编撰的《五经》和各类典籍,撰写了两千多万字的鸿篇巨制。他编撰《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形成《四书章句集注》,使之成为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新的文化经典。朱子临终还在修改《大学·诚意章》。
  晚年的朱子与来访的辛弃疾、陈亮等切磋学术,游吟唱和。同时注释出版了《楚辞集注》和《韩文考异》,对屈原和韩愈这两位文学巨人的著作作了归纳和整理。《楚辞集注》《诗集传》释词精确、简明易俭,是明清两代家弦户诵的书。
  1959年9月,毛泽东主席邀请张治中将军一起到上海考察,途中谈到朱子著《楚辞集注》时说“这是一部好书”。1972年,毛泽东主席把《楚辞集注》作为国礼赠送给来中国访问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
  皎皎者易污,桡桡者易折。晚年的朱子遇到了他人生最黑暗的时期。与孔子孟子一样,刚正不阿的朱子,虽然愿意把平生所学,特别是“大学之道”教授给君王,但昏庸的赵扩竟听不进去,或者说不接受,更荒谬的事,他竟然听从了韩侂胄等奸臣的挑拨诬陷,把他的学说打成“伪学”,朱子被说成“伪学魁首”,任由韩侂胄推行文化专制打击迫害正直的知识分子。韩侂胄等竟要求处死朱子。
  面对飞来的横祸,朱子镇定自若受馋被谤。他嘲笑朝中奸臣“两枢怒斗闹春池,群绘同声彻晓帷”,他写下《咏岩桂》,借诗中“千林向摇落,此村独毕滋”,赞扬“岁晚独芬芳”的高洁气质和操守。他应学生林用中、林先中等人之邀,到古田等地讲学,写下《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深信朝中黑暗势力的“夜雨”和“风浪”终将平息,他坚持“吾道付沧州”,“且将余日付残编”。
  创新理论的光辉总是抵挡不住的。朱子的思想逐渐被社会接受。1209年,这场历时十年的学术迫害“党禁”终于平反。宋朝廷赐诣朱子曰“文”尊为朱文公。理宗肯定朱子思想“有补于治道”“历万世而无弊”。元代,朱子《四书集注》被朝廷列为国学。他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被颁发太学遵行。明朝以《四书》为科举取士之书。1712年,康熙下诏朱子配祀孔庙“十哲”之列,朱子牌位进入大成殿。康熙称朱子为“集大成而续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朱子生前声名远播,在学界如众星拱月。辞世之后,尽管有人从各个方面提出自己见解,但如同钱穆所言,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只有朱子堪与孔子并提。他矗立中道,无论是尊朱还是攻朱,八百年来学术思想都是围绕朱子学而展开。
  作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朱子对中国文化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经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都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和创新。朱子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诗文受到后人喜爱和追捧。学界公认,考亭朱子代表了孔子之后的文化时代。这个时代是思想奔涌、群星灿烂的时代,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核心的中国士大夫精神形成的时代。朱子构建了中国文化史广阔而深邃的思想画巻,与孔子一道,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的两大精神支柱。
  庆元六年(1200年)二月,重病在身的朱子写了一首绝句:“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他此时从事的“残编”,既有儒家经典《大学》,又有文学总集《楚辞集注》。据朱子门人蔡沈说,直到三月初六,也就是朱熹去世的前三天,朱子还“改《大学•诚意章》……又修《楚辞》一段”。朱子对著述确是做到了死而后已。1200年,朱子在建阳考亭忧愤而死,享年71岁。尽管官府严加控制,仍有数千人为朱子送行。辛弃疾等专程前来为朱子送行,辛弃疾祭文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76岁高龄的陆游则寄来一篇言短情 长的祭文:“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倾长河注东海之泪。”
  考亭村还有一个奇特景观——千年“古樟包佛”。村口一棵巨大的千年古樟,高达三十多米,郁郁葱葱,绿荫覆地。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考亭书院垂直中轴线上,新建了 “朱子观书园”。一方池塘,中轴一 小桥,如一本巨大的打开的书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高度评价朱子,要求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近年来,建阳高度重视朱子文化保护建设,全力推动朱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实施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等五大工程,打造“朱子文化地标”,旨在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和感悟于一体的全国朱子理学文化旅游目的地。
  为弘扬朱子文化,建阳区每年在学校、书院等地广泛开展成年礼、敬师礼、祭祀礼系列主题活动,促进受众感知朱子文化,进而深入了解其精髓,提升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这里终年游客不断。远在美、日、韩及中国港澳台等海内外朱子后裔都会前来祭祀拜谒。朱子所创立的理学思想,已经深深地融入这无边无际的绿水青山,内化为永续生存的基因。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马照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建阳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