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与孝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25
颗粒名称: 朱子与孝道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241-245
摘要: 本文作者介绍了朱松、朱子以及朱子学说中的孝道体现了儒家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孝道既是一种家庭伦理关系的表现,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基础。孝道要求人们尊敬父母、关心家人,并将这种关爱与尊重延伸到社会关系中。朱子将孝道视为一种基本道德原则,认为孝道的实践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 朱子 孝道 朱子学说

内容

“归去来兮岁欲穷,此身天地一宾鸿。明朝等是天涯客,家在大江东复东。”这是朱松1134年冬写下的《将还政和》。这年9月,母亲程氏逝世,百日而窆,朱松为母丁忧。与父亲去世时心情大为不同,那时,“方腊乱,以贫不能归”,故将父亲“葬政和县护国寺侧”。这次母丧丁艰,朱松实际上已把政和作为自己不是故乡的故乡,更让他欣慰的是有“颖悟早慧”十分孝顺的儿子朱子同行。
  朱子“佩苇遵考训”,以先人为榜样,一辈子与孝同行。生平第一部著作就是《诸家祭礼考编》。在儒家那里,孝道是通过礼来表现。孝是事亲观念,礼则是具体仪式和行为准则。它将孝转化为世俗的孝行,把孝道伦常落到实处。祭礼当是最重要的形式之一。朱子称:“某自十四岁而孤,十六而免丧。是时祭祀只依家中旧礼。礼文虽未备,却甚齐整。先妣执祭事甚虔。及某年十七八,方考订得诸家礼,礼文稍备。”束景南先生说,正因朱子如此,“为其后来作祭礼、家礼、古今祭礼之滥觞矣”。
  朱子毕生精力主要放在《四书》的研究上,孝道是其一以贯之的基本思想。他十分推崇张载的《西铭》,以孝的理论逐字逐句阐述其中大义,指出天是父道,地是母道,而人是子道。“推人以之天,即近人明远。”“事亲如事天,即是孝;自此推之,事亲如事天,即仁矣。”由此出发,把天地万物视为“民胞物与”“故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为儒家的孝道思想找到了本体宇宙论的依据,李存山教授说,《西铭解》是朱子成熟时期的重要著作。
  1186年,朱子57岁。他对自己的孝道思想做了一个总结,写成了《孝经刊误》。这篇著作有这几个特点:第一,打破了权威,大胆地将《孝经》前六章合而为一作为经,余下至十八章作为传;第二,实行经传分离,将《孝经》经与传分开,使经具有了哲学的意蕴;第三,开启以“理”说孝的先河,把《孝敬》的积极内容纳入了“理学”的体系,认为孝为“古今共有之理”,孝是理的发用流行,是理的必然要求,理是孝的终极依据,是孝的全部正当性,从而使孝道上升到世界观层面。
  如果我们要用一个字来概括朱子学说,那就是“理”,而朱子一辈子研究的视线却始终离不开一个“孝”字。
  孝道是儒家伦理文化的原点。“百善孝为先。”
  孝,似小实大
  孝很小,小到晨昏间的一声问候;病榻上一次抚摸;游子在外一句信息;清明墓前一炷香火;寂寞祠堂里一块牌位……
  孝,实际很大。大可比天,是天分,是天职,是天理。“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征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朱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敬之所由生也。”“今人将孝悌低看了,‘孝悌之至,通于明神,光于四海,’直是如此。”他还说:“不孝之人,天所不容,地所不载,幽为鬼神所责,明为官法所诛,不可不深戒也。”
  孝的思想形成于周代,发展于春秋战国,及至汉代已运用到治国安邦。朱子不仅赋予这种亲情和道德以天理的光辉,而且阐述了孝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孝为行“仁”之本,“五常百行”之本,可谓“至德要道”。朱子曾用“种苗”和“水流”形象地说明这个原理。“譬如一粒粟,出生为苗。仁是粟,孝悌是苗,便是仁为孝悌之本。”仁与孝是体用关系。“仁孝同源,故孝者必仁,而仁者必孝。”朱子说:“论性,则以仁为孝悌之本,论行仁,则孝悌为仁之本。”“人如水之源,孝悌是水流第一坎,仁民是第二坎,爱物是三坎也。”朱子描绘了从孝出发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境界:“人能孝悌,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好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身正,则家齐国治天下平。”在朱子眼里,孝可以移为忠,移为仁义礼智信,直至内圣外王,直至修齐治平。人人都能尽行孝道。“推爱亲之心以爱人,而无所疾恶,推敬亲之心以敬人,而无所慢易。”“则天下之人皆在吾爱之中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如此,便可实现“孝治天下”。
  孝,似浅实深
  孝很浅,讲的都是大实话,“廿四孝”的故事更把孝道解释得直白通俗。
  孝,实际很深。一句简单的话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的还涉及不少史实。“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说的。朱子引赵歧的解释:“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孟子为什么会说“无后为大”?有专家认为是为舜辩护。因为孟子后面还有一句话:“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读过廿四孝《孝感动天》故事的,都知道舜的生母死后,其父娶了后母,生了个儿子叫象,长大后凶残无比,三人“日以杀舜为事”,但舜对父母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照顾。帝尧闻舜如此大孝,欲把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朱子说:“舜告焉则不得娶,而终于无后矣。告者礼也,不告者权也。犹告,言于告同也。盖权而得中,则不离正矣。”意思是,舜如果把娶娥皇的事报告父母肯定行不通。只能在不违背礼与“无后”之大不孝之间两者相权取其轻。其变通做法等于报告了父母,是正确的,仍然符合孝顺之道,还是事亲之“和”。
  孝,似易实难
  孝很容易,似乎是举手之劳,人皆可为,时皆可行。《说文解字》解释为:“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富贵人家似乎更易如反掌。
  孝,实际上很难,行孝难在它是系统。朱子说:“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对父母孝顺要围绕尊亲、敬亲、悦亲展开,且要循礼周严。就孝道来说,还有事兄、事君、内圣外王、修齐治平、立德、立功、立言,方能光宗耀祖庇荫子孙。行孝似乎贯穿人生始终。
  行孝难在它是恒常。行孝不是三天两头的殷勤,三言两语的甜蜜,而是一以贯之坚持,长年累月奉献,痴迷初衷不改。《论语》中有段孔子与学生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争论颇有意思,宰我认为替父母守丧三年时间未免太长了,守丧一年就够了。孔子反问:“你心里安不安呢?”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就去做吧。”宰我退出,孔子感慨:“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予父母乎!”孔子认为宰我没有真诚的情感啊!小孩生下来三岁才能离开父母怀抱,为父母守丧三年,天下人都是这么做的。难道你宰我就没有受到父母三年照顾吗?孔子反驳弟子的话,当代傅佩荣先生找到了依据。美国医院做了试验——三岁前的孩子需要有一个人以主体的身份去关怀,他的生命力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虽然时代发展了,“守丧三年”并不现实,但父母子女之间存在着永远相互关怀的情感,尽孝当是恒孝。
  行孝难在“色难”。子夏问孝,孔子答曰:“色难。”朱子也认为是这样的:“盖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故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孝要建立在“心至于是而不迁。”孝是血管里涌流出来的自然而然的亲情,是打心里深处发出的至高无上的最高道德指令。
  行孝还难在及时。这是由于生命的无常和无奈决定的。正如著名作家毕淑敏在《孝心无价》一文中所说:“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可惜人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建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