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刻书 “武夷巨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24
颗粒名称: 教学刻书 “武夷巨观”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238-2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在武夷精舍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沿用《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指导学生承担研究课题,编刻图书并发布学术成果。他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判断能力,并通过编纂教材等方式实践学习。武夷精舍后来成为官学,并经历多次重修和扩建,保留了朱子的遗迹和学术传统。
关键词: 朱子 武夷精舍 半亩宫

内容

在这所著名的私办书院中,朱子是如何开展教学活动的呢?
  一是沿用《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子在淳熙七年(1180年)在任南康知军,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所制定。该学规体现了书院教学的根本宗旨和目的,又明确了为学之序和修身、处事、接物之要。故在武夷精舍教学中,朱子仍将其作为精舍诸生从学的规则。
  二是指导学生承担部分研究课题。指导学生承担部分研究课题,是朱子在书院讲学中一贯坚持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武夷精舍,朱子又将此方法继续推行至其教学实践中。如门人黄榦,曾协助朱子编辑和修改《小学》一书。通过编纂教材这一环节提高其从学门人的研究和判断能力。又如《易学启蒙》一书,成书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三月,是朱子为纠正当时学者受现行《周易》文本的影响,产生“缘文生义,穿凿破碎”之弊而撰。此书之写作,由门人蔡元定协助完成。朱子在书中吸收了蔡元定的某些观点和部分研究成果。
  三是编刻图书、发布学术成果。朱子在五夫家居,及建阳寒泉、云谷讲学时期,就有过编纂和刊刻图书的经历。在武夷精舍讲学时期,朱子继续发扬书院刻书的传统,将其编著以及友人的著作刊行于世。如淳熙十一年(1184年),将友人吕祖谦遗作《大事记》刊刻出版。同年,他编纂亡友张栻的《南轩集》四十卷,并为之刊版印行。淳熙十三年(1186年),朱子《易学启蒙》成书,由其门人蔡渊刊刻于建阳。淳熙十三年(1186年)成书的《诗集传》二十卷,次年由蔡元定刊刻于建阳后山,版本学上称为“后山本”,淳熙十四年(1187年)编成《小学》六卷,仍由蔡元定刊行于建阳,封面题“武夷精舍小学之书”。这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最早使用封面的图书。
  朱子去世后,其子朱在、孙朱鉴曾加以扩建,宋末又历经淳祐四年(1244年)、景定二年(1261年)和咸淳四年(1268年)三次重修和扩建。咸淳四年(1268年)十月由宋度宗御书赐额,改名为武夷书院,并设山长一员,徽州休宁人氏程若庸任其职,武夷书院从此成为官学。由官府拨给公田,以赡养学者。
  1290年,在建宁路通判母逢辰的主持下,武夷书院有过一次大修。熊禾那一篇著名的《重建武夷书院疏》“宇宙间三十六名山,地未有如武夷之胜;孔孟后千五百余年,道未有如文公之尊”,就写于这一次大修之后。今武夷山四曲留存的摩崖石刻“至元庚寅之春,剑南母逢辰修创书院。董役者赵必社、安天民、熊禾、詹光祖。彭文甫书”,也是这次大修之后所留下的历史记录。
  元末,武夷书院毁于兵火。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朱子八世孙朱洵、朱澍加以重建,增建朱文公祠,主祀朱子,并以黄榦、蔡元定、刘爚、真德秀配祀。此为“朱门四配”,沿用的是元至元间建阳考亭书院的规制。正德十三年(1518年),巡按御史周鹓清、军御史周震及佥事肖乾元协力策划,命县令王和重修,辟地百余丈,绕以围垣。前竖牌坊,匾刻“武夷书院”。沿着牌坊稍进有楼五楹,名叫高明楼,正中大堂也有楼五楹,两庑各六间。全部构筑轩雅宏丽,并曾置田百亩作为祀事及修缮费用,旁边又建屋数间,择朱子后裔一人,在此负责管理。明万历年间,少司马陈省寓居武夷云窝时也曾修缮过武夷书院。
  清顺治以后,书院又历经几次重修。康熙二十六(1687年),康熙皇帝御笔“学达性天”匾额。清康熙五十六(1717年),闽浙总督觉罗满保捐俸倡修。至此,董天工所说的“武夷之巨观”基本成型。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方彦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南平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