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进退守大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06
颗粒名称: 不问进退守大节
分类号: I267 .1
页数: 5
页码: 186-190
摘要: 本文章记述了明代嘉靖年间,官员李默因支持“礼派”被贬到安徽任地方官员。在任期间,他勤勉为民,修路架桥,兴修水利,受到好评。他回京后担任吏部郎中,继续提出改革建议,并编制了《大明舆地图》。他在守卫京城时表现出色,后被任命为吏部尚书。然而,他的清廉正直引起严党的反感,最终被罢免,流放到陕西。尽管被贬,李默仍以正直和勤奋的作风为人民服务,成为当地的英雄。
关键词: 明代

内容

明嘉靖三年(1524年),京都发生了震惊全国的“左顺门事件”。杨慎等230名大臣跪在左顺门外哭谏,要求年轻皇帝遵从祖训。嘉靖皇帝大怒,出动大批锦衣卫,将他们拖离现场,其中142人被逮捕下狱。皇帝下令,四品以上罚俸,五品以下押至午门外,每人廷杖一百惩处,17位大臣当场殒命,其中就有御史、延平人胡琼。
  原来,明武宗朱厚照殁后无子,大学士杨廷和据祖训,迎立兴献王的长子朱厚熜到北京继位,是为嘉靖皇帝。但15岁的嘉靖并不领情,不肯接受朱厚照为皇考,改称生父为皇叔,于是朝臣们分成对立的两派,并发生了激烈的“大礼仪”之争。在这件事上,嘉靖皇帝尤显倔强,丝毫不肯让步。三年之后杨廷和被迫退休。其子杨慎和一干大臣仍然不肯罢休,最终酿成血案。之后,有司又对在京官员的站队进行了清查。
  时任吏部郎中的李默因为感情偏向“礼派”,对同乡胡琼的死尤为痛惜,而且不愿改变自己的观点,被朝廷轻易找了一条理由贬到安徽,先任宁国同知,后改任通判,成为地方官员的助手。从云端中跌落的李默并不因此而自怨自艾,他利用到基层任职的机会,亲近民间,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地为老百姓办实事。不久,太守去职,新官迟迟未到任。作为通判的李默主动承担起州里的各项事务,修路架桥,兴修水利,博得官民的一致好评。在下放安徽几年后,李默因政绩突出重新回到吏部。
  李默,字时言,号古冲,1499年出生在建宁府建安县高阳里(今属顺昌县高阳乡),是“延平四贤”之一的理学家李侗的裔孙,其家学渊源,自小饱读诗书,志向远大。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22岁的李默考中进士,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是中枢官员的人才库。从这里,李默开始了他长达38年却不平坦的官宦生涯。
  嘉靖元年(1522年),李默任户部主事,负责考核户部及所属官员的品行和政绩。李默的才华和干练,让他很快在同僚中脱颖而出,不久即升任兵部员外郎。这时候,北方重镇大同军营由于管理不善发生了士兵闹事,加之兵部侍郎胡瓒处置不当,引起哗变。兵部紧急调派李默前往。李默显示了他老成持重的办事风格,他深入军营,耐心听取士兵的倾诉,并协调各方妥善解决,平息了一触即发、将要发生的兵变。回京后,李默以功升迁吏部郎中。任中,李默积极条陈地方事宜,提出许多有益建议。他对山川地理很有兴趣,多方搜集资料,编有《大明舆地图》。他在地图中详解地方物产、形势要害、屯兵位置。就在这张地图中,标明了钓鱼岛属于中国。嘉靖皇帝看到地图,予以嘉勉,并指示作为重要文献交内阁保存备用。
  嘉靖一朝,边患日益严重。北方有虎视眈眈的蒙古草原部落,时而进犯;南方有日趋猖獗的倭寇海盗,不断滋事。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秋,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出兵侵犯中原,兵锋越过长城,一部进逼京都。由于当时大量军队都被派往边境驻防,京城内统共就只有四五万军人,而且大多是老弱病残者。嘉靖无奈,下令文武大臣,每13人负责守卫一个城门。时任吏部侍郎的李默奉命率五千士兵守卫正阳门。强敌当前而又缺兵少将,该如何应对呢?李默审时度势,将周边街坊里年轻力壮的百姓组织起来,叫作“苍头军”,发给武器,让他们和军队一起守城。正阳门城楼上军容雄壮、旌旗飘扬,蒙古军望而却步。李默沉稳的应对能力得到嘉靖皇帝的赏识。
  第二年,吏部尚书夏邦谟退休,李默接任尚书职务,这打破了四十多年来未有侍郎直接升任尚书的循例。吏部尚书掌管一朝大臣的升迁任用,位高权重,但也时时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李默坚持任人唯贤、唯德是举的原则,推行“进贤拔滞,澄清吏治”的举措,给黑幕重重的朝政吹进一缕清风。
  嘉靖皇帝平时不上朝直接处理政事,而是终日沉浸在道家的修玄斋醮之中,朝政由几位内阁大学士主持。此时,严嵩出任内阁大学士,严嵩很看重人际关系,比如他是江西人,江西籍的官员便和他走得很近,并得到实惠。朝中一些官员也都想方设法投靠他,渐渐结成同声连气的一党。而李默尤其厌恶在官场上结党营私,想通过主持吏部之机革除弊端。但李默的做法很快就招致朝中严嵩一党的激烈反对。这年秋天,辽东巡抚出缺。李默拒绝了严党推荐的人选,他经过考察,主张由布政使张臬继任。由于张臬一向不与严党同流合污,主持内阁的严嵩极为恼火,指使人诬奏李默“不堪”吏部任。嘉靖皇帝听信谗言,将李默削职为民,改由严党中的万镗出任尚书。但一年后,万镗即犯事被免。嘉靖皇帝又想起一身清白、做事公正的李默,御批复用李默为吏部尚书。而且为了安抚李默,嘉靖特地在御书上褒以“忠好”的评价,命“入直西内,赐直庐,许苑中乘马”,给予许多优待。不久,“寻进太子少保。未几,复命兼翰林学士”。皇帝如此重视李默,加深了严嵩一党对李默的嫉恨和迫害。这时,不少同僚都劝李默要明哲保身,见好就收,不要和位高权重的严嵩直接对抗。李默却这样回答:“吾备位公卿,年几六十尚复何求?”他已将自己的个人得失置之度外。他不仅自己坚决抵制严嵩及其一伙人结党营私,而且告诫部属不可与他们为伍。
  严嵩一帮人视李默为绊脚石,于是李默与严党之间的斗争也愈加激烈。先是给事中梁梦龙以“废法行私”的罪名弹劾李默,李默上章自辩,并表明自己坚持原则的立场。嘉靖皇帝以“安心供职,以副简任”来安抚他。李默的地位没有动摇。
  但风暴还是来了,而且还是无法躲过的特大风暴。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默主持的吏部会同周延主持的都察院考察全国各地百官。这次外出考察,李默秉公办事,“戒门下,谢宾客,同直大臣亦不得燕见”,对不称职的官员,依情处理,或降职调用,或致仕闲住。不少严党人物受到处置。这时,李默与严嵩的心腹赵文华的矛盾也达到了白热化。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大举进犯江浙。在严嵩的举荐下,皇帝派工部侍郎赵文华到浙江视师。赵文华本无军事才能,到浙江只是一味欺凌官员,搜括财物。总督张经对赵文华极为鄙视,由此种下祸根。赵文华下令张经进兵,张经不理会。赵文华以张经不听军令,上疏弹劾他。不久,张经在王江泾大败倭寇。赵文华却谎报军情,诬告张经因为自己是福建人,不愿与倭人结仇,以致“养寇失机”。嘉靖大怒,下诏将打了胜仗的张经逮捕,旋即杀害。当时朝中大臣对赵文华的“恣睢暴戾”虽然不满,但多因严嵩的关系,不敢与他公开对抗,唯独李默“以盛气折之”。作为张经的同乡好友,李默对张经的屈死十分同情,对赵文华的所作所为,更是视之如仇。
  张经死了,但继任张经为总督的周珫、杨宜皆庸碌之人,致使江浙前线防不胜防,屡战屡败。于是,东南倭患问题成了严嵩和李默对抗的焦点。用何人为督抚,以何人为主将,双方严重对立。
  赵文华下手了,他这次上疏弹劾李默,罪名有二:一是诽谤皇帝。李默曾主持部试入选,试题中有“汉武、唐宪成以英睿兴盛业,晚节乃为任用匪人所败”等语,赵文华认为,这是在有意讥谤当今皇帝,罪莫大焉。二是干扰江浙督抚用人,致使所用非人,东南涂炭,倭寇猖獗。将倭寇未灭的罪责完全推到李默身上。
  嘉靖皇帝览疏大怒。刚愎自用的嘉靖皇帝容不得大臣有半点异议,讥谤之人,岂能放过。而东南倭患一向是嘉靖的心病。吏部选人用人,李默自然责任难脱。嘉靖当即下令将李默下狱,并判处斩刑。但未及行刑,李默已病死狱中。
  八年后,即1566年,生性多疑且刚愎自用的嘉靖皇帝去世,隆庆皇帝继位。南京给事中岑用宾等人上疏为李默申冤。经过复查,李默冤案得以平反昭雪,“复默官,予祭葬”。万历二年(1574年),追赠李默为太子少保,谥号“文慰”。《明史》这样评价李默:“博雅有才辨,以气自豪……有所恃,不附嵩。凡有诠除,与争可否。气甚壮。”气甚壮,恰是李默刚正不阿形象的最好写照。透过这寥寥的文字,我们依稀可以看到一位从闽地大山里走出的书生,站立在四百多年前的国家殿堂之上,昂起脖颈,挺着脊梁,身影孤独而坚强。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文山
责任者
李默
相关人物
明代
相关人物
“左顺门事件”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