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精神和教育思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05
颗粒名称: 治学精神和教育思想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184-1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罗从彦是一位非常勤奋求学的学者,他以艰苦刻厉的态度对待学习,几十年如一日地发奋读书和著述。他不畏艰辛,不断追求学问,甚至变卖田产、步行千里寻求学问的机会。
关键词: 罗从彦 教育思想 沙县

内容

罗从彦对学习求道至专至诚,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刻厉,笃志求道”,发奋读书,发奋著书。他变卖田产,裹粮步行千里前往洛阳求学于程颐;杨时在将乐为了守制而在含云寺办学,罗从彦两度徒步往将乐求教于杨时;杨时在萧山任职时,罗从彦又徒步前往问候、求教。他孜孜以求,时时知不足。据载,他从学杨时三日却“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此一生矣!’”’。从罗从彦在罗姓家族书堂壁上留下的一段话,足见其对学习的态度和重视:“吾家自祖宗流传以来,一段清白之气不可不培。盖金帛虽多,积之数十年必散;田宇虽广,遗之数十代亦亡。孰若残书数卷,贻之吾子吾孙,世世可以习读不朽,又孰若灵心一点,传之吾子吾孙,可以受用不尽。登斯堂者,各宜猛省!”他这种视数卷残书胜于荣华富贵的思想对二代弟子李侗、朱子影响甚深。
  因他“严毅清苦,笃志求道”而以“潜思力行,任重诣极”著称,“独得龟山(杨时)不传之秘。”他在杨时的一千多个学生中“最无气焰,而传道卒赖之”。
  罗从彦十分重视教育。其师徒三代一脉相承,罗从彦到了家徒四壁、“踽踽复凉凉”的地步,也不忘求道、著书;李侗一生不曾出仕,到了“饮食或不充”的境况,仍“怡然自得”,结庐山中,设馆授徒;朱子虽仕途顺利,却屡屡辞官归里,创建书馆,聚众讲学。他认为学识、操行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由门第出身决定的。他说:“自古德泽最厚莫如尧舜,向使德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这就是说学识操行、聪明才智是不能遗传的,否则尧舜子孙均成圣人了。
  朱子这样评价罗从彦:“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清代学者张伯行说:“先生居三传之中,一脉渊源自然有自,亦如河之由积石历龙门以东注也,其承先启后之功岂不伟哉!”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爱枝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沙县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