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奥学清节罗从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02
颗粒名称:
奥学清节罗从彦
分类号:
B244.7
页数:
6
页码:
180-1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豫章祠是位于沙县城西洞天岩的一座纪念祠,用于纪念罗从彦。它包含了颜乐斋、寄傲轩、濯缨亭、邀月台等建筑,与洞天岩的美丽景色相得益彰,也是罗从彦的藏修之地。
关键词:
豫章祠
罗从彦
沙县
内容
从豫章祠说起
罗从彦其纪念祠修建于故居处,在沙县城西洞天岩,有颜乐斋、寄傲轩、濯缨亭、邀月台等建筑,与洞天岩的旖旎风光连成一体,还是罗先生的藏修地。
豫章祠原址在洞天岩西麓,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始建。此后多次毁建和迁建。现存的豫章祠重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站在祠前,我看到了檐下正中横匾“豫章贤祠”,下横梁又有一匾“罗从彦纪念馆”,为沙县籍老红军、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张廷发将军所书。
进得祠来,在中轴线上,由前向后依次为牌坊、门屋、院子(天井)、正厅,两侧为廊庑。规制齐整,简朴美观。两边廊庑有图文说明,介绍罗从彦的生平著作及其在闽学中的地位“承杨传李启朱”,即承接杨时,传授李侗,启发朱熹,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个评论出自宋礼部祭文:“上传伊洛,下授延平,斯人一脉,万古是师。”还有一幅孔庙内景照片,有罗从彦从祀孔庙的牌位。
正厅正中有罗从彦全身塑像。祠内还保存着元至正年间罗从彦的灵牌一块以及历代名人题匾数块,其中有康熙帝的御笔“奥学清节”。正厅楹联满目,很显气象,询问是否原物遗存,答,联词是,书法不是。细看,与罗先生精神颇合,便录于此:“宣扬先德留芳远,佑启后贤世泽长”“静参气象涵心性,默处山林蕴德文”“警策文章尊尧是录,穷研学术济世有怀”“严毅力行涵茹今古,澄心默坐体察人天”“清节正人存德泽,文章济世绍书香”。
看了一圈,深感历史的公正,是先贤,后辈总会以各种方式予以纪念,或立祠,或修纪念堂,或题匾,或书写对联,去赞扬他们的精神、品格、事业的建树,抒发崇敬之情,表达学习、继承和发扬的情怀和决心。
罗从彦数试不第,宋绍兴二年(1132年),朝廷以特科进士让他出任广东博罗县主簿;宋嘉定六年(1213年),延平(今南平)太守刘允济将《遵尧录》进献朝廷,并为之请谥;宋淳祐七年(1247年),朝廷赐罗从彦谥号“文质”。《谥义》称:道德博厚曰文;言行相应曰质。公师友渊源,洞明天理,可谓道德博厚矣;清介绝俗,著书有闻,可谓言行相应矣。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罗从彦从祀文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为罗从彦祠堂题写祠额:“奥学清节”。
尽管罗从彦从事的是理论建树和传播,一般民众未必知晓,但历史给了他应有的地位和评价。1997年该祠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遵尧录》一书著于宋宣和之末,金人南侵,北宋王朝摇摇欲坠之时,充分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罗从彦认为必须效法先王,正纲纪以挽颓势。他在自序中先赞美宋前期:“一祖开基,三宗绍述,其精神之运、心术之动,见于纲纪法治者,沛乎大醇,皆足以追配先王之盛。”他从维护君主出发,对照尧舜先王溥仁心泽惠于民之言行为准绳,论述了宋前期君王之为君之道。他提出:君王须正心修身。他举了太祖和太宗的三个例子。一是太祖把自己卧室之门洞开,谓左右:“比如我心小有邪曲,人皆见之耳。”豫章先生评论曰:“人君者天下之表,若自心正,则天下正矣,自心邪曲,何以正天下……夫辟四门,明四目,达四德,尧舜之道也。”二是太祖射猎,马失前蹄,被掀摔地,竟怒杀坐骑。过后自悔,自谓有错。豫章先生认为太祖不掩饰过错,勇于纠正,正是可为后王取法。三是一个节镇官好打猎,左右以此奉迎,献鹰犬讨好等,结果放任了属下,竟借其名侵扰军民。太宗以此为鉴,说:“人君当淡然无欲,不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邪无自入焉。”豫章先生称赞:太宗能见到这一点,可见善知为君之道了。正心修身是古今概莫能外的为君为政之真理,故而豫章先生极为推崇。
君王须诚意纳谏。他也举了几个例子:一是按祖制应是有功者赏,有过者罚。但因为功者是皇上不喜之人,不予进。臣子力辩:“赏者圣人之所以劝善,罚者圣人之所以惩罚,爵赏刑罚,乃天下之爵赏刑惩,非陛下之爵赏刑罚也,陛下岂得自专之耶?”帝怒,拂袖而去,臣子追随,直至内宫门外,站着不走。豫章先生评曰:“赏罚者,人主之大柄也。赏所以劝功,罚所以惩罪,天下共之。太祖时,臣僚有功当进官,此天下之大公也。帝不喜其人欲勿进,此蔽于私者也。”二是太祖在后花园持弓弹雀,有臣子要急奏。太祖一看并非紧急,便怒责来人。奏事臣答:总比弹雀要紧吧。结果被打落两颗牙齿。臣子拾起被打落的牙齿放进口袋,太祖说,莫非你想以此控告朕?答:不敢,自有史官记叙。太祖缓过气来,反倒犒劳了这位臣子。豫章先生认为,君主有过失,臣子不应缄默,“史官会记载”就是对君王的很好的提醒。
君王应讲究用人之道,知人善任。豫章先生提出三条原则:一是在德才关系上,主张把德放在第一位,反对“贪人之才,而不究其德”“古之用人,以德器为先,才大而德不足,只为累耳”;其次,他强调用人的严肃性和坚定性,提出“人主于宰相,疑则勿任,任则勿疑”;第三,主张全面考察人才,但反对求全责备,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才各有所用,自非大贤不可责任”。又举例阐释,其中有宋太宗任用吕端一例。当时擢吕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诏端曰:“庙堂之上固无虚授,但能进贤退不肖,便为称职,卿宜勉之。”但因任用太晚,奏对时常遭到同僚异议。宋太宗诏曰:“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奏闻。”豫章先生评说:“宰相之任在乎登进贤才,黜远庸侫,而总其纲目,万事自理。故曰天子择宰相,宰相择百官,非才之人不可虚授,其言是己。”认为太宗既信任吕端,就应给他创造能放手大胆地工作的良好环境。
君王应树立民为邦本之仁心,勤政爱民。豫章先生举了两处受灾情况。一是杨泗之灾,饥民饿死不少。户部侍郎实地巡查后返朝上奏,建议将军储粮食贷给饥民度荒,秋后再收回新粮,认为朝廷体恤百姓,百姓也会倾力奋耕。太祖采纳,便命令把军粮贷给饥民。豫章先生说,“人君之所以有天下者,以其有民也。民之所恃以为养者,民以有食也。所以为安者,以有兵也。”认为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人民要有粮食方能生存,但也须有军队保护,方能安居乐业,而军队的用粮则取之于民。他把国家与人民、人民与军队、军队与国家等诸种关系说得很辩证,很朴实,很透彻。二是宋天圣七年(1029年),契丹饥荒,流民过界河,监司以闻。帝谓辅臣曰:“彼虽境外之民,皆朕赤子也,盍多方拯救之。”乃诏契丹流民所过,人给米两斗分送。
罗从彦一生中只有三年任县主簿,还是因他屡试不第而得特科进士,大约朝廷也看在他自学成才分上给予的鼓励。可他一介书生,对时局、对朝政十分洞明,无比牵挂,直言不讳地告知为君者该如何,为臣者应怎样,真是匹夫有责,匹夫尽责!
罗从彦坚持天理观、唯物观:反对天人感应说,驳斥了“天降天书”“日食应天”“梦中托生”等说法。他认定内因为主事物的变化皆因心发起。他从自然界现象说到人,说到朝政,说到社会形势,认为“人之作气,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由此讲到政治形势的变化,认为“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以析祸福相依,观察国家治乱。他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并通过大量史实分析印证祸福相依的规律,深感何人当政,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治乱。指出“奸邪之人乱国政……庸鄙之士弱国势”就是祸;相反,“得贤则天下治”就是福。
“三爱”教化的道德观
道德教化是罗从彦道德观的重要内容。他这样表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或朝廷不务教化,而责士人之廉耻;士人不尚廉耻,而望风俗之美,其可得乎?”他把朝廷的道德教化、士人的廉耻观念和天下百姓能有美好的风俗联系在一起,而以朝廷的道德教化为核心和根本。
他又具体地把仁义礼智作为规范道德的全部含义。他解释说:“仁义礼智,所以为立身之本,而缺一不可。故孟子以恻隐之心为仁之端,而无恻隐之心则非人;以羞恶之心为义之端,而无羞恶之心则非人;以辞让之心为礼之端,而无辞让之心则非人;以是非之心为智之端,而无是非之心则非人。”
同时,豫章先生又把“名节忠义”“正直厚道”与“仁义礼智”相互补充,这主要是针对“立朝之士”,说“立朝之士,当爱君如爱父,爱国如爱家,爱民如爱子。然三者,未尝不相赖也。凡人爱君则必爱国,爱国则必爱民,未有以君为心而不以民为心者”。
爱君,爱国,爱民,这是一幅十分和谐美好的社会情景图。从君王到“立朝之士”到普通民众,各守道德规范,各安其位,能不清明盛世?!
治学精神和教育思想
罗从彦对学习求道至专至诚,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刻厉,笃志求道”,发奋读书,发奋著书。他变卖田产,裹粮步行千里前往洛阳求学于程颐;杨时在将乐为了守制而在含云寺办学,罗从彦两度徒步往将乐求教于杨时;杨时在萧山任职时,罗从彦又徒步前往问候、求教。他孜孜以求,时时知不足。据载,他从学杨时三日却“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此一生矣!’”’。从罗从彦在罗姓家族书堂壁上留下的一段话,足见其对学习的态度和重视:“吾家自祖宗流传以来,一段清白之气不可不培。盖金帛虽多,积之数十年必散;田宇虽广,遗之数十代亦亡。孰若残书数卷,贻之吾子吾孙,世世可以习读不朽,又孰若灵心一点,传之吾子吾孙,可以受用不尽。登斯堂者,各宜猛省!”他这种视数卷残书胜于荣华富贵的思想对二代弟子李侗、朱子影响甚深。
因他“严毅清苦,笃志求道”而以“潜思力行,任重诣极”著称,“独得龟山(杨时)不传之秘。”他在杨时的一千多个学生中“最无气焰,而传道卒赖之”。
罗从彦十分重视教育。其师徒三代一脉相承,罗从彦到了家徒四壁、“踽踽复凉凉”的地步,也不忘求道、著书;李侗一生不曾出仕,到了“饮食或不充”的境况,仍“怡然自得”,结庐山中,设馆授徒;朱子虽仕途顺利,却屡屡辞官归里,创建书馆,聚众讲学。他认为学识、操行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由门第出身决定的。他说:“自古德泽最厚莫如尧舜,向使德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这就是说学识操行、聪明才智是不能遗传的,否则尧舜子孙均成圣人了。
朱子这样评价罗从彦:“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清代学者张伯行说:“先生居三传之中,一脉渊源自然有自,亦如河之由积石历龙门以东注也,其承先启后之功岂不伟哉!”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爱枝
责任者
罗从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沙县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