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学清节罗从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202
颗粒名称: 奥学清节罗从彦
分类号: B244.7
页数: 6
页码: 180-1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豫章祠是位于沙县城西洞天岩的一座纪念祠,用于纪念罗从彦。它包含了颜乐斋、寄傲轩、濯缨亭、邀月台等建筑,与洞天岩的美丽景色相得益彰,也是罗从彦的藏修之地。
关键词: 豫章祠 罗从彦 沙县

内容

从豫章祠说起
  罗从彦其纪念祠修建于故居处,在沙县城西洞天岩,有颜乐斋、寄傲轩、濯缨亭、邀月台等建筑,与洞天岩的旖旎风光连成一体,还是罗先生的藏修地。
  豫章祠原址在洞天岩西麓,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始建。此后多次毁建和迁建。现存的豫章祠重建于明崇祯六年(163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站在祠前,我看到了檐下正中横匾“豫章贤祠”,下横梁又有一匾“罗从彦纪念馆”,为沙县籍老红军、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张廷发将军所书。
  进得祠来,在中轴线上,由前向后依次为牌坊、门屋、院子(天井)、正厅,两侧为廊庑。规制齐整,简朴美观。两边廊庑有图文说明,介绍罗从彦的生平著作及其在闽学中的地位“承杨传李启朱”,即承接杨时,传授李侗,启发朱熹,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个评论出自宋礼部祭文:“上传伊洛,下授延平,斯人一脉,万古是师。”还有一幅孔庙内景照片,有罗从彦从祀孔庙的牌位。
  正厅正中有罗从彦全身塑像。祠内还保存着元至正年间罗从彦的灵牌一块以及历代名人题匾数块,其中有康熙帝的御笔“奥学清节”。正厅楹联满目,很显气象,询问是否原物遗存,答,联词是,书法不是。细看,与罗先生精神颇合,便录于此:“宣扬先德留芳远,佑启后贤世泽长”“静参气象涵心性,默处山林蕴德文”“警策文章尊尧是录,穷研学术济世有怀”“严毅力行涵茹今古,澄心默坐体察人天”“清节正人存德泽,文章济世绍书香”。
  看了一圈,深感历史的公正,是先贤,后辈总会以各种方式予以纪念,或立祠,或修纪念堂,或题匾,或书写对联,去赞扬他们的精神、品格、事业的建树,抒发崇敬之情,表达学习、继承和发扬的情怀和决心。
  罗从彦数试不第,宋绍兴二年(1132年),朝廷以特科进士让他出任广东博罗县主簿;宋嘉定六年(1213年),延平(今南平)太守刘允济将《遵尧录》进献朝廷,并为之请谥;宋淳祐七年(1247年),朝廷赐罗从彦谥号“文质”。《谥义》称:道德博厚曰文;言行相应曰质。公师友渊源,洞明天理,可谓道德博厚矣;清介绝俗,著书有闻,可谓言行相应矣。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罗从彦从祀文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为罗从彦祠堂题写祠额:“奥学清节”。
  尽管罗从彦从事的是理论建树和传播,一般民众未必知晓,但历史给了他应有的地位和评价。1997年该祠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遵尧录》一书著于宋宣和之末,金人南侵,北宋王朝摇摇欲坠之时,充分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罗从彦认为必须效法先王,正纲纪以挽颓势。他在自序中先赞美宋前期:“一祖开基,三宗绍述,其精神之运、心术之动,见于纲纪法治者,沛乎大醇,皆足以追配先王之盛。”他从维护君主出发,对照尧舜先王溥仁心泽惠于民之言行为准绳,论述了宋前期君王之为君之道。他提出:君王须正心修身。他举了太祖和太宗的三个例子。一是太祖把自己卧室之门洞开,谓左右:“比如我心小有邪曲,人皆见之耳。”豫章先生评论曰:“人君者天下之表,若自心正,则天下正矣,自心邪曲,何以正天下……夫辟四门,明四目,达四德,尧舜之道也。”二是太祖射猎,马失前蹄,被掀摔地,竟怒杀坐骑。过后自悔,自谓有错。豫章先生认为太祖不掩饰过错,勇于纠正,正是可为后王取法。三是一个节镇官好打猎,左右以此奉迎,献鹰犬讨好等,结果放任了属下,竟借其名侵扰军民。太宗以此为鉴,说:“人君当淡然无欲,不使嗜好形见于外,则奸邪无自入焉。”豫章先生称赞:太宗能见到这一点,可见善知为君之道了。正心修身是古今概莫能外的为君为政之真理,故而豫章先生极为推崇。
  君王须诚意纳谏。他也举了几个例子:一是按祖制应是有功者赏,有过者罚。但因为功者是皇上不喜之人,不予进。臣子力辩:“赏者圣人之所以劝善,罚者圣人之所以惩罚,爵赏刑罚,乃天下之爵赏刑惩,非陛下之爵赏刑罚也,陛下岂得自专之耶?”帝怒,拂袖而去,臣子追随,直至内宫门外,站着不走。豫章先生评曰:“赏罚者,人主之大柄也。赏所以劝功,罚所以惩罪,天下共之。太祖时,臣僚有功当进官,此天下之大公也。帝不喜其人欲勿进,此蔽于私者也。”二是太祖在后花园持弓弹雀,有臣子要急奏。太祖一看并非紧急,便怒责来人。奏事臣答:总比弹雀要紧吧。结果被打落两颗牙齿。臣子拾起被打落的牙齿放进口袋,太祖说,莫非你想以此控告朕?答:不敢,自有史官记叙。太祖缓过气来,反倒犒劳了这位臣子。豫章先生认为,君主有过失,臣子不应缄默,“史官会记载”就是对君王的很好的提醒。
  君王应讲究用人之道,知人善任。豫章先生提出三条原则:一是在德才关系上,主张把德放在第一位,反对“贪人之才,而不究其德”“古之用人,以德器为先,才大而德不足,只为累耳”;其次,他强调用人的严肃性和坚定性,提出“人主于宰相,疑则勿任,任则勿疑”;第三,主张全面考察人才,但反对求全责备,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才各有所用,自非大贤不可责任”。又举例阐释,其中有宋太宗任用吕端一例。当时擢吕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帝诏端曰:“庙堂之上固无虚授,但能进贤退不肖,便为称职,卿宜勉之。”但因任用太晚,奏对时常遭到同僚异议。宋太宗诏曰:“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奏闻。”豫章先生评说:“宰相之任在乎登进贤才,黜远庸侫,而总其纲目,万事自理。故曰天子择宰相,宰相择百官,非才之人不可虚授,其言是己。”认为太宗既信任吕端,就应给他创造能放手大胆地工作的良好环境。
  君王应树立民为邦本之仁心,勤政爱民。豫章先生举了两处受灾情况。一是杨泗之灾,饥民饿死不少。户部侍郎实地巡查后返朝上奏,建议将军储粮食贷给饥民度荒,秋后再收回新粮,认为朝廷体恤百姓,百姓也会倾力奋耕。太祖采纳,便命令把军粮贷给饥民。豫章先生说,“人君之所以有天下者,以其有民也。民之所恃以为养者,民以有食也。所以为安者,以有兵也。”认为国家是由人民组成的,人民要有粮食方能生存,但也须有军队保护,方能安居乐业,而军队的用粮则取之于民。他把国家与人民、人民与军队、军队与国家等诸种关系说得很辩证,很朴实,很透彻。二是宋天圣七年(1029年),契丹饥荒,流民过界河,监司以闻。帝谓辅臣曰:“彼虽境外之民,皆朕赤子也,盍多方拯救之。”乃诏契丹流民所过,人给米两斗分送。
  罗从彦一生中只有三年任县主簿,还是因他屡试不第而得特科进士,大约朝廷也看在他自学成才分上给予的鼓励。可他一介书生,对时局、对朝政十分洞明,无比牵挂,直言不讳地告知为君者该如何,为臣者应怎样,真是匹夫有责,匹夫尽责!
  罗从彦坚持天理观、唯物观:反对天人感应说,驳斥了“天降天书”“日食应天”“梦中托生”等说法。他认定内因为主事物的变化皆因心发起。他从自然界现象说到人,说到朝政,说到社会形势,认为“人之作气,寒暑易侵;木之伤心,则风雨易折”。由此讲到政治形势的变化,认为“天下之变,不起于四方,而起于朝廷”,以析祸福相依,观察国家治乱。他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并通过大量史实分析印证祸福相依的规律,深感何人当政,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治乱。指出“奸邪之人乱国政……庸鄙之士弱国势”就是祸;相反,“得贤则天下治”就是福。
  “三爱”教化的道德观
  道德教化是罗从彦道德观的重要内容。他这样表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或朝廷不务教化,而责士人之廉耻;士人不尚廉耻,而望风俗之美,其可得乎?”他把朝廷的道德教化、士人的廉耻观念和天下百姓能有美好的风俗联系在一起,而以朝廷的道德教化为核心和根本。
  他又具体地把仁义礼智作为规范道德的全部含义。他解释说:“仁义礼智,所以为立身之本,而缺一不可。故孟子以恻隐之心为仁之端,而无恻隐之心则非人;以羞恶之心为义之端,而无羞恶之心则非人;以辞让之心为礼之端,而无辞让之心则非人;以是非之心为智之端,而无是非之心则非人。”
  同时,豫章先生又把“名节忠义”“正直厚道”与“仁义礼智”相互补充,这主要是针对“立朝之士”,说“立朝之士,当爱君如爱父,爱国如爱家,爱民如爱子。然三者,未尝不相赖也。凡人爱君则必爱国,爱国则必爱民,未有以君为心而不以民为心者”。
  爱君,爱国,爱民,这是一幅十分和谐美好的社会情景图。从君王到“立朝之士”到普通民众,各守道德规范,各安其位,能不清明盛世?!
  治学精神和教育思想
  罗从彦对学习求道至专至诚,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刻厉,笃志求道”,发奋读书,发奋著书。他变卖田产,裹粮步行千里前往洛阳求学于程颐;杨时在将乐为了守制而在含云寺办学,罗从彦两度徒步往将乐求教于杨时;杨时在萧山任职时,罗从彦又徒步前往问候、求教。他孜孜以求,时时知不足。据载,他从学杨时三日却“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此一生矣!’”’。从罗从彦在罗姓家族书堂壁上留下的一段话,足见其对学习的态度和重视:“吾家自祖宗流传以来,一段清白之气不可不培。盖金帛虽多,积之数十年必散;田宇虽广,遗之数十代亦亡。孰若残书数卷,贻之吾子吾孙,世世可以习读不朽,又孰若灵心一点,传之吾子吾孙,可以受用不尽。登斯堂者,各宜猛省!”他这种视数卷残书胜于荣华富贵的思想对二代弟子李侗、朱子影响甚深。
  因他“严毅清苦,笃志求道”而以“潜思力行,任重诣极”著称,“独得龟山(杨时)不传之秘。”他在杨时的一千多个学生中“最无气焰,而传道卒赖之”。
  罗从彦十分重视教育。其师徒三代一脉相承,罗从彦到了家徒四壁、“踽踽复凉凉”的地步,也不忘求道、著书;李侗一生不曾出仕,到了“饮食或不充”的境况,仍“怡然自得”,结庐山中,设馆授徒;朱子虽仕途顺利,却屡屡辞官归里,创建书馆,聚众讲学。他认为学识、操行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由门第出身决定的。他说:“自古德泽最厚莫如尧舜,向使德可恃,则尧舜必传其子。”这就是说学识操行、聪明才智是不能遗传的,否则尧舜子孙均成圣人了。
  朱子这样评价罗从彦:“龟山倡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仲素,一人而已。”清代学者张伯行说:“先生居三传之中,一脉渊源自然有自,亦如河之由积石历龙门以东注也,其承先启后之功岂不伟哉!”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爱枝
责任者
罗从彦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沙县区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