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学四贤”与明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196
颗粒名称: “闽学四贤”与明溪
分类号: I267 .1
页数: 8
页码: 159-166
摘要: 本文章记述了闽学四贤是指北宋时期的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四人,他们都曾在福建讲学,对后来的理学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朱熹誉为中国历史上“特拈出一个‘敬’字,专去言之”,是儒家学派之正统。在明溪县,有许多纪念“闽学四贤”的设施和活动,如“德星坊”、“棂星门”、“四贤堂”等,对明溪县教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闽学四贤 明溪县 朱子

内容

闽学源于“二程”洛学,由杨时南传,罗从彦承之,传之李侗,再传至朱子“集大成”。这四位道统相继、思想相承的理学大家又均为福建人,合称“闽学四贤”。
  闽学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思想缜密。杨时、罗从彦、李侗、朱子四人,皆学问渊博,道德高尚,爱国爱民,令人景仰。特别是朱子,是中国历史上仅次于孔子、孟子的伟大思想家,至于一些负面传闻,全为韩侂胄、唐仲友等奸臣酷吏捏造的谎言,历史上早已澄清。
  先简要介绍一下“四贤”。杨时(1053—1135年),字中立,号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进士,历任右谏议大夫、国子祭酒、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职。谥文靖,被誉为“闽学鼻祖”,著有《二程粹言》《龟山集》等,明弘治八年从祀孔庙。罗从彦(1072—1135年),字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谥文质,著有《豫章文集》,明万历四十二年从祀孔庙。李侗(1093—1163年),字愿中,学者称延平先生,著有《李延平集》,明万历四十二年从祀孔庙。
  再简要介绍一下明溪县的建制沿革。明溪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明成化六年(1470年),析清流县归上、归下里,宁化县柳杨、下觉里,将乐县兴善、中和里,沙县沙阳里置归化县(至成化八年才划拨完毕)。1933年更名明溪县。1940年吉口、岩前一带划归新设立的三元县(今三明市三元区)。虽然明溪是一个山区人口小县,建县历史不长,但“闽学四贤”与明溪都有密切关系。
  二
  杨时,生长于今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龙湖宋代属将乐县,明代明溪建县时,包括龙湖在内的将乐县兴善里划给归化县管辖,所以《宋史·杨时传》等过去许多书籍和文章写杨时是将乐人。杨时生于龙湖,在龙湖前前后后居住了二三十年,除《归化(明溪)县志》记载外,府志、省志等典籍也有很多记载。明弘治三年《八闽通志》卷七十七《宫室·汀州府归化县·四贤堂》:“宋儒杨时族居龙湖市,与其友罗从彦游从,往来于此。”明何乔远《闽书》卷二十二《方域志·汀州府归化县·山川》:“龟山,以形名。杨龟山孕灵于此,故以为号。下有甘潭,约深三丈,水极甘洌。”将乐漠源《杨氏族谱》明确记载:“二十七世祖明公(杨时祖父),字同光,至道乙未年(995年)又迁居龙湖。”同时,从杨时《离家作》《先君行状》《与李提刑》《寄明道先生》等诗文、罗从彦《龟山碑铭》和几种杨时《年谱》的表述中也可印证。对此,福建师大教授林海权、博士胡鸣《杨时故里行实考》一书有翔实考证和叙述。
  明溪县纪念杨时的设施与活动,早已有之并延续不断。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南剑州知州余嵘即在龙湖修杨时旧宅,淳祐间(1241—1252年)龙湖又建德星坊,“德星坊”碑刻至今尚存于龙虎村。明溪建县前,明成化元年(1465年),瀚溪人揭文俊在龙湖邻村瀚溪建“四贤堂”,祀杨、罗、李、朱“四贤”。明溪建县不久,明弘治六年(1493年),归化知县姜凤在龙湖建“棂星门”;正德十年(1515年),知县杨缙报省巡按御史批准,建乡贤名宦祠祀“四贤”及六位名宦。
  龙湖村在明溪县城以东10千米,背倚拔地而起、巍峨雄伟的天上冈群山,村中龙湖溪流入瀚溪再进入沙溪。龙湖有龟山、龙池、凤凰岩等景,近年村里又建起了杨时公园。过去,龙湖建有龟山公祠,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归化知县黄易又将县文庙(县学)从县城迁到这里。县学在城外的情况全国罕见,但明溪代代学子不以在城外20里读书为苦,都以能在大儒杨时生长地读书为荣。县学迁到龙湖前从建县到康熙十一年200年左右,全县仅出过1名武进士,8名举人(含武举,不含后中进士者)。县学迁到龙湖后,奇迹出现了,而从康熙十一年到光绪八年出最后一名举人,时间也是200年左右,全县竟出了9名进士,至少48名举人,科举实现华丽大转身。明溪清代进士人数在三明市仅次于宁化,若算占人口比例则遥遥领先。
  杨时一直到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31岁才赴任徐州司法,两年后继母廖氏去世即“丁忧”居乡,元祐五年(1090年)父亲去世再度回乡守制,元符二年(1099年)至崇宁元年(1102年)又居乡数载。南宋建炎三年(1129)致仕还乡居住,直至绍兴五年(1135年)去世。几十年间,他应该走过明溪许多地方,可惜有明确记载的除龙湖、瀚溪外,只有黄杨岩(今三明岩前万寿岩)、翠云岩(在万寿岩后之左)。但是,杨时经夏阳去紫云肯定不止一次,因为他60多岁时孙子杨彦就迁居紫云了。
  龙湖的杨时后裔,千百年来因人口剧增和兵匪为害而陆续外迁。如今,明溪县多地分布着杨时后裔,除县城外,较集中的村庄有:夏阳乡紫云村杨坊、夏阳村、地美村梗桥头,瀚仙镇十里埠、瀚溪村、石珩村、小眉溪村、岩里村杨厝,沙溪乡六合村上际、永溪村杨坊,城关乡坪埠村、王桥村原坊、下汴村杉林下、余坊村廖坊,盖洋镇姜坊村谢坑、雷西村杨家、大坑村下村、际上、巷坑,夏坊乡鳌坑村黄地塘,枫溪乡小珩村山林下。杨时长子杨迪的长子杨云迁徙很近,只迁到与龙湖紧邻的瀚溪。在龙湖,“杨厝湾”这个地名还时时挂在人们口中。
  代代明溪人对杨时这位先贤无比崇敬。龙湖原龟山公祠里挂满了楹联,其中一副为归化清代进士陈汝元题,联云:“衍南来一脉之传,当年立雪师门,龙水遥从洛水;绵东国千秋之绪,此日羞芹圣域,龟山上接尼山。”高度评价了杨时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是啊,闽学这一复兴孔孟之道,坚守800多年的国家正统思想,产生于杨时,发轫于龙湖,因此,龙湖堪称“圣域”。龙湖的龙水可与“二程”讲学地的洛水并提,龙湖的龟山可与孔子故里的尼山并论。
  三
  罗从彦与明溪有密切关系。林泮《归化县乡贤名宦祠记》:“盖龟山产兴善里,豫章产沙阳里,得龟山之传,延平学于豫章,晦庵学于延平,尝往返此地,又为讲道之乡也。祠而祀之,孰云非宜?”林泮(1438—1518年),闽县(今福州)人,明成化八年(1472年)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尚书,谥恭靖。此文作于正德十年(1515年)。正德八年任归化知县的杨缙,在其《归化县新创乡贤名宦祠堂序》中写道:“吾邑有里曰沙阳,原属沙县裁割,其中罗公之族姓、宗祀故址咸在,故为罗公立祠者,厥有所本,非僭也。”《万历·归化县志》:“豫章罗先生,讳从彦,字仲素,生于沙阳,旧日属沙县,《宋史》谓先生沙人。我朝成化间县归化,割沙阳隶焉,故先生从祀归化。”《民国·明溪县志·列传》:“罗从彦,字仲素,邑东沙里人(沙阳里,原属沙县,明成仕设归化县治后,改隶本邑,《汀州府志》亦载归化沙阳人——原注),学者称为豫章先生。”《福建通志·汀州府归化县·坛庙》亦载:“邑东二十里曰龙湖,为龟山先生所产之乡;其东南沙阳里,则豫章罗先生生焉。”
  罗从彦后裔罗佛森,于南宋景炎间(1276—1278年)从沙县迁来今明溪县紫云村罗坊定居。明天顺元年(1457年),裔孙罗黯茂在紫云建祠祀罗从彦,祠名西山祠、罗仲素先生祠。成化间归化知县赖永正有《谒紫云台罗仲素先生祠》诗,云:“芙蓉万叠紫云峰,中有先生一亩宫。香火俨然当日像,子孙千古挹余风。”
  罗从彦是否生于后来划给归化县的沙阳里,笔者没有深入研究,但罗从彦师从杨时,经常在今明溪境内游走居住,则可以肯定,而且他在紫云隐居研道多年的可能性极大。
  史载罗从彦“筑室山中,绝意仕进”,筑室于何山之中?有广东惠州罗浮山、南平延平区、沙县洞天岩、明溪紫云几种说法。但只要略加分析,前两地几无可能。罗从彦筑室山中肯定是在中年,许多文章明确作“重和元年”。罗从彦长期掌管翠云岩下的翠云书院,重和年间(1118—1119年)他就在翠云书院。再说,延平离翠云书院过远,他在广东时已是暮年,又官职在身,都不可能在那里隐居大山。那么,他是隐居沙县洞天岩还是今明溪紫云呢?分析起来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其一,《沙阳罗氏族谱》载有“罗先生故址图”,从现在的地形地貌看,紫云杨坊的山、田、瀑布、溪流等与图中所画十分相像,而沙县洞天岩不像。而且,罗从彦有《漈头霁雪》一诗,紫云杨坊正好有“漈头洋”的地名,就在瀑布之上,还有一邻村名“漈头”。其二,罗从彦“鬻田走洛”后囊箧萧条,要在沙县城西洞天岩置地并建造寄傲轩、颜乐亭、独寐龛、静亭、邀月台、濯缨亭、步云桥以及池塘等一系列设施,难以想象。而彼时今明溪紫云无人居住,山、田无主,且杨时之孙杨彦也是那个时期迁居紫云,杨家三代资助这位一贫如洗的得意门生、世兄世伯乃情理中事,甚至有可能罗从彦到紫云是杨彦邀约的。其三,紫云毗邻翠云书院,便于罗从彦管理翠云书院。同时,杨时住在今明溪龙湖,从紫云步行到龙湖当日即可到达,在紫云更方便经常向杨时请教。可见,紫云是罗从彦隐居研道的最理想场所。他写翠云岩一带的诗有数十首,说明他待在翠云书院时间之长,今尚存《翠云岩次陈默堂韵》一首,诗云:“济渡游丹洞,穿林惹翠云。迩来多野趣,殊觉少尘氛。笑日花迎客,临崖鸟唤群。真机皆自得,此道与谁闻?”其四,罗从彦后裔之所以迁居紫云罗坊,与先人曾居紫云可能也有一定关系,毕竟尊祖敬宗、报本反始是孝子贤孙血液流淌着的浓浓情怀。正是源于这种情怀,除了明代罗从彦裔孙在紫云建祠崇祀祖先外,紫云清代举人、奉天铁岭知县、罗从彦裔孙罗苍又主持重刻《豫章文集》,实施了这项浩繁工程。
  紫云的罗从彦后裔人才甚众,俗称“紫云罗坊,才子一箩筐”。罗从彦在明溪的后裔,除紫云罗坊和县城外,夏阳乡地美村、沙溪乡永溪村、城关乡罗翠村均有不少。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紫云人、罗从彦后裔罗志明在紫云杨坊买山租田300亩,建造了杨、罗、李、朱四尊大型石雕像,创建了“豫章家学园”,拟重建寄傲轩、颜乐亭等系列原有建筑。
  四
  李侗、朱子到过今明溪县的记载,与杨时、罗从彦比会少一些,但李侗、朱子不止一次到过明溪是不容置疑的。李侗师事罗从彦,于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与朱松一起在翠云书院拜师,学成,结庐于黄杨岩之下,曰“山竹居”。他一生未仕,时间充裕,去过紫云等地自不必论。杨缙《归化县新创乡贤名宦祠堂序》:“若乃李之延平,相距咫尺,受学豫章罗公之门,尝往来吾治境内者。”《民国·明溪县志》:“李侗,字愿中。宋延平人。尝受业于罗仲素之门,因寓邑之沙阳里(沙阳里为罗仲素故里——原注)而讲学焉。”
  如今,盖洋镇温庄村、盖洋村、画桥村、桂林村和夏坊乡黄地村、鳌坑村的李姓,大多是李侗的后裔,县城也有不少,他们属李侗次子李信甫(友谅)支派。特别是温庄村李姓,清代英才辈出。乾隆二年(1737年),李镐、李际隆兄弟双双高中进士,“兄弟同榜进士”成了数百年来的佳话。李镐也是理学学者,官泉州府儒学教授,李际隆官至广东南雄、广西廉州知府;诸生则多达260多人,其中恩贡、李际隆长子李滉官至广西右江分巡兵备道。
  朱子到过今明溪,一个有力的证据是,位于城关乡余坊村、始建于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的月峰寺(又名罗汉庵),大殿右厅神龛旁曾悬挂着一块朱子题书的匾额,上书“鸢飞戾天,鱼跃于渊”,直到“文革”期间才被毁。说明朱子经过明溪不少地方,到达城关一带。朱子19岁中进士,24岁任同安主簿,从题词内容和朱熹行踪看,应是他中进士后赴任前题写的。此匾八个字,题写时间应比在南平塘源西林寺题写“鸢飞鱼跃”四字匾更早。
  据岩前《杨岩浮桥书册》记载: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乔年(朱松)携熹肄业于翠云书院”,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朱子行数百里访李侗于翠云书院,次年,“乔年遗子熹访于翠云书院,居数月,赴泉州同安主簿。”淳熙八年(1181年),朱子又修翠云书院。紫云离翠云书院不到十里,风光壮美,又是罗从彦隐居地和杨时之孙居住地。古人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子在翠云书院期间,应该有到紫云游览,追寻罗从彦的踪迹。紫云骆驼坑与岩前交界的那座山名“朱山”,山下有村亦名“朱山”,当地人说,就是为纪念朱文公到来而命名的。
  朱子早年的老师、后成为其岳父的刘勉之,也是杨时的学生。另据沙县《茂溪宏农杨氏族谱》载:“迪公,由进士授奉议郎……年二十三卒。有遗文,朱文公为跋。”杨迪长子杨云居瀚溪,“云子琳,与朱文公同学于延平李先生者。”所以,朱子也有可能到过龙湖和瀚溪。
  “闽学四贤”在今明溪留下的足迹众多而深厚,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因此,今明溪明清两代的乡贤祠均崇祀杨、罗、李、朱,此外,明代瀚溪建有四贤堂,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归化知县马纶华又在城北峨眉山下建起规模宏大的“四贤祠”。1931年7月上旬,毛泽东率红军进驻归化期间就居住在四贤祠,仰慕“四贤”应是原因之一。
  “景行企前修,载瞻荐溪簌。斯文端在兹,黾勉继芳躅。”此为明成化间归化县训导张恂的五古《题四贤堂》末四句,希望也相信归化县能传承好“四贤”的崇高品德和精神。今天,明溪成了“好人城”,中国好人、福建好人比例为全省之冠。我想,这与“闽学四贤”的过化和遗风熏陶、精神传承,一定是有关系的。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廖康标
责任者
杨时
相关人物
罗从彦
相关人物
李侗
相关人物
朱子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明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