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书·办学·传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178
颗粒名称: 著书·办学·传道
分类号: K820.442
页数: 3
页码: 101-1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杨时是中国理学思想家,乐县的含云寺是他的读书处和讲学地。他撰写了《礼记解义》和《周易解义》,强调以义理理解经学。他的学说对后世的闽学有很大影响,培养了一批理学传承人,其中包括罗从彦。杨时的教学方法强调以身体经验和用心领悟,推崇以六经为基础。他的贡献被后人称赞和肯定。
关键词: 福建 杨时 著书

内容

将乐县的含云寺是杨时的读书处、讲学处。当时他就撰写了《礼记解义》,是他在讲义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虽然此书还不能从理学的角度去阐明“礼”就是天然之礼,是天礼的体现。
  在从学程门之后,他学道、悟道逐步站在了孔孟正道上。他重读《春秋》后,能坚持以义理解经学。在《周易解义》中,他研究易学,既传承了程颐的易学义理观,又吸纳了邵雍象数易学思想,通过探求占卜本义,去推说其义理。他谈如何解易时,说:“只如乾、坤两卦,圣人尝释其义于后,是则解易之法也。”他的三传子弟朱子在《书杨龟山先生帖跋》中说:“杨、程二公论易有不同者,杨公之词平缓如此。夫二公之间,岂有所嫌疑思避而然哉?亦其德盛仁熟而自无鄙信耳。杨公于先天之学有所未讲,侧阙而不论。其不自欺又如此,尤后学之所宜取法者也。”
  在《孟子义序》中,他强调:“君子之言行,无所不在道。”对《孟子》的要旨,杨时说:“《孟子》一部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有心养性,收其放收。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他还阐述了“论邪恶”“论子君”“论正心”“论君子言行”等,都有独自的见解和阐发。
  建校收生,讲学布道,似乎是理学者们共有的行为处事,杨时也是以此发端,为传道东南,不遗余力。他通过建校办学,培养了一大批理学传承人,遍布八闽大地。这里可着重讲讲沙县的罗从彦,后人评价他是“承杨(时)传李(侗)启朱(熹)”,成为闽理学四大名家之一。
  罗从彦到含云寺从师杨时,初学之日感到自己才疏学浅,仅三日,就惊汗浃背,谓之:“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经杨时推荐,他直赴洛阳从学程颐。杨时任萧山知县时,罗从彦竟变卖家产,徒步赴萧山,追随杨时,自己也成了理学名家。他的著作有《春秋解》《中庸说》《圣宗尊尧录》等,也与其师一样,在闽北闽西一带巡回讲学,传播、“二程”及杨时的理学思想。
  杨时的好友李纲建议他到无锡办学,杨时欣然接受。在萧山知县期满后,在无锡城东购置了一处旧日房舍,改造为书院。此时,他办校讲学的目的十分明晰,就是“传道东南”,强调读书的目的就是求贤之道,像圣人那样做人,即“求仁”。他对自己的高足罗从彦说过:“今之学者,只为不知为学之方,又不知学成要何用。此事体大,须是曾着力来,方知不易。夫学者,学圣贤之所为也。欲为圣贤之所为,须是闻圣贤所得之道。”“由是观之,学而不闻道,犹不学也。”
  他推崇以六经为本,说:“六经,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政治之成法也。其文自尧、舜历夏、商、周之学,兴衰治乱成败之迹,救敝变通,因时损益之理,皆然可考……”
  他所倡导的学习方法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学道重在悟”。他对罗从彦说:“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容默会于幽闲静一之中,超然自得于书言像意之表,此盖某所为者如此。”
  他讲学十余年,从学者千余人,其中产生不少传道东南之名人,在倡道东南中颇有作为。如无锡的喻樗,安徽的吕本中,浙江的张九成、潘良贵,福建的胡寅、胡宏、刘勉之、李郁等。罗从彦更是出类拔萃,成为福建闽学四大家之一。
  对杨时在东林书院的贡献,后人有评说。清康熙年间江南太平县题写楹联称赞:“载道而南,揭理一分殊之旨,十八年春风化雨;奉神以祀,萃仁至义尽之儒,两三朝威风祥麟。”
  清代文学家归庄也为书院题联:“持正论,辟新径,独尊道统,如日月之冲天;述粹言,续绝学,递启儒宗,若江河之行地。”
  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也有一诗称赞:“东林讲学继龟山,高顾声名旧史传。景仰昔贤风节者,瞻楹履阀学弥坚。”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时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