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闽学先河的游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173
颗粒名称: 开闽学先河的游酢
分类号: K820.442
页数: 8
页码: 89-9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游酢和杨时在程颐门下的学习经历,以及他们在理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游酢和杨时都是闽北人,他们通过学习程颢、程颐的理学,将其思想引入福建,形成了著名的考亭学派。
关键词: 闽北地区 游酢 闽学

内容

地方无论大小、贫富,往往有其突出的历史,走进它很容易让人想起那段不寻常的过去。建阳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南北宋之间,福建闽北地区(建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理学人才辈出,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学派——闽学。这个学派在中国的儒学乃至整个思想文化发展史上,都起过非同一般的作用。
  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有其来龙去脉,而源头则相当重要。闽学的源头在河洛,即程颢、程颐的理学,而从河洛引入“二程”学术思想的正是建阳的游酢与将乐的杨时。明代学者苏章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意思是,如果不是游酢与杨时将“二程”的思想与学问从中原带到福建,哪来的考亭学派朱子理学的发扬光大?乾隆年间的左宰为游酢的书写序时也明确指出,“至今闽学之盛,埒于(等于)邹鲁,两先生之功也”。两先生即游酢与杨时。
  比起朱子,游酢或许不太为现代人所熟悉,但一说到“程门立雪”,则可谓“天下无人不识君”,因为他就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
  程门立雪、从政为民与著书办学
  游酢,字子通,改字定夫,号广平,因筑草堂于故乡豸山之麓,又号豸山,建阳禾平里(今麻沙镇长坪村)人,宋代著名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谥号“文肃”,有文集十卷以及许多书法作品传世。
  宋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游酢出生于闽北一个普通老百姓家里,祖上三代都不曾当官。父亲游潜虽然有大中大夫(从四品)的衔头(见陈瓘《大中大夫游公墓志铭》),但这个大中大夫并非生前所有,而是他死后因儿子游酢乃朝廷命官受赠(宋时有赠官制度),只能算作一种荣誉。小时候的游酢天资聪慧,“读书一过目辄成诵”,八岁时就善于写文章,人称“神童”,老师和名儒都十分喜欢他,16岁以后受教于族叔游复等人,研习经书。熙宁五年(1072年),他举乡贡后,到京城游学,见到了当时“以事至京师”的学术界著名人物程颐(世称伊川先生),当面请教了许多问题,诸如《易经》的意蕴?佛与儒的关系和区别何在?得到了不少教益。为了获得大师的指点,他也谈了自己的见解,程颐听后非常赏识,称“其资可与适道”(《伊洛渊源录》),即这位年轻人资质优秀,学习、研究道学(理学)很有发展前途。
  同年八月,程颢(程颐的哥哥,世称明道先生,千家诗第一首《春日偶成》的作者)任扶沟县(今河南开封周口)知县,提倡圣贤学说,筹办书院。由于弟弟程颐的推荐,毅然让20岁(按现今算法仅19岁)的游酢担任县学教授。“二程”这种大胆栽培青年才俊的魄力确乎不同寻常。游酢也不负重托,跟随程颢精研儒家经典,学问大有长进。
  元丰三年(1080年),程颢免去县令一职,被授予奉议郎(虚职),寄居颍昌。第二年,获悉这一消息的游酢与闽北老乡(将乐人)杨时,赶到颍昌拜程颢为师。几个月后,当游、杨即将南归,程颢目送二人,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意思是,我的学术思想将因他们而在南方得到很好的传播。此后闽学的出现与勃发的事实证明,这话堪称是准确无误的预言。不过,后人对这话的解读有分歧,或称它只对杨时而言,因为游酢尚未南归;或称专指游酢,因为杨时跟程先生学习只有几个月,不具备南传的条件。笔者以为,无论是游酢暂时没有回乡,还是杨时学习时间不长,但对程颢来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目送的两人均为闽籍学生,“吾道南矣”所寄托的对象应该是“他们”,而非仅仅是“他”。
  元丰五年(1082年)游酢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开始了从政之路。先是任越州萧山县(今属浙江)县尉。这个县十多年来积压了许多旧案,得不到判决,受害者哭诉无门。游酢上任后,为民做主,深入实际,抓紧办案。通过认真调查,严格讯问,一桩桩,一件件,办得透明、公道,得到上司的充分肯定,也深受老百姓的称颂。
  经过一番历练,游酢被推荐入朝,当上太学录(太学的教职),一年后升任宣德郎,并授博士。因生活困难,以“家贫奉亲老不便”为由,向朝廷请求外放。元祐二年(1087年)到河阳(今河南孟津县)任知县。在职的三年期间,他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好事:一是改善居民常年的饮用水;二是筑堤固墙,治理水患;三是及时发放粮食,救济灾民。在他的治理下,河阳百姓安居乐业,他个人也深感自慰,于是写下了《题河清县廨》一诗:
  小院闲亭长薛萝,鹿木穿径晚径过。
  夕阳萧散薄书少,窗里南山明月多。
  其时,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出任河南通判,对游酢非常器重,视为国中贤士,遇有疑难政事,总是同他商量,虚心征求意见。元祐四年(1089年)范纯仁转为颍昌知府,游酢在河清任满后,也随其到颍昌当了府学教授。元祐八年(1093年),范纯仁升任宰相,游酢再次当上太学博士。为了进一步提高学识,游酢和杨时拜程颐为师。有一天,他们结伴去看望先生,程颐正在闭目静坐,二人不敢惊动,就在一旁侍立。程颐醒来后,发现游酢与杨时还站着,便赶紧招呼他们,此时门外已雪深盈尺。这个故事就是留传近千年的“程门立雪”佳话。另有一次,游酢在程颐席旁诵读《西铭》。《西铭》是著名理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的著作,虽仅有二三百字,人们对其评价却很高。文章开篇写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在天地之间,个人是多么渺小。乾坤的阴阳二气充塞天地,我以天地二气为体,此身气血都禀受于它,天地的乾健坤顺性质为阴阳二气所遵循,我因此成就了自己的本性。天下的百姓,就像兄弟姐妹一样亲,世间万物都是我们的同类。游酢读后认为,张载所说的万物与人的本性是一致的,天地之性,就是人性,这与《中庸》告诉我们的“天人合一”是同一个道理。程颐觉得他的解读很有创见,能理解大师经典的言外道理,并赞许他道德品质纯良,学问日益长进,从政能力强。
  元祐八年(1093年),高太后病故,宋哲宗亲政,范纯仁一再请辞宰相职务,终于离京外任。游酢效仿恩师,也自请外放,绍圣三年(1096年)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任判官。同年冬天,因父病故,他回建阳守孝,并在家乡长坪豸山之麓建草堂,讲学著述,所著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中庸义》等。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三年服丧期满,他被调任泉州签判,却辞而不就,继续在家乡传播“二程”理学。元符元年(1098年),他再次被调任泉州签判,这次他没有请辞,但也没有立即赴任,而是先去武夷山建书院,取名“水云寮”,作为著书立说的场所,撰《易学》《诗二南义》二书。元符三年(1099年),这才到泉州就任签判。当年十一月,徽宗即位,游酢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的官阶并不高(从七品),但作为言官,他代表皇帝监察各级官吏,可以纠弹,乃至于对朝仪的整肃、刑狱的改正提出意见,权限相当高,颇为百官所忌畏。游酢上任后,目睹士风日下的不良现状,上了著名的《上徽宗论士风之坏》,即《论士风疏》。这个奏疏开篇就指出:“臣闻天下之患,莫大于士大夫无耻。士大夫至于无耻,则见利而已,不复知有他。如入市而攫金,不复见有人也……士风之坏,一至于此,则锥刀之末,将尽争之。虽杀人而谋其身可为也,迷国以成其私可为也,草窃奸宄,夺攘矫虔,何所不至,而人君尚何所赖乎?”意思是,天下的祸患,没有比士大夫的无耻更大了。士大夫如果无耻,见到的只是利,没有别的,就像上集市抢人家的钱,只看到钱,别的什么也看不到……如果士风真的到了这样败坏的地步,那么,这些人为了一己之私、一点蝇头小利,杀人越货,乃至于扰乱国家的事都敢做得出来。到了这样的地步,皇上您还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呢?
  应该说,游酢对当时官场的了解非常透彻,充分看到了士大夫无耻之风对政权的腐蚀与杀伤力,大胆提出这个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是很有远见的。然而宋徽宗却担心“众怒难犯”,把它压下。游酢虽深感失望,但没有因此放弃责任,而是接着上《陈太平策》。遗憾的是,这份奏书仍没有逃脱被扣留的命运。正确的意见一再被拒受,令游酢对自己在朝廷的作为失去信心,于是第三次请求外放。崇宁元年(1102年),任和州(今属安徽)知州。过了两年,又提出了想做祠禄官的要求。所谓“祠禄官”,即管理道教宫观的官员,实际上是一种闲官,地位不高,俸禄低微。然而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担任此职不仅是自保之举,而且有时间著书立说。游酢的这个要求被上方批准,崇宁三年(1104年),他奉命主管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
  政和元年(1111年)朝廷任命游酢任汉阳军知军。“军”是宋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单位,级别与府、州相同。三年后游酢任期届满,又以母亲年老多病需要照顾为由,再次“请祠”,被任命为提点成都府长生观,连续做了两年。政和五年(1115年)七月,游酢母亲去世,他辞官守孝。期满,先后出任舒、濠二州(今皆属安徽)知州。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然而在濠州任上,因属官违法遭贬,他受到了牵连,并于宣和二年(1120年)被罢去职务,寓居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省)。晚年的游酢,思乡之情日甚,写下了《归雁》一诗:
  天末惊风急,江湖野思长。
  悲鸣愁绝塞,接翼冒风霜。
  泽岸多矰戈,云间乏稻粱。
  茫然栖息地,饮啄欲何乡?
  宋徽宗宣和五年五月乙亥(二十三)日(1123年6月18日),一代理学宗师游酢走完他的人生之旅,悄然离世,享年70岁。第二年,与夫人合葬于和州含山县升城乡车辕岭。
  纪念馆、豸山书院与游酢陵园
  游酢的家乡禾平里,即今天的麻沙镇。
  游酢所处的宋代,麻沙是中国出版印刷中心之一,当时全国22家著名的刻坊,17家设在麻沙,因而有“图书之府”的美誉。这里出版的图书被称为“建本”。建本除了刊印经、史、子、集外,还出版许多通俗书籍,从而为研究中国历史文化提供了丰富可信的依据。游酢生于斯,并在这里度过了一段时间,既深受家乡文化的浸润,也给家乡带来荣光。
  为了缅怀先贤,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麻沙镇修建了一个以游酢命名的广场,前端立着他的石雕像,后面是他的纪念馆。游酢文化纪念馆用文字、图片介绍了他的生平、成就、贡献与对后世的影响。
  其中一处是宋理宗对游酢的赞誉:“皇天眷命,泰运南旋。祁我邦国,亿万斯年。伟哉圣道,先载南传。允矣君子,德业精专。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渊。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赠游酢》)这位对理学颇感兴趣的皇帝在歌颂游酢为思想文化所做的杰出贡献之后,感叹道,如果天下四方的人都能得到先生的教诲,朕就有依靠了。一位“九五之尊”能这样表态是很不寻常的,说明游酢在他的心中有多么重的分量。
  另一处是朱子的楹联:“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它告诉人们,游酢与杨时一道“程门立雪”,即同处于“二程”门下,但道南一脉,居首的应是游酢(“道南第一人”);游酢与杨时的理学思想来自洛学,源头则是周敦颐的濂学。这里,朱老夫子既肯定游酢对闽学所发挥的作用,也说清楚闽学的渊源,因而在人们谈论游酢、杨时与闽学等问题时,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近现代有学者因此进一步指出,游酢在传播和弘扬“二程”洛学,开创闽学方面有两个贡献。一是天理论。“斯理也,仰则著于天文,俯则形于地理,中则隐于人心。”即理是天地人的本体,是宇宙的根源。二是思维方式。游酢注重发挥经书中的义理,并由此形成学以致用、传统为现实服务的学风和思维方式。
  再一处是游酢的《诲子》诗:“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一生好学的他,希望儿孙们也能像自己一样勤奋读书,报效国家。殷殷之情,跃然纸上。
  参观过游酢文化纪念馆,我离开镇上,去了长坪富垅村。游酢创办的豸山书院就在途中。这里是他著书立说、教授门徒之处,曾培养出不少理学人才。可惜的是,书院的主体建筑早已坍塌,四周寂寞安静,庭内青草萋萋,今天人们能看到的仅剩下清代砖砌的大门以及残墙和拴马石。园。我们拾级而上,迎面是圆梦亭,亭中的两副楹联很有意思。其一:“圆通天地心圣贤皆筑梦,梦遶乡关月宗族望团圆。”其二:“圆达圣域开万世太平梦,梦返建阳立千秋祖业圆。”这两副楹联,无论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还是从右到左、自下而上,都是“圆梦”二字。为什么游酢的墓要建圆梦亭?原来,游酢临终前曾对儿子说:“吾今如此,谓之有因,吾不怪尔,但水之有源,树之有根,万物轮回也,此生参悟,尔今,异客,非吾所愿为,吾知汝扶之无力,此为天意,莫怪乎,后生有器,何惧梦不圆矣?”(《游酢文集》)意思是,我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事出有因,不能抱怨别人。但水有源,树有根,万物轮回,这是我一生的参悟。埋骨他乡,并非我的所愿。可是我也知道,你没有能力将我的棺柩运回家乡。这是天意,我不怪你。不过我想,只要后世子孙有出息,就不怕回家的梦圆不了。
  游酢的话果然说中。2006年,安徽含山县发现游酢的墓。消息传来,长坪富垅村的游氏族人与海内外宗亲,立即赶往那里,取回墓前的泥土与石块,在家乡选址建造陵园,从而圆了老祖宗魂归故里的梦。
  圆梦亭之上是立雪堂,有副楹联写道:“闽北高风传理学,道南立雪仰程门。”堂内供奉游酢的座像,两旁是宋理宗的御赞与杨时所撰的《御史游公墓志铭》。堂外有处定夫碑林,碑上刻的是游酢的诗文或游氏后人为纪念先祖所题的字。
  站在游酢陵园的高处望去,一派田园风光,视野相当开阔。游酢老人倘若地下有知,对于自己的最终归宿,我想是会满意的,甚至还可能欣然命笔,写诗抒发愉快与感激的心情。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仅帮他圆了“回家”的梦,更在从政与学术方面给了他很高而且是客观的评价。
  距豸山书院遗址不太远的地方,有处山坡,几年前新修了一座游酢陵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楚欣
责任者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