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学干城”出闽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161
颗粒名称: “闽学干城”出闽都
分类号: B244.7
页数: 2
页码: 46-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黄榦是朱子的学生和主要学术助手,被誉为“朱熹四大弟子之一”。他从小就展现出聪颖好学的天赋,受朱子和刘清之的推崇,到五夫从朱子学习。黄榦长期陪伴在朱子左右,帮助整理文稿,甚至编写了《礼书》中的两篇。
关键词: 朱子 福州 黄榦

内容

朱子快婿黄榦是晋安浦上村人,这使他与晋安的关系更深了一层。黄榦作为朱子的学生和主要学术助手,为传播朱子学做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被后人誉之与蔡元定、蔡沈、陈淳同为“朱熹四大弟子之一”,更评价他为“闽学干城”。
  黄幹自幼聪颖好学。早先拜朱子弟子刘清之为师求学。刘清之认为黄榦天资颖慧、才华出众,应该接受更好的教育,让他往崇安从朱子授业。黄幹冒着大雪到达五夫,正好遇朱子外出,他一等数月,通宵达旦,读书不止。朱子十分感动,收之为徒。之后黄幹就在崇安五夫里随朱子苦读。黄幹与朱子高徒蔡元定、朱熹学友吕祖谦论学,常常提出自己独特观点。朱子认为他“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后以仲女朱兑许配黄榦。
  黄榦长期陪伴在朱子左右,接受教诲,帮助整理文稿。朱子编《礼书》,其中丧、祭二篇由黄榦编成,朱子十分满意。朱子晚年定居建阳考亭,黄榦也在附近结庐居住。朱子对他的学术水平十分肯定、极为赏识。有些课程交代“他时便可请直卿(黄榦字),代即讲席”。1196,朱子被朝廷斥为“伪学”,黄榦坚守师道,坚持讲道著书。朱子病重,将所著书和手稿托付给黄榦。
  黄榦入仕任职,很有作为。他担任江西临川县令、安丰军通判、汉阳知军、大理丞等职,勤政廉政,致力于社会改革,整顿吏治,赈荒济民,筑城备战,“壮国势而消外侮”。各地民深感其德。
  在继承和传播朱子学方面,黄榦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对确立朱子学说做出重要贡献。他撰写《朱子行状》,以“绍道统、立人极,为万世宗师”评价了一代理学大师朱子的德行。他论定朱子的道统地位,认为“道出于天”,表现为天地万物和人事的变化,故有道统。他把“传承道统”看成是朱子的最大成就,实际上论证孔子与朱子的继承关系,厘清了中华文脉传承。经过黄榦的提倡和阐发,朱子学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黄榦在浙江、江西、武汉为官时,都通过讲学授徒广泛传播朱子学,促使朱子学在各地迅速传播。
  作为一代大儒,黄幹一生致力于讲学和著述。他的专著有《五经讲义》《四书纪闻》《周易系辞传解》《读仪礼经传通解》《论语注语问答通释》《晦庵先生语续录》《勉斋先生讲义》《勉斋诗钞》《黄勉斋先生文集》《勉斋集》等。
  福州民间还有这么一个传说。一天,朱子来到浦上村女婿黄幹家中,适逢黄幹外出。女儿朱兑看到父亲来,又高兴又内疚。因家贫,她只能煮一碗葱汤麦饭来招待父亲,十分过意不去。朱子看到女儿心里难过,就当场写了至今广为流传的《诗慰女儿贫》来安慰她: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疗饥。
  莫道此中滋味薄,前村还有未炊时。
  天下总是苦人多,前村还有未炊时。朱子和黄榦一生清正廉洁、心忧天下。确实,我们听过朱子运用自己的影响力办了很多书院,但没听说过他为自己置办了多少资产。朱子的子女、女婿也没有因为有个为官的父亲、岳父而沾什么光。听这故事,读这诗作,我们深深体会到朱子和黄榦的安贫乐道、清廉自守,体会到他们翁婿二人毕生致力学术、心忧黎民的博大胸怀。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