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契阔情何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160
颗粒名称: 故人契阔情何厚
分类号: B244.7
页数: 3
页码: 43-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朱子和赵汝愚是师生也是好友,都力主抗金、弘扬理学,勤政为民。赵汝愚在福州做了许多造福百姓的事,朱子受邀来福州商讨治闽方略,两人一起登乌山唱和。赵汝愚大力度推进社会治理,扩大在籍人户,赈济穷人,促进农业发展。朱子告别赵汝愚后,仅靠晋安鼓山题刻来交流友情,这也是古代文坛书坛史上一桩韵事。
关键词: 朱子 福州 赵汝愚

内容

宋时福州,包括侯官、闽县、怀安三县。在鼓山、在福州城区依稀可见朱子留下的许多文化遗址和传说。
  朱子与赵汝愚既是师生又是好友。赵汝愚为官清廉,“所得廪食常分与人,而自奉甚薄”“布衣蔬食,乡人盛赞其清正贤能”。朱子与赵汝愚两人都力主抗金、弘扬理学,勤政为民。赵汝愚任宰相之后,举荐朱子为待皇帝老师。两人在朝廷上的声气相通、精诚合作,在“庆元党禁”之中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1182年5月,赵汝愚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他在福州做了不少造福当地百姓的事,受到百姓称颂。当年的西湖,“溉民田数万亩,后为豪猾淹塞为田,遇旱则西北一带高田无从得水,遇涝则东南一带低田沦为巨浸。”这年冬天,赵汝愚开浚西湖,使闽县、侯官县、怀安县一万四千余亩土地受利。第二年,福州连续下雨两个多月,三县民田幸赖西湖而不受涝。赵汝愚在湖上建“登澜阁”,并品题“西湖八景”,至今成为福州的名胜。朱子受赵汝愚之邀来福州商讨治闽方略,二人一起登乌山唱和。朱子见西湖治理成效显著,风景更加秀美,对赵汝愚的举措满心欢喜并极为赞赏。便吟了《游西湖》:“越王城下水溶溶,此乐从今与众同。满眼芰荷方永日,转头禾黍便西风。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酬唱不夸风物好,一心忧国愿年丰。”如今,“湖光尽处天容阔,潮信来时海气通”作为尽显福州的地理气势的绝佳对联,镌刻在镇海楼正楼之上。
  赵汝愚大力度推进社会治理。如他以发给粮米劝谕民户前来附籍的办法,此举一方面可扩大在籍人户,使之安居,另一方面又以粮米赈济穷人,使之安居乐业,达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史书载:“赵汝愚在福州,百废俱举”。
  朱子告别赵汝愚后一直在福州无缘相会,仅靠晋安鼓山题刻来交流友情,这也是古代文坛书坛史上一桩韵事。
  1187年,因受谤而隐晦多年的朱子,辞掉江西提刑的任命,匆匆来到福州拜访知州赵汝愚。不料,早此一年赵汝愚已调往四川任制置使去了。于是,朱子率领学生王子合、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四人,登鼓山拜谒赵汝愚礼请来山主持的元嗣方丈。朱子在水云亭墙上看到赵汝愚离任前的题刻:“灵源有幽趣,临沧擅佳名。我来坐久之,犹怀不尽情。褰裳步翠麓,危绝不可登。豁然天地宽,顿觉心目明。洋洋三江汇,迢迢众山横。清寒草木瘦,翠盖亦前陈。山僧好心事,为我开此亭。重游见翼然,险道悉以平。会方有行役,邛蜀万里程。徘徊更瞻眺,斜日下云屏。”他睹物思人,十分感慨,于是留下了一方一气呵成、潇洒飘逸、表达强烈的思友之情的行书题刻:“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原,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晦翁”是朱子的字号,“嗣公”是涌泉寺住持元嗣,“子直侍郎”便是赵汝愚。
  三年后,赵汝愚再次入闽任职。次年他又登上鼓山,看见朱子留下的题刻,极为感动,想到远方的朱子和已逝世的元嗣禅师,思绪万千。于是,他在朱子题刻侧留下自己题刻:“几年奔走厌尘埃,此日登临亦快哉。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故人契阔情何厚,禅客飘零事已灰。堪叹人生祗如此,危栏独倚更斐回。”赵汝愚题刻抒发了壮志未酬的惆怅心情和对师友朱子、鼓山住持元嗣等人的思念情怀。诗中的“故人”指的是朱子,“禅客”则是已圆寂的元嗣禅师。然而不到一个月,赵汝愚又调离福州。
  后来,朱子携黄榦再次登临鼓山。看到自己题刻旁边赵汝愚的诗作,心潮如海,就从“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的诗句中,节选“天风海涛”四字,镌刻在鼓山绝顶峰的山崖上,题款特别注明“晦翁为子直书”。朱子“天风海涛”题词,被认为是描绘石鼓名山最有气势的佳句,赵汝愚的诗也为历代文人墨客赞赏。
  朱子和赵汝愚这有趣的诗文酬答的场景,跨越时空的题刻,如同当代人的“手机微信”,传达出堪比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的真挚友情,让人感动。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汝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福州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