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过化民同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158
颗粒名称: 朱子过化民同安
分类号: B244.7
页数: 5
页码: 38-42
摘要: 本文章介绍了福建地区两位文化巨擘朱子和陆游,以及他们与宁德县和同安县的联系。文章中提到,朱子在同安县担任主簿四年,对同安产生了感情,并在同安传播儒家学说和关心民瘼,留下了许多佳话。
关键词: 朱子 古同安 文学作品

内容

福建是块钟灵毓秀之地。800多年前的12世纪50年代,两位文化巨擘都在福建任县主簿,从此开始了他们的仕途和跌宕人生。一位是朱子,于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到同安县任主簿;一位是陆游,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到宁德县任主簿。陆游任职虽仅短短的一年,但福建却给他留下很深印象,在他81岁暮年时,还写了一首怀念宁德好友景参的诗,对宁德的风物特产记忆如初。他写道:“白鹤峰前试吏时,尉曹诗酒乐新知。伤心忽入西窗梦,同在埔村折荔枝。”(白鹤峰为宁德城西白鹤岭,埔村即宁德七都),表达了他对故友的思念,也抒发了对初仕地宁德的眷念之情。朱子首仕同安时间达四年多,对同安有感情,同安百姓更感念他,留下不少朱子当年“惠政”的佳话。民间甚至用“许濙开疆二千载,朱熹过化八百年”的联语来概述老同安的开发史和文明史。
  朱子在71年生涯中,从政仅7年6个月,而在古同安却占4年之多。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朱子赴任同安途中特地往南平拜访理学大师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李侗“教以只看圣贤之书”。朱子在同安簿事4年,正是他思想上“逃禅归儒”的转型期,同安便成了“理学”集成的“试验田”。他整治县学,在大成殿后“建尊经阁,藏书九百余卷;立教思堂,日与邑人讲论正学,从游甚众”。朱子“在同安教人,必以格物致知为言,盖断然以圣贤之道自任,人亦断然以圣贤之道期之”。
  朱子担任主簿,又“职兼学事”,他认为,兴办各种学校是教人如何做人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教以人伦”,成为修养德性的学习场所。同安一批门人的积极传承,使同安成为“士君子服习诗书,敦尚礼义,贤才奋兴,彬彬日盛”的海滨邹鲁。当年朱子在同安县城首创的苏颂丞相祠和整治的县学(孔庙),成为同安、翔安人民数百年来对“士思其教,民思其惠”的怀念载体。故志书说,同安能称“望邑”,是因“紫阳夫子尝作簿于此”。
  身为主簿的朱子除传播“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的儒家学说外,对民瘼也十分关心。小盈岭上一块“同民安”石坊为人们讲述了一个朱熹惠政的真实故事。
  小盈岭坐落在南安与翔安的交界处,鸿渐山与魁山在这里延伸交汇形成峻峭的峡谷,使小盈岭成了一道风口,东北风从此长驱直入,经翔安境内后出海,造成危害。风害最烈的内厝镇,长期处在贫病交加之中。首当其冲的沙溪村,自古就流传着“沙溪七里口,无风沙自跑”的民谚。朱子就任同安主簿后,曾多次巡察,发现同安东半县人(即现翔安区)大多皮肤异样(类似麻风病),经过深入察访,原来这与小盈岭的风害有关。于是朱子就在小盈岭上建一座石坊,并栽种4棵榕树,以筑起一道屏障挡住北来的风煞,朱熹并亲自题写“同民安”三字,寓意“安斯民于无既”。后来榕树成荫,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风患。
  由于朱子题写“同民安”,所以当地也以“民安”为里名。2003年厦门行政区调整时,自同安东半县划出五镇一农场成立新区时,即取同安所辖的翔风、民安二里名各一字组成翔安。这样看来,“翔安”区的名字里还含有朱熹题词内容的“基因”呢!
  登上“同民安”关隘,可见闽南大地群峰延绵,楼房鳞次栉比。关隘由花岗岩块叠砌,宽8.6米,高3.56米,中间有石券门,门额上嵌着朱子手书的“同民安”石匾。朱子手植的4棵榕树历800年风雨,郁郁葱葱,华盖遮天,浓荫披覆着整个山口,成了观景歇凉的胜地。关隘边上的千年古寺大士寺,屡毁屡修,如今面貌一新。据传当年朱子离任北上时,百姓送至小盈岭仍不忍离别,争相“板辕”,朱子深受感动,遂于道旁石上镌“板辕”二字以作纪念,七八百年来一直耸立在坡顶路旁。
  朱子过化小盈岭400多年后,关隘上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小盈岭因此成了池王神的化身之地。说的是明万历年间,武进士池然被派任福建漳州府,赴任途中在小盈岭上遇见天使,得悉其奉御旨往漳州播放瘟药减口。池然心想,自己上任伊始,漳民即遭此灾祸,不如以一己之身代漳郡万千生灵。于是设计智取瘟药并自己服下,化身于小盈岭(一说化身马巷)。玉帝闻知池然为民献身事迹后嘉奖其高尚品格,派封马巷元威殿为神。之后池王神威显赫,香火鼎盛,名闻遐迩,后逐渐分灵于海内外,福建闽南地区、台湾以及东南亚一带约有1000多座祭祀池王神的庙宇,其中台湾就有三四百座,成了数百年来两岸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也是两岸百姓间情感交流的精神纽带。
  朱子对农业的重视在翔安也传为佳话,他朱子认为:“唯民生之本在食,足食之本在农,此自然之理也。”翔安地处“风头水尾”,十年九旱,朱子提出“陂塘之利,农事之本,尤当协力兴修”,要百姓注意兴修水利。故民间流传着一句俚语:“朱熹朱熹,戽桶畚箕。”意思就是要农民备足农具,随时戽水灌田,挖塘(筑坝)蓄水。天旱时朱子也到龙潭去祈雨,虽说带有迷信色彩,也说明朱子对民瘼的关心。
  朱子游香山,变“荒山”为“香山”,香山从此名声日隆。位于翔安东南面的香山,不高也不大,海拔只100多米,方圆面积仅3平方千米,却远近闻名。俗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香山的闻名还真因了两位“圣人”的造化,一是朱子,一是清水祖师。
  香山原名荒山,朱子任主簿时来到山上,闻“诸山之草木皆香,乃改荒山为香山”。香山石岩遍布,形态各异,朱子遂将这些妙趣横生的石头命名为“三狮六虎七麒麟”,还逐个对石头进行命名,如天鹅孵蛋、弥勒献肚、通天蜡烛、燕子归巢、执笏朝天、仙人芭掌等。朱子见香山幽胜,还手书“真隐处”三字,后被人勒石立于后山麓,如今犹在。民间传说,朱子当年游香山时还留下“香香两两”“蜂上一株枫,枫上一窝蜂,蜂飞四方”联句让人答对。朱子游香山后顺道到香山北麓许厝村探访“契友”许衍,为许氏家庙撰写一联曰“千峰起伏奔腾前狮(山)后马(山),九(溪)水回环映带右鹊(髻山)左鸿(渐山)”,盛赞这一带秀美风光。
  因了朱子过化,文人骚客竞相上山。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同安县令朱徽为纪念朱子登山,在山上建“徽国文公祠”(徽国公为朱熹封号),门廊联句曰“大哉夫子之功百家权衡六经羽翼,远矣斯文既统周程私洲孔孟闻知”。该祠曾作“香山书院”,明末不少读书人于此结盟习文,应举登第,万历至天启年间就有9人登上龙虎榜,成为显宦名儒。书院直办至清末。香山书院不愧为古同安一处文化摇篮。如今犹在的“徽国文公祠”,朱子塑像端坐正中,兴旺的香火表达了人们对朱文公的崇敬,“徽国文公祠”也成了翔安文脉相袭的象征。
  令香山闻名的还因香山寺(又名香山岩)内供奉的清水祖师。相传香山原有荒山庙,清水祖师生前曾云游驻足是庙,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同安黄厝东派黄氏族人依照神示献出始祖墓地建香山寺(即今址),奉祀清水祖师,成了古同安民众清水祖师信仰的主庙。据不完全统计,古同安(包括今厦门、金门、集美、翔安等地)奉祀清水祖师的庙宇达80多座。随着民众对清水祖师信仰的远播,香山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如今,千年古刹修葺一新。寺庙依山就势,坐东朝西,沿中轴线次第上叠,为前殿低后殿高的重檐建筑,正面看如两落“猛虎下山”。前殿面阔三间,明间高出,后殿前部为卷棚顶,后部为歇山顶,燕尾翘脊,屋顶脊岭饰“双龙抱珠”。雄伟的庙宇缀于茫茫青山间,成为一处壮丽景观。每年农历正月初六庙会,四面八方香客数万人上山,各种民间文艺阵头如宋江阵、车鼓弄、高甲戏、布袋戏、锣鼓唱、南音队等临场献艺,使一年一度的“香山庙会”成为集礼佛、游春、登山、贸易、娱乐为一体的民俗节日。
  因两位“圣人”登临而闻名的香山,景色也很美。虽届冬季,木麻黄、龙眼树、千层树等林木浓荫,依然把山地覆盖得严严实实,令环山皆绿。绿丛间冒出的石头,奇特瑰丽,似有灵性。寺庙前方的“香炉石”,因远看状似香炉而得名,近看却发现“香炉”被刀劈般整齐地分为两半,形成一条“一线天”的景观,鬼斧神工,天然玉成。由此俯瞰,翔安大地楼房错落,田园相间,大嶝岛、金门湾尽收眼底。自宋朱熹游览香山后,许多文人也接蹱而至。与香山一水之隔的金门后浦人许獬(号钟头)也荡舟过来上山,并写下《游香山》一诗:“层峦游不尽,拍手上香山。举白浮天色,来青识圣颜。披云亭渺渺,漱石水潺潺。日暮烟岚合,相看意未还。”这位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双冠南宫”(即全国会试会元及殿试二甲头名)的“金门才子”,被香山旖旎风光深深吸引,流连忘返。800多年过去了,朱子留下的足迹依然那样清晰,这令我联想马巷舫山书院紫阳堂的一副楹联:“七载为官三代谥封士林赞颂,四书集注千秋传诵文苑流芳”。可见香山忘不了朱子,同安、翔安大地处处都在称颂徽国文公。
  下山回城的路上,我们路过大宅村和吕塘村,沿路密集的古榕和壮观的松林令我们感受了原生态村野的秀美。于是我想,如果把“榕树谷”“松树园”与香山岩连成一条线,再融入朱子过化元素,打造一条集自然、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旅游线路,或许会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带来好处。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