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在建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155
颗粒名称: 朱子在建州
分类号: I267 .1
页数: 6
页码: 19-24
摘要: 本文章记述了朱子在建州的留存遗址有环溪精舍、画卦洲、建安书院、五经博士府、朱文公祠、艮泉井等。其中,朱子曾在环溪精舍居住,临江处画卦,展示了他少年时的思考与琢磨。他还开挖了艮泉井,并作了《艮泉铭》来表达他对周围环境和社会清廉的期望。这井也被称为朱子井或八卦井,至今保留完好。
关键词: 尤溪县 朱子文化 林爱枝

内容

建瓯曾经是国都:后晋八年,闽王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在建州立国称帝,国号“大殷”,以建州为都城,改年号为“天德”。福建之“建”便来自建州之“建”。朱子在建州度过了少年时期——从7岁到14岁。
  翻阅资料,只说留有一些遗址,如环溪精舍、画卦洲、建安书院、五经博士府、朱文公祠、艮泉井、自画像等等。
  艮泉井。那是朱子已过中年,回建州讲学时开挖的。传说他用卦测出城北有黄华山,其水优良,便引至水井,因是艮卦,便名“艮泉”。他还作了《艮泉铭》:“凤之阳、鹤之麓、有屼而状。堂之坳、圃之腹、斯瀵而沃,束于亭、润于谷、取用而足,清于官、美于俗,为建民之福。”说明井的位置、周围美丽环境,水的丰盈,挖井的意愿,即希望当地官员能廉洁供职,水一样清廉,希望当地民众得此水滋养,能过上富足生活。
  这井也被称作“朱子井”“八卦井”,已历经800多年,井体完好。时任县方志办主任的潘渭水同建瓯酒厂商议,由酒厂出资修缮,保护了这一处遗存。
  环溪精舍、画卦洲。精舍是朱家在建瓯的住房,也是朱子的读书处。精舍临江,江边有沙滩,据《文公年谱》记载“文公八岁时曾坐沙上画八卦”。对此,只能想象,一位少年如此专注地在沙上画了扫过又重画。几岁孩童大约不明白两条鱼是如何被设置得如此圆满灵动,他思之再三、虑之不断。
  那天笔者按图索骥来到江边,在建溪、松溪汇合处,江面平阔、流缓,也见到一片沙洲,只是与江岸没有显明的落差。数百年来,潮涨潮落,洪水来去,多少沙洲都会被吞噬,如今哪能寻得“画卦”处?
  朱子的老师李侗这样评价自己的学生:“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似乎已在思考、琢磨着他的年龄所无法承受的重大问题。但他后来的立论“动静论”“理气论”“致知格物论”“道心人心论”“文”与“道”的关系等,成就了一代哲学大师,或许画卦之思辨为之铺垫了最早的基础。后来,他有不少关于“太极”的著述,理解深刻。
  朱子对建州山清水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十分眷恋,视为故乡,成名后多次回建州讲学,晚年还十分强烈地希望回建州定居。特别是临终遗嘱:回归建州。他死后,三子朱在携朱子长孙朱鉴迁回建州,如今他们的后裔仍世代居住于此。
  朱子少年时期的教育主要是训蒙家教,朱松带他四处游学,广泛接触理学名流,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学问奠定了相当的基础。朱子说“十年寂寞抱遗经”正是此时的写照。
  朱子自画像。在县博物馆看到的,那已是年过花甲之作,一身布衣,相貌慈祥,脸上、眼角的皱纹清晰可见。像高93厘米、宽50厘米、厚3.5厘米,因故,如今看到的画像是用黑色页石刻成,字迹图像都很清晰,上端刻有朱子亲笔题词:“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遗矩,惟闇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之后还注明“绍熙孟春良日,熹对镜写真,题以自警”,足见朱子恪守理想、修身养性,始终不渝。注文之后钤有两颗图章“熹印”“晦翁”。
  博士府、朱文公祠。这两处与朱子一生息息相关,他一生的成就都体现在这两个地方了。
  一生追求理学,是理学集大成者,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庞大而缜密的思想体系。他做学问很坚执、也很谨慎。为使理学精进,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会”“寒泉会”“三衢会”,都是理学大师朱子、陆九渊、吕祖谦等的学术研讨会,有的通过辩论达到认识的一致,有的各执己见,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如朱、陆鹅湖会,两位好友为“心”在先,还是“理”在先争得不亦乐乎。朱子虚怀若谷,他十分在意陆九渊对他的学问有“支离”之病的批评,对自己的全部经学著作动了大手术,半年中,全力删改了《大学中庸章句》和《论孟精义》;“三衢会”后,他更清除了“涵养功夫全少,而讲说又多,强探必取,寻流逐末之弊。推类以求”之病……可见夫子治学之严谨、之虚心、之苛求自己。
  朱子最有代表性的首推后被定为“四书”“五经”的著作,他学识广博,涉及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于自然科学,对经学的研究最多,著作丰厚,以一生精力写成《四书集注》,使之成为儒学经典,他说:“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此后各朝代皆以《四书》为全国科考教科书。
  朱子晚年,备受思想文化党禁的煎熬,但他坚信“吾道不孤”,相继完成了许多著作的修改、定稿,如《书集传》《书传》《太极图》《西铭》《大学·诚意章》《礼书》等,成就了他的晚年又一个闪光的学问著述高峰。夫子不仅是一代儒宗,还成了一代文宗。如《韩文考异》正是在党禁最高潮时完成的,奠定了他作为宋代最杰出的校勘专家的地位;又如一组研究《楚辞》的著作:《楚辞集注》《楚辞辩证》《楚辞后语》《楚辞音考》,寄寓了他在庆元五年党禁生活中忧时悯世的郁闷愤懑的情绪,因他之故株连了一批道学儒士。朱子为《楚辞》作注,还带来了另一个学术成果,纠正前人偏重于章句名物的训诂,而从旨意义理去阐发,建立起了新的《楚辞》学的解说体系。他还对《参同契》《阴符经》作了考异,又精研了苏颂的《新仪象法要》,所有这些实际上把朱子的研究引向了对自然科学的钻研。从已挖掘出的夜观星象的聚星台和石室,说明他注重实际观测,从而提出了不少有关天文学的见解,如“天运不息,昼夜转辗故地榷在中央,使天有一息之停,则地须陷下。惟天运转之急,故凝结得许多渣滓在中间。地者,气之渣滓也。所以道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专家考证,这就是超前于西方的东方古典星云说;而那张阴阳回互相抱的《古太极图》,则成了这位有科学头脑的理学家的辩证思辨理性的象征,也成为一种对立互补科学理性的象征,引发着现代物理学大师们的创造发明的灵感。据《中国科学技术史》记载:德国核物理学家玻尔宣称,他的量子理论的互补概念同东方古典文化的太极阴阳思想有惊人的一致,当他必须选择一种盾形纹章的主要花纹来象征其物理原理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华太极阴阳回互相抱的图形,并在上面刻下一行铭文:“对立即互补”。李约瑟也感叹:“也许这种最现代的欧洲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受到庄周、周敦頣和朱子等人物的恩惠,比世界上现在已经认识到的要多得多。”这样,朱子和自然科学连接在一起。
  我道一体的哲学追求,执着人爱的人文精神,沉静达观的理性思辨,进取济世的人生态度,这些无疑都是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垂暮之年,朱子以“帝王师”身份入都,这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立于朝堂。他天真地以为,尺五之间,有了当面奏事的机会。
  他首次延经开讲的是《大学》,朱子反复强调“修身为本”,要皇上“常存于心,不使忘失”,甚至像教训蒙童一样,开导皇帝:每出一言、每行一事,都要反思,无害的,才去做……他希望通过臣正君德来限制君权的滥用。结果招来了皇帝的憎厌,反对派更趁机打压。
  这位“帝王师”见到皇帝,都要讲些收放心、正君德、纳忠言、远近习、行治道,实际上这是一种正君、限权的清议力量的代表,客观上形成了君权专断与限制君权的斗争。最后皇帝以“初除朱熹经筵尔,今乃事事欲与闻”“朱熹所言,多不可用”,便把他逐出朝门,“帝王师”只待46多天。
  朱子一生收徒讲学,不论是创立学说时,还是失意归隐时。他创办了“白鹿洞书院”,修复了“岳麓书院”,修建了“武夷精舍”,广召门徒、传播理学。他以“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道德至上的指导思想,要求学生做到穷理格物和修身笃行的统一,也就是德与知、知与行的统一。
  朱子一生关心国运民生,他虽没当过大官,但不论何职,他都尽量关顾民生。他任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时,弹劾了一批贪官,打击了一些大户豪门,甚至牵扯到了王淮宰相。由此引来报复,斥理学为“伪学”,被解职还乡。知福建漳州时,当地因土地兼并,造成“田税不均”,失地农民承受更加沉重的剥削。朱子提出“经界”,即核实田亩,随地纳税。但遭到地主豪绅激烈反对,没能推行。朱子愤而辞职,以示抗议。退居崇安时,因水灾饥荒,爆发农民起义。朱子提出设“社仓”,目的在于防止地主绅豪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盘剥农民,后推广施行。任知南康军时,又遇灾荒,朱子上疏要求减免租税,并请求兴修长江石堤。……
  他的好友张栻即将入朝,他向张进献“正心诚意”“天下大本”和“任贤相,杜私门,则立政之要也;择良吏,轻赋役,则养民之要也;公选将帅,不由近习,则治军之要也;乐闻警戒,不喜导谀,则听言用人之要也”的为政大法。第二年,他又从孟子“制民之产”的仁政思想出发,向张栻具体陈述“善民之政”的两大根本之法,一是“量入以为出”,废除横征暴敛的“计费以取民”,“使州县贫富不至甚相悬,则民国之惨舒亦不至大相绝”;二是“屯田实边”,解决庞大的养兵之费,这是“最为宽民力之大者”。
  朱子去世9年后,召赐遗表恩泽,谥“文”,从此尊为“朱文公”。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后改封徽国公。《四书集注》被列为国学。理宗下诏学宫将朱子从祀庙堂。惠宗下诏兴建朱熹文庙,次年改封齐国公,与孔子一样受到统治阶级的顶礼膜拜。明成祖作御序的《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天下,成为有明200多年取士之制。景泰六年,召建州朱子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朱子理学立意高远。涉及面广,涵盖许多学科,形成庞大的体系。他所提倡的高尚的思想品格、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不是世俗人士所能达到、所能恪守的。
  “道”是道学家们毕生追求的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其追求坚定不移,为之牺牲在所不惜。他呼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一种体道弘道的崇高人格,其核心为“至公”。
  朱子一生求道、一生卫道。他所求、所卫是一种对大道不行、人性堕落的忧患意识(忧道忧民)。他们正心。道学士子们相信它是实现完美人格和天下大治的根本途径。正心不仅成为他们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成为他们最高的治国理想。
  他们固穷。他们自以为精神上比谁都富有,所以心甘情愿地固穷守道,宁肯献身于“形而上”的精神,而不肯屈事于“形而下”之物。
  他们守节。“文章、道德、气节”是他们人生追求的三大目标。他们注重名、节,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正气,刚正不阿、高风亮节、爱民如子,犯颜直谏都是最理想的楷模。他们重民族气节,重夷夏大防。
  朱子后人朱锐敏说,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朱子是一个里程碑。一是思想品德。热爱国家,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勤奋好学;二是重教思想。至今,朱家子弟经常聚集仅存的博士府几间旧屋,感受氛围,发奋用功。

知识出处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山水襟怀——走近朱子》

出版者:海峡文艺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朱子文化漫笔、生命的开篇、朱氏家族与政和、与袁枢的文学之缘、寻找游朴、李侗:朱子的恩师等文学作品。

阅读

相关地名

尤溪县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