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研讨会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118
颗粒名称: 朱子学研讨会综述
分类号: B244.75-54
页数: 10
页码: 259-2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东亚礼学与经学国际研讨会暨上海儒学院第三届年会”综述、会通朱陆传承理学——“纪念陆九渊诞辰880周年会讲”综述、学术·历史·心灵朱子学溯源之旅——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纪实等内容。
关键词: 朱子学 研讨会 综述

内容

“东亚礼学与经学国际研讨会暨上海儒学院第三届年会”综述
  2019年6月29日至30日,“东亚礼学与经学国际研讨会暨上海儒学院第三届年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大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吴震教授主持。在开幕致辞中,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指出,本次会议以“礼学与经学”为题,将从事文史哲不同学术专业的学者汇聚一堂,共同研讨东亚礼学的文化传统,表明由儒学所构建的“东亚文明”具有打通近代学科设置的可能性,同时也表明在人文学科领域文史哲三家的未来发展具有进一步增进了解、加强沟通的巨大潜力。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朱杰人教授在致辞中则指出,所谓礼教,不是宗教,而是关于礼的教育,今天讨论东亚礼学,离不开对朱子礼学的研究,而朱子礼学思想具有化民成俗的现实关切,如何使礼学和礼教重新回到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和社会意识中来,这是当今复兴传统文化的一项时代课题。
  本次会议围绕“礼学与经学”这一主题,开幕式大会报告环节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洪兴教授主持,吾妻重二、叶国良分别做了题为“佐藤一斋《哀敬编》初探——日本阳明学者的儒教丧祭书”和“论《仪礼》中的几席位向”的主题报告。在其次的分组报告中,与会学者分别从“儒家传统礼学研究”、“东亚《家礼》研究”、“其他儒学与经学研究”三个方面展开了为期两天的学术讨论。
  一、儒家传统礼学研究
  在有关儒家传统礼学的主题下,梁满仓梳理了《礼记·礼运》文本,指出民惟邦本以及由此衍生的爱民、富民、利民主张是封建国家构建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吕友仁指出经学今日已是“绝学”,而礼学则是“绝学”中的冷门。杨华针对“礼崩乐坏”问题,提出礼的内涵分为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次,形而上的礼义具有从未中断的连续性,这正是中华礼乐传统得以连续和传承的文化基础。叶国良指出,就《仪礼》全书论,仅关涉人事之礼及与神魂有关之礼,认为凌廷堪《礼经释例》所概括之礼例,杂论人、神,不可据信,指出其中涉及的几席位向应该分别讨论和定位。刘丰将《礼记·儒行》与《荀子·儒效》作对比,厘清了战国儒学发展的脉络及更加重视政治品性的转向。吴飞讨论了程瑶田礼学的心性学基础,指出其所强调的恕、让、厚、和四德,都是礼学上强调接人待物之法的德性基础。
  礼的哲学解读是传统礼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陈赟探讨了亲亲与尊尊作为周礼的原则与后世儒家所理解的人道的基本规定的“仁义”之间的关联,指出仁义的原则是对丧服、宗法精神的提炼与纯化。朱承讨论了《礼记》中的生活规范与政治秩序,并指出礼仪和风俗制度形成的“差异性”等级秩序,是儒家规范性政治的主要表现。
  对古礼的考辨是传统礼学研究的艰深之处。陈壁生讨论了郑玄对圆丘礼的建构,指出圆丘祭天之礼是一个郑玄解经方式的典型问题,经过郑玄,圆丘祭天礼进入中国传统政治,塑造了政治的基本价值,也进入了后世的周代史写作。罗新慧以西周铭文回应《礼记》“支子不祭”问题,认为小宗可祭其父,但在未与大宗分族之前,不能祭祀大宗之祖。陈徽讨论了禘、祫问题,认为作为大祭,禘礼三年一举,它审定的不仅是死者之间的昭、穆之序和尊卑、亲疏之伦,实则亦是通过此法以厘定、规范生者之间的伦理关系,维护相应的宗法政治秩序。古礼的具体仪文是儒家礼学原理的应用。吴丽娱梳理了关于唐代明堂礼的文献,指出礼制的变化是不同理论和意识形态长期斗争与相互混融的结果,也是高宗、武则天时代皇权不断加强的体现。朱溢介绍了南宋大礼卤簿制度的制定及制约因素,曾亦讨论了汉儒关于宗庙迭毁争论中的亲亲与尊尊问题,认为祭祀之意本在于亲亲,然格于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之政治现实,以宗尊而不毁,又与亲亲原则相违矣。黄铭指出,晋代反向过继中的妾母服制作为非礼之礼,体现了皇权对礼学原则的入侵。陆敏珍在对宋代焚黄仪式的观察中指出,一个礼仪的仪式并不只具有意义模式,它也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形式。韩国学者金镇佑则分析了朝鲜后期庶孽宗法地位的弱化事例及其原因。
  此次会议中,学者们还关注了对传统礼学文本的重新诠释问题。夏微指出宋代《周礼》学开元、明、清批评郑玄《周礼注》之先导,开创以义理解《周礼》的新方法,并推动了《周礼》辨疑之风的拓展与深入。潘斌考察了清人“三礼”诠释,指出其校勘、礼图、礼例等方面的研究皆有集成特点。唐明贵讨论了郑玄《中庸注》兼采今古文的注释特色。胡文丰透过宋儒李觏《礼论》检视其在经学上的造诣,以及一生论述的理序基础。张涛则复原出宋儒魏了翁《周礼要义》的部分类目,为讨论其经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材料。
  二、东亚《家礼》研究
  朱子《家礼》是朱子礼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它不仅是南宋以来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礼书,而且对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次会议,日本学者吾妻重二和韩国学者张东宇分别率领日韩两国《家礼》研究团队共约二十五人参加会议,就东亚《家礼》学问题做了专题性学术报告。在大会报告中,日本学者吾妻重二指出,《家礼》中的丧礼和祭礼在日本尤为引起关注,佐藤一斋的《哀敬编》重视丧礼中“哀”的感情和祭礼中“敬”的感情,是考察《家礼》在日本接受与变化的重要文献。《哀敬编》结合了日本国情和习惯,从《家礼》出发,探寻出儒教丧祭礼仪的新发展。韩国张东宇指出,为使《家礼》适应16世纪之后的朝鲜,朝鲜知识分子为修订《家礼》做出了诸多努力,在对变礼做出明确规定的著述中,《礼疑类辑》是朝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对文本的考辨分析是《家礼》研究的基础。徐渊通过对《家礼》与《士丧礼》及《书仪》的比较研究,指出宋代理学是通过礼仪革新达到文化保守的目标。王志阳以篚和幂尊疏布巾为例,讨论了朱子礼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在《家礼》面世后,历代学者的承袭与回应同样值得关注。顾宏义考证出元后期钱塘人应本为最先对朱熹撰述《家礼》之说提出质疑的学者,其辨析《家礼》之说,当载录于《三家礼范辨》内。苏正道指出明代以来流行的《家礼》及其改编本存在问题,清初学者主张习礼、考礼,回归《仪礼》研究。王献松则指出,汪绂《六礼或问》以“明礼意”为思想宗旨,对朱子《家礼》有所发展,在清代礼学史上的学术价值值得重视。孙致文则介绍了近代上海学者姚文柟会通古今丧礼的研究,及其对《家礼》的承袭与检讨。
  《家礼》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礼书。徐到稳指出,实践礼学是私家编写、以儒家精神指导民间礼仪的学问,在明后期达到极盛,清前期开始衰落,明清礼学转型在于从实践礼学走向考证礼学。姚永辉梳理了以《家礼》为本的实践礼书明儒丘濬所著《文公家礼仪节》的文本生成理路,陈媛进一步介绍了该书在中韩两国的传播及特点。何淑宜以明清易代之际浙西士人为中心,探讨他们对明末清初政治、社会剧变下,士风、习俗变化的回应及礼仪实践。徐道彬分析了清初徽州的《茗洲吴氏家典》对朱子《家礼》的继承,并指出其对乡野礼仪续绝存亡,开辟新径的贡献。
  在小组讨论中,田世民进一步探讨了江户期的知识人兼顾日本的制度与习俗,对《家礼》的礼文仪节的诠释与实践。日本学者榧木亨梳理了江户时期朱子学者中村惕斋《慎终疏节通考》及《追远疏节通考》中,对《家礼》未提及的丧祭礼仪用“乐”的论述。松川雅信介绍了在佛教主导殡葬仪式的背景下,近世日本崎门派的“家礼”实践。韩淑婷考察了日本幕末时期佐久间象山的《丧礼私说》对《家礼》的接受及运用,并指出其对调和丧礼中儒佛矛盾的贡献。越南学者佐藤瑞渊从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纂的越南《家训》中揭示出越南古礼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来自韩国的学者着重介绍了《家礼》在朝鲜的传播与发展。韩国学者郑现贞介绍了朝鲜本《家礼》之形成及其特征,朴润美指出《家礼》在朝鲜初期国家仪礼整备中被用作提供礼之原则的主要根据,韩在壎以《家礼辑览》为中心介绍了朝鲜中期对《家礼》的考证及补正。李俸珪以《国朝丧礼补编》与《林园经济志》为中心,讨论了朝鲜后期士大夫与朝鲜朝廷对《家礼》的活用,金允贞以《四礼便览》为例,讨论了朝鲜后期冠昏丧祭四礼的实践。崔然宇则以传统丧礼中服饰及织物为媒介,考察古礼及《家礼》在朝鲜时期的实践及变用。全圣健进一步以实现朝鲜王朝家礼体制改革的《四礼家式》为主,介绍了朝鲜后期代替《家礼》的新定式。
  三、其他儒学与经学研究
  在大会报告中,虞万里介绍了唐文治先生年谱长编的序言,指出蔚芝先生集德业、功烈、著述于一身,读经而润身立德,读经而求圣传道,读经而经世济民,实乃一等之人品文品学行。美国学者周启荣重新解读《论语》文本中“攘羊”的语境涵义,进而论证“攘羊”只是一种非礼杀牺牲的“违礼”行为而不是触犯“刑律”的行为。
  此外,韩国学者徐大源考辨了孟子人、物性同异,陈畅介绍了阳明后学管志道易学形而上学及其意义,日本学者尾崎顺一郎介绍了陆陇其的《三鱼堂四书大全》编纂与四书学,张天杰进一步讨论了吕留良、陆陇其的《四书》学与清初的“尊朱辟王”思想运动,谷继明报告了南朝经师刘瓛年谱及其《易疏》补笺,肖永奎考察了王安石的性善论说,陈岘澄清了朱熹对《周易》先天学的改造及其影响,陈晓杰梳理了阳明后学的“克己复礼”论,何益鑫疏解了竹简《性自命出》章句问题。
  吴震教授作闭幕致辞,指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特别是新生代的年轻学者开始关注礼学传统的经学研究和思想研究,出现了令人欣喜的传统文化研究新动向,此次会议力图打破文史哲学科之间的壁垒,推动礼学研究的跨学科对话,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未来还将继续努力,加深国际化协同合作的力度,为进一步推动“东亚文明”领域内的礼学研究与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转载“澎湃新闻”)
  会通朱陆传承理学
  ——“纪念陆九渊诞辰880周年会讲”综述
  张品端
  由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和台湾鹅湖月刊社主办,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江西省抚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金溪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会通朱陆传承理学——‘纪念陆九渊诞辰880周年会讲’”活动,于2019年9月6—8日先后在朱子学的发祥地福建省武夷山和陆九渊的故里江西省金溪举行。来自海峡两岸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讲,共同围绕“会通朱陆,传承理学”这一主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志强研究员在致辞中说:“今天我们对朱陆问题的探讨,就是在新时代条件下,通过朱陆之间虽相反实相成的会通视野,来把握中国思想和文明演进的动力枢机,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文明演进枢机的把握,来自觉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自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以此来促进中华文明的更化发展,再铸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关于“会通朱陆”的新诠释
  朱陆思想的异同,是南宋以来一直被争论的问题,这次会讲则从会通的角度对朱陆思想进行了讨论。上海同济大学朱义禄教授认为,朱陆都有强烈的怀疑意识和自得精神,这是会通朱陆思维方式的新视域。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怀疑后有质问,质问后须反思,反思后又会萌生一些自身独有的心得体会,这就是自得精神。此种思维方式是朱陆开展学术文化创造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思想资源。台湾“中央大学”杨祖汉教授以牟宗三对朱陆哲学思想的评析为例,从本体与工夫两方面对朱陆思想之异同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朱陆乃是两个不同的义理形态:朱熹对道德之理的理解和实践走的是“道问学而后尊德性”之路,而陆九渊走的是“尊德性而后道问学”之路。故两者的会通,并不是以其中一系涵容另一系,而必须从自己走向对方才能够互相补充以完成自己。
  一些学者将“会通朱陆”的视域扩展到东亚儒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龚颖研究员就日本江户时代儒者对“朱陆之辩”的接受与转化作了详细考察: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家学者藤原惺窝、林罗山和中江藤树等,通过对“朱陆之辩”相关问题的讨论,加深了对宋明理学思想实质的理解;同时,他们在寻求融会朱陆的过程中表达出一些独特的思想主张,如他们吸纳了与陆学有共通性的朱子学相关论述来建构新的思想框架。
  2.关于朱熹理学思想内涵的阐释
  与会部分学者对朱熹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武夷学院张品端研究员认为,朱熹以理、气为宇宙论的理论构架,以心性论为人生哲学的中心内容,而他所用的是理性分析的思维方式,这与传统的纯直觉内向观照方式不同,显出其哲学构思的创新与理论思维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金刚副研究员对朱熹的“浩然之气”进行了讨论,认为朱熹特别强调后天“养气”工夫的重要性。朱熹对“浩然之气”、“配义与道”的诠释,突出了“浩然之气”的实践向度,展现了“浩然之气”在道德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朱熹的礼学思想是这次会议的一个突出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丰研究员分析了宋代礼学的特征,认为宋代礼学以道学家为主体,形成了礼学中的义理派礼学。而朱熹从整体上扭转了儒学重仁轻礼、对礼的解释重内在而轻外在的倾向,并将传统儒家的礼与天理论贯通起来,极大地提升了“礼”在儒学中的地位,使“礼”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安徽大学徐道彬教授则对明清古徽州礼学生态文化进行了深入考察,认为明清时期徽州礼学思想的转型与建构引领了古徽州的地域观念与民众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徽州作为朱子的桑梓之邦,《朱子家礼》使徽州地区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礼仪生活方式。武夷学院王志阳副教授认为,朱熹在礼学观念上,以礼为天理的表现和现实社会的最高行为准则,具体的礼仪则应“随时而变”;在礼学实践上,朱熹以礼为修身的原则,注重遵循礼的具体行为规范。
  3.关于陆九渊思想内涵的阐释
  一些与会学者对陆九渊思想展开了讨论。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涂可国研究员指出,陆九渊的心学呈现出某种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意蕴,即正心、存心、养心、自反的责任。而履行这种责任,又包括自醒自觉、自反自成、自立自强等。故陆九渊重视每个人的为己之学,把学以自道、学以明理确定为终身的责任。华南理工大学杜文曦副教授将陆九渊经学诠释尔马赫的“心理诠释学”原则对陆九渊的经学诠释学思想进行了解释。这种中西诠释学的对话是研究陆九渊思想的一个新范例,可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提供新视野。江西师范大学邓庆平教授对陆九渊“克己复礼”的工夫论作了分析,认为“克己”是为学的关键,“恢复本心”是为学的目的,“克己复礼”不只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修养工夫,而且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具有普遍性的为学之道。华南理工大学袁君煊副教授认为,陆九渊“先立乎其大者”的为学工夫论,提倡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于坚持价值理性对理论理性的优先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本次会讲的成果不仅体现于“继往”,更重要的乃在于“开来”。通过这次“会通朱陆,传承理学”会讲,我们对宋明理学的研究得到了拓展与深化,并为中国特色哲学知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原载《哲学动态》2019年第11期,作者单位: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
  学术·历史·心灵朱子学溯源之旅
  ——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纪实
  何浩 王凯立
  2019年7月15—22日,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全体成员齐聚福建、江西两省,共同溯源朱子理学,寻找圣贤之道。本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由朱子学会、中华朱子学会、厦门市同安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婺源县朱子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共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中央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的100余名朱子学研究者与爱好者参加。
  一、同安始业
  7月16日上午8:30,本次“朱子之路”始业式(释菜礼)在同安朱子书院正式开始。同安朱子书院原为同安老县衙,亦是朱子在同安时所居住的“高士轩”旧址,在这里举行本次“朱子之路”活动的始业式,意义重大。
  全体营员诵读《朱子家训》,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完成释菜礼。“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总顾问朱杰人教授向全体营员致辞指出,第十二届“朱子之路”是一个新纪元,一是因为本届研习营是历届活动中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一届;二是因为本次“朱子之路”扩大到了同安和婺源,是最完整的一次“朱子之路”。同时,朱杰人教授为营员们介绍了朱子在同安的经历和功绩,并希望青年学者不但要研究形上学,更要关心现实,关心世道人心。同安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林永福主席发言,指出同安作为朱子首仕之地具有丰富的朱子文化资源,值得深入开发。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举行“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具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全体营员齐唱“朱子之路”主题歌《走在朱子之路上》,始业式落下帷幕。
  之后,《朱子文化》期刊主编方彦寿作了题为“歌声中,寻找我们的朱子”的报告,他从多个方面描述了朱子之路的意义,将朱子之路概括为一个鲜明的文化主题、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一种活泼的教学形式、一种开放的讲学结构,并详细为大家介绍了《走在朱子之路上》歌词的来源和具体含义。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谢遐龄教授向营员作了题为“从《仪礼经传通解·祭礼》看朱子学的宗教维度”的报告,他认为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受到现代话语体系的误导,中国人实质上是具有宗教信仰的,这种宗教信仰有别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是一种宗法制的宗教。谢遐龄教授还对朱子《仪礼经传通解·祭礼》部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以此说明中国这种宗法制宗教所具有的信仰天、信仰祖先的特征。
  本次活动首次从朱子首仕之地同安开营。同安作为厦门文化原点、闽学文化源头,拥有丰富的朱子文化资源。可以说,朱子的足迹几乎遍布同安山村海角,在同安的修行实践奠定了朱子一生的学术思想基础。朱子勤政爱民,兴学育才,采风问俗,以礼导民,让偏于一隅的同安成为家传户诵的“海滨邹鲁”,紫阳过化的功绩被百姓传送至今。本次朱子之路研习营将以同安为起点,途经尤溪、武夷山、婺源等地,为期九天,历时最长。其间,营员们还将参访南溪书院、尤溪县朱子文化区、兴贤书院、紫阳楼、考亭书院、寒泉精舍、武夷精舍、鹅湖书院、朱子家庙等朱子文化圣地,举行释菜礼、祭朱文公墓等礼仪活动,此外还有主题报告会与论文研讨会串插其间,整个“朱子之路”活动精彩纷呈。
  二、尤溪探源
  7月17日,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来到了朱子出生地尤溪县。是日全体营员来到朱子文化园区,参观尤溪博物馆、南溪书院,了解朱子出生时的点点滴滴以及朱子之于尤溪的影响。之后,聆听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韩国同德女子大学朱光镐老师为营员们分享了他对“朱子格物致知的阐释学解释”的相关思考,朱光镐老师认为,朱子论工夫的目的,并不是“本体体验”,而是以成熟人格善处日常生活。朱子的格物致知,也不是理论型认识或内面道德本性的实习,而是通过对象的关心而达成内外圆融的关系。此外,朱子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避免现实世界而还原到主体内面的独立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没有内圣的外王是很危险的,而没有外王的内圣也是很盲目的。朱光镐老师指出,朱子的哲学思想不仅是道德形而上学,还包含了四书学、经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丰富的内容。第二场讲座题为“朱子《诗》说与《诗序》异同研究之检讨”,主讲人为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的车行健老师。车行健老师详细比较了十五家对朱子《诗》说与《诗序》异同问题的研究成果,指出其中有九家为“主同说”,有六家为“主异说”,而十五位学者研究所得的数据无一是相同的。另外,这十五家的研究成果也显示出了地域差异,港台学者更倾向于“主同说”,而大陆学者更倾向于“主异说”。车行健老师强调,量化统计的科学方法并不足以成为判别《诗》说与《诗序》之异同的根据,有时文本间更为本质的结构性差异虽然数据量小,却更为重要。
  三、五夫寻访
  7月18日,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全体营员参观了被誉为“山中理窟”的桂峰古民居、朱子故居紫阳楼、兴贤书院、五夫古街等。其中,紫阳楼对朱子一生的成长与思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绍兴十三年(1143年,时朱子14岁),朱子父亲朱松委托刘子翚抚养并教育朱子,而紫阳楼正是刘子翚当年与朱子生活过的地方,在此期间,刘子翚“不远复”三字诀、“一为心法”等观念,对朱子的思想成长产生了重要作用。在参观完紫阳楼后,营员们品尝了朱子灵泉(据当地人说,喝灵泉能使人变得聪明),并走过了朱子进入五夫镇的第翚巷——朱子巷,深刻感受到了朱子故里浓厚的文化气息。
  四、黄坑祭拜
  7月19日上午,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全体营员首先前往建阳黄坑举行了祭拜朱文公仪式。之后,参访考亭书院。考亭书院背负青山,三面环水,景色清幽。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朱子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沧州精舍”(考亭书院)。在宋代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到考亭求学问道,群贤毕至,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朱子在考亭书院授徒讲学八年,于庆元六年(1200年)病殁。宋理宗时,程朱理学备受重视,淳佑四年(1244年)诏为考亭书院,理宗皇帝赵昀御书匾额褒崇之。考亭书院因年湮代远,风雨侵蚀而倾圮,于今仅存有明嘉靖十年(1531年)御史蒋昭创修的石牌坊,建阳市政府于1998年兴建朱子文公祠一座屹立在考亭玉枕山之巅。当今考亭书院已成为海内外朱子后裔及朝圣者的“阙里”。下午,全体营员来到了建阳寒泉精舍祝夫人墓,祭拜朱子的母亲祝夫人。寒泉精舍位于建阳市马伏天湖之阳,为朱子创办的第一所书院。当时地属崇泰里后山铺东,旧名“寒泉坞”。1170年正月,朱子葬母于寒泉林天湖之阳;同年,在墓旁构筑精舍,匾曰“寒泉”,守孝治学。
  五、武夷畅游
  7月20日上午,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全体营员来到了武夷山九曲溪畔,乘竹筏顺流而下,亲身领略朱子《九曲棹歌》所描绘的人间仙境。下午,师生们参观了武夷精舍。武夷精舍位于九曲溪畔,是朱子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
  六、鹅湖问道
  7月21日上午,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全体营员参访了鹅湖书院。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鹅湖书院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为了纪念朱子与陆九渊在鹅湖寺举行的那场影响深远的论辩而建。全体营员在鹅湖书院聆听了两场精彩的讲座,亲身体验了古圣先贤在书院求道问学的情景。两场讲座均由本届“朱子之路”总顾问朱杰人教授主持,第一场讲座的主讲人是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许宁教授,讲座题目为“鹅湖之会的文化意义”。许宁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鹅湖之会的基本情况,进而从薄与约、繁与简、道问学与尊德性三方面总结了朱陆异同问题,总体来说,朱子与陆九渊学问的不同是为学方法上的不同,即朱子强调格物致知,而陆九渊则强调发明本心。许宁教授认为,朱陆之辩有三方面的文化意义:其一是理学文化意义,即朱陆之辩上承儒学性与天道的展开,下贯后世儒学发展的动力;其二是三教文化意义,即朱陆之辩在三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促进三教相互融通的作用;其三是世界文化意义,即朱陆之辩体现出了中国哲学特有的内在超越向度,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回响今日。
  第二场讲座由本次研习营总领队朱人求教授带来,主题为“朱子静坐工夫论”。在讲座开始,朱人求教授探讨了中国哲学中“工夫”的含义:工夫最早指工程、夫役,后来引申为花时间、花精力的身心修炼,是一种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理论视域和实践视域。在工夫论的视域下,朱人求教授介绍了张载、二程、王阳明、刘宗周等人对静坐的论述,并注意辨明儒家静坐与释道静坐的区别。就朱子而言,静坐不是去除一切思虑,而是可以专注于对天理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静坐与读书是相互促进的,即所谓“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朱子并非以静坐废弃读书。就静坐与穷理的关系而言,朱子认为静坐摆脱私心杂念,从而明得圣人之心与天地之理。就静坐与涵养的关系而言,静坐是一种涵养工夫,静中体验未发之中,从而能够涵养本源、涵养本心。就静坐与主敬的关系而言,由静发展到敬,意味着静坐工夫真正意义上的儒家化,朱子认为敬则自静,敬通贯动静。在讲座最后,朱人求教授详细介绍了朱子静坐的方法,并让营员们进行了十分钟的静坐体验。
  七、婺源结业
  7月22日,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营员们前往婺源县感受朱子文化,参观了朱子家庙、朱子故居的虹井以及朱子命名的廉泉等。之后,营员们在婺源县紫阳书院聆听本届“朱子之路”总顾问朱杰人教授的精彩讲座。讲座开始之前,韩国延世大学的李光虎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李天承教授向紫阳书院赠送了韩国朱子学方面的珍贵图书,并举行了简单的赠书仪式。在讲座中,朱杰人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了朱子画像的流传,展示中、日、韩各国传统古籍及画卷当中的朱子画像,并澄清现在流传的伪朱子像问题。朱杰人教授最后呼吁,坚决抵制朱子伪像的使用与流传。晚上,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学营在婺源举行隆重的闭营式。中共婺源县委书记吴曙,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俞春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詹显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江细兰等出席仪式并为营员们颁发结业证书。俞春旺在致辞中讲到,朱子文化是婺源最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朱子文化保护开发融入了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研习营总领队、厦门大学教授朱人求总结了本届“朱子之路”取得的可喜成就,将本届朱子文化的溯源之旅总结为:学术溯源之旅、历史溯源之旅、心灵溯源之旅。韩国团领队崔英辰教授从韩国儒学的视域谈了自己对于本届朱子之路的感想,中国台湾团领队冯晓庭教授从朱子学的包容性、朱子之路的持之以恒等方面谈论了自己对本届“朱子之路”的感受。优秀学员代表李毅、江佳凤、吴真率(韩国)、陈峰、郭荧蓥等相继发言,分享了自己在本次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悟。
  自2008年以来,“朱子之路”历经十二届,已培养了1200多名朱子学研究后继。目前,“朱子之路”已成为知名文化品牌,为青年朱子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和一次祭拜先贤的机会,是一次求学之旅、求道之旅、寻根之旅,为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朱子学年鉴.2019》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朱子学的研究要素与哲学开拓》《朱熹思想研究的新进展》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