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图书馆
南平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南平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朱子学学术动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097
颗粒名称:
朱子学学术动态
分类号:
B244.75-54
页数:
22
页码:
247-268
摘要:
本篇收录了朱子学学术动态会议信息、朱子学研讨会综述等。
关键词:
朱子学
研究
学术动态
内容
会议信息
厦门(同安)第四届国际朱子文化节
2019年3月17日,以“汇通中外,论道同安”为主题,2019厦门(同安)第四届国际朱子文化节在同安县衙旧址厦门朱子书院召开。本次活动由朱子学会、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厦门朱子书院、厦门筼筜书院以及同安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主办,同安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来自中国、韩国、越南等海内外专家学者、朱子宗亲代表参与了此次盛会。
活动现场,海内外嘉宾及朱氏宗亲,进行了礼祭朱子的仪式,举行了“朱子家礼与东亚社会”中外学者会讲,8名来自中国、韩国和越南等东亚文化圈的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国情,围绕朱子文化对本国的影响以及朱子文化特别是朱子《家礼》的现代价值、现实意义等发表演讲。活动另一重要议程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与韩国退溪研究院、韩国朝鲜大学人文学研究院WOORI哲学所、同安朱子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据协议,协议各方将对中国哲学与韩国哲学等东亚哲学思想文化进行协同研究,定期交流交换典籍文献等学术资料、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互派研究人员等。
朱子学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年3月20—21日,朱子学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江西婺源召开,来自韩国、日本、越南、爱沙尼亚等国家的近百名国内外学者齐聚一堂,通过多元文化的思想碰撞,进一步弘扬朱子传统文化。此次会议由朱子学会、中华朱子学会、上饶师范学院、婺源县人民政府主办;江西省2011朱子文化协同创新中心、中共婺源县委宣传部、婺源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承办。
开幕式上展示了朱子“释菜礼”,与会人员诵读了《朱子家训》。此次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四十余篇。与会学者围绕“朱子学术诠释”、“海外朱子”、“朱子学术渊源与传播”、“朱子礼仪文化”、“儒家经典诠释”、“多元文化比较”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主题发言有:华东师范大学朱杰人教授——“化民成俗——婺源县朱子文化落地工程纪实”、台湾学者朱高正——“从中西文化的比较谈文化自信对新时代全球化的意义”、韩国栗谷学会会长崔英辰教授——“宗教多元主义的朱子学基础”、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乐爱国特聘教授——“朱熹《论语》学(一)——对‘仁’的阐释”、韩国退溪学会会长李光虎教授——“朱熹《大学章句序》与《中庸章句序》的工夫论比较”、朝阳科技大学人文暨社会学院院长刘振维教授——“论朱熹对‘仁’的诠释创新与现代意义”、越南河内大学郑文定教授——“‘节要’‘撮要’的传统做法或者是越南儒家的独特选择”、韩国韩中哲学会会长李哲承教授——“李恒与柳馨远哲学中理气观问题”、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海村惟一教授——“日本五山禅林的朱子学概观”等。
如何更好地认识和分析朱子学术思想的体系内容,厘清和展示朱子学脉的渊源、形成以及发展状况,把握和整理海外特别是东亚朱子学的流衍背景与理路,发掘和辨别经典诠释的旧含义与新价值,考察和关注多元文化的比较视角与方法,进一步提出富有前瞻性的设想与思路,构成了本次学术会议的主旨。本次研讨会有力推动了朱子思想研究走向深入,为婺源与海内外朱子文化研究学者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也为婺源文化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活水”。
浙学新视野暨“东南三贤”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9年6月1—2日,“浙学论坛2019:浙学新视野暨‘东南三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及内地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的百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浙江师范大学共同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中心、浙江省浙学传承与地方治理现代化协同创新中心、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联合承办,《浙江学刊》杂志社、金华市政协协办。
会议围绕浙学的概念内涵、浙学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浙学与其他学术之间的互动交流、浙学的现状及未来等议题进行,旨在挖掘浙学内涵及价值、开拓浙学研究新视域。在大会主题报告阶段,来自哈佛大学的包弼德教授借助文本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从德行、政治、文学等多角度全方位探讨了吕祖谦在宋元婺州学术史中的地位及其思想特征,丰富了吕祖谦研究的内涵和外延。
华东师范大学的杨国荣教授从浙学的概念辨析入手,通过对思想史的脉络分析,结合不同时期浙学代表人物的思想特点,解答了“如何理解浙学”的问题,指出浙学既具有地域性、空间性,又具有其一脉相承的学术风格,即具有鲜明的批判意识,注重理论的思辨、现实的关切和历史观念。
浙江师范大学黄灵庚教授通过扎实的文献考证方法,以宋元之际婺州学者金履祥的郑注《礼记》批注为对象,说明了金履祥作为朱子后学与朱熹之学的异同。
浙江工业大学梅新林教授通过对浙江文化脉络发展演变与浙学精神价值的分析,提出“卧薪尝胆、坚忍不拔”、“实事求是、讲究实效”、“经世致用、义利并举”、“内圣外王、知行合一”、“经史应务、民本启蒙”、“开放包容、通变创新”构成了浙江文化精神的六大基石,其中的核心精神是“经世致用、与时俱进”。
浙江省社科院吴光研究员从浙学的内涵、精神、学派人物等角度,梳理了浙学的内涵和发展脉络,提出了浙学具有实事求是、兼容并蓄等当代价值的基本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严佐之教授从明代归有光《浙省策问对》出发,探讨了明人对“浙中道学之传”这一命题的认识及其体现的文道观。
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王瑞来研究员探讨了宋元变革视域下的江南儒学,提出江南儒学在特定场域下有所复兴,其弘扬的道统超越了王朝和族群,奠定了明清儒学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建德教授从清末民初浙江学人许缄甫的思想特征入手,分析了历史转型期浙江学人在学术思想、方法和观念上的变迁,提出浙学研究要避免“本浙主义”的倾向,须注重浙学的流变和内部的多样性。
会议荟萃老中青三代学者,论题广泛,促进了浙学、朱学、陆学、湖湘学研究的交叉互动,推动了浙学研究的全面、纵深发展,拓展浙学研究的新视野,为下一步浙学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闽文化之旅·第二届港澳台大学生走朱子之路研习营
2019年6月25日,由福建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香港朱子文化交流协会、港区省级政协委员联谊会等联合主办的“八闽文化之旅·第二届港澳台大学生走朱子之路研习营”在福建福州开营,为期7天。省委常委周联清,省政协副主席王惠敏、刘献祥,秘书长陆开锦出席开营式。本届研习营共有46名港澳台学生参加,其中38名首次来闽。研学之路从福州出发,先后参访了福州三坊七巷、朱熹出生地尤溪、南溪书院、三明学院、朱子故里武夷山“五夫”镇等地,最后走进武夷山职业学院举行结业式。活动通过追寻朱子足迹这一实地体验式交流互动方式,旨在打造闽港澳台青年学生交流交往活动品牌,为港澳台青年增进文脉共识、国家认同创造条件,亲近传统文化,结识良师益友,实现心灵契合,携手共圆中国梦。
“阳明学与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
2019年6月28—29日,由朱子学会、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厦门大学国学院、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的“阳明学与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漳州市举行。来自北京、浙江、江西、贵州、山东、陕西、广东、云南、福建、台湾、香港等40多家高校、研究机构、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以及韩国、日本等地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期间,浙江社科院研究员钱明、韩国成均馆大学儒学大学院院长辛正根、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中国历代军事思想研究室副主任王珏、福建师范大学教授谢重光、日本福冈国际大学名誉教授海村惟一、云南大学教授李煌明、韩国阳明学会会长金世贞、武夷学院教授张品端等专家学者,围绕“阳明学与闽南文化”主题,分别从哲学、军事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角度展开阐述,作了精彩发言。
东亚礼学与经学国际研讨会暨上海儒学院第三届年会
2019年6月29—30日,“东亚礼学与经学国际研讨会暨上海儒学院第三届年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共同主办,来自中、美、日、韩等国和台湾地区的7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收到60余篇学术论文。大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吴震教授主持,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朱杰人教授分别致辞。随后,日本关西大学吾妻重二教授及台湾大学叶国良教授分别作了主题报告。在接下来的两天会议中,来自两岸三地及美、日、韩等国的70余位学者围绕“礼学与经学”这一主题从儒家传统礼学思想及东亚地区家礼研究这两个方面,展开了为期两天的学术讨论。
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
2019年7月15日,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在厦门朱子书院举行,这也是2019厦门(同安)第四届国际朱子文化节的第二阶段活动。本次活动由朱子学会、中华朱子学会、同安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婺源县朱子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活动共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中央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100余名的朱子学研究者与爱好者参加。本次研习营以同安为起点,途经尤溪、武夷山、婺源等地,为期九天。其间,营员们参访了同安的朱子书院、梵天寺、文公书院、文笔塔、南溪书院、尤溪县朱子文化区、兴贤书院、紫阳楼、考亭书院、寒泉精舍、武夷精舍、鹅湖书院、朱子家庙等朱子文化圣地,举行释菜礼、祭朱文公墓等礼仪活动,此外还有主题报告会与论文研讨会穿插其间,整个“朱子之路”活动精彩纷呈。
2019年朱子之路
——闽台书院文化之旅
2019年7月22日,以“传承中华文明,两岸携手同行”为主题的“2019年朱子之路——闽台书院文化之旅”活动在泉州开营。此次活动由福建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闽台交流协会、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省闽台文化交流中心、台湾书院联谊会联合主办,福州、厦门、泉州、三明、南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和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协办,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承办。来自台湾的台湾书院联谊会、象山书院、道东书院、兴贤书院、蓝田书院、磺溪书院、屏东书院、明志书院、大观义学,省内的正谊书院、五凤书院、普霖书院、筼筜书院、丹霞书院、一峰书院、致用书院、开山书院、蒲阳书院、紫阳书院、梁山书院、武夷精舍、考亭书院等闽台两地书院代表,以及华侨大学青年学生,共计57名营员走访参观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开元寺和晋江五店市传统文化街区等,实地考察了同安朱子书院、泉州石井书院、福州鳌峰书院和正谊书院、尤溪南溪书院和开山书院、南平考亭书院、兴贤书院和武夷精舍等书院,并举行了祭拜朱子仪式和闽台书院文化交流活动。7月27日,在武夷学院举行闭营仪式。
“朱子之路——闽台书院文化之旅”活动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旨在进一步推动两岸书院建设与书院文化交流,深化“两岸一家亲”的骨肉之情。活动发起后得到了两岸书院代表的积极响应,为两岸文化交流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两岸四地朱子学学术研讨会
2019年7月23—24日,“两岸四地朱子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台北召开,来自海峡两岸及韩、日等地60位专家学者出席此次会议。大会由台湾朱子学研究协会、安徽省朱子研究会、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福建省闽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由台湾文德书院、台湾儒商文化协会、台湾健康政策与法律学会、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协办。在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上,各位学者围绕朱子哲学、朱子学与陆王心学、朱子文史学思想、朱子后学、朱子学与文化、东亚朱子学等议题进行而深入的研讨。
“从退溪学到渊民学国际学术会议
2019年8月2—3日,由韩国渊民学会与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从退溪学到渊民学”国际学术会议在韩国安东陶山书院举行。一百余位代表参加本次学术会议。渊民学会许卷洙会长、陶山书院金炳日院长、孔子学院研究中心顾问兼韩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李毓源、上饶师范学院副校长赖明谷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赖明谷代表上饶师范学院与渊民学会代表互赠礼物。开幕式上,朱子学研究所徐公喜教授与许卷洙教授签署双方合作协议,就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文化沟通等相关问题达成系列共识。
赖明谷教授、徐公喜教授分别作了“品绎《大学》德育智慧”、“从《韩国汉文学史》看李渊民对韩国学术史特点的认识”的大会主题发言,上饶师范学院任新民博士、翟朋博士和万红副教授分别提交了题为《退溪〈传习录论辩〉分析》、《李家源〈春香歌〉之特色与成就》、《李退溪与朱熹于理气论之异同分析》的学术论文,并作会议发言。中韩两国学者在会议中围绕儒学、朱子学、退溪学以及渊民学等议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对于李退溪在东亚朱子学的地位与影响李家源在汉语文学译注和整理等方面的贡献作出积极评价。(宋红宝)
朱子与朱门后学的家国情怀
2019年9月12日,福建晋江安海第三届朱子文化研讨会在安海举行,来自省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当地文化文史工作者80多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以“朱子与朱门后学的家国情怀”为主题,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共晋江市委宣传部、晋江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共安海镇委员会、安海镇人民政府承办,晋江市安海文化创意发展协会协办。武夷文化研究院院长吴邦才教授指出:“安海是朱子最早上学的地方,是朱子三代都讲学过的地方,也是将朱子文化向海外传播的地方,在这特殊的地方交流朱子文化意义特别。”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对朱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安海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朱子文化新时代价值学术研讨会
2019年9月18日,由福建省社科联主办,南平市社科联、南平市民俗学会承办的“朱子文化新时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南平举行,此次研讨会是福建省社科界2019年学术年会26个分论坛之一。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文章出席会议并讲话。参会的40余名研究朱子文化的专家学者围绕南平市朱子文化讲坛课题“朱子的‘理识’与‘知行’”开展了研讨,以期继续深耕朱子文化研究,深入挖掘朱子文化的内涵底蕴,加大力度推进朱子文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推动朱子文化研究,推动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中国朱子国学大讲堂第二期暨朱熹诞辰889周年纪念活动
2019年10月5日,第二期中国朱子国学大讲堂暨朱熹诞辰889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中乐六星酒店举行。大讲堂和纪念活动由中国社会艺术协会主办,中国艺协国学委员会承办,中乐汇——名人俱乐部、温州市朱子学术研究会协办。这期大讲堂和纪念活动的宗旨是传承国学,交流联谊,助推发展,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各界人士近100人参加。会议重点听取了中国国防大学朱康有教授的讲座,朱教授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启示”这一题目,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针对做人做官做事,深刻阐述了思想内涵境界和标准要求:修身律己,以德为先,在新时代征程中团结奋斗,创业新,弘扬优秀文化,践行社会主义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应有贡献。
第八届东亚书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9年中国书院学会年会
2019年10月12日,第八届东亚书院国际学术研讨会暨2019年中国书院学会年会在湖南汨罗市屈子文化园屈子书院召开。东亚书院国际学术研讨会,由中国书院学会、韩国书院学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韩国岭南大学等组织与大学共同发起。来自韩国岭南大学、韩国延世大学、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韩国成均馆大学、公州教育大学、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长沙理工大学、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二十多所国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来自嵩阳书院、鹅湖书院、象山书院、东林书院、厦门筼筜书院、厦门朱子书院、西安白鹿书院、北京七宝阁书院等二十家中国书院学会的副会长单位和理事单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由中国书院学会、韩国书院学会、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湖南汨罗屈子文化园管理中心主办,屈子书院、汨罗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中国书院学会会长、屈子书院院长、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朱汉民主持开幕式。四位学者做了大会主旨发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邓洪波教授的“朝鲜王朝移植书院制度的几个问题——以李氏朝鲜书院文献为主的讨论”、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金鹤洙教授的“韩国书院的人文性与现代发展”、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文化部历史文化学科汤城吉信教授的“怀德书院的自然科学——中井履轩对西方实学的关注”、湖南大学建筑学柳肃教授的“中韩书院的祭祀空间比较研究”。
朱汉民教授、李相海教授(韩国)、程方平教授共同探讨了东亚传统书院如何在现代社会得以保护与发展、东亚书院遗产有何重要文化价值、东亚现代教育如何继承书院传统等问题。下午四个分会场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屈子书院的前身是汨罗书院,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比岳麓书院只晚建32年。它从诞生起便与屈原和屈子祠结下了不解之缘。此次会议是屈子书院重建后承担的第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会议,旨在加强中、韩、日等国家书院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书院文化的现代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承担起传播文化、培育人才的使命。
“良知与认知——从孟荀到朱子、阳明”研讨会
2019年10月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哲学系、孟子研究院协办的“良知与认知——从孟荀到朱子、阳明”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等二十多所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北京高校的硕博士生100多人参加会议。
儒学有心性、内圣一面,也有政治、外王一面。孔子开创儒学,以仁、礼为基本内容,以内圣外王的贯通为理想旨归,在思想方法上,既重视内在体悟,也强调学习、认知。孔子之后,孟子阐扬仁学,重视良知、良能,荀子发展礼学,提倡征知,主张“有辨合,有符验”。后世儒学循此而发展,至于宋明,朱子主格物穷理以见道,阳明重发明本心以致良知,尊德性与道问学成为学术争论的焦点,某种程度上也是孟、荀分化的新层次展开。从孟、荀到朱子、阳明,是儒学发展的深化,在思想方法上也有新的突破。当代儒学的返本开新,有必要回到“良知与认知”这一孟荀分化的起点同时也是儒学发展的关键点上,以仁礼统一、内外贯通为纲领,重新处理良知与认知的关系,“六经注我”而“我注六经”,重新建构完备的儒学思想体系。
会议的开幕式由梁涛教授主持,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赵永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杨庆中、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学智分别致辞。本次研讨会共包含“良知、善与伦常”、“中西视域中的良知”、“统合孟荀与良知、认知”、“良知的诠释与比较”、“孔孟荀新论”、“阳明学派的良知说”等八场专题讨论,意欲从不同观点的交锋与交汇中获得对“良知”与“认知”的新知。专题讨论中,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庆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杨泽波、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学智等分别作了题为“徘徊在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评论哈贝马斯的《再论道德与伦常》”、“何为善:儒家生生伦理学的解读”、“王阳明心学中的知识与道德”的发言,引起热烈讨论。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的李明辉、林月惠研究员分别做的“良知的自我坎陷与穷智见德”、“殊途同归:王阳明与韩儒郑峡谷的良知体用观”发言,也引起了关注。
研讨会围绕孟子、荀子、朱子、阳明的良知认知观和道德与知识关系等议题展开研讨,对进一步厘清良知与认知关系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研讨会的召开也有助于进一步探索儒家文化传承发展的新途径,推动儒学在更深层次和更广领域的研究与传播。
“闽学与浙学:以朱子学为中心”学术研讨会
2019年10月17—19日,由福建省闽学研究会、浙江省儒学学会主办的首次“闽学与浙学:以朱子学为中心”学术研讨会在福建建阳召开,来自福建、浙江两省的近60位专家学者和朱子文化界同仁出席了会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补旺,南平市副市长朱仁秀,建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刘寒,福建省闽学研究会会长黎昕出席会议并致辞。论坛围绕闽学与浙学的起源、发展、融合、分歧问题,聚焦于朱子、吕祖谦、叶适、黄震等宋儒间的社会交往和理论关联,旁及明清理学在两地的曲折展开深入交流与探讨。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加了考亭书院重建落成庆典、考察朱子文化遗迹等活动。此次研讨会的召开,借助各位专家学者的“智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挖掘和弘扬朱子文化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当代价值,推动朱子思想研究走向深入,也为建阳与海内外朱子文化研究学者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据悉,由福建闽学研究会与浙江省儒学学会协商建立的“闽学与浙学”文化合作论坛机制,自此将轮流在福建与浙江主办,共同深入研究浙学、闽学的形成历史及其对中国社会历史与学术文化思潮的影响。
无锡首届朱子文化促进论坛
2019年10月28日,江苏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无锡朱子学研究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无锡首届朱子文化促进论坛”在无锡惠山古镇中国泥人博物馆举行。无锡有不少朱子文化的因子,惠山古镇西神广场照壁上“惠山古镇”四个大字为朱熹的书法体;惠山古镇圣帝殿两侧砖刻朱子书法体“百善孝行先”、“万恶淫为首”;无锡的刘氏、黄氏、李氏、陆氏、杨氏的家谱资料和文献资料里都发现了与朱熹的关联。朱子精神的重要载体惠山古镇紫阳书院也即将开启复建工程。无锡首届朱子文化促进论坛的举行,对深挖朱熹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朱熹文献与道统思想”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朱熹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
2019年12月14日,四川省朱熹研究会举办的“朱熹文献与道统思想”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朱熹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在四川师范大学狮子山校区成功召开。近九十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开幕式由蔡方鹿教授主持,四川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川教授、四川省社科联学会部一级主任科员邓有根、四川师范大学哲学所所长李北东教授分别致辞。学术研讨会交流由西南民族大学哲学研究院杨翰卿教授主持。四川大学詹石窗教授、四川大学古籍所所长舒大刚教授分别作了“朱熹与道家文化”和“杨慎与朱熹”的主题发言。四川省朱熹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换届会议由原四川省社科联党组省朱熹研究会名誉会长唐永进教授主持。第三届理事会会长蔡方鹿教授作了本届理事会工作汇报,秘书长四川大学尹波教授作了本届理事会财务工作汇报,并通过了代表大会的审议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即第四届四川省朱熹研究会理事会,四川大学郭齐教授任会长,四川师范大学杨燕教授任秘书长兼法人代表。
安徽省朱子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年会
2019年12月28日,安徽省朱子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暨2019年年会在合肥召开,安徽各高校、研究机构相关学者及朱子后裔会员代表和理事等一百多人参加了会议,诸伟奇会长主持会议。诸伟奇会长介绍了研究会历届会长对研究会的贡献和关怀,以及研究会发展历程。周晓光副会长作安徽省朱子研究会五年工作报告,详细介绍了研究会五年来取得的成就,其中发表专著二十多部、论文二百多篇、多次荣获省社科院集体和个人荣誉,以及组织和参加国内外及两岸四地的各种活动、学术报告及研究、社科院课题发表等,研究会荣获全国社科联先进学会。工作报告中,列出了2020年研究会的工作计划:积极推进朱子学、朱子学和新安理学的研究,深化研究课题;积极配合徽州学院、合肥学院、安徽大学学报,发表相关报道及论文;加强朱子学和儒学的实践活动,组织安徽的朱子之路,加强朱子后裔的联谊,宣传朱子家训等儒家传统思想的当代价值;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宣传发展会员;办好网站,更好地宣传研究会的形象。朱传龙副秘书长汇报了2019年走访全省各地及开展朱子文化之旅等活动,对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对朱子文化传播起到促进作用。会议产生了新一届朱子研究会的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随后开展了学术研讨,丁怀超先生就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进行了专题发言,徐道彬教授作了“研究朱子为学、学习朱子为人”的发言,方利山教授建议积极推进朱子文物保护,刘仲林教授指出将科学创造精神与朱子优秀理学精神融合,建设文理会通的中华新文化。
朱子学研讨会综述
“东亚礼学与经学国际研讨会暨上海儒学院第三届年会”综述
2019年6月29日至30日,“东亚礼学与经学国际研讨会暨上海儒学院第三届年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大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吴震教授主持。在开幕致辞中,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教授指出,本次会议以“礼学与经学”为题,将从事文史哲不同学术专业的学者汇聚一堂,共同研讨东亚礼学的文化传统,表明由儒学所构建的“东亚文明”具有打通近代学科设置的可能性,同时也表明在人文学科领域文史哲三家的未来发展具有进一步增进了解、加强沟通的巨大潜力。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朱杰人教授在致辞中则指出,所谓礼教,不是宗教,而是关于礼的教育,今天讨论东亚礼学,离不开对朱子礼学的研究,而朱子礼学思想具有化民成俗的现实关切,如何使礼学和礼教重新回到中国人的生命意识和社会意识中来,这是当今复兴传统文化的一项时代课题。
本次会议围绕“礼学与经学”这一主题,开幕式大会报告环节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徐洪兴教授主持,吾妻重二、叶国良分别做了题为“佐藤一斋《哀敬编》初探——日本阳明学者的儒教丧祭书”和“论《仪礼》中的几席位向”的主题报告。在其次的分组报告中,与会学者分别从“儒家传统礼学研究”、“东亚《家礼》研究”、“其他儒学与经学研究”三个方面展开了为期两天的学术讨论。
一、儒家传统礼学研究
在有关儒家传统礼学的主题下,梁满仓梳理了《礼记·礼运》文本,指出民惟邦本以及由此衍生的爱民、富民、利民主张是封建国家构建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吕友仁指出经学今日已是“绝学”,而礼学则是“绝学”中的冷门。杨华针对“礼崩乐坏”问题,提出礼的内涵分为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次,形而上的礼义具有从未中断的连续性,这正是中华礼乐传统得以连续和传承的文化基础。叶国良指出,就《仪礼》全书论,仅关涉人事之礼及与神魂有关之礼,认为凌廷堪《礼经释例》所概括之礼例,杂论人、神,不可据信,指出其中涉及的几席位向应该分别讨论和定位。刘丰将《礼记·儒行》与《荀子·儒效》作对比,厘清了战国儒学发展的脉络及更加重视政治品性的转向。吴飞讨论了程瑶田礼学的心性学基础,指出其所强调的恕、让、厚、和四德,都是礼学上强调接人待物之法的德性基础。
礼的哲学解读是传统礼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陈赟探讨了亲亲与尊尊作为周礼的原则与后世儒家所理解的人道的基本规定的“仁义”之间的关联,指出仁义的原则是对丧服、宗法精神的提炼与纯化。朱承讨论了《礼记》中的生活规范与政治秩序,并指出礼仪和风俗制度形成的“差异性”等级秩序,是儒家规范性政治的主要表现。
对古礼的考辨是传统礼学研究的艰深之处。陈壁生讨论了郑玄对圆丘礼的建构,指出圆丘祭天之礼是一个郑玄解经方式的典型问题,经过郑玄,圆丘祭天礼进入中国传统政治,塑造了政治的基本价值,也进入了后世的周代史写作。罗新慧以西周铭文回应《礼记》“支子不祭”问题,认为小宗可祭其父,但在未与大宗分族之前,不能祭祀大宗之祖。陈徽讨论了禘、祫问题,认为作为大祭,禘礼三年一举,它审定的不仅是死者之间的昭、穆之序和尊卑、亲疏之伦,实则亦是通过此法以厘定、规范生者之间的伦理关系,维护相应的宗法政治秩序。古礼的具体仪文是儒家礼学原理的应用。吴丽娱梳理了关于唐代明堂礼的文献,指出礼制的变化是不同理论和意识形态长期斗争与相互混融的结果,也是高宗、武则天时代皇权不断加强的体现。朱溢介绍了南宋大礼卤簿制度的制定及制约因素,曾亦讨论了汉儒关于宗庙迭毁争论中的亲亲与尊尊问题,认为祭祀之意本在于亲亲,然格于文帝为太宗、武帝为世宗之政治现实,以宗尊而不毁,又与亲亲原则相违矣。黄铭指出,晋代反向过继中的妾母服制作为非礼之礼,体现了皇权对礼学原则的入侵。陆敏珍在对宋代焚黄仪式的观察中指出,一个礼仪的仪式并不只具有意义模式,它也是一种社会互动的形式。韩国学者金镇佑则分析了朝鲜后期庶孽宗法地位的弱化事例及其原因。
此次会议中,学者们还关注了对传统礼学文本的重新诠释问题。夏微指出宋代《周礼》学开元、明、清批评郑玄《周礼注》之先导,开创以义理解《周礼》的新方法,并推动了《周礼》辨疑之风的拓展与深入。潘斌考察了清人“三礼”诠释,指出其校勘、礼图、礼例等方面的研究皆有集成特点。唐明贵讨论了郑玄《中庸注》兼采今古文的注释特色。胡文丰透过宋儒李觏《礼论》检视其在经学上的造诣,以及一生论述的理序基础。张涛则复原出宋儒魏了翁《周礼要义》的部分类目,为讨论其经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材料。
二、东亚《家礼》研究
朱子《家礼》是朱子礼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它不仅是南宋以来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礼书,而且对日本、朝鲜、韩国和越南也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此次会议,日本学者吾妻重二和韩国学者张东宇分别率领日韩两国《家礼》研究团队共约二十五人参加会议,就东亚《家礼》学问题做了专题性学术报告。在大会报告中,日本学者吾妻重二指出,《家礼》中的丧礼和祭礼在日本尤为引起关注,佐藤一斋的《哀敬编》重视丧礼中“哀”的感情和祭礼中“敬”的感情,是考察《家礼》在日本接受与变化的重要文献。《哀敬编》结合了日本国情和习惯,从《家礼》出发,探寻出儒教丧祭礼仪的新发展。韩国张东宇指出,为使《家礼》适应16世纪之后的朝鲜,朝鲜知识分子为修订《家礼》做出了诸多努力,在对变礼做出明确规定的著述中,《礼疑类辑》是朝鲜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对文本的考辨分析是《家礼》研究的基础。徐渊通过对《家礼》与《士丧礼》及《书仪》的比较研究,指出宋代理学是通过礼仪革新达到文化保守的目标。王志阳以篚和幂尊疏布巾为例,讨论了朱子礼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在《家礼》面世后,历代学者的承袭与回应同样值得关注。顾宏义考证出元后期钱塘人应本为最先对朱熹撰述《家礼》之说提出质疑的学者,其辨析《家礼》之说,当载录于《三家礼范辨》内。苏正道指出明代以来流行的《家礼》及其改编本存在问题,清初学者主张习礼、考礼,回归《仪礼》研究。王献松则指出,汪绂《六礼或问》以“明礼意”为思想宗旨,对朱子《家礼》有所发展,在清代礼学史上的学术价值值得重视。孙致文则介绍了近代上海学者姚文柟会通古今丧礼的研究,及其对《家礼》的承袭与检讨。
《家礼》是具有实践意义的礼书。徐到稳指出,实践礼学是私家编写、以儒家精神指导民间礼仪的学问,在明后期达到极盛,清前期开始衰落,明清礼学转型在于从实践礼学走向考证礼学。姚永辉梳理了以《家礼》为本的实践礼书明儒丘濬所著《文公家礼仪节》的文本生成理路,陈媛进一步介绍了该书在中韩两国的传播及特点。何淑宜以明清易代之际浙西士人为中心,探讨他们对明末清初政治、社会剧变下,士风、习俗变化的回应及礼仪实践。徐道彬分析了清初徽州的《茗洲吴氏家典》对朱子《家礼》的继承,并指出其对乡野礼仪续绝存亡,开辟新径的贡献。
在小组讨论中,田世民进一步探讨了江户期的知识人兼顾日本的制度与习俗,对《家礼》的礼文仪节的诠释与实践。日本学者榧木亨梳理了江户时期朱子学者中村惕斋《慎终疏节通考》及《追远疏节通考》中,对《家礼》未提及的丧祭礼仪用“乐”的论述。松川雅信介绍了在佛教主导殡葬仪式的背景下,近世日本崎门派的“家礼”实践。韩淑婷考察了日本幕末时期佐久间象山的《丧礼私说》对《家礼》的接受及运用,并指出其对调和丧礼中儒佛矛盾的贡献。越南学者佐藤瑞渊从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编纂的越南《家训》中揭示出越南古礼的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来自韩国的学者着重介绍了《家礼》在朝鲜的传播与发展。韩国学者郑现贞介绍了朝鲜本《家礼》之形成及其特征,朴润美指出《家礼》在朝鲜初期国家仪礼整备中被用作提供礼之原则的主要根据,韩在壎以《家礼辑览》为中心介绍了朝鲜中期对《家礼》的考证及补正。李俸珪以《国朝丧礼补编》与《林园经济志》为中心,讨论了朝鲜后期士大夫与朝鲜朝廷对《家礼》的活用,金允贞以《四礼便览》为例,讨论了朝鲜后期冠昏丧祭四礼的实践。崔然宇则以传统丧礼中服饰及织物为媒介,考察古礼及《家礼》在朝鲜时期的实践及变用。全圣健进一步以实现朝鲜王朝家礼体制改革的《四礼家式》为主,介绍了朝鲜后期代替《家礼》的新定式。
三、其他儒学与经学研究
在大会报告中,虞万里介绍了唐文治先生年谱长编的序言,指出蔚芝先生集德业、功烈、著述于一身,读经而润身立德,读经而求圣传道,读经而经世济民,实乃一等之人品文品学行。美国学者周启荣重新解读《论语》文本中“攘羊”的语境涵义,进而论证“攘羊”只是一种非礼杀牺牲的“违礼”行为而不是触犯“刑律”的行为。
此外,韩国学者徐大源考辨了孟子人、物性同异,陈畅介绍了阳明后学管志道易学形而上学及其意义,日本学者尾崎顺一郎介绍了陆陇其的《三鱼堂四书大全》编纂与四书学,张天杰进一步讨论了吕留良、陆陇其的《四书》学与清初的“尊朱辟王”思想运动,谷继明报告了南朝经师刘瓛年谱及其《易疏》补笺,肖永奎考察了王安石的性善论说,陈岘澄清了朱熹对《周易》先天学的改造及其影响,陈晓杰梳理了阳明后学的“克己复礼”论,何益鑫疏解了竹简《性自命出》章句问题。
吴震教授作闭幕致辞,指出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特别是新生代的年轻学者开始关注礼学传统的经学研究和思想研究,出现了令人欣喜的传统文化研究新动向,此次会议力图打破文史哲学科之间的壁垒,推动礼学研究的跨学科对话,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未来还将继续努力,加深国际化协同合作的力度,为进一步推动“东亚文明”领域内的礼学研究与交流做出应有的贡献。
(转载“澎湃新闻”)
会通朱陆传承理学
——“纪念陆九渊诞辰880周年会讲”综述
张品端
由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宋明理学研究中心和台湾鹅湖月刊社主办,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江西省抚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和金溪县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会通朱陆传承理学——‘纪念陆九渊诞辰880周年会讲’”活动,于2019年9月6—8日先后在朱子学的发祥地福建省武夷山和陆九渊的故里江西省金溪举行。来自海峡两岸部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讲,共同围绕“会通朱陆,传承理学”这一主题展开了交流与探讨。
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志强研究员在致辞中说:“今天我们对朱陆问题的探讨,就是在新时代条件下,通过朱陆之间虽相反实相成的会通视野,来把握中国思想和文明演进的动力枢机,通过对中国思想和文明演进枢机的把握,来自觉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自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以此来促进中华文明的更化发展,再铸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关于“会通朱陆”的新诠释
朱陆思想的异同,是南宋以来一直被争论的问题,这次会讲则从会通的角度对朱陆思想进行了讨论。上海同济大学朱义禄教授认为,朱陆都有强烈的怀疑意识和自得精神,这是会通朱陆思维方式的新视域。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怀疑后有质问,质问后须反思,反思后又会萌生一些自身独有的心得体会,这就是自得精神。此种思维方式是朱陆开展学术文化创造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可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思想资源。台湾“中央大学”杨祖汉教授以牟宗三对朱陆哲学思想的评析为例,从本体与工夫两方面对朱陆思想之异同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朱陆乃是两个不同的义理形态:朱熹对道德之理的理解和实践走的是“道问学而后尊德性”之路,而陆九渊走的是“尊德性而后道问学”之路。故两者的会通,并不是以其中一系涵容另一系,而必须从自己走向对方才能够互相补充以完成自己。
一些学者将“会通朱陆”的视域扩展到东亚儒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龚颖研究员就日本江户时代儒者对“朱陆之辩”的接受与转化作了详细考察: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家学者藤原惺窝、林罗山和中江藤树等,通过对“朱陆之辩”相关问题的讨论,加深了对宋明理学思想实质的理解;同时,他们在寻求融会朱陆的过程中表达出一些独特的思想主张,如他们吸纳了与陆学有共通性的朱子学相关论述来建构新的思想框架。
2.关于朱熹理学思想内涵的阐释
与会部分学者对朱熹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武夷学院张品端研究员认为,朱熹以理、气为宇宙论的理论构架,以心性论为人生哲学的中心内容,而他所用的是理性分析的思维方式,这与传统的纯直觉内向观照方式不同,显出其哲学构思的创新与理论思维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赵金刚副研究员对朱熹的“浩然之气”进行了讨论,认为朱熹特别强调后天“养气”工夫的重要性。朱熹对“浩然之气”、“配义与道”的诠释,突出了“浩然之气”的实践向度,展现了“浩然之气”在道德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朱熹的礼学思想是这次会议的一个突出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丰研究员分析了宋代礼学的特征,认为宋代礼学以道学家为主体,形成了礼学中的义理派礼学。而朱熹从整体上扭转了儒学重仁轻礼、对礼的解释重内在而轻外在的倾向,并将传统儒家的礼与天理论贯通起来,极大地提升了“礼”在儒学中的地位,使“礼”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安徽大学徐道彬教授则对明清古徽州礼学生态文化进行了深入考察,认为明清时期徽州礼学思想的转型与建构引领了古徽州的地域观念与民众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徽州作为朱子的桑梓之邦,《朱子家礼》使徽州地区形成了一种普遍的礼仪生活方式。武夷学院王志阳副教授认为,朱熹在礼学观念上,以礼为天理的表现和现实社会的最高行为准则,具体的礼仪则应“随时而变”;在礼学实践上,朱熹以礼为修身的原则,注重遵循礼的具体行为规范。
3.关于陆九渊思想内涵的阐释
一些与会学者对陆九渊思想展开了讨论。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涂可国研究员指出,陆九渊的心学呈现出某种儒家责任伦理思想的意蕴,即正心、存心、养心、自反的责任。而履行这种责任,又包括自醒自觉、自反自成、自立自强等。故陆九渊重视每个人的为己之学,把学以自道、学以明理确定为终身的责任。华南理工大学杜文曦副教授将陆九渊经学诠释尔马赫的“心理诠释学”原则对陆九渊的经学诠释学思想进行了解释。这种中西诠释学的对话是研究陆九渊思想的一个新范例,可为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提供新视野。江西师范大学邓庆平教授对陆九渊“克己复礼”的工夫论作了分析,认为“克己”是为学的关键,“恢复本心”是为学的目的,“克己复礼”不只是一个日常生活中的道德修养工夫,而且代表了一种崭新的具有普遍性的为学之道。华南理工大学袁君煊副教授认为,陆九渊“先立乎其大者”的为学工夫论,提倡发挥人的主体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于坚持价值理性对理论理性的优先地位有着重要意义。
总之,本次会讲的成果不仅体现于“继往”,更重要的乃在于“开来”。通过这次“会通朱陆,传承理学”会讲,我们对宋明理学的研究得到了拓展与深化,并为中国特色哲学知识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原载《哲学动态》2019年第11期,作者单位: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
学术·历史·心灵朱子学溯源之旅
——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纪实
何浩 王凯立
2019年7月15—22日,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全体成员齐聚福建、江西两省,共同溯源朱子理学,寻找圣贤之道。本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由朱子学会、中华朱子学会、厦门市同安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婺源县朱子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共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韩国成均馆大学、韩国中央大学、德国特里尔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的100余名朱子学研究者与爱好者参加。
一、同安始业
7月16日上午8:30,本次“朱子之路”始业式(释菜礼)在同安朱子书院正式开始。同安朱子书院原为同安老县衙,亦是朱子在同安时所居住的“高士轩”旧址,在这里举行本次“朱子之路”活动的始业式,意义重大。
全体营员诵读《朱子家训》,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完成释菜礼。“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总顾问朱杰人教授向全体营员致辞指出,第十二届“朱子之路”是一个新纪元,一是因为本届研习营是历届活动中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一届;二是因为本次“朱子之路”扩大到了同安和婺源,是最完整的一次“朱子之路”。同时,朱杰人教授为营员们介绍了朱子在同安的经历和功绩,并希望青年学者不但要研究形上学,更要关心现实,关心世道人心。同安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林永福主席发言,指出同安作为朱子首仕之地具有丰富的朱子文化资源,值得深入开发。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举行“朱子之路”研习营活动具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全体营员齐唱“朱子之路”主题歌《走在朱子之路上》,始业式落下帷幕。
之后,《朱子文化》期刊主编方彦寿作了题为“歌声中,寻找我们的朱子”的报告,他从多个方面描述了朱子之路的意义,将朱子之路概括为一个鲜明的文化主题、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一种活泼的教学形式、一种开放的讲学结构,并详细为大家介绍了《走在朱子之路上》歌词的来源和具体含义。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谢遐龄教授向营员作了题为“从《仪礼经传通解·祭礼》看朱子学的宗教维度”的报告,他认为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受到现代话语体系的误导,中国人实质上是具有宗教信仰的,这种宗教信仰有别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传统意义上的宗教,是一种宗法制的宗教。谢遐龄教授还对朱子《仪礼经传通解·祭礼》部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以此说明中国这种宗法制宗教所具有的信仰天、信仰祖先的特征。
本次活动首次从朱子首仕之地同安开营。同安作为厦门文化原点、闽学文化源头,拥有丰富的朱子文化资源。可以说,朱子的足迹几乎遍布同安山村海角,在同安的修行实践奠定了朱子一生的学术思想基础。朱子勤政爱民,兴学育才,采风问俗,以礼导民,让偏于一隅的同安成为家传户诵的“海滨邹鲁”,紫阳过化的功绩被百姓传送至今。本次朱子之路研习营将以同安为起点,途经尤溪、武夷山、婺源等地,为期九天,历时最长。其间,营员们还将参访南溪书院、尤溪县朱子文化区、兴贤书院、紫阳楼、考亭书院、寒泉精舍、武夷精舍、鹅湖书院、朱子家庙等朱子文化圣地,举行释菜礼、祭朱文公墓等礼仪活动,此外还有主题报告会与论文研讨会串插其间,整个“朱子之路”活动精彩纷呈。
二、尤溪探源
7月17日,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来到了朱子出生地尤溪县。是日全体营员来到朱子文化园区,参观尤溪博物馆、南溪书院,了解朱子出生时的点点滴滴以及朱子之于尤溪的影响。之后,聆听了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韩国同德女子大学朱光镐老师为营员们分享了他对“朱子格物致知的阐释学解释”的相关思考,朱光镐老师认为,朱子论工夫的目的,并不是“本体体验”,而是以成熟人格善处日常生活。朱子的格物致知,也不是理论型认识或内面道德本性的实习,而是通过对象的关心而达成内外圆融的关系。此外,朱子的理想人格并不是避免现实世界而还原到主体内面的独立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没有内圣的外王是很危险的,而没有外王的内圣也是很盲目的。朱光镐老师指出,朱子的哲学思想不仅是道德形而上学,还包含了四书学、经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丰富的内容。第二场讲座题为“朱子《诗》说与《诗序》异同研究之检讨”,主讲人为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的车行健老师。车行健老师详细比较了十五家对朱子《诗》说与《诗序》异同问题的研究成果,指出其中有九家为“主同说”,有六家为“主异说”,而十五位学者研究所得的数据无一是相同的。另外,这十五家的研究成果也显示出了地域差异,港台学者更倾向于“主同说”,而大陆学者更倾向于“主异说”。车行健老师强调,量化统计的科学方法并不足以成为判别《诗》说与《诗序》之异同的根据,有时文本间更为本质的结构性差异虽然数据量小,却更为重要。
三、五夫寻访
7月18日,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全体营员参观了被誉为“山中理窟”的桂峰古民居、朱子故居紫阳楼、兴贤书院、五夫古街等。其中,紫阳楼对朱子一生的成长与思想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绍兴十三年(1143年,时朱子14岁),朱子父亲朱松委托刘子翚抚养并教育朱子,而紫阳楼正是刘子翚当年与朱子生活过的地方,在此期间,刘子翚“不远复”三字诀、“一为心法”等观念,对朱子的思想成长产生了重要作用。在参观完紫阳楼后,营员们品尝了朱子灵泉(据当地人说,喝灵泉能使人变得聪明),并走过了朱子进入五夫镇的第翚巷——朱子巷,深刻感受到了朱子故里浓厚的文化气息。
四、黄坑祭拜
7月19日上午,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全体营员首先前往建阳黄坑举行了祭拜朱文公仪式。之后,参访考亭书院。考亭书院背负青山,三面环水,景色清幽。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朱子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沧州精舍”(考亭书院)。在宋代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负笈到考亭求学问道,群贤毕至,形成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朱子在考亭书院授徒讲学八年,于庆元六年(1200年)病殁。宋理宗时,程朱理学备受重视,淳佑四年(1244年)诏为考亭书院,理宗皇帝赵昀御书匾额褒崇之。考亭书院因年湮代远,风雨侵蚀而倾圮,于今仅存有明嘉靖十年(1531年)御史蒋昭创修的石牌坊,建阳市政府于1998年兴建朱子文公祠一座屹立在考亭玉枕山之巅。当今考亭书院已成为海内外朱子后裔及朝圣者的“阙里”。下午,全体营员来到了建阳寒泉精舍祝夫人墓,祭拜朱子的母亲祝夫人。寒泉精舍位于建阳市马伏天湖之阳,为朱子创办的第一所书院。当时地属崇泰里后山铺东,旧名“寒泉坞”。1170年正月,朱子葬母于寒泉林天湖之阳;同年,在墓旁构筑精舍,匾曰“寒泉”,守孝治学。
五、武夷畅游
7月20日上午,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全体营员来到了武夷山九曲溪畔,乘竹筏顺流而下,亲身领略朱子《九曲棹歌》所描绘的人间仙境。下午,师生们参观了武夷精舍。武夷精舍位于九曲溪畔,是朱子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所建,为其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之所。
六、鹅湖问道
7月21日上午,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全体营员参访了鹅湖书院。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占地8000平方米。鹅湖书院曾是一个著名的文化中心,为了纪念朱子与陆九渊在鹅湖寺举行的那场影响深远的论辩而建。全体营员在鹅湖书院聆听了两场精彩的讲座,亲身体验了古圣先贤在书院求道问学的情景。两场讲座均由本届“朱子之路”总顾问朱杰人教授主持,第一场讲座的主讲人是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许宁教授,讲座题目为“鹅湖之会的文化意义”。许宁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鹅湖之会的基本情况,进而从薄与约、繁与简、道问学与尊德性三方面总结了朱陆异同问题,总体来说,朱子与陆九渊学问的不同是为学方法上的不同,即朱子强调格物致知,而陆九渊则强调发明本心。许宁教授认为,朱陆之辩有三方面的文化意义:其一是理学文化意义,即朱陆之辩上承儒学性与天道的展开,下贯后世儒学发展的动力;其二是三教文化意义,即朱陆之辩在三教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促进三教相互融通的作用;其三是世界文化意义,即朱陆之辩体现出了中国哲学特有的内在超越向度,奠定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并回响今日。
第二场讲座由本次研习营总领队朱人求教授带来,主题为“朱子静坐工夫论”。在讲座开始,朱人求教授探讨了中国哲学中“工夫”的含义:工夫最早指工程、夫役,后来引申为花时间、花精力的身心修炼,是一种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的理论视域和实践视域。在工夫论的视域下,朱人求教授介绍了张载、二程、王阳明、刘宗周等人对静坐的论述,并注意辨明儒家静坐与释道静坐的区别。就朱子而言,静坐不是去除一切思虑,而是可以专注于对天理的思考,在这个意义上,静坐与读书是相互促进的,即所谓“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朱子并非以静坐废弃读书。就静坐与穷理的关系而言,朱子认为静坐摆脱私心杂念,从而明得圣人之心与天地之理。就静坐与涵养的关系而言,静坐是一种涵养工夫,静中体验未发之中,从而能够涵养本源、涵养本心。就静坐与主敬的关系而言,由静发展到敬,意味着静坐工夫真正意义上的儒家化,朱子认为敬则自静,敬通贯动静。在讲座最后,朱人求教授详细介绍了朱子静坐的方法,并让营员们进行了十分钟的静坐体验。
七、婺源结业
7月22日,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习营营员们前往婺源县感受朱子文化,参观了朱子家庙、朱子故居的虹井以及朱子命名的廉泉等。之后,营员们在婺源县紫阳书院聆听本届“朱子之路”总顾问朱杰人教授的精彩讲座。讲座开始之前,韩国延世大学的李光虎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李天承教授向紫阳书院赠送了韩国朱子学方面的珍贵图书,并举行了简单的赠书仪式。在讲座中,朱杰人教授为同学们讲述了朱子画像的流传,展示中、日、韩各国传统古籍及画卷当中的朱子画像,并澄清现在流传的伪朱子像问题。朱杰人教授最后呼吁,坚决抵制朱子伪像的使用与流传。晚上,第十二届“朱子之路”研学营在婺源举行隆重的闭营式。中共婺源县委书记吴曙,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俞春旺,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詹显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江细兰等出席仪式并为营员们颁发结业证书。俞春旺在致辞中讲到,朱子文化是婺源最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朱子文化保护开发融入了社会发展的各领域。研习营总领队、厦门大学教授朱人求总结了本届“朱子之路”取得的可喜成就,将本届朱子文化的溯源之旅总结为:学术溯源之旅、历史溯源之旅、心灵溯源之旅。韩国团领队崔英辰教授从韩国儒学的视域谈了自己对于本届朱子之路的感想,中国台湾团领队冯晓庭教授从朱子学的包容性、朱子之路的持之以恒等方面谈论了自己对本届“朱子之路”的感受。优秀学员代表李毅、江佳凤、吴真率(韩国)、陈峰、郭荧蓥等相继发言,分享了自己在本次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悟。
自2008年以来,“朱子之路”历经十二届,已培养了1200多名朱子学研究后继。目前,“朱子之路”已成为知名文化品牌,为青年朱子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和一次祭拜先贤的机会,是一次求学之旅、求道之旅、寻根之旅,为朱子学的承传与创新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哲学系)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朱子学的研究要素与哲学开拓》《朱熹思想研究的新进展》等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