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乡村礼治思想研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092
颗粒名称: 宋明理学乡村礼治思想研究
分类号: B244.75-54
页数: 3
页码: 239-241
摘要: 宋明理学家对于乡村礼治的追求和实践。他们认为礼是教化民众、敦厚风俗的利器,而传统乡村社会是以礼治为代表的民间秩序。因此,他们致力于乡村社会的治理和教化,通过家庭教化、家礼族规、乡约等手段,推行乡村礼治。此外,他们还重视褒崇先贤,以德礼化民,将礼教大众化、庶民化,以实现化其心、成其俗的化俗理想。
关键词: 宋明理学 乡村礼治 思想研究

内容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课题编号:19YJA720006)
  “宋明理学家之精神,则几全用于教化”,实现“化其心,成其俗”的化俗理想,是他们不懈的追求。礼乃教化之具,所谓“礼教衰,则风俗坏”,礼乐文明的再造是宋明理学化成天下的主要进路,而中国传统乡村是一个崇尚礼治的乡土社会、熟人社会,实现乡村礼治是宋明理学教化天下的重点。
  一、“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乡村社会的礼治特征
  以“尊尊亲亲”为核心的礼,是教化民众、敦厚风俗的利器,“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孔子亦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宋明理学家积极地身体力行,发挥“礼顺人情”、“以礼化性”、“变化气质”之功能。二程主张“以礼立教”;张载“以躬行礼教为本”,视礼为“化民易俗之道”;朱熹则明言:“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给礼赋予天理之内涵,上升到本体的层面。他们致力于礼的大众化、庶民化,朱熹定《朱子家礼》,规定了冠、丧、婚、祭等仪节,将“贵族之礼”改为“庶民之礼”。
  传统乡村社会是由宗法家族组成的熟人社会,是以礼治为代表的民间秩序,依靠的是“规矩”,而非“法治”。宋明理学家们有修齐治平的抱负和惶惶天下的传道热情,致力于乡村社会的治理。程颢的《论十事札子》将乡党置于乡治的重要地位;张载试图以礼化俗,实现“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的乡治目标。敦伦化俗成为他们的倾力追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朱熹认为礼治教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而“化其心,成其俗”则是教化的最佳境界。
  二、“一家仁,一国兴仁”——家风是化俗之本,礼治之基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风是化俗之本,礼治之基。要拯救世风就要培育良好家风。修一身,齐一家,渐化一乡,渐化一地。朱熹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庭是化俗天下之基石,在家庭教化中,要进行五伦之教和规矩的养成,做到“蒙以养正”。其重点在“孝”,“兴起教化,鼓舞品行,必以孝道为先”。
  家训是进行家庭教化的重要文本,陆九韶的《陆氏家规》、孙奇逢作《孝友堂家训》等,使“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的家训,代代相传,让“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理念植根于乡民心中。
  三、“谨名分,崇爱敬”——家礼族规可“仪其乡而化其俗”
  聚族而居的传统村落,家族、宗族是乡村治理和推行教化可依靠的力量。家礼族规作为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规条,可约束家族成员,凝聚宗族人心,成为敦伦化俗的重要手段。
  理学家们重视家礼族规的建设,朱熹印刻了《古今家祭礼》,制定《家礼》,通过规范家族礼仪,唤醒族人“报本反始之心”,来导引、整齐宗族成员的行为,达到“敦化导民”的效果。
  在宗族礼教中尤其凸显祠堂的地位,体现尊祖敬宗这一主题。通过祠堂祭祀,使血缘与礼教结合,以类似于宗教的静穆虔诚仪式,强化家族的认同感,祠堂既是向族人灌输族规家法的场所,又是处理不肖子孙的教化讲堂,家礼族规可“仪其乡而化其俗”。
  四、“德业相劝,彰善纠恶”——乡约是化俗乡里的善俗之方
  乡约是由民间士绅自发组织,以乡民互助和道德劝勉为目的的非官方组织。它弥补了政府在乡村治理中鞭长莫及的缺憾,是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补丁”。所谓“敷教同风,莫善于乡约”。宋明理学重视乡约彰善纠恶的功用,使其成为化俗乡里的“善俗之方”。
  吕大钧的《蓝田吕氏乡约》,其“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宗旨,“使关中化之”,开创了中国古代乡民自治的先河。朱熹修订为《增损吕氏乡约》,将乡约和乡仪合并,详细规定了同约之人造请拜揖、请召迎送、庆吊赠遗等各种礼仪礼节,以彰善纠恶,张栻认为此举“甚有益于风教”;王阳明“参酌《蓝田乡约》,以协和南赣山谷之民”,制定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倡导“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明清时期,乡约因官方提倡而进入全盛时期。朱元璋特颁《圣训六谕》,雍正在康熙《圣谕十六条》的基础上,扩充为《圣谕广训》,作为教化民众的统一条规,并设立讲约之所,每月朔望之日,详示开导,“使乡曲愚夫共知鼓舞向善”。通过乡约的旌善惩恶,使伦理道德深入穷乡僻壤,并为民众所内化。
  五、“褒崇先贤,德礼化民”——乡村礼治的官方路径
  理学家们为官地方,往往以“宣明教化、敦厉风俗”为己任。褒崇地方先贤,宣扬忠臣义士,彰显先贤功德,为其立碑建祠,使地方贤达偶像化,这是化俗乡里的官方路径,可对乡民进行隐性教化,见贤思齐。“欲厚风俗,则莫若崇尚节谊,褒表仁贤。”朱熹知南康时,亲撰《知南康榜文》,“几乎调动了南康一地全部前代有名的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来宣扬教化,敦厉风俗。
  六、宋明理学乡村礼治思想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镜鉴
  “农,天下之大业也。”只有乡村振兴,国家才美丽,小康才全面。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元价值的激荡下,往昔淳朴的乡风呈现多元化,“一切向钱看,道德一边站”,拜金主义、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现象在乡村也一定程度存在。在乡村如何富而后教,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宋明理学的乡村礼治思想,可提供历史的镜鉴。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在法治的同时,要发挥礼治的作用。要将传统家规家训家风中所蕴涵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崇德尚美、邻里相助、患难相恤的古风进一步褒扬;建设村史馆,使之传承文化,寄托乡愁,构建精神家园;制定村规民约,规范乡村秩序;设立道德讲坛,调整乡民关系;厚植乡贤文化土壤,培育新乡贤;用人伦道德重塑价值理念,形成公序良俗,倡导文明乡风,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朱子学年鉴.2019》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朱子学的研究要素与哲学开拓》《朱熹思想研究的新进展》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冯会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