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学学界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图书
唯一号: 130820020230002088
颗粒名称: 朱子学学界概况
分类号: B244.75-54
页数: 12
页码: 235-246
摘要: 本篇收录了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宋学源流、元代新安朱子学及其对韩国儒学的影响研究、宋明理学乡村礼治思想研究等文章。
关键词: 朱子学 研究 学界概况

内容

朱子学研究重大课题宋学源流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课题编号:19ZDA028)
  朱汉民
  本项目首席专家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朱子学会副会长朱汉民教授。
  “宋学”作为一种“通古今之变”的传统学术形态,它是中国传统学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演变和发展的结果。“宋学源流”作为一个学术史研究课题,将全面展开对宋学的学术渊源、形成历史、基本形态、演变发展的研究。
  “宋学源流”的总体思路、研究路径包括以下问题:
  (一)“宋学的学术渊源”,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应该从何处追溯宋学的学术源头?为何陈寅恪会把中国学术演变看作是宋学产生的“大事因缘”?本课题通过对中华学术知识谱系的梳理,对宋学作一溯源式的历史考察。所以本课题重点要追溯宋学的学术渊源,探讨先秦儒家及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等各种学术形态对宋学的影响,以论证宋学不仅仅是一种宋代兴起的学术思潮,更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高峰与成熟形态。同时,唐代儒学的思想与学术,对宋学的出现和成型也有很大影响。
  (二)“宋学的学术旨趣与思想维度”,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宋学的内涵与外延究竟如何确立?为什么宋学思潮会在两宋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本子课题将对宋学丰富的学术内涵与思想维度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在唐宋变革的大背景下出现了疑经思潮、三教归一、儒学复兴的历史背景,推动了宋学的兴起和发展。所以,宋学并不等于性理之学,作为中国传统学术发展到新阶段的“宋学”,是古典儒学内圣外王之道的集大成发展,是中国古典学术成熟的典型形态。本课题希望对这一代表中国传统学术重要阶段和主要类型的宋学,实现一个具有纵深感、全方位、多维度的系统性研究,全面揭示宋学的丰富内涵。本课题将重点探讨宋学如何由复兴儒学、重建经学开始,形成了一个以义理诠释经典、创通经义的宋学,并发展出一套性理之学的哲学体系;但是宋学还应包括疑经辨伪的考据之学、文以载道的辞章之学、革新政令的经济之学等不同学术领域。
  (三)“宋学的学统四起与学派林立”,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宋学的多元化学术如何演变为传承各异的学派与地域化学统?本课题关注对宋学的学派、学统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宋代的学术发展、人才培养不同于汉代的太学及博士制度,而主要是借助于民间师承与书院学统,故而宋学往往呈现为“学统四起”的时空布局。本课题拟将宋学还原为历史形态的学术和地域性的学统,通过不同学派、学统的深入研究,考察宋学在经学、史学、经济之学等方面的学术开拓,以展现宋学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与学术贡献。本课题将宋学还原为多元化学术与地域性学统,重点研究学术旨趣各异的学派、地域分布不同的学统。
  (四)“宋学传衍及汉宋之争”,重点思考宋学在历史传承中出现的许多复杂现象,希望解决的问题包括:究竟如何看待理学的官学化现象?如何理解明清学者对理学的反思与批判?明清时期谁是宋学精神及思想的继承者?本课题认为宋学不仅仅是一种断代学术,同时也是一种义理范式的学术形态与内圣外王之道的学术精神。宋学作为古典学术的典型形态,其经典诠释的开放性及学术文化的历史性,必然导致其学术思想的不断演变发展。
  (五)“宋学的现代流变与发展前景”,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是:在中国的现代化大潮中,宋学在现代学术文化中是否还有生命力?宋学精神复兴和“新宋学”建构是否具有可能性?“宋学源流”不仅仅满足于“照着讲”的宋学学术史研究,同时还希望“接着讲”宋学精神与新宋学的建构。由于宋学既坚持和继承了中华学术传统,又善于积极吸收外来思想文化;宋学既有“创通经义”的内圣之道,又有“革新政令”的外王之道;宋学对宇宙、社会与人生的终极依据做出了穷源推本的深刻思考,并建构了一个体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价值信仰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最终完成了中华传统学术文化的创新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应该包含着“宋学精神”的复兴与“新宋学”的重建。强调这一宋学精神和“新宋学”,应该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建构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主体,而又能够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文明的新内圣外王之道。
  “宋学”既是“通古今之变”的传统学术形态,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历史的源远流长;又是“究天人之际”的深刻哲学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致广大和尽精微。研究宋学应该将其看作一种哲学形态,以哲学方法研究宋学有益于提升宋学的哲学价值,特别是能够在中西哲学的比较中发现宋学中包含的普遍性哲学意义。本课题将充分运用经典诠释、比较哲学的哲学研究方法,深入探讨、全面总结宋学“究天人之际”的深刻义理,展示中国哲学体现中国文化的特殊形态和解决宇宙与人生的普遍意义,进一步探讨现代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本课题还将运用史学的学科视域和研究方法,以厘清宋学的学术内涵与历史脉络。本课题在考察宋学的相关文献和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诠解、历史分析、内在理路、知识谱系的方法,分析宋学的缘起、产生、繁荣、分化、传衍的历史进程,同时探讨宋学与明清时期不同学术思潮的学术脉络与思想传承。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元代新安朱子学及其对韩国儒学的影响研究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课题编号:19BZX0770)
  田炳郁
  本课题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胡一桂(1247—1315)、胡炳文(1250—1333)、程复心(1255—1340)、陈栎(1252—1334)为主要代表的元代新安朱子学及其对以李滉(1501—1570)为主要代表的韩国儒学的影响。新安是朱子的祖籍,故新安学者早已成立朱子学的学术群体,而董梦程的介轩学派由饶州德兴到徽州婺源的发展,对元代新安朱子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胡一桂、胡炳文、程复心三人同是婺源人,以互不相同的方式建立起当地的朱子学传统,而休宁的陈栎则又以其家学与当地学术传统,与婺源朱子学者抗衡。胡一桂《易附录纂注》、胡炳文《周易本义通释》、胡炳文《四书通》、陈栎《四书发明》都成为明永乐《四书五经大全》的蓝本,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教材,在韩国也广泛流行,并对韩国儒学发展起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特别是程复心的《四书章图》为李滉《圣学十图》的核心内容。李滉在其所编的《宋季元明理学通录》中为此四人立传。当前元代新安朱子学的研究,注重于胡一桂、胡炳文、陈栎的学问体系,而对程复心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其对韩国儒学的影响方面更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本课题以元代新安朱子学及其对韩国儒学的影响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包含如下两个方面:1.元代新安朱子学的文本研究。研究胡一桂、胡炳文的易学方面的著作,并研究胡炳文、程复心、陈栎的《四书集注》诠释著作。程复心的《四书章图纂释》在版本上问题不少,而陈栎的《四书发明》收入在倪士毅《四书辑释》与史伯璿《四书管窥》中,个别内容不同。本课题先进行文本研究。2.元代新安朱子学的二元论思想研究。程复心《四书章图纂释》等元代新安朱子学有明显的理气二元论倾向。本课题研究元代新安朱子学的二元论哲学思想,揭示其与其他地区朱子学之间的学术异同。3.元代新安朱子学二元论思想对韩国儒学的影响研究。李滉等韩国儒者受到元代新安朱子学的影响。本课题将研究人心道心说、四端七情说、明德说等韩国儒学的核心哲学论辩与元代新安朱子学二元论思想之间的关系问题。
  本课题的框架是,第一章先讨论朱子学与新安朱子学的概况,然后介绍元代新安朱子学传入韩国形成韩国朱子学的路径;第二章先进行元代新安朱子学的文本研究,然后讨论元代新安朱子学的二元论倾向,最后探讨其对韩国儒学发展的影响;第三章通观讨论新安朱子学的理气论与韩国儒学、新安朱子学的人性论与韩国儒学、新安朱子学的修养论与韩国儒学、新安朱子学的伦理论与韩国儒学;第四章各论胡一桂的朱子学思想与韩国儒学、胡炳文的朱子学思想与韩国儒学、程复心的朱子学思想与韩国儒学、陈栎的朱子学思想与韩国儒学;第五章总结其道德形而上学意义、道德心理学意义、修养论意义、伦理学意义。
  本课题所要研究的元代新安朱子学著作还需要文献整理,韩国儒学著作范围太广,所以需要采取问题研究与专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具体而言,在文献研究方面,程复心《四书章图纂释》最近才重新发现,要梳理文献学上的基本问题,陈栎《四书发明》要从倪士毅《四书辑释》与史伯璿《四书管窥》中重新恢复原形,要解决胡炳文和陈栎之间争论的《四书集注》版本问题。首先把新安四书学著述个案看作一个个整体,探究其思想的哲学来源,梳理新安朱子学的理气二元论思想的发展历程。至于问题研究与专案研究方面,本课题要关向与韩国儒学的不同反应。
  本课题不仅注重研究元代新安朱子学者对于朱子学的阐扬与发展,还注重研究其在整个元代朱子学中的理论地位和意义;不仅注重元代新安朱子学者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还注重研究其对韩国儒学思想发展的影响;不仅注重研究其学术思想对元代社会或者朝鲜朝社会的意义,还注重研究其对于现代道德伦理领域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人文学院)宋明理学乡村
  礼治思想研究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
  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课题编号:19YJA720006)
  冯会明
  “宋明理学家之精神,则几全用于教化”,实现“化其心,成其俗”的化俗理想,是他们不懈的追求。礼乃教化之具,所谓“礼教衰,则风俗坏”,礼乐文明的再造是宋明理学化成天下的主要进路,而中国传统乡村是一个崇尚礼治的乡土社会、熟人社会,实现乡村礼治是宋明理学教化天下的重点。
  一、“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乡村社会的礼治特征
  以“尊尊亲亲”为核心的礼,是教化民众、敦厚风俗的利器,“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孔子亦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宋明理学家积极地身体力行,发挥“礼顺人情”、“以礼化性”、“变化气质”之功能。二程主张“以礼立教”;张载“以躬行礼教为本”,视礼为“化民易俗之道”;朱熹则明言:“礼者,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给礼赋予天理之内涵,上升到本体的层面。他们致力于礼的大众化、庶民化,朱熹定《朱子家礼》,规定了冠、丧、婚、祭等仪节,将“贵族之礼”改为“庶民之礼”。
  传统乡村社会是由宗法家族组成的熟人社会,是以礼治为代表的民间秩序,依靠的是“规矩”,而非“法治”。宋明理学家们有修齐治平的抱负和惶惶天下的传道热情,致力于乡村社会的治理。程颢的《论十事札子》将乡党置于乡治的重要地位;张载试图以礼化俗,实现“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的乡治目标。敦伦化俗成为他们的倾力追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朱熹认为礼治教化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而“化其心,成其俗”则是教化的最佳境界。
  二、“一家仁,一国兴仁”——家风是化俗之本,礼治之基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风是化俗之本,礼治之基。要拯救世风就要培育良好家风。修一身,齐一家,渐化一乡,渐化一地。朱熹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家庭是化俗天下之基石,在家庭教化中,要进行五伦之教和规矩的养成,做到“蒙以养正”。其重点在“孝”,“兴起教化,鼓舞品行,必以孝道为先”。
  家训是进行家庭教化的重要文本,陆九韶的《陆氏家规》、孙奇逢作《孝友堂家训》等,使“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的家训,代代相传,让“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的理念植根于乡民心中。
  三、“谨名分,崇爱敬”——家礼族规可“仪其乡而化其俗”
  聚族而居的传统村落,家族、宗族是乡村治理和推行教化可依靠的力量。家礼族规作为家族成员共同遵守的规条,可约束家族成员,凝聚宗族人心,成为敦伦化俗的重要手段。
  理学家们重视家礼族规的建设,朱熹印刻了《古今家祭礼》,制定《家礼》,通过规范家族礼仪,唤醒族人“报本反始之心”,来导引、整齐宗族成员的行为,达到“敦化导民”的效果。
  在宗族礼教中尤其凸显祠堂的地位,体现尊祖敬宗这一主题。通过祠堂祭祀,使血缘与礼教结合,以类似于宗教的静穆虔诚仪式,强化家族的认同感,祠堂既是向族人灌输族规家法的场所,又是处理不肖子孙的教化讲堂,家礼族规可“仪其乡而化其俗”。
  四、“德业相劝,彰善纠恶”——乡约是化俗乡里的善俗之方
  乡约是由民间士绅自发组织,以乡民互助和道德劝勉为目的的非官方组织。它弥补了政府在乡村治理中鞭长莫及的缺憾,是基层治理体系的有效“补丁”。所谓“敷教同风,莫善于乡约”。宋明理学重视乡约彰善纠恶的功用,使其成为化俗乡里的“善俗之方”。
  吕大钧的《蓝田吕氏乡约》,其“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的宗旨,“使关中化之”,开创了中国古代乡民自治的先河。朱熹修订为《增损吕氏乡约》,将乡约和乡仪合并,详细规定了同约之人造请拜揖、请召迎送、庆吊赠遗等各种礼仪礼节,以彰善纠恶,张栻认为此举“甚有益于风教”;王阳明“参酌《蓝田乡约》,以协和南赣山谷之民”,制定了著名的《南赣乡约》,倡导“同约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
  明清时期,乡约因官方提倡而进入全盛时期。朱元璋特颁《圣训六谕》,雍正在康熙《圣谕十六条》的基础上,扩充为《圣谕广训》,作为教化民众的统一条规,并设立讲约之所,每月朔望之日,详示开导,“使乡曲愚夫共知鼓舞向善”。通过乡约的旌善惩恶,使伦理道德深入穷乡僻壤,并为民众所内化。
  五、“褒崇先贤,德礼化民”——乡村礼治的官方路径
  理学家们为官地方,往往以“宣明教化、敦厉风俗”为己任。褒崇地方先贤,宣扬忠臣义士,彰显先贤功德,为其立碑建祠,使地方贤达偶像化,这是化俗乡里的官方路径,可对乡民进行隐性教化,见贤思齐。“欲厚风俗,则莫若崇尚节谊,褒表仁贤。”朱熹知南康时,亲撰《知南康榜文》,“几乎调动了南康一地全部前代有名的忠臣孝子、义夫节妇”,来宣扬教化,敦厉风俗。
  六、宋明理学乡村礼治思想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镜鉴
  “农,天下之大业也。”只有乡村振兴,国家才美丽,小康才全面。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描绘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图景,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元价值的激荡下,往昔淳朴的乡风呈现多元化,“一切向钱看,道德一边站”,拜金主义、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现象在乡村也一定程度存在。在乡村如何富而后教,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宋明理学的乡村礼治思想,可提供历史的镜鉴。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在法治的同时,要发挥礼治的作用。要将传统家规家训家风中所蕴涵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崇德尚美、邻里相助、患难相恤的古风进一步褒扬;建设村史馆,使之传承文化,寄托乡愁,构建精神家园;制定村规民约,规范乡村秩序;设立道德讲坛,调整乡民关系;厚植乡贤文化土壤,培育新乡贤;用人伦道德重塑价值理念,形成公序良俗,倡导文明乡风,实现乡村的有效治理。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朱子研究所)
  熊十力《春秋》学研究
  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
  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编号:19CZX026)
  任新民
  《春秋》“上贯二帝三王,而下治万世”,“为万世之准则”,“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然而现代学界公认经学已经“瓦解”,只有“重新回到经学,才能深层次地认识历史,在历史中寻找未来的方向”。“(熊十力)其哲学皆从中国哲学内部开展,非将西方思想与经学苟合也。”“熊氏的新经学基本上是清末今文经学在现代的延伸”,“熊十力之春秋外王学,与其于《新论》所表达之内圣学乃一以贯之,此内圣外王之学并非只视经典为一死体,从而予以解剥,而是指向自己之存在及全体人类之整体生活世界而言”。“熊十力关于世界意义和人类存在意义的终极思想,至今不失其意义。”然而,目前“对熊十力借助儒家经学建构的外王学体系没有深入阐发,更缺乏对其晚年思想转型的深入剖析”。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个:第一,熊十力《春秋》学的理论基础;第二,熊十力《春秋》学的发展历程;第三,熊十力《春秋》学的主要内涵,其中包括:熊十力对于《春秋》三传的评价,熊十力《春秋》学与《公羊传》异同,熊十力《春秋》学政治理想,治实践的关系。
  熊十力《春秋》学的政治理想及其重要性之阐明是理解熊十力政治抉择和政治实践的前提。明确熊十力政治理想对其思想和实践的决定性作用,才能真正理解熊十力政治抉择和政治实践的艰难性、坚定性、一贯性。因此,对于熊十力政治理想及其重要性的阐明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
  课题将呈现熊十力《春秋》学发展历程和基本精神,阐明熊十力的政治理想,进一步详细论述熊十力究竟如何以“微言大义阐明自己的政治理想”,厘清其政治理想与其政治抉择、政治实践的关系。同时,期望丰富《春秋》学研究,为后经学时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中西政治哲学比较研究提供素材。最后,熊十力《春秋》学中制万世法的政治理想可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学术理论支撑,也可以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
  前朱子时期道学话语共同体研究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课题编号:19YJC720001)
  包佳道
  从道学形成发展看,至张载、二程及其门人已形成严格意义上的道学话语共同体,后不断发展有朱子学、湖湘学、浙东学等的分野。课题前朱子时期道学话语共同体研究,从道学话语共同体的新视角观照主导近世东亚六百多年宋明理学发生时的前朱子时期道学,探究较之佛老、新学(蜀学)等区别性特征,考察其形成与道学家、社会的关联,揭示与外部诸学及内部而后南宋分野诸学的关系(尤其是朱子学),既对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研究有理论价值,又对当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有现实意义。
  课题研究目标:剖析话语共同体五项区别性特征,清晰呈现前朱子时期道学较之新学(蜀学)、佛老等的总体特征,并关注内部局部差异;考察五项区别性特征内在层次及其对话语共同体的作用,同时揭示前朱子时期道学话语共同体形成的社会条件和道学家参与;检视其历史地位,揭示与外部诸学及内部而后南宋分野诸学的关系(尤其是朱子学),留意其历史演变,并结合现实需求,揭示其当下价值。
  课题研究思路和具体内容:课题按“问题界定→理论剖析→地位与价值审视”分三层七方面:1.问题界定(导论):框定前朱子时期道学话语共同体研究对象。2.理论剖析:按“公开目的(目的)→知识内容(内容)→交流机制(机制)、专用文体(文体)、专门词汇(词汇)”的逻辑框架解剖五项区别性特征,揭示前朱子时期道学话语共同体总体一致而局部有别的区别性特征及其内在层次(并考察其形成与道学家主体、社会的关联)。(1)共同公开目的:倡孔孟、辟佛老、排新学(蜀学)、非汉唐公开目的(共同体首要特征);(2)共享知识内容:内圣外王的知识体系(共同体根本特征);(3)通用交流机制:书院讲论、社会教化为中心的社会化适应(共同体关键特征);(4)共占专用文体:以经解(义、说)、语录为主专用文体(共同体重要特征);(5)相类专门词汇:本体、工夫、境界、政治相关专门词汇(共同体门槛特征)。3.地位与价值审视:检视前朱子时期道学共同体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启示。
  课题研究方法:话语分析法,借用话语分析聚焦话语共同体,从公开目的、知识内容、交流机制、专用文体、专门词汇的分析,揭示前朱子时期道学话语共同体的区别性特征;文献研究法,深入前朱子时期道学话语共同体文本,尽量以材料说话,警惕主观价值判断,客观揭示文本的问题指向和价值旨趣;比较研究法,通过前朱子时期道学话语共同体外部、内部比较考察,揭示其话语共同体共同公开目的、知识内容、交流机制、专用文体和专门词汇的大同与小异。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人文学院)
  文化融突视域下近代湘学的递嬗及其对民族复兴的影响研究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科
  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课题编号:19YJC720052)
  周接兵
  一、主要内容
  本课题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站在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将湘学的思想特质置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发展大脉络中加以整体考察,有助于我们系统把握湘学人物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探索与抉择,对近代学术转型的顺应与抗拒,对湘学义理精神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以及根据时代需要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批判、整理、重振和时代转换的整体面貌。
  在尊重思想史演进逻辑的前提下,从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两个方面展开近代湘学的思想史的梳理。拟从纵横两个维度安排文章架构:纵向上以近代化进程为逻辑主线,有序铺展。横向上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多个方面对各时间段的湘学展开思想史梳理和述评,密切关联湘学纵向发展逻辑的连贯以及湘学与同时代其他思想人物和流派的横向比较。
  重点把握三个方面:
  (1)凸显湘学经世致用的思想特质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特质,以及贯穿其中的强烈的历史批判意识和文化批判精神。重点把握一个核心主题,即湘学在中国近代化变革(近代转型)以及中华文化主体性重构中所做的双重努力。
  (2)湘学与其他思想学派的关系问题。如何理清湘学、传统学术、西学三者之间的融突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湘学与诸多学派之间的复杂关系,找准湘学与历史、与时代的理论契合点和历史契合点,也是本课题的重点所在。
  (3)如何精准把握近代湘学对近代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和精神价值转型的意义和作用。如何从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时代性着眼,考察湘学的理性精神、经世特质、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及其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问题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课题改变了以往以人物为中心的研究方法,拟以时代问题为中心,将相关的湘学和湘学人物纳入时代问题之域予以研究。与此同时,在思想史宏大叙事中对湘学人物进行个案研究。
  2.述论结合的思想史研究方法。从思想交互的动态演进与历史进程开展的视角来进行具体而微的研究。在对近代湘学作详细梳理和介绍的基础上,发掘其内在价值,从不同的角度给以恰如其分的评析。特别是对那些其他学者没有很好地解决的问题,予以进一步的探索。
  3.比较研究法。在注重近代湘学内在的演进规律和发展逻辑的同时,注重与同时代其他思想流派和历史人物思想的横向比较,包括比较近代湘学内部各个人物思想的异同、比较近代湘学与同时代其他思想家思想的异同、比较中西文化冲突中湘学与西学的差异。
  三、研究意义
  1.梳理和总结近代湘学的发展阶段和演变轨迹,总结先贤探索国家独立富强和民族自由解放,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经验教训,在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中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资源的主体性重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增强文化自信,提振民族精神,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系。
  2.为当今世界多元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提供一定的文化经验与精神资源。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
  两宋之际福建经学研究
  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
  (课题编号:19XJC720006)
  朱学博
  本课题是针对北宋徽宗朝到南宋高宗朝,这近七十年的嬗变期的福建经学研究。两宋之际由于政局波动、思想激荡,经学思想、学派传承发生了诸多变异。而福建经学上承洛学,下启闽学,名家辈出,意义非凡。但由于政局更迭造成史料缺失和碎片化,此时期的经学研究空白较多。总的来说,目前关于两宋之际福建经学的研究,存在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严重不平衡。学界目前研究的重点集中在杨时与道南学派。诚然,此作为二程到朱熹的中间一环,是两宋之交福建儒学、经学的重点。但殊不知,此时期的林之奇、李樗为代表的三山学派、林光朝的红泉学派,还有林栗、余允文等,都对南宋初期的福建经学影响巨大。年轻时代的朱熹、吕祖谦等都曾向林之奇、李樗等问学,至今文集中还保留了不少往来论学的书信。这些重要的学派、学者、学说,目前少有人研究。造成此种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是:文献的碎片化和史料的散佚。
  二、部分已有研究尚欠深入,关键史料存在误解。上面提及,杨时和道南学派是研究的焦点。但即便在这些研究中,依然有需要深入且事关重大的问题。譬如程子评价杨时的“吾道南矣”一句,此是关乎道南学派开宗立义的重要史语,也是关系宋代道学、经学、思想史的重要论断。但直到2011年顾宏义《“吾道南矣”说的文献学考察》一文发表,才辨明此话在杨时生前并未出现,是南宋中期才逐渐产生并传播的。基于此,关于“吾道南矣”的思想史问题就完全可以重新审视。又如,杨时的《三经义辨》,历来被称为抨击王安石新学的重要著作,但散佚已久。笔者重新辑考《三经义辨》,澄清以往存在的误解。其实,关于杨时晚年是否和蔡京父子有牵连,其行状、墓志中隐晦的一些记载,都关系重大而尚未有深入研究。
  凡此种种,皆说明“两宋之际福建经学研究”这一选题,大有可为且意义重大。既可填补研究的空白,又将厘清辨明两宋经学史、思想史上的一些疑云。深入细化现有成果和全面梳理文献史料、填补空白,形成微观、宏观并全的研究,亦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选题全面深入研究北宋徽宗朝到南宋高宗朝,这近七十年的嬗变期的福建经学,以此探究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历史转折时期的福建经学演进,揭示朱子学以前的福建经学,全面厘清目前存在的对游酢、林栗等学术的误解。同时,探讨从北宋洛学,到南宋闽学之间的福建经学风气转变的成因与历史意义。
  具体来说,选题的研究内容涉及:(一)杨时与道南学派的经学思想,除了探讨道南学派发展传承与杨时的经学思想外,还重新辑佚了杨时《三经义辨》及其对新学的驳正。(二)游酢生平考辨及其经学思想。特别是有关游酢的生平交游及其在程门谱系中的地位形成,以及南宋中期崇杨抑游现象考论。(三)莆田二郑及其经学研究。包括郑樵、郑厚学术思想,尤其是关于郑厚的研究,此前空白较多。并重点探讨了《六经奥论》研究与郑樵、郑厚的经学旨趣。(四)三山学派产生、发展与传承,三山学派学术特色。(五)林光朝红泉学派考论。包括林光朝经学思想、红泉学派历史意义等。(六)林栗的经学思想。(七)两宋之际福建经学演进与影响。重点介绍两宋之际福建经学风气的地域特色,三山学派、红泉学派对朱熹等人的影响,两宋之际福建经学的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知识出处

朱子学年鉴.2019

《朱子学年鉴.2019》

本书设有“特稿”“朱子学研究新视野”“全球朱子学研究述评”“朱子学书评”等栏目,收录了《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探析》《朱子学的研究要素与哲学开拓》《朱熹思想研究的新进展》等文章。

阅读